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少鹽益壽

鹽是“百味之王”,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調味品,也是人十體內氯和鈉的主要來源。但因氯與鈉廣泛存在於諸如肉、魚、蛋、蔬菜和水果等動植物食品中,所以正常膳食中一般很少缺鈉。據美國科學院食品與營養委員會估計,成年人每日鈉的適宜攝入量為1100~3300毫克,這樣,每日從天然食物中攝取就足以滿足人十體對鈉的需要,即能維持機體鈉的正常代謝,而不需要再加食鹽瞭。但由於人們的日常生活已經十習十慣用鹽,完全不用鹽,也不現實。問題是當前人們的用鹽量已遠遠超過瞭生理需要。據我國1982年全國營養調查結果和流行病學的調查,發現我國居民每日鹽的攝入量平均約為10~15克,並發現食鹽的攝入量與高血壓病的發病率有一定關系。

食鹽過多,對老年人和患有心臟十病、高血壓、腎臟十病、肝硬變或伴有腹水的人更會帶來不利影響。因此,我國營養學傢建議,每人每天食鹽供給量應為8~10克,而美國長壽學會則建議還可降低為2~4克。由於長期的飲食十習十慣,造成十人們的口味有“輕”、有“重”,但這並非生理需要。老年人為健康長壽著想,應根據個人情況,自我控制食鹽量,如患有心、腎、肝病者,可根據醫囑和營養師的指導,采用少鹽飲食,即每日隻食用2~4克鹽;或采用無鹽飲食,即膳食中不加鹽;或采用低鈉膳食,即限制食用某些含鈉高的食物,如醬菜、掛面、油條、蝦皮、油菜、菠菜、芹菜、莧菜等。

遠在上古時期,人類就懂得食鹽過多對身十體有害。我國古典醫書《內經》上曾有“多食咸,則凝經而變色”的記載。唐朝名醫孫思邈也說:“咸多促(短)人壽”。說明古人對過咸之物危害人十體早有認識。我國許多著名醫學傢認為:咸入腎經,適量可補腎強骨,為人所必備。而多食則傷腎損腎,使人早衰。所以強調日常飲食中“味適中而不過咸”,特別是湯羹之味,更需淡美。

總之,少吃鹽對預防高血壓、心肌損害和腦血管意外有益處。因此,少鹽益壽的說法,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

《老年食養食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