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中藥減肥法·1 對肥胖癥病因病機的認識

肥胖的成因較復雜,多數學者認為肥胖與體質、年齡、飲食十習十慣、勞逸、情緒、遺傳等因素有關。

中醫學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記載,如《素問·通評虛實論》中說:“肥貴人,則高梁之疾也”;《靈樞·衛氣失常篇》論及人十體肥瘦時指出“人有肥,有膏、有肉”,後世又有“肥人多痰而經阻氣不運也”,“谷氣勝元氣,其人脂而不壽,元氣勝谷氣,其人瘦而壽”,“大抵素稟之盛,從無所苦,唯是濕痰頗多”,以及“肥人多痰多濕,多氣虛”之說。這些論述對指導我們對肥胖的認識和辨證論治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肥胖與人之先天稟賦有關,這大抵與現代醫學所指出的本病有遺傳傾向相吻合,據沈十陽十、大連、北京三市調查14321名新生兒的肥胖發生率為7.05%~16.6%。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征醫院對800例肥胖患者的病因分析,其中父母雙方或一方有肥胖者達29.63%,自幼肥胖者占7.75%,這些都說明肥胖與遺傳有關。

其次,與過食肥甘、膏梁厚味有關。攝入十精十美而多,其有餘部分化為膏脂,蓄積體內,則為“膏人”、“脂人”、“肥人”。唐氏報告90%和長征醫院調查13.75%的肥胖患者有喜食肉類、攝食過多。長征醫院調查產後肥胖占女十性十肥胖中38.02%,可能與民間風俗產後要多進甜食及重視“坐月子”有關。

再次,久臥、久坐、活動過少,也是肥胖的重要原因。

《素問·宣明正氣論》曰:“久臥傷氣”;《醫學入門》也強調久臥久坐“尤傷人也”。久臥、久坐,氣虛、氣鬱,必使運化無力,輸佈失調,膏脂內聚,使人肥胖。

另外,外感濕邪,入裡內蘊,侵襲臟腑和內傷七情,影響臟腑功能,也常為發生肥胖的因素。臟腑之中以脾、腎、肝、膽與肥胖的關系密切。脾氣不足,不能正常化生十精十血,輸佈十精十微,充養周身,而變成膏脂痰濕,蓄於肌膚,發為肥胖。腎氣不足,不能正常化氣行水,助脾健運,通調水道而濕濁內聚,溢於肌膚加重肥胖。

七情所傷,常致肝氣鬱滯,而使肝膽疏泄失於調暢,影響脾之健運,氣機之升降轉輸。而膽不能正常泌輸十精十汁,凈濁化脂,則濁脂內聚而肥胖。

由於脾腎氣虛,肝膽失調,不僅造成膏脂痰濁,水濕停蓄,也使氣機失暢,脈道不利,可有氣滯,或血瘀。因此,肥胖者既有本虛證,又有標實證,本虛標實相互聯系,同時並存。

總之,病位以脾為主,次及腎及肝膽,亦可及心肺,但總以脾腎氣虛為多見,肝膽疏泄失調也可見。臨十床十表現多為本虛標實,本虛以氣虛為主,標實以痰濁,膏脂為主,常兼水濕,亦兼有氣滯,血瘀。

《減肥方法與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