(一)形態結構
真菌形態分單細胞和多細胞兩類;單細胞真菌主要為酵母和類酵母菌(如隱球菌、念珠菌)呈圓形或橢圓形。多細胞真菌由菌絲和孢子組成,菌絲分枝十十交十十織成十十團十十形成菌絲體(Mycelium),並長有各種孢子,這類真菌即一般稱為黴菌(Mold)。
真菌細胞結構比細菌復雜,細胞壁缺乏構成細菌胞壁的肽聚糖,其堅韌十性十,主要依賴於多聚N-乙酰基葡萄糖構成的甲殼質(Chitin)。並含葡聚糖,甘露聚糖及蛋白質,某些酵母菌還含類脂體。細胞內有較為典型的核結構和細胞器。
(二)培養特十性十
真菌能分十泌酶使有機物降解成可溶十性十營養成分,吸收至細胞內進行新陳代謝。大多數真菌營養要求不高,在沙保氏培養基(Sabouraud's smedium 含4%葡萄糖 1.0%蛋白腖 pH4.0~6.0 ),22~28℃生長良好。大多於1~2周出現典型菌落。真菌菌落一般有三種類型。
1.酵母型菌落,為單細胞真菌的菌落,形態與一般細菌菌落相似,以出芽形式繁殖,如新型隱珠菌。
2.類酵母型菌落,外觀似酵母菌落,但可見伸十入培養基中的假菌絲,它是由伸長的芽生孢子形成,如白色念珠菌。
3.絲狀菌落,為多細胞真菌的菌落,由許多菌絲體組成。菌絲多數有隔分成多個細胞稱有隔菌絲,有的菌絲無隔,稱無隔菌絲。部分菌絲伸十入培養基中吸收營養和水分,稱營養菌絲;另一部分菌絲向空間生長稱氣中菌絲,能產生孢子的氣中菌絲稱生十殖菌絲。有些真菌的氣中菌絲形狀特殊,呈球拍狀、螺旋狀、鹿角狀等是各種皮膚絲狀菌鑒別的依據之一。(見圖20-1)絲狀菌落呈棉絮狀、絨球狀、粉末狀或石膏粉樣,在下面和背面可顯示各稱不同色素。
圖20-1 皮膚絲狀菌的孢子及菌絲形態
有些真菌在不同寄生環境和培養條件下出現兩種形態,稱二相十性十真菌,即在機體內或含血培養中37℃孵育,呈現酵母型菌落,而在沙保氏培養基上室十溫十孵育,則形成絲狀菌落。如莢膜組織胞漿菌、皮炎芽生菌等。
病原十性十真菌大多以出芽,分枝和斷裂或形成無十性十孢子等無十性十生十殖方式進行繁殖。近年發現不少病原十性十真菌除無十性十生十殖外,具有十性十生十殖階段,如孢子絲菌,皮炎芽生菌,莢膜組織胞漿菌、石膏樣小孢子菌等。孢子含有十性十孢子和無十性十孢子兩類。有十性十孢子是通過不同細胞配合(質配或核配)後生長發育形態的。可分為十卵十孢子(oospore)、子囊孢子(Ascospore)、接合孢子(Zygospore)、擔子孢子(Basidiospoe)。無十性十孢子是病原十性十真菌傳播和延續後代的主要方式,無十性十孢子分葉狀孢子和分生孢子二個類別,葉狀孢子系從菌絲細胞直接形成的孢子,如芽生孢子(Blastosporne)、厚膜孢子(Chlamydospore)、及關節孢子(Arthrospore)。分生孢子由生十殖菌絲末端分裂收縮而成,如大分生孢子(Marcroconidia)、小分生孢子(Microconidia)及孢子囊孢子(Sporagiospore)(見20-2、20-1)不同真菌產生不同形態的孢憶是鑒定真菌的依據之一。
![]() | ![]() | ![]() |
![]() | ![]() | |
圖20-2 真菌的無十性十孢子 | ||
1. 分生孢子 | 2. 葉狀孢子 | 3. 孢子囊孢子 |
(三)變異
真菌易發生變異,在人工培養基中多次傳代或孵育過久,可出現形態結構,菌落十性十狀,色素及毒力等改變,用不同的培養基或不同十溫十度培養真菌,其十性十狀都有改變。
(四)抵抗力
真菌對幹燥、十陽十光、紫外線及一般化學消毒劑有耐受力,但充分暴露於十陽十光,紫外線及幹燥情況下大多數真菌可被殺死,且對2.5%碘酒,10%福爾馬林都敏十感,一般可用福爾馬林薰蒸被真菌感染的房間。對熱敏十感,一般60℃1小時可殺死真菌菌絲和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