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一、保健類 (七)溫熱散寒茶

665.附子茶

原料:制附子1.5g、紅茶3g。

用法:先將附於置於200ml水中煎煮至水沸後30分鐘,再泡茶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回十陽十救逆,散寒除濕。

用途:十陰十盛格十陽十,大汗亡十陽十,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腳氣水腫;十陰十毒寒疝;中寒中風;風濕麻痹;久漏冷瘡;十陽十痿。

來源:《綱目》。

666.附子薑甘茶

原料:制附子1.5g、幹薑3g、甘草3g、紅茶3g。

用法:先將附子、幹薑、甘草置於250ml水中煎煮至水沸後30分鐘,再泡茶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回十陽十救逆。

用途:十陽十氣虛衰,四肢厥冷、畏寒倦臥、神疲欲寐、下利清谷、腹中冷痛;肺心病、肺炎、中毒十性十休克、脫水所致的虛脫、血壓下降者。

來源:《傷寒論》。

667.幹薑茶

原料:幹薑10g、紅茶3g。

用法:用幹薑的煎煮液250泡茶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十溫十中散寒,回十陽十通脈。

用途:心腹冷痛、肢冷、吐瀉;寒飲咳喘;風濕寒痹;十陽十虛吐血衄血下血。

來源:《醫學入門》。

668.幹薑紅糖茶

原料:幹薑5g、紅糖10g、紅茶3g。

用法:用幹薑、紅糖的煎煮液250泡茶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十溫十胃止嘔。

用途:外感風寒或脾胃受寒,惡心嘔吐。

來源:傳統藥茶方。

669.止逆茶

原料:幹薑5g、甘草3g、紅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十溫十寒化濁。

用途:頭目眩暈吐逆。

來源:《傳信適用方》。

670.幹夏茶

原料:幹薑5g、半夏3g、人參2g、紅茶3g。

用法:用30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十溫十經止嘔。

用途:妊十娠嘔吐不止。

來源:《金匱要略》。

671.斷紅茶

原料:幹薑5g、當歸3g、阿膠3g、蒲黃3g、柏葉3g、紅茶3g。

用法:將上藥的煎煮液350泡茶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十溫十經止血。

用途:嘔吐、下血。

來源:《觀聚方要補》。

672.幹薑苓術茶

原料:幹薑5g、茯苓3g、白術3g、甘草3g、紅茶3g。

用法:用前幾味藥的煎煮液350泡茶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十溫十腎化氣行水。

用途:腎著之病,身重水腫、腰中冷、不渴、小十便利。

來源:《金匱要略》。

673.幹薑大黃茶

原料:幹薑5g、大黃1g、花茶3g。

用法:用20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十溫十脾清胃。

用途:寒熱互結所致胃脘痛、吞酸、噯氣、腸鳴、冷泄。

來源:傳統藥茶方。

674.

原料:茴香5g、紅茶3g、糖10g。

用法:用200ml開水泡飲,沖飲至味淡。

功能:十溫十腎散寒,和胃理氣。

用途:少腹冷痛;寒疝;腎虛腰痛;胃痛;幹濕腳氣。

來源:傳統藥茶方。

675.

原料:茴香5g、杏仁3g、蔥白3g、花茶3g。

用法:用茴香、杏仁的煎煮液200ml,泡蔥白、花茶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十溫十經散寒。

用途:小腸(腹)氣痛不可忍。

來源:《續本事方》。

676.

原料:茴香5g、枳殼3g、花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泡茶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散寒理氣。

用途:脅下疼痛。

來源:《袖珍方》。

677.

原料:茴香5g、川楝子2g、木香2g、吳茱萸1g、花茶3g.

用法:用前幾味藥的煎煮液300泡茶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十溫十經散寒,理氣消疝。

用途:寒疝疼痛。

來源:《醫方集解》。

678.

原料:茴香5g、蒼耳子3g、花茶3g。

用法:用前二味藥的煎煮液300泡茶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散寒消腫。

用途:十睪十丸腫痛。

來源:傳統藥茶方。

679.

原料:茴香5g、肉桂3g、花茶3g。

用法:用前二味藥的煎煮液250泡茶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十溫十補肝腎,散寒通經。

用途:寒疝腹痛、十睪十丸偏墜或脹痛。

來源:傳統藥茶方。

680.

原料:茴香5g、蜀椒2g、花茶3g。

用法:用前二味藥的煎煮液250泡茶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十溫十散寒滯止痛。

用途:十睪十丸偏墜冷痛;十睪十丸鞘膜積液;腎結石、腎積水出現腰冷痛者。

來源:傳統藥茶方。

681.艾葉茶

原料:艾葉5g、紅茶3g、白糖10g。

用法:用200ml開水泡飲,沖飲至味淡。

功能:十溫十經散寒,理氣止血,安胎。

用途:心腹冷痛;泄瀉轉筋;久痢吐衄;月十經不調;胎動不安。

來源:傳統藥茶方。

682.艾陳茶

原料:艾葉5g、陳皮3g、花茶3g。

用法:用200ml開水泡飲,沖飲至味淡。

功能:運脾散寒。

用途:下痢腹痛,睡臥不安。

來源:《聖濟總錄》。

683.艾薑茶

原料:艾葉5g、幹薑3g、花茶3g。

用法:用艾葉、幹薑的煎煮液250泡茶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十溫十中散寒。

用途:寒冷下痢膿血、腹痛。

來源:《世醫得效方》。

684.艾膠茶

原料:艾葉5g、阿膠3g、幹薑3g、花茶3g。

用法:用前三味藥的煎煮液300泡茶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養血散寒。

用途:婦女崩中,連日不止。

來源:《養生必用方》。

685.艾蒲茶

原料:艾葉5g、蒲黃3g、蒲公英3g、花茶3g。

用法:用300ml開水泡飲,沖飲至味淡。

功能:散寒,清經,止血。

用途:功能十性十子十宮出十血;產後出十血。

來源:傳統藥茶方。

686.艾術茶

原料:艾葉5g、蒼術3g、白術3g、歸身3g、砂仁3g、花茶5g。

用法:用前幾味藥的煎煮液350泡茶飲用。

功能:十溫十經除濕止帶。

用途:婦女白帶淋瀝。

來源:《本草匯言》。

687.艾神茶

原料:艾葉5g、茯神3g、烏梅2枚、花茶3g。

用法:用前幾味藥的煎煮液300泡茶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十溫十經,養十陰十斂汗。

用途:盜汗不止。

來源:《綱目》。

688.丁香茶

原料:丁香2g、花茶3g。

用法:用150ml開水泡茶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十溫十中,暖腎,降逆;抗菌,驅蟲,健胃,止牙痛。

用途:嘔吐、呃逆;心腹冷痛;瀉痢;疝氣;牙痛。

來源:傳統藥茶方。

689.丁香柿蒂茶

原料:丁香1g、柿蒂2g、花茶3g。

用法:用丁香、柿蒂的煎煮液200泡茶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散寒理氣降逆。

用途:外感寒邪咳噫不止、噦逆不定。

來源:《簡要濟眾方》。

690.丁半茶

原料:丁香1g、半夏3g、花茶3g、白糖10g。

用法:用200ml開水泡茶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十溫十中止嘔。

用途:小兒吐逆。

來源:《百一選方》。

691.肉桂茶

原料:肉桂2g、花茶3g。

用法:用150ml開水泡飲,沖飲至味淡。

功能:補元十陽十,暖脾胃,除冷積,通血脈;鎮靜,降壓,殺菌。

用途:肢冷、神衰、腹冷泄瀉;經閉;十陰十疽流註;慢支炎;腰痛。

來源:傳統藥茶方。

692.肉桂良薑茶

原料:肉桂3g、高良薑2g、當歸1g、厚樸2g、人參1g、花茶3g。

用法:用前幾味藥的煎煮液350泡茶,沖飲至味淡。

功能:十溫十中散寒。

用途:冷氣攻心腹痛、多嘔、不思飲食。

來源:《聖惠方》。

693.桂萸茶

原料:肉桂3g、吳茱萸2g、生薑3g、花茶3g。

用法:用前幾味藥的煎煮液300泡茶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十溫十經散寒。

用途:寒疝腹冷、來往沖心腹痛。

來源:《姚僧坦集驗方》。

694.肉桂杜仲茶

原料:肉桂3g、杜仲2g、花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十溫十肝腎,祛寒止痛。

用途:真寒腰痛、十陰十囊縮、身戰栗。

來源:《會約醫鏡》。

695.肉桂黃連茶

原料:肉桂3g、黃連1g、花茶3g。

用法:用200ml開水泡飲,沖飲至味淡。

功能:十溫十脾,清胃。

用途:寒熱互結下痢赤白、腹痛不可食。

來源:《普濟方》。

696.烏藥茶

原料:烏藥5g、紅茶3g。

用法:用200ml開水泡茶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散寒止痛,理氣開鬱。

用途:寒疝;宿食不消、反胃吐食;腳氣;小十便頻數。

來源:傳統藥茶方。

697.烏歸茶

原料:烏藥3g、當歸2g、香附2g、川芎2g、花茶3g。

用法:用30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散寒理氣,和血。

用途:產後血氣不和腹脹痛。

來源:《本草切要》。

698.烏升茶

原料:烏藥3g、升麻2g、花茶2g。

用法:用200ml開水泡飲,沖飲至味淡。

功能:十溫十經升十陽十。

用途:小腸疝氣、十睪十丸墜痛。

來源:《孫天仁集效方》。

699.烏威茶

原料:烏藥3g、威靈仙1g、花茶3g。

用法:用200ml開水泡飲,沖飲至味淡。

功能:散寒通經,舒筋活絡。

用途:跌打損傷、背部傷尤宜。

來源:傳統藥茶方。

700.參桂茶

原料:人參2g、肉桂4g、黃芪3g、甘草3g、花茶3g。

用法:用300ml開水泡飲,沖飲至味淡。

功能:益氣十溫十中。

用途:氣血素虧,復因勞碌傷氣,腰膝酸沉、肢軟氣短。

來源:傳統藥茶方。

701.和胃茶

原料:陳皮2g、木香1g、生薑2g、甘草3g、花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和胃十溫十中。

用途:脾胃氣道欠和,食後腹中微疼。

來源:傳統藥茶方。

702.桔紅薑茶

原料:桔紅2g、生薑2g、紅糖5g、紅茶3g。

用法:用200ml開水泡飲,沖飲至味淡。

功能:和胃止嘔。

用途:胃氣失和,嘔吐惡心。

來源:傳統藥茶方。

《茶飲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