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瘍敷貼類方
凡腫瘍初起時,腫高赤痛者,宜敷涼藥,以寒勝熱也。
然亦不可太過,過則毒為寒凝,變為十陰十證。如漫腫不紅,似有頭而不痛者,宜敷十溫十藥,乃引毒外發也。經雲:
發表不遠熱,敷熱藥亦發表之意。凡調敷藥,須多攪,則藥稠粘。敷後貼紙,必須撕斷,則不崩裂,不時用原汁潤之。蓋借濕以通竅,幹則藥氣不入,更添拘急之苦矣。凡去敷藥,必看十毛十孔有汗,意者為血脈通,熱氣散
也,反此者逆。
方劑:如意金黃散
組成:此散治癰疽發背,諸般疔腫,跌撲損傷,濕痰流毒,大頭時腫,漆瘡火丹,風熱天泡,肌膚赤腫,幹濕腳氣,婦女十乳十癰,小兒丹毒,凡一切諸般頑惡熱瘡,無不應效誠瘡科之要藥也。
組成:南星陳皮蒼術(各二斤)黃柏(五斤)
薑黃(五斤)甘草(二斤)
白芷(五斤)上白天花粉(十斤)
厚樸(二斤)大黃(五斤)
上十味共為咀片,曬幹磨三次,用細絹羅篩,貯磁罐,勿泄氣。凡遇紅赤腫痛,發十熱未成膿者,及夏月時,俱用茶清同蜜調敷。如欲作膿者,用蔥湯同蜜調敷。
如漫腫無頭,皮色不變,濕痰流毒,附骨癰疽,鶴膝風等證,俱用蔥酒煎調敷。如風熱所生,皮膚亢熱,色亮遊走不定,俱用蜜水調敷。如天泡火丹,赤遊丹,黃水漆瘡,惡血攻註等證,俱用大藍根葉搗汁調敷,加蜜亦可。湯潑火燒,皮膚破爛,麻油調敷。以上諸引調法,乃別寒熱十溫十涼之治法也。
【方歌】如意金黃敷十陽十毒,止痛消腫實良方,南陳蒼柏薑黃草,白芷天花樸大黃。
又方:五龍膏
主治:此膏治癰疽十陰十陽十等毒,腫痛未潰者,敷之即拔十出膿毒。
組成:五龍草(即烏蘞梅,詳《本草綱目》蔓草部,俗名五爪龍,十江十浙多產之)
金銀花豬薟草車前草(連根葉)陳小粉(各等份)
上四味俱用鮮草葉,一處搗爛,再加三年陳小粉,並飛鹽末二、三分,共搗為稠糊。遍敷瘡上,中留一頂,用膏貼蓋,避風為主。若冬月草無鮮者,預采蓄下,十陰十幹為末,用陳米醋調敷,一如前法並效。如此方內五龍草,或缺少不便,倍加豬薟草亦效。
【方歌】五龍膏用拔膿毒,平劑五龍草銀花,薟草車前俱搗爛,小粉飛鹽攪糊搽。
又方:四虎散
主治:此散治癰疽腫硬,厚如牛領之皮,不作膿腐者,宜用此方。
組成:草烏狼毒半夏南星(各等份)
上四味為細末,用豬腦同搗,遍敷瘡上,留頂出氣。
【方歌】四虎散敷十陰十疽癰,頑腫不痛治之平,厚似牛皮難潰腐,草烏狼毒夏南星。
又方:真君妙貼散
主治:此散治癰疽諸毒,頑硬惡瘡,散漫不作膿者,用此藥敷之,不痛者即痛,痛者即止。如皮破血流,濕爛疼苦,天泡火丹,肺風酒刺等證,並用之皆效。
組成:蕎面(五斤)明凈硫黃(為末,十斤)
白面(五斤)
上三味,共一處,用清水微拌,幹濕得宜,趕成薄片微曬,單紙包裹,風中十陰十幹,收用。臨時研細末,新汲水調敷。如皮破血流濕爛者,用麻油調敷。天泡、火丹、酒刺者,用靛汁調搽並效。
【方歌】真君妙貼硫二面,水調頑硬不痛膿,油調濕爛流血痛,靛汁泡丹酒刺風。
又方:二青散
主治:此散治一切十陽十毒紅腫,疼痛興熱等證,未成者即消。
組成:青黛黃柏白蘞白薇(各一兩)
青露(即芙蓉葉,三兩)白芨白芷水龍骨(即多年〔舟念〕船舊油灰)
白鮮皮(各一兩)天花粉(三兩)
大黃(四兩)樸硝(一兩)
上十二味為末,用醋、蜜調敷。已成者留頂,未成者遍敷。
【方歌】二青散用敷十陽十毒,腫痛紅熱用之消,黛藥蘞薇青露芨,芷龍鮮粉大黃硝。
又方:坎宮錠子主治:此錠子治熱毒腫痛,焮赤諸瘡,並搽痔瘡最效。
組成:京墨(一兩)十胡十黃連(二錢)
熊膽(三錢)麝香(五分)
兒茶(二錢)冰片(七分)
牛黃(三分)
上七味為末,用豬膽汁為君,加生薑汁、大黃水浸,取汁,釅醋各少許,相和藥成錠。用涼水磨濃,以筆蘸塗之。
【方歌】坎宮錠子最清涼,熱腫諸瘡並痔瘡,京墨十胡十連熊膽麝,兒茶冰片共牛黃。
又方:離宮錠子主治:此錠子治疔毒腫毒,一切皮肉不變,漫腫無頭,搽之立效。
組成:血竭(三錢)朱砂(二錢)
膽礬(三錢)京墨(一兩)
蟾酥(三錢)麝香(一錢五分)
上六味為末,涼水調成錠,涼水磨濃塗之。
【方歌】離宮錠治諸疔毒,漫腫無頭涼水塗,血竭朱砂為細末,膽礬京墨麝蟾酥。
又方:白錠子主治:此錠專敷初起諸毒,癰疽疔腫,流註痰包惡毒,及耳、痔耳挺等證。
組成:白降丹(即白靈藥,四錢)銀黝(二錢)
寒水石(二錢)人中白(二錢)
上四味,共為細末,以白芨面打糊為錠,大小由人,不可入口。每用以陳醋研敷患處,如幹再上,自能消毒。
【方歌】白錠專敷初起毒,癰疽疔腫與痰包,降丹銀黝人中白,寒水白及醋研消。
又方:蝌蚪拔毒散
主治:此散治無名大毒,一切火毒、瘟毒,敷之神效。
組成:寒水石(研極細末)凈皮硝(研極細末)
川大黃(研極細末,各等份)
蝦蟆子(初夏時,河內有蝌蚪成群,大頭長尾者撈來,收壇內泥封口,埋至秋天化成水)
上用蝌蚪水一大碗,入前藥末,各二兩,十陰十幹再研勻,收磁罐內。每用時,以水調塗患處。
【方歌】拔毒散治無名毒,火毒瘟毒俱可施,寒水硝黃蝌蚪水,浸幹藥末水調之。
又方:二味拔毒散
主治:此散治風濕諸瘡,紅脹痛癢,疥痱等疾,甚效。
組成:明雄黃白礬(各等份)
上二味為末,用茶清調化,鵝翎蘸掃患處,癢痛自止,紅腫即消。
【方歌】二味拔毒消紅腫,風濕諸瘡痛癢寧,一切肌膚疥痱疾,雄礬為末用茶清。
又方:回十陽十玉龍膏
主治:此膏治癰疽十陰十瘡,不發十熱,不興痛,不腫高,不作膿,及寒濕流註,冷痛痹風,腳氣手足頑麻,筋骨疼痛,及一切皮色不變,漫腫無頭,鶴膝風等證。但無肌熱者,一概敷之,俱有功效。
組成:軍薑(炒,三兩)肉桂(五錢)
赤芍(炒,三錢)南星(一兩)
草烏(炒,三兩)白芷(一兩)
上六味制畢,共為細末,熱酒調敷。
【方歌】回十陽十玉龍十陰十毒證,不熱不疼不腫高,軍薑桂芍星烏芷,研末須將熱酒調。
又方:沖和膏
主治:此膏治癰疽發背,十陰十陽十不和,冷熱相凝者,宜用此膏敷之。能行氣疏風,活血定痛,散瘀消腫,袪冷軟堅,誠良藥也。
組成:紫荊皮(炒,五兩)獨活(炒,三兩)
白芷(三兩)赤芍(炒,二兩)
石菖蒲(一兩五錢)
上五味共為細末,蔥湯、熱酒俱可調敷。
【方歌】沖和發背癰疽毒,冷熱相凝此藥敷,行氣疏風能活血,紫荊獨芷芍菖蒲。
又方:鐵桶膏
主治:此膏治發背將潰已潰時,根腳走散,瘡不收束者,宜用此藥圍敷。
組成:膽礬(三錢)銅綠(五錢)
麝香(三分)白芨(五錢)
輕粉(二錢)鬱金(二錢)
五倍子(微炒,一兩)明礬(四錢)
上八味共為極細末,用陳米醋一碗,杓內慢火熱至一小杯,候起金色黃泡為度,待十溫十,用十藥末一錢,攪入醋內,燉十溫十,用新筆塗於瘡根周圍,以棉紙覆蓋藥上,瘡根自生縐紋,漸收漸緊,其毒不致散大矣。
【方歌】鐵桶膏收毒散大,周圍敷上束瘡根,膽礬銅綠及輕粉,五倍明礬麝鬱金。
又方:烏龍膏
主治:此膏治一切諸毒,紅腫赤暈不消者,用此藥敷上,極有神效。
組成:木鱉子(去殼,二兩)草烏(半兩)
小粉(四兩)半夏(二兩)
上四味於鐵銚,慢火炒焦,黑色為度,研細,以新汲水調敷。一日一換,自外向裡塗之,須留瘡頂,令出毒氣。
【方歌】烏龍膏用治諸毒,赤暈能收治腫瘍,木鱉草烏小粉夏,涼水調敷功效良。
又方:神效千槌膏
主治:此膏專貼瘡瘍、疔毒初起,貼之即消。治瘰歷連根拔十出,大人〔月廉〕瘡,小兒蟺拱頭等證,並效。
組成:土木鱉(去殼,二個)白十嫩松香(揀凈,四兩)
銅綠(研細,一錢)十乳十香(二錢)
沒藥(二錢)蓖麻子(去殼,七錢)
巴豆肉(五粒)杏仁(去皮,一錢)
上八味合一處,石臼內搗三千餘下,即成膏;取起浸涼水中。用時隨瘡大小,用手捻成薄片,貼瘡上用絹蓋之。
【方歌】幹槌膏貼諸疔毒,瘰歷〔月廉〕瘡蟺拱頭,木鱉松香銅十乳十沒,蓖麻巴豆杏仁投。
又方:馬齒莧膏
主治:馬齒莧十性十味清涼,能解諸毒,今用其一味,或服或敷,甚有功效,所治諸證列後:
一治楊梅遍身如癩,喉硬如管者,取莧碗粗一握,酒水煎服出汗。
一治發背諸毒。用莧一握,酒煎或水煮,冷服出汗,再服退熱去腐,三即即愈。並杵莧敷之。
一治多年頑瘡、〔月廉〕瘡,痛疼不收口者,杵莧敷之,取蟲。一日一換,三日後腐肉已盡,紅肉如珠時,換生肌藥收口。
一治面腫唇緊,搗汁塗之。
一治婦人臍下生瘡,痛癢連及二十陰十者,用莧四兩,青黛一兩,研勻塗之。
一治濕癬白禿,取石灰末炒紅,用莧汁熬膏,調勻塗之。
一治丹毒加藍靛根,和搗敷之。
【方歌】馬齒莧膏隻一味,楊梅發背服敷之,頑瘡面腫搗汁用,婦月十陰十瘡共黛施,濕癬白禿如灰末,丹毒藍根相和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