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潰瘍的自我調養方法

消化性潰瘍指胃、十二指腸發生的慢性潰瘍。因潰瘍的發生與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關,故稱消化性潰瘍。中醫屬“胃脘痛”、“腹痛”范疇。臨床特點為慢性、周期性和節律性上腹痛。可為隱痛、鈍痛、饑餓樣痛、脹痛、燒灼樣痛,長期反復發作,其疼痛與精神緊張,飲食不當,季節變化等有關。

本病病程較長,可為幾年到幾十年。發病有季節性、秋末最多,春季次之。老年人患本病由於體質虛弱,胃酸分泌少、殺菌和消化能力減弱,更是遷延難愈,如不予以防治,可導致癌變。

(一)起居調養法

(1)保持樂觀情緒,規律的生活,勞逸結合,癥狀較重時,可臥床休息。

(2)避免使用對胃、腸功能有損傷的藥物。

(二)藥物調養法

1.常用驗方

(1)紅花60克,大棗10枚(胃口好者可酌情增加),蜂蜜60克。先將紅花,大棗加水400毫升,文火煮至200毫升,去紅花加入蜂蜜。每日空腹服200毫升(喝湯吃棗),連服20天為1療程。

(2)煅瓦楞60克,甘草15克,共為細末,每次6克,1日3次,飯前1小時服。

2.中成藥

(1)胃安顆粒,每次9克,每日2次。

(2)香砂六君子丸,每次6克,每日2~3次。

(3)理中丸,每次9克,每日2次。

(三)飲食調養法

戒煙酒,忌吃辣椒、濃茶、咖啡、醋等刺激性食物。飲食應定時定量,少食多餐,進易消化、少渣、柔軟食物。可食藥茶、藥膳等。

(1)豬肚1隻,生薑250克。將豬肚洗凈後,塞入生薑,(切碎),結紮好後,放入砂鍋,加水若幹,以文火煮至豬肚熟而較爛為度,使薑汁滲透到豬肚。服時隻吃豬肚不吃薑。豬肚、生薑煮熟後的湯必須吃掉。每隻豬肚可吃3~4天。連續吃8~10隻。最好在冬季服用。

(2)雞蛋殼去內膜,洗凈晾幹、炒黃後研極細末,每次3克,每日3次,開水送服。

(四)針灸調養法

(1)主穴取中脘、章門、胃俞、脾俞。脾胃虛寒型配足三裡、三陰交;偏虛寒疼者取中脘、足三裡,加艾條熏灸,配用黃芪建中湯加減;脾胃不和型偏火鬱者配陰陵泉、期門、大陵;偏氣滯者配足三裡、行間。

(2)埋線療法:中脘透上脘,胃俞透脾俞,配穴足三裡,每次間隔14天左右。連續3~5天。

(五)按摩調養法

(1)胃脘隱痛者,可揪命門穴,以紅紫為度,可以止痛。

(2)仰臥床上,兩膝屈起,兩手掌交替地由上腹部向下腹平推15次;再用兩手四指並攏的指頭,在中脘穴處,隨呼吸徐徐向下點按,用力要適當,時間約10次,然後慢慢抬起,如此3~5遍;最後右手掌自然伸開,平放在腹部右側,而後到左方向下,順時針反復繞臍運摩,先由輕到重,後由重到輕,速度由慢到快,然後再慢,每次做20~30遍,每天早晚各1次,可促使潰瘍痊愈。

(六)氣功調養法

采用蝦臥式。患者側臥(左右均可),頭部向前稍斜,下頦內收,舌尖貼上腭或平放,全身屈曲,含胸弓背,臀部後突,形如蝦狀。在下的手臂肘部彎曲,手掌貼在額部;在上的手臂肘部稍彎曲,手掌平放在距離胸前約6厘米處。在上的大腿屈曲在前,與軀幹成銳角,膝部彎曲約95°;在下的大腿在後,膝蓋靠上腿,彎曲約70°。雙眼慢慢閉合。

意守中脘或臍中穴,如胃脘痛,則意守足三裡穴。自然呼吸二三天後,用腹式深呼吸,呼吸次數逐漸練至每分鐘4次左右。

《自我調養巧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