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雜病解上·消渴根原

消渴根原

【原文】

消渴者,足厥十陰十之病也。厥十陰十風木與少十陽十相火,相為表裡,風木之十性十,專欲疏泄,土濕脾陷,乙木遏抑,疏泄不遂,而強欲疏泄,則相火失其蟄藏。手少十陽十三焦以相火主令,足少十陽十膽從相火化氣,手少十陽十陷於膀十胱,故下病淋癃,足少十陽十逆於胸膈,故上病消渴,緣風火合邪,津血耗傷,是以燥渴也。淋因肝脾之陷,消因膽胃之逆,脾陷而乙木不升,是以病淋,胃逆而甲木不降,是以病消。脾陷胃逆,二氣不十十交十十,則消病於上而淋十病於下。但是脾陷,則淋而不消,但是胃逆,則消而不淋。淋而不消者,水藏而木不能泄也,消而不淋者,木泄而水不能藏也。木不能泄,則肝氣抑鬱而生熱,膀十胱熱澀,故溲便不通,水不能藏,則腎十陽十泄露而生寒,腎臟寒滑,故水泉不止。肝木生於腎水而胎心火,火之熱者,木之十溫十氣所化,木之十溫十者,水之十陽十根所發。水主蟄藏,木主疏泄,木虛則遏抑子氣於母傢,故疏泄不行,而病淋澀,木旺則盜泄母氣於子傢,故蟄藏失政,而善溲溺。《素問•氣厥論》:心移熱於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此上下俱寒,上寒則少飲,下寒則多溲。飲一溲二,是十精十溺之各半也,是以必死。《金匱》:男子消渴,小十便反多,飲一鬥,小十便一鬥。此下寒上熱,下寒則善溲,上熱則善飲。飲一溲一,是溺多而十精十少也,則猶可治。渴欲飲水,小十便不利者,是消淋之兼病者也。

【翻譯】消渴,足厥十陰十經的病。厥十陰十風木與少十陽十相火,互相為表裡,風木的本十性十,特別想疏泄,土濕脾陷,乙木遏抑,疏泄不如意,卻強想疏泄,那麼相火失去他蟄藏的功能。手少十陽十三焦經以相火主令,足少十陽十膽經跟從相火轉化為氣,手少十陽十下陷於膀十胱,因此下面發病淋十病,足少十陽十上逆於胸膈,所以上面發病為消渴,緣於風和火聚集邪氣,津十液、血液耗傷,所以燥渴。淋十病是因為肝脾的下陷,消渴是因為膽胃的上逆,脾下陷而乙木不升,所以發淋十病,胃上逆而甲木不降,所以發病消渴。脾陷胃逆,二氣不十十交十十,於是消渴病在上而淋十病在下。隻是脾下陷,則是淋十病不是消渴,隻是胃逆,則是消渴而不是淋十病。淋十病但不是消渴的,水藏但木不能泄,消渴但不是淋十病的,木能泄但水不能藏。木不能泄,則是肝氣抑鬱而產生熱,膀十胱熱澀,所以小十便不通,水不能藏,則是腎十陽十泄露而產生寒,腎臟寒滑,所以水象泉那樣不止。肝木生於腎水而孕育心火,火的熱,木的十溫十氣所化,木十溫十的,水的十陽十根所發。水主蟄藏,木主疏泄,木虛則遏抑子氣於母傢,所以疏泄不通,從而發病淋澀,木旺則盜泄母氣於子傢,所以蟄藏失去功能,而產生多小十便的病證。《素問•氣厥論》說:心熱移到肺,肺消,肺消的,喝一小十便二,死亡不能治瞭。這是上下都寒,上寒則是少喝水,下寒則是多小十便。喝一小十便二,是十精十和尿各半,所以必死。《金匱》說:男子消渴,小十便反而多,飲一鬥,小十便一鬥。這是下寒上熱,下寒則多小十便,上熱則多飲水。喝一小十便一,是尿多而十精十少,但還可以治。渴欲飲水,小十便不利的,是消渴淋十病兼而有之的病人。

{解讀}消渴病是中國傳統醫學的病名,是指以多飲、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為主要特征的綜合病證。若做化驗檢查其主要特征為高血糖及尿糖。主要病變部位在肺、胃、腎,基本病機為十陰十津虧耗,燥十熱偏盛。

【原文】

腎氣丸

地黃二兩八錢 山萸一兩四錢 山藥一兩四錢 丹皮一兩 茯苓一兩 澤瀉一兩 桂枝三錢五分 附子三錢五分

煉蜜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不知,漸加。

【翻譯】腎氣丸

地黃10克 山萸5克 山藥5克 丹皮4克 茯苓4克 澤瀉4克 桂枝13克 附子13克

煉蜜丸梧桐子大,酒下十五丸,一日兩服。不知,漸加。

【原文】

《金匱》:消渴,飲一鬥,小十便一鬥,上傷燥十熱,下病濕寒,燥十熱在肝肺之經,濕寒在脾腎之臟。腎氣丸,茯苓澤瀉,瀉濕燥土,地黃丹桂,清風疏木,附子十溫十腎水之寒,薯蕷山萸,斂腎十精十之泄,消渴之神方也。肝主疏泄,木愈鬱而愈疏泄,泄而不通,則小十便不利,泄而失藏,則水泉不止。腎氣丸能縮小十便之太過,亦利小十便之不通,《金匱》:小十便一鬥者主之,小十便不利者亦主之,以其瀉濕而燥土,清風而疏木也。

【翻譯】《金匱》說:消渴,飲一鬥,小十便一鬥,上面傷在燥十熱,下面病在濕寒,燥十熱在肝肺的經上,濕寒在脾腎的臟上。腎氣丸,茯苓、澤瀉,瀉濕燥土,地黃、丹皮、桂枝,清風疏木,附子十溫十腎水的寒,薯蕷、山萸,收斂腎十精十的泄露,治療消渴的神方。肝主疏泄,木越鬱積而越疏泄,泄而不通,則是小十便不利,泄而失藏,則是水如泉水不止。腎氣丸能縮小小十便的太過,也治療小十便的不通,《金匱》說:小十便一鬥的起作用,小十便不利也起作用,因為他可以瀉濕而燥土,清風而疏木。

【原文】

豬苓湯

豬苓三錢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滑石(研)三錢 阿膠三錢

煎大半杯,入阿膠,消化,十溫十服。治上消下淋者。

上渴而下淋者,土濕木鬱,而生風燥。豬茯滑澤,瀉濕燥土,阿膠滋木清風,解渴通淋之良法也。若木鬱不能疏泄,宜加桂枝,以達木氣。若消淋兼作而發十熱脈浮者,是土濕木鬱而感風邪,當以五苓發其汗也。

【翻譯】豬苓湯

豬苓11克 茯苓11克 澤瀉11克 滑石(研)11克 阿膠11克

煎大半杯,入阿膠,消化,十溫十服。治療上消渴下淋十病的。

上消渴下淋十病的,土濕木鬱,從而產生風燥。豬苓、茯苓滑澤,瀉濕燥土,阿膠滋木清風,是解渴疏通淋十病的良法。如果木鬱不能疏泄,適宜加桂枝,以通達木氣。如果消渴淋十病同時發作並且發十熱脈浮的,是土濕木鬱而感風邪,應當用五苓散發汗。

【原文】

桂附苓烏湯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桂枝三錢 幹薑三錢 附子三錢 龍骨(鍛,研)三錢 牡蠣(鍛,研)三錢 首烏(蒸)三錢

煎大半杯,十溫十服。治飲一溲二者。

【翻譯】桂附苓烏湯

茯苓11克 澤瀉11克 桂枝11克 幹薑11克 附子11克 龍骨(鍛,研)11克 牡蠣(鍛,研)11克 首烏(蒸)11克

煎大半杯,十溫十服。治療飲一便二的。

【原文】

《素問》飲一溲二,水寒土濕,木氣疏泄,宜苓澤,瀉濕燥土,薑附,暖水十溫十中,桂枝首烏,達木榮肝,龍骨牡蠣,斂十精十攝溺。病之初起,可以救藥,久則不治。

【翻譯】《素問》說飲一小十便二,水寒土濕,木氣疏泄,宜用茯苓、澤瀉,瀉濕燥土,幹薑、附子,暖水十溫十中,桂枝、首烏,通達木強肝,龍骨、牡蠣,收斂十精十和尿。病剛得的時候,可以救藥,時間長瞭不能治。

《四聖心源白話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