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苓的功效與作用·四 利水滲濕藥

豬苓

【藥用】多孔菌科真菌豬苓Polyporusumbellatus(Pers.)Fries的菌核。

【性味與歸經】甘、淡,平。歸腎、膀胱經。

【功效】利水滲濕

【臨床應用】1.用於小便不利,水腫,泄瀉,淋濁,帶下等癥。

豬苓甘淡滲泄,利尿作用較為顯著,主要用於小便不利、水腫等病癥,常與茯苓、澤瀉等品同用(如五苓散);陰虛者配阿膠、滑石等同用(如豬苓湯)。因其能利尿,故有分利水濕的功效,凡濕註帶下,濕濁淋病,濕熱泄瀉等癥,都可配合其它利水滲濕藥或清熱燥濕藥同用。

【處方用名】豬苓、粉豬苓(洗凈,曬幹,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豬苓利水滲濕之功較茯苓為勝,但無健脾、寧心等作用,是與茯苓不同之處。

【方劑舉例】四苓散(《明醫指掌》):茯苓、澤瀉、豬苓、白朮治大便溏泄,水腫,小便不利。

豬苓湯(《傷寒論》):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治陽明病,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

【文獻摘錄】《神農本草經》:「利水道。」

《珍珠囊》:「滲瀉,止渴,又治淋腫。」

《用藥心法》:「苦以泄滯,甘以助陽,嘆以利竅,故能除濕利小便。」

《藥品化義》:「豬苓味淡,淡主於滲,入脾以通水道,用治水瀉濕瀉,通淋除濕,消水腫,除黃疸,獨此最為捷。」

《本草備要》:「行水利竅,與茯苓同而不補,耗津液,多服損腎昏目。」

《中藥學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