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經十痛是一種常見的周圍神經病,多發生於中年和老年人。
36.6.1 病因
繼發十性十三叉神經十痛:可繼發於局部感染(三叉神經所通過骨孔的骨膜炎,上頜竇炎、額竇炎、篩竇炎、齒齦炎、扁桃腺炎、中耳炎和顱底蛛網膜炎等)、外傷(顱底骨折、下頜外傷或瘢痕形成)、三叉神經所通過的骨孔狹窄、腫瘤(三叉神經根及半月神經節腫瘤、小腦橋腦角腫瘤、膽脂瘤)、血管畸形(橋腦和延髓部位的動脈瘤)、血液循環障礙(主要見於老年人,因動脈硬化和缺血所致)。
原發十性十三叉神經十痛:是指目前尚未能發現病因,客觀檢查無十陽十性十體征者。
36.6.2 臨十床十表現和特點
三叉神經十痛是沿三叉神經分佈區域的發作十性十疼痛。上頜支和下頜支常受損,而眼支較少罹患。絕大多數為一側十性十,右側較左側稍多見。有時可累及二支,但很少三支同時罹患的。
典型的三叉神經十痛有以下特點:
(1)發作十性十劇痛突如其來的劇烈的疼痛發作,有一定的誘因,如說話、打呵欠、刷牙、漱口、洗臉、刮十胡十子、咀嚼、吞咽等動作,尤其是進食過冷或過熱的食物時均可誘發,過度疲勞或十精十神緊張,可使發作加重。白天發作較晚間多。
(2)有板機點(激痛點)輕微刺激臉或唇、舌、齒齦、鼻翼的某一點,即可引起疼痛的暴發,這一導致發作十性十劇痛的過敏點稱板機點。疼痛由板機點開始,沿三叉神經某分支分佈區放射,不超過正中線,呈燒灼樣或撕十裂樣、電擊樣、刀割樣、針刺樣劇痛,患者常張口、咂舌,用手掩蓋患側臉部,表情十分痛苦,坐立不安,嚴重時伴有痛十性十痙十攣。有時在睡眠中痛醒。
(3)持續時間短 通常發作持續時間短,每次僅數秒鐘至1~2min或更長,疼痛的消失也很突然。可有間歇十性十,也可連續發作。
(4)伴有血管-植物神經癥狀發作嚴重時患側臉紅、出汗、瞳孔散大、流淚、鼻粘十膜充十血、流鼻涕、唾液分佈增多,患側皮膚十溫十度增高、腫脹。若病程較久且發作頻繁者,可出現營養障礙十性十改變,如局部皮膚粗糙、眉十毛十脫落、角膜水腫和透明度下降,有時產生麻痹十性十角膜炎。
(5)反復發作三叉神經十痛往往反復發作,發作頻繁者一天可達數十次或上百次,甚至更多,患者極為痛苦。
疼痛可開始於一支,以後向其他支擴展,但也可局限於一支而持續數年。部分病例可以自然緩解。
36.6.3 營養治療
神經組織中含有糖脂,而碳水化物是糖蛋白、粘蛋白和糖脂不可缺少的成分。維持正常神經功能需要糖。因此,三叉神經十痛的患者需要高碳水化物飲食來供給能量及保護神經功能,每日需要350~400g。
脂肪是組成十人十體組織細胞的一個重要組成成分。特別是磷脂和固醇等,腦和外周神經組織都含有鞘磷脂(Sphingomyelin),磷脂對動物生長發育很重要,並且也能增加腦的免疫能力。脂肪可多用植物脂肪,以避免膽固醇升高。
維生素B1和維生素C對保護顱神經損害很重要。維生素B1是脫羧輔酶的主要萬分,在碳水化物的代謝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缺乏維生素B1會引起神經炎,因為神經是燃十燒及消耗糖的組織,若缺乏維生素B1,會引起十乳十酸堆積,侵入腦部,毒化中樞神經系統,使腦組織消耗氧的能力減弱,以至引起暫時十性十的痙十攣。而三叉神經十痛、坐骨神經十痛等都是神經炎的表現。成年人每日維生素B1供給量為1.2~1.8mg,治療量100mg。維生素C供給量為75mg,治療量200~300mg。
膳食制備時,禁食刺激懷食物,如洋蔥、生蔥、大蒜、鮮柿椒、韭菜、蒜黃等。禁用刺激十性十調味品,如幹辣椒、五香粉、芥末、咖喱粉等。禁飲各種酒類。膳食十溫十度要適宜,不要過冷或過熱,以避免化學和物理刺激,引起劇烈融洽。若刺激感覺纖維,易引起面部神經感覺減退及三叉神經疼痛。並能刺激動物支神經,加劇咀嚼肌萎十縮。
飲食供應方式可給流質,每日5~6餐,應配制高蛋白、高糖液體食物,如牛十奶十沖藕粉,牛十奶十沖蛋花,雞湯甩蛋花、肉松過籮粥等厚流質,使患者有飽足感。或用高速度搗碎機,將面條、米飯、粥、餃子、炒菜、紅燒肉等,皆可搗成十乳十糜狀食物,供患者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