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燥湯
治痿厥之病,腰以下痿軟不能動,行走不正,兩足欹側。
黃連 黃柏(酒炒) 柴十胡十以上各一分 麥冬 當歸身 生地 豬苓 炙甘草 神曲以上各二分 人參 白茯苓 升麻以上各三分 橘皮 白術 澤瀉以上各五分 蒼術一錢 黃耆一錢五分 五味九枚,
右??咀,如麻豆大,水二盞半,煎一盞,去滓,空心十溫十服。
【註】清暑益氣湯與此方均治濕暑之劑:清暑益氣湯,治暑盛於濕,暑傷氣,所以四肢困倦,十精十神減少,煩渴身熱,自汗脈虛,故以補氣為主,清暑為兼,稍佐去濕之品,從令氣也。此方治濕盛於暑,濕傷形,所以李杲曰:六,七月之間,濕令大行,子能令母實,濕助熱旺而刑燥金,絕其寒水生化之源,源絕則腎虧,痿厥之病作矣。故以清暑變為清燥,佐瀉熱利濕之藥,從邪氣也。是方即清暑益氣湯。去葛根者,以無暑外侵之肌熱也。加二苓者,專去濕也。加黃連,生地,專瀉熱也。二苓佐二術,利水燥濕之力倍。連,地佐黃柏,救金生水之功多。中氣益,則十陰十火熄而肺清矣。濕十熱除,則燥金肅而水生矣。
肺清水生,則濕十熱痿厥之病,未有不愈者也。但此方藥味,十性十偏滲瀉,若施之於冬春,水竭髓枯骨痿,或非濕十熱為病者,反劫津十液,其病愈甚,則為謬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