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花的功效與作用

槐花-原態

槐花-飲片

槐花-原態

槐花-飲片

為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 L.的幹燥花蕾及花。全國各地區產,以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為多。夏季花未開放時采收其花蕾,稱為“槐米”;花開放時采收,稱為“槐花”。采收後除去花序的枝、梗及雜質,及時幹燥,生用、炒用或炒炭用。

【藥性】苦,微寒。歸肝、大腸經。

【功效】涼血止血,清肝瀉火。

【應用】

1.血熱出血證。本品性屬寒涼,功能涼血止血,可用治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之證。因其苦降下行,善清泄大腸之火熱而止血,故對下部血熱所致的痔血、便血等最為適宜。用治新久痔血,常配伍黃連、地榆等,如榆槐臟連丸(《成方便讀》);用治便血屬血熱甚者,常與山梔配伍,如槐花散(《經驗良方》)。

2.目赤、頭痛。本品味苦性寒,長於清瀉肝火,凡肝火上炎所導致的目赤、頭脹頭痛及眩暈等證,可用單味煎湯代茶飲,或配伍夏枯草、菊花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外用適量。止血多炒炭用,清熱瀉火宜生用。

【使用註意】脾胃虛寒及陰虛發熱而無實火者慎用。

【鑒別用藥】地榆、槐花均能涼血止血,用治血熱妄行之出血諸證,因其性下行,故以治下部出血證為宜。然地榆涼血之中兼能收澀,凡下部之血熱出血,諸如便血、痔血、崩漏、血痢等皆宜;槐花無收澀之性,其止血功在大腸,故以治便血、痔血為佳。

【古籍摘要】

1.《日華子本草》:“治五痔,心痛,眼赤,殺腹臟蟲及熱,治皮膚風,及腸風瀉血,赤白痢。”

2.《本草綱目》:“炒香頻嚼,治失音及喉痹,又療吐血衄血,崩中漏下。”

3.《藥品化義》:“槐花味苦,苦能直下,且味厚而沉,主清腸紅下血,痔瘡腫痛,臟毒淋瀝,此涼血之功能獨在大腸也,大腸與肺為表裡,能疏皮膚風熱,是泄肺金之氣也。”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富含蕓香苷(Rytub)、槲皮素(Quercetin)、鞣質等。

2.藥理作用:槐花水浸劑能夠明顯縮短出血和凝血時間,制炭後促進凝血作用更強;其煎液有減少心肌耗氧量,保護心功能的作用。另對堇色毛癬菌、許蘭黃癬菌、奧杜盎小芽孢癬菌、羊毛狀小芽孢癬菌、星狀奴卡菌等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3.臨床研究:用槐米30g,蚤休、生甘草各15g,烘幹研末,分早晚2次,以水、酒送服;配合局部熱敷。治療急性乳腺炎32例,均獲愈。治療時間最短2天,最長7天;一般服藥2日腫痛消失,4日而愈(陜西中醫,1985,4:74)。取槐花炒黃研成細粉,每次3g,每日2次,飯後用溫開水送服。治療銀屑病53例,痊愈6例,顯著進步22例,進步19例,無效6例(皮膚病防治研究通訊,1972,3:207)。另有報道,用本品為主,還可用治頸淋巴結核、高脂血癥、高血壓病及毛細血管出血性疾患等。

附藥槐角

為槐的成熟果實,原名槐實。性味、功效、主治與槐花相似,但止血作用較槐花為弱,而清降泄熱之力較強,兼能潤腸,主要用於痔血、便血,尤多用於痔瘡腫痛出血之證,常與地榆、黃芩、當歸等同用,如槐角丸(《和劑局方》)。煎服,6~12g,或入丸、散。孕婦慎用。

《中藥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