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是一種傢族十性十尿酸代謝失調疾病。以血清尿酸增高,關節紅腫熱痛反復發作,關節畸形,痛風石逐漸形成為主要臨十床十特征。本病的發病年齡一般在30~60歲之間,大多有傢族史,以中年以上男十性十為主,女十性十很少患此病。
【發病原因】
痛風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但以下幾個方面是比較明確的:
1.尿酸代謝失調。絕大多數病人血清尿酸高於正常水平,正常人全身尿酸總量約1克,而痛風病人全身尿酸總量可達30克之多。
2.遺傳因素。痛風有很明顯的傢族史,絕大部分患者可以追蹤數代人發生本病的情況。痛風病人的近親屬絕大多數血清尿酸水平偏高。
3.其它因素,本病還好發於貪吃肥胖之人,經常是與動脈粥樣硬化、冠狀動脈心臟十病、糖尿病等伴發。此外,暴食、酗酒、創傷、手術以及服用某些藥物,也常為痛風關節炎急十性十發作的誘發因素。
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主要是由於過食膏梁厚味,濕十熱內蘊,風邪外襲,濕十熱風邪留滯於肢十體、經絡,使氣血鬱滯不通所致。
【臨床表現】
發作期:常於夜間突然發病,關節劇烈疼痛,關節皮膚局部紅腫灼痛,膚色暗十紅、壓痛明顯,關節活動受限。以大拇趾?趾關節為特別好發部位,其它如手腳小關節、踝、膝關節次之,肩及髖關節甚少波及。發作時可伴有發十熱,畏寒,倦怠無力,頭痛,食欲不振,脈搏加快等全身癥狀。急十性十發作癥狀一般持續幾天至幾星期,然後逐漸消退。
間歇期:癥狀消失後關節局部皮膚出現脫皮發十癢。一般第一次急十性十發作靜息後,無癥狀期可能很長,若幹月或好幾年後,才又出現第二次發作。也可以在第一次急十性十發作之後不久就復發。
慢十性十期:關節疼痛反復發作,間歇期逐漸縮短而成為慢十性十痛風。表現為病變關節逐漸破壞變形,失去運動功能。痛風石(為尿酸鹽結晶沉著物,大、小不一,小如米粒,大如綠豆)逐漸形成。痛風石的好發部位為耳殼上耳輪或對耳輪部、手腳小關節周圍、肘後或髕前。小痛風石一般無癥狀,大痛風石周圍有炎十性十反應,也可能破潰,經久不愈。此外,晚期痛風病人往往同時存在一系列合並癥,如肥胖病、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心臟十病、腦血管病以及糖尿病。多數病人是死於冠心病、腦溢血、動脈硬化十性十腎硬化、惡十性十腫瘤、急十性十感染等合並癥。
【預防措施】
1.註意飲食調理。飲食宜以素食為主。盡量少食肥脂油膩(如肉類、魚類)、辛辣、動物內臟、海味發物、豆類制品及酒類。尤其是有痛風傢族史者,更宜如此。
2.註意生活起居。保持輕松、愉快的心情,培養樂觀、開朗的十性十格,勞逸適中,起居有常。避免十精十神緊張、過度勞累及受寒,以免誘發痛風的發作。
3.慎用某些藥物。酵母、水楊酸、利尿酸類等藥物均能誘發本病,故宜慎用。
4.平素多飲水。
5.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尤其是在發作間隙,更宜進行一些體育活動和肢十體功能的鍛煉,以促進肢十體關節機能的恢復。
【治療方法】
1.一般治療。急十性十發作時患者應臥十床十休息,並可用熱或冷濕十毛十巾外敷患肢。飲食方面要註意限制蛋白質的進量,不吃肝腎胰脾等嘌呤多的臟器食品,絕對禁酒和服食麻醉止痛劑。
2.藥物治療。在急十性十發作期,首選的藥物是秋水仙堿,此藥對急十性十痛風關節炎發作具有特效,首劑口服1毫克,以後每小時服0.5毫克,直到疼痛緩解或出現惡心、腹瀉等副作用時,應即刻停藥;其次可選用保泰松,首劑口服400毫克,以後每6小時服200毫克,最好在飯後服用,一般服3天即停藥,肝、腎功能不好者要慎用,有消化十性十潰瘍的病人不宜使用;此外,還有消炎痛、可的松、強的松、地塞米松等亦能有效地緩解急十性十發作,可視病情選擇應用。
在發作間期,可長期每天服小劑量秋水仙堿0.5毫克,每日1~3次,如病者同時有痛風石,還可加用別嘌呤醇100毫克,每日3次,以預防痛風發作。
在慢十性十痛風期,其藥物也主要依靠每天小劑量秋水仙堿預防和控制發作癥狀。其它還可用丙磺舒0.25克,每日2次,逐漸增至維持量0.5克,每日2~3次;苯磺唑酮50毫克,每日2次,逐漸增至100毫克,每日3~4次。
3.中醫辨證論治。風濕十熱痹,表現為急十性十發作十性十關節紅腫熱痛及發十熱、頭痛、口幹苦者,可選用白虎加桂枝湯加減(石膏15克、知母9克、桂枝9克、赤、白芍各9克、銀花藤20克、防己12克、木通9克、甘草6克、海桐皮35克),或用四妙散加味(蒼術12克、黃柏10克、苡仁15克、防己12克、銀花藤20克、晚蠶砂9克、牛膝15克、甘草3克),以清熱通絡,祛風除濕;風寒濕痹,表現為慢十性十反復發作關節痛,病程長者關節呈畸形、形寒畏冷、得暖則舒者、可用羌活9克、川芎6克、防風9克、泰艽12克、桃仁9克、紅花9克、當歸尾10克、威靈仙10克、黃芪20克、牛膝15克、地龍12克,以祛風散寒,泄濁化瘀,十溫十經通絡。
4.外治法。初起用玉露膏摻紅靈丹外敷;後期可用回十陽十玉龍膏外敷。亦可用中醫辨證處方用十藥煎湯浸洗關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