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顫麻痹】發病原因+癥狀+預防+治療方法

震顫麻痹,在醫學上又稱為帕金森氏綜合征,是一種以肢十體震顫、肌肉強直和運動遲緩為主要臨十床十特點的中樞神經系統變十性十疾病。此病好發於50~60歲之間的中、老年人,男十性十多發於女十性十,起病緩慢,逐漸發展。震顫麻痹病變部位主要在大腦,可分為二類:一類為原發十性十震顫麻痹,另一類為震顫麻痹征候群。

【發病原因】

本病致病原因至今尚不明確,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腦組織變十性十。隨著年齡的增長,腦組織的變十性十是本病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如腦萎十縮患者,常常並發震顫麻痹。

2.腦部病變。如腦炎、腦動脈硬化、顱腦損傷等腦代謝障礙等,都可以成為本病發病的主要原因。

3.腦部腫瘤。如腦基底節腫瘤,壓迫大腦某些神經,可以導致本病的發生。

4.藥物中毒。某些藥物如吩噻嗪類藥、抗憂鬱劑、服用利血平等過量,可導致腦部神經受損而發生此病。

5.化學物質中毒。如錳、汞、二硫化碳、一氧化碳等化學物質中毒以後,常會繼發本病。

中醫認為本病為年老肝腎十陰十虧、氣血虛乏、筋脈失養、虛風內動所致,或由痰熱動風、風痰邪熱阻滯經絡而發,可歸屬“顫證”、“痙病”范疇。

【臨床表現】

震顫麻痹屬於一種慢十性十病,患病之後,病程可長達數年乃至數十年,其主要癥狀有:

1.震顫。這是本病的一個突出癥狀,也是首發癥狀。震顫最初從上肢遠端開始,尤其手指的震顫最為明顯,而後逐漸擴展到同側下肢和對側上、下肢十體,最後還會波及到下頜、口十唇、舌及頭部。上肢的震顫往往比下肢明顯。手指震顫時,有些象在手掌內十搓十丸子,所以又叫“十搓十丸子震顫”。在疾病早期,震顫隻發生在肢十體靜止狀態,肢十體隨意運動可暫時停止。如果情緒激動,會使震顫加重,而在睡眠中震顫則完全停止。

2.強直。肢十體伸肌和屈肌的肌張力增高,關節活動不靈活,動作顯著變慢,而且會累及到四肢、軀幹、頸部和面部肌肉。因此,患者表現出一些特殊的姿態。如頭頸部向前低傾、軀體俯屈、肘關節屈曲、腕關節伸直不彎、膝關節屈曲等。

3.運動障礙。因患者的肌肉僵直,上肢不能做十精十細動作,所以表現為寫字困難,寫字彎彎曲曲,字越寫越小,稱為“寫字過小癥”;患者還常呆坐,面部表情呆板,不眨眼,雙目向前凝視,猶如頭戴假面具,形成“面具臉”。此外,有口、舌、咽的肌肉障礙,故表現出流涎、甚至吞咽困難。還有走路時下肢拖曳,並隨著病情的發展、步伐逐漸變小變慢,邁步非常困難,而一旦邁步後則以小碎步向前沖走,並且越走越快,不能立即停步或者轉彎,故又被稱作“慌張步態”。在慌張行走時,兩上肢屈曲,幾乎沒有擺十動。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4.其他癥狀。有的患者除上述癥狀外,還表現有頑固十性十便秘,大量汗出,皮脂溢出增多,語言表達困難等。

【預防措施】

震顫麻痹屬慢十性十疾病,一般很難自行緩解。有時病情暫時停止進展,也有在某一階段發展特別迅速。因此,防止疾病的發展極為重要。

1.消除各種致病因素。如果疾病是由於長期用十藥引起,可以減少或停止用十藥。因腦部疾患所致者,應及時治療腦部疾患或其他並發病。此外,還要減少或避免接觸某些生物化學物品。

2.保持生活環境安靜。做到思想放松,心情舒暢,十精十神愉快,避免緊張、激動、恐懼、憂傷等不十良刺激,防止幹擾,經常聽些輕松、優美的音樂,參加適宜的娛樂活動。

3.戒除煙酒。堅決戒除煙酒,少飲茶水及咖啡之類的興奮劑,以保護大腦的神經細胞。

4.註意飲食營養。在主食方面,常吃八寶粥、龍眼粥、海參粥、山藥粥等;多食補十精十血之品,如豬肉、豬肝、牛肉、魚肉、蛋類;蔬菜方面則以清淡為宜,如西紅柿、白菜、十胡十蘿卜、豆芽、紫菜等,忌咸辣之品;平時常飲用甘泉水、各種水果汁、蜂蜜或牛十奶十等。

5.加強體育鍛煉。疾病早期,多作主動運動,鍛煉四肢;常沐日光浴、空氣浴或十溫十泉水浴,以增強體質,促使癥狀緩解,堅持散步和氣功鍛煉。

6.防止繼發他病。外出時,要防止摔跤骨折。對晚期臥十床十不起的病人,應做到勤翻身,作被動運動,以防褥瘡和肺炎的發生。

【治療方法】

1.西藥治療。震顫及肌肉強直、多汗、流涎者,可選用安坦,每次1~2毫克,日服3次;左旋多巴對震顫麻痹各種癥狀均有效,尤其是運動障礙者,每次250毫克,日服3次,但該藥有副作用,故不宜多服、久服;金剛烷胺對震顫麻痹各種癥狀也有一定效果,尤其是肌肉強直和運動減少者,每次100毫克,日服2次。以上藥物必須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2.手術治療。當用十藥物治療無效時,可以考慮定向手術治療。但是,手術後也隻能緩解震顫,部分病者仍可復發,所以,一般不提倡手術。

3.中藥治療。有針對十性十的選擇中藥內服,可以改善本病的癥狀。如肝腎十陰十虧見頭暈目眩,耳鳴健忘,四肢腰膝酸十軟無力者,宜選用大定風珠(白芍15克、幹地黃15克、麥冬10克、阿膠10克、龜板10克、牡蠣20克、炙甘草10克、鱉甲10克、麻仁10克、五味子50克、生雞子黃1枚),滋補肝腎,育十陰十熄風;如氣滯血瘀者,表現為肢十體疼痛不移,屈伸不利,動作緩慢,可選用身痛逐瘀湯加減(秦艽10克、川芎8克、桃仁6克、紅花8克、甘草6克、羌活10克、沒藥6克、當歸10克、靈脂6克、香附5克、牛膝15克、地龍10克)以行氣活血,通絡熄風;若痰濕內盛見有胸悶脘痞,泛惡欲吐,痰多流涎者,宜用導痰湯加減(半夏12克、天南星10克、枳實8克、茯苓12克、桔紅10克、甘草6克、生薑三片)以豁痰通絡,熄風定顫。

4.體針療法。取百會、風池、肝俞、腎俞、合谷、三十陰十十十交十十、太沖等十穴十,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鐘,間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5.頭針療法。選頂中線、頂顳後斜線,用毫針刺並接通電針(或激光針、微波針),中等刺激,留針3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6.藥膳調養。震顫麻痹日久者,可用雞頭羹粉進行調養,制作方法:芡實米50克研粉,羊脊骨一副帶肉,先煮羊脊骨熬取汁,再將芡實米粉調入汁中,酌加薑、蔥、醬油佐料調和,煮熱食之。頭暈目眩,耳鳴不聰者,可自制桑仁粥(鮮紫桑椹60克、糯米60克、冰糖少許),方法是:先將桑椹洗幹凈,然後同米入搪瓷鍋或砂鍋共煮成粥,入冰糖煮化,忌用鐵器,粥煮好後十溫十服,日1~2餐。

7.功能訓練。鼓勵病人經常活動軀體四肢,通過轉球、彈琴、跨步、鼓腮、自我按摩等訓練方法,增強肌力。亦可有意識地大聲講話,以訓練發音,以促進身十體的健康,達到治療目的。

8.單方驗方。患者亦可根據具體情況,經常服用天麻丸,每次4粒,日服3次;杞菊地黃丸,每服6~8粒,日服2次。還可用蜈蚣、全蠍等量,洗凈烘幹,研細面,每服3克,日服3次,以十溫十水送下。

《常見老年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