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物學十性十狀
(一)形態染色與結構
多形態,球桿狀或桿狀,0.3~0.6×0.8~2.0um。柯克斯體最小,平均大小為0.25×1um,多形十性十更明顯。最大者為斑點熱群,為0.6×1.2um。在感染細胞內,立克次體常聚集成致密十十團十十塊狀,但也可成單或成雙排列。不同立克次體在細胞內的分佈不同,可供初步識別。如普氏立克次體常散在於胞質中,恙蟲病立克次體在胞質近核旁,而斑點熱群立克次體則在胞質和核內均可發現。
革蘭氏染色十陰十性十,但一般著染不明顯,因此常用Giemnez、Giemsa 或Macchiavello法染色,其中以Gimenez法最好。該法著染後,除恙蟲病立克次體呈暗十紅色外,其他立克次體均呈鮮紅色。Giemsa法和Macchiavello法分別將立克次體染成紫或藍色和紅色。
立克次體在結構上與革蘭氏十陰十性十桿菌非常相似。用電子顯微鏡觀察,最外層為由多糖組成的粘十液層,有粘附宿主細胞及抗吞噬作用。其內為微莢膜或稱外包膜,由多糖或脂多糖組成。細胞壁包括外膜(磷脂雙分子層)、肽聚糖及蛋白脂類三層。有與細菌內毒素十性十質相似的脂多糖復合物,但脂類含量比一般細菌高得多。胞漿膜為雙層類脂,主要由磷脂組成。胞質內有核糖體(由30s和50s兩個亞基組成)。核質集中於中央,含雙股DNA。
(二)培養特十性十
立克次體具有相對較完整的能量產生系統,能氧化三羧酸循環中的部分代謝產物,有較獨立的呼吸與合成能力,但仍需人宿主細胞中取得輔酶A、NAD及代謝中所需的能量才能生長繁殖。除戰壕熱羅沙利馬體外,其他立克次體都為嚴格的真核細胞內寄生。
常用的培養方法有動物接種、雞胚接種及細胞培養。多種病原十性十立克次體能在豚鼠、小鼠等動物體內有不同程度的繁殖。在豚鼠十睪十丸內保存的立克次能保持致病力和抗原十性十不變。立克次體還能在雞胚十卵十黃囊中繁殖,常用作制備抗原或疫苗的材料。常用的細胞培養系統有敏十感動物的骨髓細胞、血液單核細胞和中十性十粒細胞等,一般不產生細胞病變。一般認為宿主細胞的新陳代謝不太旺盛時有利於立克次體的生長繁殖,因此接種立克次體以32~35℃孵育最為適宜。
表17-1對人類致病的立克次體
屬 | 生物型 | DNA的G+Cmol% | 細胞內定位 | 抗原結構 | 媒介 | 儲存宿主 | 所致疾病 | 外斐氏反應 | ||
可溶十性十抗原 | 顆粒十性十抗原 | |||||||||
立克次體屬 | 斑疹傷寒群 | 普氏立克次體 | 29 | 胞漿內 | 群特異十性十 | 種特異十性十 | 虱 | 人 | 流行十性十斑疹傷寒 | OX19 |
莫氏立克次體 | 29 | 胞漿內 | 群特異十性十 | 種特異十性十 | 蚤 | 鼠類 | 地方十性十斑疹傷寒 | OX19 | ||
加拿大立克次體 | 29 | 核內 | 群特異十性十 | 種特異十性十 | 蜱 | 兔? | 類似斑點熱? | 不明 | ||
斑點熱群 | 立氏立克次體 | 33 | 胞漿內和核內 | 群特異十性十 | 種特異十性十 | 蜱 | 各種嚙齒類、狗、鳥類 | 落磯山斑點熱 | OX19,OX2 | |
西伯利亞立克次體 | 33 | 胞漿內和核內 | 群特異十性十 | 種特異十性十 | 蜱 | 嚙齒類、傢畜、鳥類 | 北亞熱 | OX19,OX2 | ||
康氏立克次體 | 33 | 胞漿內和核內 | 群特異十性十 | 種特異十性十 | 蜱 | 嚙齒類、狗 | 鈕扣熱 | OX19,OX2 | ||
澳大利亞立克次體 | 33 | 胞漿內和核內 | 群特異十性十 | 種特異十性十 | 蜱 | 嚙齒類、有袋動物、傢鼠、田鼠 | 昆士蘭熱 | OX19,OX2 | ||
小株立克次體 | 33 | 胞漿內和核內 | 群特異十性十 | 種特異十性十 | 革蟎 | 嚙齒類、有袋動物、傢鼠、田鼠 | 立克次痘 | 十陰十性十 | ||
恙蟲病群 | 恙蟲病立克次體 | ? | 胞漿內 | 株特異十性十 | 種與型特異十性十 | 恙蟎 | 各種嚙齒類、小哺十乳十類 | 恙蟲病 | OX | |
柯克斯體屬 | 貝納氏柯克斯體 | 43~45 | 胞漿空泡內 | 無 | 種特異十性十 | 蜱 | 野生小動物、羊、牛 | Q熱 | 十陰十性十 | |
羅沙利巴體屬 | 戰壕熱羅沙利馬體 | 39 | 胞外 | 種特異十性十 | 種特異十性十 | 虱 | 人 | 戰壕熱 | 十陰十性十 |
隻有戰壕熱羅沙利馬體能在節肢動物細胞外生存,並在無細胞培養基中生長。
(三)抗原結構
立克次體有兩種主要抗原,一種為可溶十性十(醚類)抗原,耐熱,與細胞壁表面的粘十液層有關,為群特異十性十抗原。另一種為顆粒(外膜)十性十抗原,不耐熱,與細胞壁成份有關,為種特異十性十抗原。
在斑疹傷寒群,群特異十性十抗原在普氏、莫氏及加拿大立克次體中均存在,與其他屬的立克次體很少十十交十十叉或不十十交十十叉,而種特異十性十蛋白抗原在上述三個種間互不十十交十十叉。
斑點熱群的情形與比相似,有共同的群特異十性十抗原及各個種的種特異十性十抗原,後者在某些種間有一定的十十交十十叉。
恙蟲病群中隻有恙蟲病立克次體一個種,其群特異十性十抗原即種特異十性十抗原,根據恙蟲病立克次體種特異十性十抗原十性十的差異,可分為若幹血清型。
斑疹傷寒等立克次體具有與變形桿菌某些X株的菌體抗原(O)共同的耐熱多糖類抗原(表17~2),因而臨十床十上常用以代替相應的立克次體抗原進行非特異十性十凝集反應,作為人或動物血清中相關抗體的檢查。這種十十交十十叉凝集試驗稱為外斐反應(Weii-Felix reaction),作為輔助診斷。
表17-2 主要立克次體與變形桿菌菌株抗原十十交十十叉現象
立克次體 | 變形桿菌菌株 | ||
OX19 | OX2 | OXK | |
普氏立克次體 莫氏立克次體 恙蟲病立克次體 Q熱柯克斯體 戰壕熱羅沙利馬體 | +++ +++ - - - | + + - - - | - - +++ - - |
(四)抵抗力
除貝鈉(Q熱)柯克斯體外,立克次體對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與細菌繁殖體相似。56℃30分鐘死亡;室十溫十放置數小時即可喪失活力。對低十溫十及幹燥的抵抗力強,在幹燥虱糞中能存活數月。對一般消毒劑敏十感,對四環素和氯黴素敏十感。磺胺類藥物不僅不能抑制反而促進立克次體的生長、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