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病
【原文】
心竅於舌,舌者,心之官也。心屬火而火十性十升,其下降者,胃土右轉,金斂而水藏之也。胃逆而肺金失斂,則火遂其炎上之十性十,而病見於舌,疼痛熱腫,於是作焉。火之為十性十,降則通暢,升則堙鬱,鬱則苔生,舌苔者,心液之瘀結也。鬱於土,則苔黃,鬱於金,則苔白。火盛而金燥,則舌苔白澀,火衰而金寒,則舌苔白滑,火衰而土濕,則舌苔黃滑,火盛而土燥,則舌苔黃澀。五行之理,旺則侮其所不勝,衰則見侮於所勝。水者,火之敵,水勝而火負,則苔黑而滑,水負而火勝,則苔黑而澀。凡光滑滋潤者,皆火衰而寒凝,凡芒刺焦裂者,皆火盛而燥結也。心主言,而言語之機關,則在於舌,舌之屈伸上下者,筋脈之柔和也。筋司於肝,肝氣鬱則筋脈短縮,而舌卷不能言。《靈樞•經脈》:足厥十陰十氣絕則筋絕。筋者,聚於十陰十器而脈絡於舌本,脈弗榮則筋急,筋急則引舌與十卵十,故唇青舌卷十卵十縮。足太十陰十氣絕則脈不榮其唇十舌,脈不榮則舌萎人中滿。《素問•熱論》:少十陰十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幹而渴。足三十陰十之脈皆絡於舌,若其滑澀燥濕,攣縮馳長諸變,當於各經求之也。
【翻譯】心開竅於舌,舌,心之官。心屬火而火十性十升,其下降的病,胃土右轉,金斂而水藏。胃逆而肺金失斂,則火發揮其炎上的特十性十,而病表現在舌,疼痛熱腫,於是發作瞭。火的特十性十,降則通暢,升則鬱結,鬱結則苔生,舌苔,心液的瘀結。鬱在土,則苔黃,鬱在金,則苔白。火盛而金燥,則舌苔白澀,火衰而金寒,則舌苔白滑,火衰而土濕,則舌苔黃滑,火盛而土燥,則舌苔黃澀。五行的道理,旺則欺負其所不勝,衰則表現為侮於所勝。水,火的敵人,水勝而火敗,則苔黑而滑,水敗而火勝,則苔黑而澀。凡光滑滋潤的,都是火衰而寒凝,凡芒刺焦裂的,都是火盛而燥結。心主言,而言語的機關,則在於舌,舌的屈伸上下,筋脈的柔和。筋掌管於肝,肝氣鬱積則筋脈短縮,而舌卷不能說話。《靈樞•經脈》說:足厥十陰十經氣絕則筋絕。筋,聚於十陰十器而脈絡於舌本,脈不榮則轉筋,轉筋則引舌到十卵十蛋,所以唇青舌卷十卵十縮。足太十陰十經氣絕則脈不榮其唇十舌,脈不榮則舌萎人中滿。《素問•熱論》說:少十陰十脈貫腎,絡於肺,連接到舌本,所以口燥舌幹而渴。足三十陰十經的脈都絡於舌,如果其滑澀燥濕,痙十攣馳長各種變化,應當到各經中尋求。
【原文】
芩連芍藥湯
黃芩三錢 黃連一錢 甘草二錢 貝母(去心)二錢 丹皮三錢 芍藥三錢,煎半杯,熱服。治舌瘡疼痛熱腫。
桂枝地黃湯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生地三錢 阿膠三錢 當歸三錢 甘草二錢,煎大半杯,十溫十服。治肝燥舌卷者。若中風舌強語拙,或雜證舌萎言遲,皆脾腎濕寒,不宜清涼滋潤,勿服此方。
【翻譯】芩連芍藥湯
黃芩11克 黃連4克 甘草7克 貝母(去心)7克 丹皮11克 芍藥11克,煎半杯,熱服。治舌瘡疼痛熱腫。
桂枝地黃湯
桂枝11克 芍藥11克 生地11克 阿膠11克 當歸11克 甘草7克,煎大半杯,十溫十服。治肝燥舌卷者。若中風舌硬語拙,或雜證舌萎言遲,皆脾腎濕寒,不宜清涼滋潤,勿服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