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一、保健類 (三)除濕利水茶

324.荷葉茶

原料:荷葉10g、綠茶3g、冰糖12g。

用法:用30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清暑利濕,升發清十陽十,止血。

用途:夏季暑濕泄瀉、眩暈、嘔惡、頭悶痛。

來源:《滇南本草》。

325.荷葉翹苓茶

原料:荷葉5g、連翹、茯苓3g、陳皮3g、佩蘭3g、綠茶5g。

用法:將荷葉、連翹、茯苓、陳皮、佩蘭置於鍋內,用400ml水煮沸後沖泡綠茶。也可直接沖飲。

功能:清暑運脾除濕。

用途:秋季晚發之伏暑及初起之濕十溫十。

來源:《時病論》。

326.荷葉升茶

原料:荷葉5g、升麻3g、蒼術3g、綠茶3g。

用法:用20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升清十陽十、除濕消腫。

用途:雷頭風癥,頭面疙瘩腫痛、惡寒發十熱、狀如傷寒。

來源:《內經類編試效方》。

327.四生茶

原料:生荷葉5g、生艾葉3g、生柏葉3g、生地黃3g。

用法:用30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生津,清經,止血。

用途:吐血;衄血。

來源:《婦人良方》。

328.荷葉止崩茶

原料:荷葉5g、黃芩3g、蒲黃3g、花茶3g。

用法:用30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清經止血。

用途:婦女崩中下血。

來源:《綱目》。

329.荷地茶

原料:荷葉5g、地黃3g、蒲黃3g、甘草3g、綠茶3g。

用法:用300ml開水沖泡10分鐘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養十陰十、升十陽十。

用途:婦女產後煩悶不識人、或狂言亂語不識人。

來源:《聖惠方》。

330.藿香茶

原料:藿香5g、綠茶3g、冰糖10g。

用法:用20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清暑祛濕,和中辟穢;抗菌。

用途:外感暑濕,發十熱、頭痛、胸脘悶脹、嘔吐、腹瀉、痢疾、瘧疾、口臭。

來源:傳統藥茶方。

331.藿香苓術茶

原料:藿香3g、茯苓2g、半夏2g、白術2g、厚樸2g、綠茶3g。

用法:用400ml開水煎煮藿香、茯苓、半夏、白術、厚樸至水沸後,沖泡綠茶10分鐘即可。也可直接沖飲。

功能:解表和中,理氣化濕。

用途:外感風寒,內傷濕滯,惡寒發十熱、頭痛、胸腹痞悶不舒、腹痛泄瀉、腸鳴嘔惡。

來源:傳統藥茶方。

332.藿石香茶

原料:藿香5g、滑石3g、丁香0.5g、綠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清暑除濕。

用途:暑天受濕吐瀉不止。

來源:《禹講師經驗方》。

333.回生茶

原料:藿香5g、陳皮3g、綠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除濕運脾。

用途:霍亂吐瀉。

來源:《百一選方》。

334.藿香良薑茶

原料:藿香5g、高良薑2g、綠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和中勝濕。

用途:瘧疾寒熱並作。

來源:《雞峰普濟方》。

335.藿甘茶

原料:藿香5g、香附2g、甘草3g、綠茶3g。

用法:用30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和中安胎。

用途:孕婦胎氣不安,氣不升降,嘔吐泛酸。

來源:《聖惠方》。

336.藿佩茶

原料:藿香5g、佩蘭3g、綠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化濕辟穢,開胃醒脾。

用途:肝炎兼有濕濁蘊結,口膩口臭;鼻炎;鼻臭;濕疹。

來源:傳統藥茶方。

337.藿黃茶

原料:藿香5g、大黃1g、綠茶3g。

用法:用20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除濕解毒。

用途:濕十熱便秘、口膩臭;口舌生瘡。

來源:傳統藥茶方。

338.藿香石膏茶

原料:藿香5g、生石膏3g、綠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化濕十透熱。

用途:中焦濕十熱鬱結所致鼻淵流濃鼻涕、鼻臭;鼻竇炎;口臭、牙齦腫痛、口舌生瘡。

來源:傳統藥茶方。

339.藿茵茶

原料:藿香5g、茵陳3g、綠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清熱除濕,調中。

用途:胸膈煩悶不舒、食欲不佳者;肝炎;黃疸。

來源:傳統藥茶方。

340.白術茶

原料:白術10g、烏龍茶3g。

用法:用30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健脾益胃,和中除濕;利尿,降血糖,抗血凝,抗菌,強壯。

用途:脾胃氣虛無力運化水濕所致倦怠少氣、食欲不振、泄瀉;水腫;小十便不利;肝炎;胃癌。

來源:傳統藥茶方。

341.白術菟茶

原料:白術5g、菟絲子3g、烏龍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10分鐘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健脾補腎。

用途:虛弱枯瘦、食而不化。

來源:《綱目拾遺》。

342.寬中茶

原料:白術5g、陳皮3g、花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運脾除濕。

用途:脾虛脹滿。

來源:《全生指迷方》。

343.白術消痞茶

原料:白術5g、枳殼3g、花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消食理氣。

用途:脘腹痞滿不適。

來源:《蘭室秘藏》。

344.白術芍茶

原料:白術5g、白芍3g、烏龍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10分鐘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健脾止瀉。

用途:脾虛腹瀉;胃癌;食道癌。

來源:《丹溪心法》。

345.十溫十白茶

原料:白術5g、半夏3g、生薑3g、丁香1g、花茶3g。

用法:用30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健脾止瀉。

用途:久瀉脾虛不能食,或食而不化。

來源:《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346.白術車前茶

原料:白術5g、車前草3g、烏龍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除濕止瀉。

用途:暑月泄瀉,受濕脾瀉。

來源:《簡便單方》。

347.白術地黃茶

原料:白術5g、生地3g、紅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健脾益氣,生血。

用途:腸風痔漏、脫十肛十瀉血;病久面色萎黃。

來源:《普濟方》。

348.白術芪茶

原料:白術5g、黃芪3g、烏龍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益氣固表。

用途:氣虛自汗盜汗。

來源:《全幼心鑒》。

349.白術薑茶

原料:白術5g、生薑3g、烏龍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10分鐘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運脾和中止嘔。

用途:婦女產後嘔惡不食。

來源:《婦人良方》。

350.乞力伽茶

原料:白術5g、白芍3g、白茯苓3g、生薑3g、甘草3g、烏龍茶3g。

用法:用白術、白芍、白茯苓、生薑的煎煮液300ml,沖泡甘草、烏龍茶後飲用。也可直接沖飲。

功能:健脾胃,益氣血。

用途:婦女血虛肌熱,或脾虛蒸熱。

來源:《婦人良方》。

351.白術止瘧茶

原料:白術5g、陳皮3g、綠茶。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止瘧。

用途:三日瘧。

來源:《古今良方》。

352.白術老薑茶

原料:白術5g、老薑3g、花茶3g。

用法:用250ml水煎煮白術、老薑至水沸後,沖泡花茶後飲用。

功能:十溫十胃止瘧。

用途:四日兩頭瘧。

來源:《綱目拾遺》。

353.白術通便茶

原料:白術5g、生地3g、升麻3g、花茶3g。

用法:用白術、生地、升麻的煎煮液300ml,沖泡花茶後飲用。

功能:健脾止瀉。

用途:便秘。

來源:傳統藥茶方。

354.白術安胎茶

原料:白術5g、白芍3g、黃芩2g、烏龍茶3g、紅糖10g。

用法:用30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調和肝脾,清熱安胎。

用途:肝脾不和、胎元不安之先兆十性十流產、十習十慣十性十流產。

來源:傳統藥茶方。

355.白術澤茶

原料:白術5g、澤瀉3g、花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運脾除濕。

用途:小十便不利;水飲內停阻遏清十陽十上升、濁十陰十趁熱上逆而致頭目眩暈。

來源:傳統藥茶方。

356.二術茶

原料:白術5g、蒼術3g、花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健脾燥濕。

用途:水腫;腎炎腎病;降低轉氨酶。

來源:傳統藥茶方。

357.白術麻黃茶

原料:白術5g、麻黃1g、花茶3g。

用法:用20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宣肺運脾。

用途:風濕蘊於肌膚之急慢十性十腎炎水腫;咳喘。

來源:傳統藥茶方。

358.白術消腫茶

原料:白術5g、蘇葉3g、浮萍3g、蟬衣3g、花茶3g。

用法:用30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運濕消腫。

用途:急十性十腎炎水腫。

來源:傳統藥茶方。

359.茯苓茶

原料:茯苓10g、花茶3g。

用法:用30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抗菌,利尿,降血糖。

用途:水腫,小十便不利;痰飲咳逆;嘔瀉;淋濁。

來源:傳統藥茶方。

360.五苓茶

原料:茯苓5g、豬苓3g、澤瀉3g、白術3g、桂枝3g、花茶5g。

用法:用400ml水煎煮茯苓、豬苓、澤瀉、白術、桂枝至水沸後,沖泡花茶後飲用。也可直接沖飲。

功能:化氣利水,健脾祛濕。

用途:太十陽十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煩燥不得眠。或外有表證、內有飲停,發十熱、頭痛、小十便不利、煩渴引飲。或水濕內停水腫身重。

來源:《傷寒論》。

361.茯苓山藥茶

原料:茯苓5g、山藥3g、花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健脾補腎。

用途:小十便多、滑數不禁。

來源:《儒門事親》。

362.茯苓白術茶

原料:茯苓5g、白術3g、花茶3g。

用法:用200ml開水沖泡10分鐘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健脾運濕。

用途:脾虛食欲不佳;水腫;腹脹。

來源:傳統藥茶方。

363.茯苓消腫茶

原料:茯苓5g、白術3g、鬱李仁3g、花茶3g。

用法:用30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健脾消腫。

用途:水腫。

來源:《不知醫必要》。

364.

原料:茯苓5g、防己3g、黃芪3g、桂枝3g、甘草3g、花茶3g。

用法:用350ml水煎煮茯苓、防己、黃芪、桂枝至水沸後,沖泡甘草、花茶後飲用。也可直接沖飲。

功能:益氣固表,利水消腫。

用途:風水汗出惡風、身浮腫、小十便不利,或濕痹肢十體重著。

來源:《金匱要略》。

365.苓桂術甘茶

原料:茯苓5g、桂枝3g、白術3g、甘草3g、花茶3g。

用法:用30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健脾運濕,十溫十化痰飲。

用途:痰飲內停胸脅脹滿、眩暈、心悸;慢十性十支氣管炎;支氣管炎哮喘;心臟十病或慢十性十腎炎所致水腫屬十陽十虛者。

來源:《傷寒論》。

366.茯苓夏薑茶

原料:茯苓5g、半夏3g、生薑3g、花茶3g。

用法:用30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運脾止嘔。

用途:嘔吐、心下痞滿。

來源:《金匱要略》。

367.茯苓止利茶

原料:茯苓5g、木香3g、紫蘇3g、木瓜3g、花茶3g。

用法:用3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運濕止利。

用途:泄瀉下利不止。

來源:《百一選方》。

368.茯連茶

原料:茯苓5g、黃連3g、天花粉1g、花茶3g。

用法:用30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健脾生津止渴。

用途:腎水不足心火旺所致消渴癥。

來源:《德生堂經驗方》。

369.茯苓蠶茶

原料:茯苓5g、僵蠶3g、全蠍2g、鬱金3g、花茶5g。

用法:用350ml水煎煮茯苓、僵蠶、全蠍、鬱金至水沸後,沖泡花茶即可。沖飲至味淡。

功能:祛風解鬱。

用途:乙腦後遺癥失語;風痰眩暈。

來源:傳統藥茶方。

370.茯杏茶

原料:茯苓5g、杏仁3g、花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開肺運脾,運濕祛痰。

用途:胸痹胸閉悶、心悸伴咳喘;冠心病伴有咳喘。

來源:傳統藥茶方。

371.茯苓桂枝茶

原料:茯苓5g、桂枝3g、烏龍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十溫十十陽十化氣行水。

用途:心十陽十上逆所致心悸、奔豚、眩暈;痰飲阻遏心十陽十所致胸閉悶、咳喘、背心冷;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胃下垂癥見十陽十氣虛弱者;頑固十性十風心病癥見心十陽十不足者。

來源:傳統藥茶方。

372.茯苓赤芍茶

原料:茯苓5g、赤芍3g、花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10分鐘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健脾利水,活血。

用途:水腫;血腫;耳源十性十眩暈。

來源:傳統藥茶方。

373.澤瀉茶

原料:澤瀉10g、花茶3g。

用法:用30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利水滲濕,泄熱;利尿,降壓。

用途:水腫、小十便不利;嘔吐;痰飲;腳氣;淋濁;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中耳積液。

來源:傳統藥茶方。

374.澤術茶

原料:澤瀉5g、白術3g、花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行水消腫。

用途:臌脹水腫。

來源:《素問病機保命集》。

375.澤瀉清暑茶

原料:澤瀉5g、茯苓3g、白術3g、綠茶3g。

用法:用30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運脾行水勝濕。

用途:暑月霍亂吐瀉不止、頭暈。

來源:《綱目》。

376.澤瀉桑茶

原料:澤瀉5g、桑白皮3g、檳榔3g、茯苓3g、生薑3g、花茶5g。

用法:用400ml水煎煮澤瀉、桑白皮、檳榔、茯苓、生薑至水沸後,沖泡綠茶飲用。也可直接沖飲。

功能:運水消腫。

用途:妊十娠遍身水腫、上氣喘急、大便不通、小十便赤澀。

來源:《婦人良方》。

377.澤茵茶

原料:澤瀉5g、茵陳3g、滑石3g、綠茶3g。

用法:用30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清熱除濕。

用途:濕十熱黃疸、面目周身皆黃。

來源:《千金方》。

378.澤瓜茶

原料:澤瀉5g、木瓜3g、豬苓3g、木通3g、萆?Z3g、花茶5g。

用法:用3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散寒除濕。

用途:寒濕腳氣;水腫。

來源:傳統藥茶方。

379.澤蟬茶

原料:澤瀉5g、蟬衣3g、花茶3g。

用法:用250ml水煎煮澤瀉、蟬衣至水沸後,沖泡花茶即可。可加適量白糖。沖飲至味淡。

功能:泄熱解表。

用途:小兒膈上壅熱、喘十息。

來源:《宣明論方》。

380.澤風茶

原料:澤瀉5g、防風3g、牡蠣3g、蒼術3g、桂枝3g、綠茶3g。

用法:用400ml水煎煮澤瀉、防風、牡蠣、蒼術、桂枝至水沸後,沖泡綠茶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固表止汗,除濕。

用途:表虛多汗、惡風寒顫;表虛有濕。

來源:《聖濟總錄》。

381.澤丹茶

原料:澤瀉5g、桂心3g、白術3g、茯苓3g、木通3g、花茶5g。

用法:用400ml水煎煮澤瀉、桂心、白術、茯苓、木通至水沸後,沖泡花茶後飲用。也可直接沖飲。

功能:行氣運水。

用途:虛勞膀十胱氣滯,腰中重、小十便淋十漓;水腫。

來源:傳統藥茶方。

382.澤瀉健腰茶

原料:澤瀉5g、茯苓3g、杜仲3g、牛膝3g、幹薑3g、花茶5g。

用法:用400ml水煎煮澤瀉、茯苓、杜仲、牛膝、幹薑至水沸後,沖泡花茶10分鐘後飲用。

功能:除濕強腰。

用途:腰痛;水腫。

來源:傳統藥茶方。

383.澤瀉車前茶

原料:澤瀉5g、車前草3g、花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利水除濕。

用途:水腫;高血壓;小十便不利。

來源:傳統藥茶方。

384.澤瀉夏茶

原料:澤瀉5g、夏枯草3g、車前仁3g、草決明3g、鉤藤3g、花茶5g。

用法:用450ml水煎煮澤瀉、夏枯草、車前仁、草決明、鉤藤至水沸後,沖泡花茶後飲用。也可直接沖飲。

功能:利水;降壓。

用途:高血壓;水腫。

來源:傳統藥茶方。

385、澤葛茶

原料:澤瀉5g、葛根3g、刺五加3g、花茶3g。

用法:用30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利水,生津;降血糖。

用途:水腫;煩渴;糖尿病。

來源:傳統藥茶方。

38g、澤粉茶

原料:澤瀉5g、天花粉3g、黃連1g、十十黨十十參1g、花茶5g。

用法:用30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清熱運濕。

用途:糖尿病。

來源:傳統藥茶方。

387.澤瀉菖蒲茶

原料:澤瀉5g、石菖蒲3g、茯鈴3g、花茶3g。

用法:用30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除濕通竅。

用途:中耳積液。

來源:傳統藥茶方。

388.澤歸茶

原料:澤瀉5g、當歸3g、茉莉花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利水活血,調十經消腫。

用途:水血互阻之月十經不調、經十期浮腫;腎炎水腫;肝病水腫;慢十性十瀉痢有水濕瘀阻者。

來源:傳統藥茶方。

389.澤柴茶

原料:澤瀉5g、柴十胡十3g、花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疏肝理脾,升清降濁。

用途:飲食停滯、泄瀉。

來源:傳統藥茶方。

390.木通茶

原料:木通2g、綠茶3g。

用法:用20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瀉火行水,通利血脈;利尿,抗菌。

用途:水腫;小十便赤澀;淋濁;喉痹咽痛;婦女閉十經;十乳十汁不通。

來源:傳統藥茶方。

391.導赤茶

原料:木通1g、生地3g、竹葉3g、甘草3g、綠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清瀉心火。

用途:心熱面赤狂燥、口舌生瘡、口渴、小十便赤熱;口腔潰瘍;尿路感染。

來源:《小兒藥證直訣》。

392.木通柏地茶

原料:木通1g、黃柏1g、生地3g、牛膝2g、甘草3g、綠茶5g。

用法:用木通、黃柏、生地、牛膝的煎煮液400ml,沖泡甘草、綠茶後飲用。也可直接沖飲。

功能:泄熱止血。

用途:尿血;鼻血。

來源:傳統藥茶方。

393.木通利水茶

原料:木通1g、桑白皮2g、茯苓3g、澤瀉3g、大腹皮2g、花茶5g。

用法:用400ml水煎煮木通、桑白皮、茯苓、澤瀉、大腹皮至水沸後,沖泡花茶10分鐘後飲用。也可直接沖飲。

功能:瀉水利濕。

用途:水濕內停腸鳴腹脹。

來源:傳統藥茶方。

394.木通通痹茶

原料:木通1g、茯苓2g、大黃0.5g、前十胡十2g、桑白皮2g、綠茶5g。

用法:用木通、茯苓、大黃、前十胡十、桑白皮的煎煮液400ml,沖泡綠茶即可。

功能:利水理氣通痹。

用途:喉痹心胸氣悶、咽喉阻塞不通。

來源:傳統藥茶方。

395.木通地黃茶

原料:木通1g、生地3g、牛膝3g、延十胡十索3g、花茶3g。

用法:用木通、生地、牛膝、延十胡十索的煎煮液400ml,沖泡花茶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通利調十經。

用途:婦女閉十經,月十經不調。

來源:《本草經疏》。

396.木通漏蘆茶

原料:木通1g、漏蘆3g、栝蔞根3g、甘草3g、花茶3g。

用法:用350ml水煎煮木通、漏蘆、栝萎根至水沸後,沖泡甘草、花茶10分鐘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理氣通十乳十。

用途:婦女產後十乳十汁不下。

來源:傳統藥茶方。

397.木通滑石茶

原料:木通1g、滑石3g、綠茶3g。

用法:用20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利濕通淋。

用途:尿路結石,小十便淋瀝不盡。

來源:傳統藥茶方。

398.木通香茶

原料:木通1g、木香2.通草2g、血通1g、香通1g、花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通十乳十散結。

用途:十乳十腺炎;十乳十腺增生。

來源:傳統藥茶方。

399.木通竹茶

原料:木通1g、淡竹葉3g、甘草梢3g、生地3g、綠茶3g.

用法:用木通、淡竹葉、甘草梢、生地的煎煮液300ml,沖泡綠茶後飲用。也可直接沖飲。

功能:清心泄熱。

用途:皰疹口腔炎;口腔潰瘍。

來源:傳統藥茶方。

400.木通路茶

原料:木通1g、路路通3g、綠茶3g。

用法:用20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利水清心,活血消腫。

用途:腦積水;水腫兼瘀腫癥。

來源:傳統藥茶方。

401.車前子茶

原料:車前子5g、綠茶3g。

用法:用車前子的煎煮液200沖泡綠茶飲用。

功能:利水,清熱,明目,祛痰;利尿。

用途:水腫、小十便不利;帶下;暑濕瀉痢;濕痹。

來源:傳統藥茶方。

402.車柏茶

原料:車前子3g、黃柏1g、白芍3g、甘草3g、綠茶3g。

用法:用350ml水煎煮車前子、黃柏、白芍至水沸後,沖泡甘草、綠茶10分鐘後飲用。也可直接沖飲。

功能:清熱除濕,利小十便。

用途:小十便赤熱不通利。

來源:《普濟方》。

403.八正茶

原料:車前子3g、瞿麥3g、?q蓄3g、木通1g、大黃0.5g、綠茶3g。

用法:用400ml水煎煮車前子、瞿麥、?q蓄、木通、大黃至水沸後,沖泡綠茶10分鐘後飲用。也可直接沖飲。

功能:清熱通淋。

用途:熱十淋血淋,小十便赤灼、癃十閉不通。

來源:傳統藥茶方。

404.車藜茶

原料:車前子3g、白蒺藜3g、綠茶3g。

用法:用車前子、白蒺黎的煎煮液300ml,沖泡綠茶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運濕止帶。

用途:婦女濁白帶下。

來源:傳統藥茶方。

405.車前茯苓茶

原料:車前子3g、茯苓3g、豬苓3g、人參2g、花茶3g。

用法:用350ml水煎煮車前子、茯苓、豬苓、人參至水沸後,沖泡花茶飲用。也可直接沖飲。

功能:祛暑利水。

用途:伏暑吐瀉,煩渴引飲、小十便不通。

來源:《楊氏傢藏方》。

406.車連茶

原料:車前子3g、黃連1g、綠茶3g。

用法:用車前子、黃連的煎煮液300ml,沖泡綠茶5~10分鐘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清熱明目。

用途:風熱目暗澀痛。

來源:傳統藥茶方。

407車芪茶

原料:車前子3g、黃芪3g、肉桂1g、花茶3g。

用法:用350ml水煎煮車前子、黃芪、肉桂至水沸後,沖泡花茶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益氣十溫十十陽十,利水消腫。

用途:腎炎腎病水腫屬脾腎十陽十虛者。

來源:傳統藥茶方。

408.車前白芷茶

原料:車前子3g、白芷3g、花茶3g。

用法:用250ml水煎煮車前子、白芷至水沸後,沖泡花茶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清利濕十熱,化濁止帶。

用途:濕疹;瘡瘍;體虛腫兼有十陰十部痛癢腫脹;白帶稠濁。

來源:傳統藥茶方。

409.車前瞿?q茶

原料:車前子3g、瞿麥3g、?q蓄3g、茉莉花茶3g。

用法:用350ml水煎煮車前子、瞿麥、?q蓄至水沸後,泡茶飲用。冰飲至味淡。

功能:清利濕十熱,化瘀通經。

用途:濕十熱瘀阻帶下黃稠味臭;血熱鬱結之閉十經;急十性十盆十腔炎。

來源:傳統藥茶方。

410.金錢草茶

原料:金錢草10g、綠茶3g。

用法:用30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清熱利尿,鎮咳,消腫,解毒;抗菌,利尿。

用途:黃疸;水腫;小十便赤灼痛;淋十病;膀十胱結石;帶下;濕十熱痹痛。

來源:傳統藥茶方。

411.金錢茅茶

原料:金錢草5g、白茅根3g、車前草3g、綠茶3g。

用法:用30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清熱利疸,除濕消腫。

用途:黃疸;膨十脹;急十性十肝炎。

來源:傳統藥茶方。

412.金錢?q茶

原料:金錢草5g、?q蓄3g、綠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清熱利水。

用途:腎炎水腫、蛋白尿。

來源:傳統藥茶方。

413.金錢杜仲茶

原料:金錢草5g、杜仲3g、木通1g、花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利水濁,健脾腎。

用途:帶下;腰痛。

來源:傳統藥茶方。

414.金錢柴十胡十茶

原料:金錢草5g、柴十胡十3g、茉莉花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清利濕十熱,疏肝利膽。

用途:濕十熱蘊結肝經脅肋脹痛、黃疸;膽囊炎;膽石癥;肝炎。

來源:傳統藥茶方。

415.薏苡仁茶

原料:薏苡仁10g、茉莉花茶3g。

用法:用薏苡仁的煎煮液300ml,沖泡茉莉花茶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健脾補肺,泄熱利濕;降血糖,抗腫瘤。

用途:水腫泄瀉;濕痹,筋脈拘彎、屈伸不利;腳氣;白帶;淋濁;胃癌;宮十頸癌。

來源:傳統藥茶方。

416.薏苡寄生茶

原料:薏苡仁5g、桑寄生3g、當歸3g、續斷3g、蒼術3g、綠茶3g。

用法:用400ml水煎煮薏苡仁、桑寄生、當歸、續斷、蒼術至水沸後,泡茶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除濕祛風,止痹痛。

用途:風濕痹痛,腰膝酸疼、肢十體痿軟。

來源:《廣濟方》。

417.薏芪茶

原料:薏苡仁5g、黃芪3g、花茶3g。

用法:用薏苡仁、黃芪的煎煮液300ml,沖泡花茶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行水消腫,益氣托毒。

用途:慢十性十腎炎腎病水腫;肝十性十水腫;蛋白尿。

來源:傳統藥茶方。

418.薏苡?q蓄茶

原料:薏苡仁5g、?q蓄3g、花茶3g。

用法:用350ml水煎煮薏苡仁、?q蓄至水沸後,沖泡花茶5~10分鐘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利水消腫。

用途:鞘膜積液;濕十熱內結小十便不利、水腫;膀十胱癌。

來源:傳統藥茶方。

419.薏苡訶子茶

原料:薏苡仁5g、訶子3g、菱角3g、茉莉花茶3g。

用法:用350ml水煎煮薏苡仁、訶子、菱角至水沸後,沖泡茉莉花茶5~10分即可。

功能:消腫抗腫瘤。

用途:消化道癌癥。

來源:傳統藥茶方。

420.

原料:防己10g、綠茶3g。

用法:用30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行水,清泄下焦濕十熱;鎮痛,抗菌,消炎,抗過敏,降壓。

用途:水腫膨十脹;濕十熱腳氣;手足痹痛;小十便赤熱;高血壓。

來源:傳統藥茶方。

421.

原料:防己5g、黃芪3g、白術3g、甘草3g、綠茶3g。

用法:用300ml開水沖泡5~10分鐘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益氣解表,疏風利濕。

用途:風水浮腫身重惡風者。

來源:傳統藥茶方。

422.

原料:防己5g、石膏3g、桂枝3g、人參2g、花茶3g。

用法:用30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利水消痞。

用途:膈間支飲喘滿、心下痞堅、面黑。

來源:《金匱要略》。

423.

原料:防己5g、車前草3g、澤瀉3g、韭菜子3g、花茶3g.

用法:用開水300沖泡5~10分鐘即可,沖飲至味淡。

功能:利水消腫。

用途:膀十胱水蓄脹滿、水腫。

來源:《本草切要》。

424.

原料:防己5g、生薑3g、綠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也可用防己、生薑的煎煮液沖泡綠茶飲用。

功能:行水消脹。

用途:水飲停聚膨十脹。

來源:《本草匯言》。

425.

原料:防己5g、木瓜3g、牛膝3g、綠茶3g。

用法:用30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利水除濕。

用途:腳氣腫痛。

來源:《本草切要》。

426.

原料:防己5g、葶藶3g、花茶38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宣肺利水。

用途:肺痿喘嗽。

來源:《古今錄驗方》。

427.

原料:防己5g、當歸3g、黃芪3g、花茶3g。

用法:用300ml開水沖泡5~10分鐘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除濕祛瘀。

用途:遍身蟲癬瘡疥。

來源:《本草切要》。

428.二防茶

原料:防己5g、防風3g、冬葵子3g、花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利水消滯。

用途:小十便澀滯不利;浮腫。

來源:《千金方》。

429.

原料:防己5g、黃芪3g、花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益氣行水,固表祛濕。

用途:風水浮腫;腎炎腎病氣虛濕滯浮腫;腎虛水泛目眶周圍發黑斑。

來源:傳統藥茶方。

430.木瓜茶

原料:木瓜10g、綠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10分鐘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祛濕舒筋,平肝和胃。

用途:濕痹四肢不利、吐瀉轉筋;腳氣;水腫;痢疾。

來源:傳統藥茶方。

431.二木茶

原料:木瓜5g、木香3g、花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除濕理氣舒筋。

用途:吐瀉轉筋。

來源:《三因方》。

432.木瓜萸茴茶

原料:木瓜5g、吳茱萸3g、茴香3g、甘草3g、花茶3g。

用法:用30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十溫十經除濕舒筋。

用途:吐瀉轉筋。

來源:《三因方》。

433.木瓜止吐茶

原料:木瓜5g、木香3g、檳榔3g、麝香0.1g、甘草3g、花茶3g。

用法:用30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芳十香理氣,利濕止吐。

用途:嘔吐。

來源:《小兒藥證直訣》。

434.木瓜薑茶

原料:木瓜5g、生薑3g、甘草3g、花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十溫十水止瀉。

用途:腹瀉不止。

來源:《雞峰普濟方》。

435.木瓜戟茶

原料:木瓜5g、巴戟1g、牛膝2g、木香2g、桂心2g、花茶5g。

用法:用木瓜、巴戟、牛膝、木香、桂心的煎煮液350ml,沖泡花茶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祛風濕,壯筋骨。

用途:腰痛肢脹。

來源:《禦藥院方》。

436.木瓜陳皮茶

原料:木瓜5g、陳皮3g、人參2g、桂心2g、檳榔2g、花茶3g。

用法:用350ml水煎煮木瓜、陳皮、人參、桂心、檳榔至水沸後,沖泡花茶5~10分鐘後飲用。也可直接沖飲。

功能:祛濕除痰。

用途:水濕腳氣上攻心胸、壅悶痰逆。

來源:《聖惠方》。

437.木瓜羌茶

原料:木瓜5g、羌活3g、大腹皮3g、木香3g、紫蘇3g、花茶5g。

用法:用350ml水煎煮木瓜、羌活、大腹皮、木香、紫蘇至水沸後,沖泡花茶即可。也可直接沖飲。

功能:祛濕消痞。

用途:腳氣沖心、胸膈痞滯、煩悶。

來源:《傳傢秘寶方》。

438.木車茶

原料:木瓜5g、車前草3g、花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除濕利水。

用途:風濕在身,關節不舒、小十便不利。

來源:《普濟方》。

439.木桑棗茶

原料:木瓜5g、桑葉3g、大棗3g、花茶3g。

用法:用木瓜、桑葉、大棗的煎煮液300ml,沖泡花茶後飲用。也可直接沖飲。

功能:祛濕舒筋止痛。

用途:臍下絞痛。

來源:《孟詵方》。

440.木瓜桑枝茶

原料:木瓜5g、桑枝3g、花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化濕通絡。

用途:風濕十性十關節炎;慢十性十腎炎伴有四肢風濕痹痛、浮腫、蛋白尿者。

來源:傳統藥茶方。

441.木秦茶

原料:木瓜5g、秦艽3g、花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祛風濕、舒筋。

用途:風濕痹痛。

來源:傳統藥茶方。

442.木瓜青茶

原料:木瓜5g、青皮3g、秦皮3g、松節3g、花茶3g。

用法:用30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疏筋活絡,調肝明目。

用途:肝氣不舒,濕滯經絡,筋脈不舒之屈光不正、視物模糊。

來源:傳統藥茶方。

443.

原料:茵陳10g、綠茶3g、冰糖10g。

用法:用30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清熱利濕;利膽,解熱,抗菌,降壓,促肝細胞再生。

用途:濕十熱黃疸,小十便黃灼不利;癰瘡;肝癌。

來源:傳統藥茶方。

444.菌梔茶

原料:茵陳5g、梔子3g、大黃1g、綠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可加適量白糖。

功能:清熱,除濕,解毒。

用途:急十性十傳染十性十乙型肝炎;黃疸。

來源:《傷寒論》。

445.

原料:茵陳5g、制附子1g、幹薑3g、甘草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除濕,回十陽十救逆。

用途:發黃,四肢逆冷,腰以上自汗。

來源:《玉機微義》。

446.

原料:茵陳5g、白蘚皮3g、綠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清熱除濕。

用途:全身黃如金色、肢無力、好眠臥、口吐粘十液。

來源:《聖濟總錄》。

447.

原料:茵陳5g、荷葉3g、綠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清利濕十熱。

用途:風瘙癮疹;皮膚腫癢。

來源:《聖濟總錄》。

448.

原料:茵陳5g、甘草5g、大棗3枚、綠茶3g、冰糖15g。

用法:用300ml水煎煮茵陳、大棗至水沸後,沖泡甘草、綠茶飲用。也可直接沖飲。

功能:清利濕十熱,和中。

用途:急十性十乙型肝炎;黃疸;肝癌。

來源:傳統藥茶方。

449.

原料:茵陳5g、鬱金3g、綠茶。

用法:裡2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清利濕十熱,疏肝活血。

用途:慢十性十肝炎;膽囊炎;高脂血癥。

來源:傳統藥茶方。

450.蒼術茶

原料:蒼術10g、綠茶3g。

用法:用30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燥濕辟穢,解鬱健脾;降血糖。

用途:濕盛困脾,倦怠嗜臥、脘痞腹脹、食欲不振;風寒濕痹。

來源:傳統藥茶方。

451.蒼樸茶

原料:蒼術5g、厚樸3g、陳皮3g、甘草3g、花茶3g。

用法:用30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運脾除濕。

用途: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脹滿、口苦無味、嘔吐惡心。

來源:《局方》。

452.蒼芍芩茶

原料:蒼術5g、白芍3g、黃芩3g、綠茶3g。

用法:用30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除濕運脾。

用途:脾被濕困、身重微腫、困弱無力、不思飲食、下利、水谷不化。

來源:《素問病機保命集》。

453.蒼芎茶

原料:蒼術5g、川芎3g、白芷3g、藁本3g、細辛0.5g、綠茶3g。

用法:用350ml水煎煮蒼術、川芎、白芷、藁本、細辛至水沸後,沖泡綠茶飲用。也可直接沖飲。

功能:疏風除濕。

用途:四時瘟疫,頭項強痛、發十熱惡寒、身十體疼痛;風寒鼻塞身重、咳嗽頭昏。

來源:《局方》。

454.蒼感茶

原料:蒼術5g、細辛0.5g、側柏葉3g、蔥白3g、綠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解表除濕。

用途:外感風寒挾濕。

來源:傳統藥茶方。

455.蒼柏茶

原料:蒼術5g、黃柏1g、綠茶3g。

用法:用20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清熱燥濕。

用途:濕十熱所致筋骨疼痛;關節炎。

來源:《丹溪心法》。

456.蒼地茶

原料:蒼術5g、熟地3g、花茶3g。

用法:用250ml水煎煮蒼術、熟地至水沸後,沖泡花茶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補虛明目,健骨和血。

用途:體虛濕阻經絡所致視物不清。

來源:《普濟方》。

457.蒼術白芥茶

原料:蒼術5g、白芥子3g、綠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祛痰濕,通經絡。

用途:痰濕阻遏,經絡不利所致肢十體屈伸不利、麻木。

來源:傳統藥茶方。

458.蒼麻茶

原料:蒼術5g、麻黃1g、花茶3g。

用法:用200ml開水沖泡5~10分鐘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宣肺燥濕,行表裡水濕。

用途:表裡水濕壅阻所致肌肉麻木不仁、身重酸痛、水腫;寒濕痹阻所致頭痛、咳喘;慢十性十口腔潰瘍。

來源:傳統藥茶方。

459.蒼升茶

原料:蒼術5g、升麻3g、綠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升十陽十燥濕。

用途:內臟下垂、低血鉀癥、肺氣腫、肺心病、冠心病之消化不十良癥。

來源:傳統藥茶方。

460.佩蘭茶

原料:佩蘭5g、綠茶3g。

用法:用20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清暑辟穢,化濕,調十經。

用途:暑月受濕脘痞不饑、口膩;月十經不調。

來源:傳統藥茶方。

461.佩香茶

原料:佩蘭5g、藿香3g、厚樸3g、陳皮3g、荷葉3g、綠茶5g。

用法:用450ml水煎煮佩蘭、藿香、厚樸、陳皮、荷葉至水沸後,沖泡綠茶飲用。也可直接沖飲。

功能:芳十香化濁,利濕行水。

用途:夏季感受穢濁之氣,頭暈、胸腹痞悶、泄瀉。

來源:傳統藥茶方。

462.佩薄茶

原料:佩蘭5g、薄荷3g、藿香2g、冬桑葉3g、蘆根3g、綠茶5g。

用法:用佩蘭、藿香、冬桑葉、蘆根的煎煮液400ml,沖泡薄荷、綠茶飲用。也可直接沖飲。

功能:清暑勝濕。

用途:秋後伏暑,周身煩悶不舒。

來源:傳統藥茶方。

463.五葉茶

原料:佩蘭葉5g、藿香葉3g、薄荷葉3g、荷葉3g、枇杷葉3g、綠茶5g。

用法:用400ml水煎煮佩蘭葉、藿香葉、薄荷葉、荷葉、枇杷葉至水沸後,沖泡綠茶即可。也可直接沖飲。

功能:祛暑清熱。

用途:暑十溫十初起,身大熱、微惡寒,口大渴、汗大出、口燥心煩。

來源:傳統藥茶方。

464.葶藶子茶

原料:葶藶子5g、綠茶3g。

用法:用20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行水下氣。

用途:肺壅喘急、痰飲咳嗽;水腫脹滿。

來源:傳統藥茶方。

465.葶母茶

原料:葶藶子3g、貝母1g、花茶3g。

用法:用20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瀉肺祛痰。

用途:肺失宣降所致痰壅咳嗽。

來源:《篋中方》。

466.葶藶大棗茶

原料:葶藶子5g、大棗3枚、花茶3g。

用法:用葶藶子、大棗的煎煮液300ml,沖泡花茶後飲用。也可直接沖飲。

功能:瀉肺行水。

用途:肺癰喘不得臥、痰稠。

來源:《金匱要略》。

467.葶藶防己茶

原料:葶藶子5g、防己3g、花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利水消腫。

用途:十陽十水暴腫、面赤煩渴、喘急、小十便澀。

來源:《外臺秘要方》。

468.石韋茶

原料:石韋5g、綠茶38g、冰糖10g。

用法:用200ml開水沖泡5~10分鐘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利水通淋,清肺泄熱;鎮咳,祛痰,平喘。

用途:淋痛、尿血、尿路結石;腎炎;崩漏;痢疾;癰疽;肺熱咳嗽;膀十胱癌。

來源:傳統藥茶方。

469.石歸茶

原料:石韋5g、當歸3g、蒲黃3g、芍藥3g、花茶3g。

用法:用30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清熱通淋。

用途:血淋;膀十胱癌。

來源:《千金方》。

470.二石茶

原料:石韋5g、滑石3g、花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清利濕十熱,化石止痛。

用途:石十淋;尿路結石、腹痛。

來源:《古今錄驗》。

471.石錢茶

原料:石韋5g、金錢草3g、梔子3g、甘草3g、綠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清熱利濕,通淋化石。

用途:尿路結石;泌尿道感染,尿頻尿急尿痛。

來源:傳統藥茶方。

472.石車茶

原料:石韋5g、車前草3g、綠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清熱利水。

用途:心經蘊熱傳於小腸,小腹脹滿、小十便黃赤不暢。

來源:《全生指迷方》。

473.清胃化濕茶

原料:厚樸1.5g、白術1.5g、天麻1g、半夏1.5g、茯苓2g、花茶5g。

用法:用350ml水煎煮厚樸、白術、天麻、半夏、茯苓至水沸後,沖泡花茶飲用。也可直接沖飲。

功能:健脾化濕,祛痰熄風。

用途:脾胃濕困,清十陽十不升,濁十陰十不降以致頭暈目眩、心煩、肢軟無力。

來源:傳統藥茶方。

474.花粉苓通茶

原料:天花粉3g、茯苓3g、木通2g、竹茹3g、麥冬3g、綠茶3g。

用法:用3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清熱利濕,養十陰十生津。

用途:濕十熱內滯頭悶身痛,不思飲食、惡心、口苦。

來源:傳統藥茶方。

475.腹皮麥冬茶

原料:腹皮1g、麥冬3g、天花粉3g、茯苓3g、竹茹1.5g

用法:用30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清熱化痰,理氣化濕。

用途:熱滯脾胃,痰濕內蘊所致胸腹滿悶、咳嗽痰多。

來源:傳統藥茶方。

《茶飲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