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骨心法 \ 四肢部
●肩至肘,長一尺七寸。
●肘至腕,長一尺二寸半。(臂之中節曰肘。)
●腕至中指本節,長四寸。(臂掌之十十交十十曰腕。)
●本節至末,長四寸半。(指之後節曰本節。)
●膝以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
●膝膕以下至跗屬,長一尺二寸。(膕,腿灣也。跗,足面也。膝在前,膕在後。跗屬者,凡兩踝前後脛掌所十十交十十之處,皆為跗之屬也。)
●跗屬以下至地,長三寸。
●外踝以下至地,長一寸。
●足長一尺二寸,廣四寸半。
按、方劑:●骨度乃『靈樞經·骨度篇』之文,論骨之長短,皆古數也。
●然骨之大者則太過,小者則不及,此亦言其則耳。
●其周身手足折量之法,用前中指同身寸法為是。同身寸量法,詳刺灸書中。
肘骨
●肘骨者,胳膊中節上、下支骨十十交十十接處也,俗名鵝鼻骨。
●若跌傷,其肘尖向上突出,疼痛不止,汗出戰栗。
·用手法翻其臂骨,拖肘骨令其合縫。
·其斜彎之筋,以手推摩,令其平復。
·雖實時能垂能舉,仍當以養息為妙。
·若壅腫疼痛,宜內服正骨紫金丹,外貼萬靈膏。
按、方劑:●正骨紫金丹:見顛頂骨傷
●萬靈膏:見囟骨傷
環跳
●環跳者,髖骨外向之凹,其形似臼,以納髀骨之上端如杵者也,名曰機,又名髀樞,即環跳十穴十處也。
●或因跌打損傷,或踒墊掛鐙,以致樞機錯努,青紫腫痛,不能步履,或行止欹側艱難,宜先服正骨紫金丹,洗以海桐皮湯,貼萬靈膏,常服健步虎潛丸。
按、方劑:●正骨紫金丹:見顛頂骨傷
●萬靈膏:見囟骨傷
●海桐皮湯:見兩顴骨傷
●虎潛丸:見胯骨傷
臂骨
●臂骨者,自肘至腕有正輔二根:
·其在下而形體長大,連肘尖者為臂骨。
·其在上而形體短細者,為輔骨,俗名纏骨。
·疊並相倚,俱下接於腕骨焉。
●凡臂骨受傷者,多因迎擊而斷也,或斷臂、輔二骨,或惟斷一骨,瘀血凝結疼痛。
·以手法接對端正,貼萬靈膏,竹簾裹之,加以佈條紮緊。
·俟三日後開簾視之,以手指按其患處,或仍有未平,再十揉十摩其瘀結之筋,令復其舊,換貼膏藥,仍以竹簾裹之。
·每日清晨服正骨紫金丹。
按、方劑:●萬靈膏:見囟骨傷
●正骨紫金丹:見顛頂骨傷
鎖子骨
●鎖子骨,經名拄骨,橫臥於兩肩前缺盆之外,其兩端外接肩解。
●擊打損處,或騎馬乘車,因取物偏墜於地,斷傷此骨:
·用手法先按胸骨,再將肩端向內合之,十揉十摩斷骨,令其復位,然後用帶掛臂於項,勿令搖動。
·內服人參紫金丹,外熨定痛散,再敷萬靈膏,其證可愈。
按、方劑:●人參紫金丹、定痛散、萬靈膏:俱見囟骨傷
臑骨
●臑骨,即肩下肘上之骨也。
●自肩下至手腕,一名肱,俗名胳膊,乃上身兩大肢之通稱也。
●或墜車馬跌碎,或打斷,或斜裂,或截斷,或碎斷。打斷者有碎骨,跌斷者則無碎骨,壅腫疼痛,心神忙亂,遍體麻冷。
·皆用手法,循其上下前後之筋,令得調順,摩按其受傷骨縫,令得平正。
·再將小杉板周圍十逼十定,外用白佈纏之。
·內服正骨紫金丹,外貼萬靈膏。
·如壅腫不消,外以散瘀和傷湯洗之。
按、方劑:●正骨紫金丹:見顛頂骨傷
●萬靈膏:見囟骨傷
●散瘀和傷湯:見顛頂骨傷
竹節骨
●竹節骨,即各指次節之名也。
●跌打損傷,骨碎筋彎,指不能伸,以手捻其屈節,則指必舒直。
●洗以散瘀和傷湯,貼以萬靈膏。如指甲縫蓄積毒血,其甲必脫落,若再生指甲,其形多不如舊。
●若第三節有傷,治同次節,其指甲名爪甲。
按、方劑:●散瘀和傷湯:見顛頂骨傷
●萬靈膏:見囟骨傷
大楗骨
●一名髀骨,上端如杵,入於髀樞之臼,下端如錘,接於□骨,統名曰股,乃下十身兩大肢之通稱也,俗名大十腿骨。
●墜馬擰傷,骨碎筋腫,黑紫清涼,外起白泡,乃因骨碎氣泄,此證治之鮮效。
●如人年少氣血充足者,雖形證腫痛而不昏沉,無白泡者可治。
·法以兩手按摩碎骨,推拿復位,再以指頂按其傷處,無錯落之骨,用竹廉裹之。
·每日早服正骨紫金丹,俟三日後,開廉視之,若有不平處,再捻筋結,令其舒平,貼萬靈膏,仍以竹廉裹之。
按、方劑:●正骨紫金丹:見顛頂骨傷
●萬靈膏:見囟骨傷
五指骨
●五指之骨,名錘骨,即各指本節之名也。
●若被打傷折,五指皆同,株連腫痛,因其筋皆相連也。
●手掌與背,其外體雖混一不分,而其骨在內,乃各指之本節相連而成者也。
●若手背與手心,皆堅十硬壅腫熱痛,必正其骨節,則無後患。
●若不實時調治,其所壅之血,後必化而為膿。
●氣盛者,服瘡毒之劑,調治可愈;氣虛者,將來成漏矣。
洗以散瘀和傷湯,貼萬靈膏。
按、方劑:●散瘀和傷湯:見顛頂骨傷
●萬靈膏:見囟骨傷
足五趾骨
●趾者,足之指也。
●名以趾者,所以別於手也,俗名足節。
●其節數與手之骨節同。
●大指本節後內側圓骨努突者,一名核骨,又名核骨,俗呼為孤拐也。
●趾骨受傷,多與跗骨相同,惟奔走急迫,因而受傷者多,治法與跗骨同。
膝蓋骨
●膝蓋骨,即連骸,亦名髕骨。形圓而扁,復於楗、□上下兩骨之端,內面有筋聯屬,其筋上過大十腿,至於兩脅,下過□骨,至於足背。
●如有跌打損傷,膝蓋上移者,其筋即腫大,株連於膕內之筋,膕內之筋,上連腰胯,故每有腰屈疼痛之證。
●或下移□骨則焮腫,或足腹冷硬,步履後拽斜行也。
●若膝蓋離位,向外側者,則內筋腫大;向內側者,則筋直膕腫。
●宜詳視其骨如何斜錯,按法推拿,以復其位。內服補筋丸,以定痛散
灸熨之,熏八仙逍遙湯則愈。
按、方劑:●補筋丸:見□骨傷
●定痛散:見囟骨傷
●八仙逍遙湯:見玉梁骨傷
踝骨
●踝骨者,□骨之下,足跗之上,兩旁突出之高骨也。在內者名內踝,俗名合骨;在外者為外踝,俗名核骨。
●或馳馬墜傷,或行走錯誤,則後跟骨向前,腳尖向後,筋翻肉腫,疼痛不止:
·先用手法撥筋正骨,令其復位。
·再用竹板夾定跟骨,縛於□骨之上。
·三日後解縛視之,以枕支於足後,用手扶筋,再以手指點按其筋結之處,必令端平。
·內服正骨紫金丹,灸熨以定痛散,洗以海桐皮湯,常服健步虎潛丸
●若稍愈後,遽行勞動,致□骨之端,向裡歪者,則內踝突出腫大;向外歪者,則外踝突出腫大,血脈瘀聚凝結,步履無力,足底欹斜,頗費調治,故必待氣血通暢全復,始可行動。
按、方劑:●正骨紫金丹:見顛頂骨傷
●定痛散:見囟骨傷
●海桐皮湯:見兩顴骨傷
●健步虎潛丸:見胯骨傷
胯骨
●胯骨,即髖骨也,又名髁骨。
●若素受風寒濕氣,再遇跌打損傷,瘀血凝結,腫硬筋翻,足不能直行:
·筋短者,腳尖著地。
·骨錯者,十臀十努斜行。
●宜手法推按胯骨復位,將所翻之筋向前歸之,其患乃除。
宜服加味健步虎潛丸,熏洗海桐皮湯,灸熨定痛散。
按、方劑:●加味健步虎潛丸
專治跌打損傷,氣血虛衰,下部腰、胯、膝、腿疼痛,酸十軟無力,步履艱難。服此藥至一百日,舒筋此痛,活血補氣,健旺十精十神。
龜膠(蛤粉炒成珠) 鹿角膠(蛤粉炒成珠) 虎脛骨(酥油炙)何首烏(黑豆拌,蒸曬各九次) 川牛膝(酒洗曬幹) 杜仲(薑汁炒斷絲)鎖十陽十當歸(酒洗炒幹)各二兩威靈仙(酒洗)黃柏(酒洗曬幹,小鹽少許酒炒)
人參(去蘆) 羌活 幹薑 白芍藥(微炒) 雲白術(土炒)各一兩 熟地黃三兩 大川附子(童便鹽水各一碗,生薑二兩切片同煮一整日,令極熟,水幹再添,鹽水煮畢取出,剝皮切薄片,又換凈水,入川黃連五錢,甘草五錢,同煮長香三炷,取出曬幹,如琥珀明亮色方用)一兩五錢
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錢,空心淡鹽湯送下。
冬日淡黃酒送下。
●海桐皮湯:見兩顴骨傷
●定痛散:見囟骨傷
□骨
●□骨者,肩端之骨,即肩胛骨臼端之上棱骨也。
●其臼含納臑骨上端,其處名肩解,即肩□與臑骨合縫處也,俗名吞口,一名肩頭。
●其下附於脊背,成片如翅者,名肩胛,亦名肩髆,俗名□板子骨。
●以上若被跌傷
·手必屈轉向後,骨縫裂開,不能抬舉,亦不能向前,惟忸於肋後而已。
·其氣血皆壅聚於肘,肘腫如椎,其腫不能過腕,兩手脈反脹,瘀血凝滯。
·如腫處痛如針刺不移者,其血必化而為膿,則腕掌皆涼,或麻木。
●若臑骨突出
·宜將突出之骨,向後推入合縫,再將臑筋向內撥轉,則臑、肘、臂、腕皆得復其位矣。
·內服補筋丸,外貼萬靈膏,燙洗用海桐皮湯,或敷白膠香散,或金沸草汁塗之亦佳。
按、方劑:●補筋丸
此藥專治跌仆踒閃,筋翻筋攣,筋脹筋粗,筋聚骨錯,血脈壅滯,宣腫青紫疼痛等證。
五加皮 蛇十床十子 好沉香 丁香 川牛膝 白雲苓 白蓮蕊 肉蓯蓉菟絲子 當歸(酒洗) 熟地黃 牡丹皮 宣木瓜各一兩 懷山藥八錢人參 廣木香各三錢
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彈子大,每丸重三錢,用好無灰酒送下。
●加減補筋丸
當歸一兩 熟地黃 白芍藥各二兩 紅花 十乳十香 白雲苓 骨碎補各一兩 廣陳皮二兩 沒藥三錢 丁香五錢
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彈子大,每丸重三錢,用好無灰酒送下。
●白膠香散
治皮破筋斷。
白膠香一味,為細末敷之。
●金沸草根搗汁塗筋封口,二七日便可相續止痛。一貼即愈,不用再塗。
●萬靈膏:見囟骨傷
●海桐皮湯:見兩顴骨傷
□骨
●□骨,即膝下踝上之小腿骨,俗名□脛骨者也。
●其骨二根
·在前者名成骨,又名骭骨,其形粗。
·在後者名輔骨,其形細,又俗名勞堂骨。
●若被跌打損傷,其骨尖斜突外出,肉破血流不止,疼痛呻十吟聲細,飲食少進,若其人更氣血素弱,必致危亡。
●宜用手法,按筋正骨,令復其位,貼萬靈膏,以竹簾裹十住,再以白纏之,先服正骨紫金丹,繼服健步虎潛丸。
按、方劑:●萬靈膏:見囟骨傷
●正骨紫金丹:見顛頂骨傷
●健步虎潛丸:見胯骨傷
腕骨
●腕骨,即掌骨,乃五指之本節也。一名壅骨,俗名虎骨。
●其骨大小六枚,湊以成掌,非塊然一骨也。
●其上並接臂、輔兩骨之端,其外側之骨名高骨,一名銳骨,亦名踝骨,俗名龍骨,以其能宛屈上下,故名曰腕。
●若墜車馬,手掌著地,隻能傷腕;若手指著地,其指翻貼於臂上者,則腕縫必分開。
●傷腕者,壅腫疼痛,法以兩手十揉十摩其腕,內服正骨紫金丹,外貼萬靈膏。
●若手背向後,翻貼於臂者,以兩手捉其手背,輕輕回翻之,令其復位,仍按摩其筋,必令調順,內服人參紫金丹,外敷混元膏。
按、方劑:●正骨紫金丹、萬靈膏、混元膏:見顛頂骨傷
●人參紫金丹:見山角骨傷
跗骨
●跗者,足背也,一名足跌,俗稱腳面,其骨乃足趾本節之骨也。
●其受傷之因不一,或從隕墜,或被重物擊壓,或被車馬踹砑。
●若僅傷筋十肉,尚屬易治;若骨體受傷,每多難治。
·先以手法輕輕十搓十摩,令其骨合筋舒
·洗以海桐皮、八仙逍遙等湯,
·貼以萬靈膏
·內服舒筋定痛之劑,及健步虎潛丸、補筋丸。
按、方劑:●海桐皮湯:見兩顴骨傷
●八仙逍遙湯:見玉梁骨傷
●健步虎潛丸:見髖骨傷
●補筋丸:見□骨傷
跟骨
●跟骨者,足後跟骨也。
●上承□、輔二骨之末,有大筋附之,俗名腳攣筋,其筋從跟骨過踝骨,至腿肚裡,上至膕中,過十臀十抵腰脊,至頂,自腦後向前至目眥,皆此筋之所達也。
●若落馬墜蹬等傷,以致跟骨擰轉向前,足趾向後,即或骨未碎破,而縫隙分離,自足至腰脊諸筋,皆失其常度,拳攣疼痛,宜撥轉如舊,藥餌調治,皆同前法。
按、方劑:正骨紫金丹、混元膏、散瘀和傷湯、海桐皮湯、萬靈膏諸藥,皆內庭常用經驗之方,故以上諸證,多引用之。其或跌打損傷證中,而又兼他病者,則不止此數藥也,故采前人舊載諸方,集於末卷,以示證治之法,有不可狹隘者焉。
補遺
●顛撲損傷入於肺者,縱未即死,二七難過。
●左脅下傷透至內者。
●腸傷斷者。
●小腹下傷內者。
●證候繁多者。
●傷破十陰十子者。
●老人左股壓碎者。
●血出盡者。
●肩內、耳後傷透於內者。
[10]脈不實重者。
以上皆不必用十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