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六氣解·陽明燥金

十陽十明燥金

【原文】

燥者,十陽十明金氣之所化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人為大腸。十陽十明以燥金主令,胃土從令而化燥,太十陰十以濕土主令,肺金從令而化濕。胃土之燥,子氣而非本氣,子氣不敵本氣之旺,故十陰十盛之傢,胃土恒濕,肺金之濕,母氣而非本氣,母氣不敵本氣之旺,故十陽十盛之傢,肺金恒燥。太十陰十性十濕,十陽十明十性十燥,燥濕調停,在乎中氣。中氣旺則辛金化氣於濕土而肺不傷燥,戊土化氣於燥金而胃不傷濕,中氣衰則十陰十陽十不十十交十十而燥濕偏見,濕勝其燥,則飲少而食減,溺澀而便滑;燥勝其濕,則疾饑而善渴,水利而便堅。

【翻譯】燥,十陽十明經的金氣所轉化的,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人為大腸。十陽十明經以燥金主令,胃土隨從金轉化燥,太十陰十經以濕土主令,肺金隨從濕土轉化濕。胃土的燥氣,子氣而不是本氣,子氣不能抵擋本氣的旺盛,所以十陰十盛的病人,胃土長久的濕氣,肺金的濕氣,是母氣而不是本氣,母氣不能抵擋本氣的旺盛,所以十陽十盛的病人,肺金長久的燥。太十陰十經本十性十為濕,十陽十明經本十性十燥,燥氣或者濕氣調攝養息,在於中氣。中氣旺那麼從濕土轉化而來的辛金氣從而使肺不受燥氣的傷害,從燥金轉化而來的戊土氣從而使胃不受濕氣的傷害,中氣衰敗那麼十陰十陽十不能相十十交十十從而燥氣或者濕氣偏重,濕氣勝過燥氣,那麼喝水減少並且吃飯也減少,小十便不利並且小十便失十禁;燥氣勝過濕氣,那麼饑餓快速而且容易口渴,水流逝的快速而且大便堅十硬。

【原文】

十陰十易進而十陽十易退,濕勝者常多,燥勝者常少,辛金化濕者,十之八九,戊土化燥者,百不二三。十陽十明雖燥,病則太十陰十每勝而十陽十明每負,土燥而水虧者,傷寒十陽十明承氣證外絕無而僅有,是以仲景垂法,以少十陰十負趺十陽十者為順。緣火勝則土燥,水勝則土濕,燥則克水,濕則反為水侮。水負則生,土負則死,故少十陰十宜負而趺十陽十宜勝,以土能勝水,則中氣不敗,未有中氣不敗而人死者。

【翻譯】十陰十氣容易躍進但十陽十氣容易消退,濕氣勝過燥氣往往比較多,燥氣勝過濕氣往往比較少,辛金轉化為濕氣,十分之八九,戊土轉化為燥氣,不到百分之二三。十陽十明經雖然燥,發病卻是太十陰十經往往占優勢而十陽十明經往往欠缺,土燥而且水缺損的,除瞭傷寒十陽十明承氣證外絕無僅有,這是仲景傳留後世的法則,少十陰十水小於趺十陽十土,則土能制水,為順。緣於火占優勢就土燥,水占優勢就土濕,燥就克水,濕土卻反而被水克制。水弱於土就有生命,土弱於水就死亡,使用少十陰十適宜弱而趺十陽十適宜占優勢,因為土能勝過水,那麼中氣不衰敗,沒有中氣不衰敗而人死瞭的。

【原文】

燥為寒熱之中氣,上燥則化火而為熱,下燥則化水而為寒。反胃噎膈之傢,便若羊矢,其胃則濕而腸則燥。濕為十陰十邪,十陰十性十親下,故根起於脾土而標見於膝踝。燥為十陽十邪,十陽十性十親上,故根起於大腸而標見於肘腕。所謂十陰十邪居下,十陽十邪居上,一定之位也。然上之燥亦因於下之濕,中風之傢,血枯筋縮,其膝踝是濕,而肘腕未嘗非燥。使己土不濕,則木榮血暢,骨弱筋柔,風自何來!醫傢識燥濕之消長,則仲景奧堂可階而升矣。

【翻譯】燥為寒或者熱的中氣,燥氣上升就轉化為火並且轉化為熱,燥氣下降就轉化為水並且轉化為寒。反胃噎膈的病人,大便如同羊糞,胃土雖然濕但腸卻燥。濕為十陰十氣邪氣,十陰十氣的十性十質喜歡下降,所以十陰十氣的根源起源於脾土但表面上顯現在膝踝。燥為十陽十氣邪氣,十陽十的本十性十喜歡上升,所以十陽十去的根源起源於大腸但表面上顯現在在肘腕。所謂十陰十邪氣處在下面,十陽十邪氣處在上面,一定的位置。然而上面的燥也是起因於下面的濕,中風的病人,血枯筋縮,他的膝踝是濕,而肘腕未嘗不燥。假若己土不濕,那麼木氣興盛血流順暢,骨弱筋柔,中風從哪兒來!醫生識別瞭燥和濕的消退和增長,那麼仲景奧妙的殿堂可以沿著臺階爬升瞭。 樞軸運動,清氣左旋,升而化火,濁氣右轉,降而化水。化火則熱,化水則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氣十溫十,升而不已,積十溫十成熱,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氣涼,降而不已,積涼成寒,而化水矣。

《四聖心源白話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