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十四春集·外科鈐古方·通用方

通用方

四君子湯:(三二八)方在補陣一。

治瘡瘍脾胄虛弱,或因克伐,腫痛不散,潰斂不能,宜用此以補脾胃,諸證自愈。若誤用攻毒,則七惡隨至。脾胃虛弱,飲食少思,或食而難化,或欲作嘔,或大便不實。若脾胄氣虛,瘡口出十血,吐血便血,尤其用之,蓋氣能攝血故也。凡氣血俱虛之證,宜於此湯但加當歸,脾胄既旺,飲食自進,十陰十血自生。若用沉十陰十之劑,脾胃復傷,諸癥蜂起。

六君子湯:(三二九)方在補陣五。

治脾胃虛弱,或寒涼克伐,腫痛不潰斂,宜服此湯以壯營氣,則諸證自愈。

加味四君子湯:(三百三十)方在補陣二。

治痔漏下血,面色痿黃,凡諸氣虛脾虛不能攝血等證。

四物湯:(三三一)方在補陣八。

治瘡瘍血虛發十熱,或因失血,或因克伐,或因潰後,致晡熱內熱,煩躁不安,皆宜服之。

蓋血生於脾,脾虛不能生血者,宜用四君子加當歸、酒炒白術以補脾。

八珍湯:(三三二)方在補陣十九。

治瘡瘍脾胄損傷,惡寒發十熱,煩躁作渴,或瘡瘍潰後氣血虧損,膿水清稀,久不能愈。

十全大補湯:(三三三)方在補陣二十。

治瘡瘍氣血虛弱,腫痛不愈,或潰瘍膿清、寒熱,自汗盜汗,食少體倦,發十熱作渴,頭痛眩暈似中風狀者。

補中益氣湯:(三三四)方在補陣三十。

治瘡瘍元氣虧損,惡寒發十熱,或因克伐,肢十體倦怠,飲食少思,或不能起發消散,生肌收斂,或兼飲食勞倦,頭痛身熱,煩躁作渴,脈洪大弦虛,或微細十軟弱。

歸脾湯:(三三五)方在補陣三十二。

治瘡瘍憂思傷脾,血虛發十熱,食少體倦,或脾不攝血,以致妄行,或健忘怔忡,驚悸少寐,或心脾作痛,自汗盜汗,或肢十體腫痛,大便不調,或婦人經候不調,晡熱內熱,或唇瘡流註,及不能消散潰斂等癥。

獨參湯:(三三六)方在補陣三十七。

治瘡瘍一切失血,或膿水出多,氣血俱虛,惡寒發十熱,作渴煩躁。蓋血生於氣,故血脫者宜補氣,十陽十生十陰十長之理也。用人參一兩,棗十枚、薑十片,水煎徐徐服。

人參養營湯:(三三七)方在補陣二十一。

治瘡瘍脾胃虧損,發十熱惡寒,血氣俱虛,四體倦怠,肌肉消瘦、面色痿黃、汲汲短氣,食少作渴,凡大病後最宜用此。

五味異功散:(三三八)方在補陣四。

治脾胃虛弱,飲食少思。即四君子湯加陳皮。

生脈散:(三三九)方在補陣五六。

治瘡瘍胃氣虧損,十陰十火上沖,口幹喘促。或肢十體倦怠,肌肉消瘦,面色痿黃,汲汲短氣,汗出不止,食少作渴。或膿水出多,氣血俱虛,煩躁不安,睡臥不寧。或濕十熱大行,火土合病,脾胃虛弱,身重氣短。或金為火制,絕寒水生化之源,肢十體痿軟,腳欹眼黑等證。

當歸補血湯:(三百四十)方在補陣四四。

治瘡瘍脾胃虛損,或服峻劑致血氣俱虛,肌熱、大渴引飲,目赤而紅,晝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此病多得於饑飽勞役者,若誤服白虎湯必死。

黃 六一湯:(三四一)方在補陣四九。

治瘡瘍十陰十陽十俱虛,盜汗不止。

參術膏:(三四二) 方在補陣三九。

治瘡瘍中氣虛弱,諸藥不應,或因用十藥失宜,耗傷元氣,虛癥蜂起,但用此藥補其中氣,諸癥自愈。

(東垣)聖愈湯:(三四三) 方在補陣九十。

治脾胃虧損,膿水不止,或金瘡出十血,心煩不安,眠睡不寧,五心煩熱,飲食少思。

(錢氏)七味白術散:(三四四)方在小兒七。

治瘡瘍胃氣虛弱,或因克伐,或因吐瀉,口幹作渴,飲食少思。

(陳氏)五味子湯:(三四五) 方在補陣五八。

治瘡瘍腎水枯涸,口燥咽幹,喘促虛煩。

參附湯:(三四六) 方在補陣三十七。

治瘡瘍失血過多,或膿瘀大十泄、或寒涼汗下,真十陽十脫陷,上氣喘急,自汗盜汗,氣短頭暈等證,急服此湯以救元氣,緩則不治。

人參理中湯:(三四七)方在熱陣一。

治瘡瘍脾胃虛寒,嘔吐泄瀉,飲食少思,肚腹作脹或痛、或胸膈虛痞,飲食不入。

六味丸:(三四八) 方在補陣百二十。

此壯水之劑。夫人之生,以腎為主,凡病皆由腎虛而致,此方乃天一生水之劑,無有不可用者。若腎虛發十熱作渴,小十便淋秘,痰氣壅盛,咳嗽吐血,頭目眩暈,小十便短少,眼花耳聾,咽喉燥痛,口舌瘡裂,齒不堅固,腰腿痿軟,五臟齊損,肝經不足等癥,尤多用之,水能生木故也。若腎虛發十熱,自汗盜汗,便血諸血,失喑。此水泛為痰之聖藥,血虛發十熱之神劑也。

八味丸:(三四九) 方在補陣百二一。

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胄虛寒,而患流註鶴膝等癥,不能消潰收斂,或飲食少思,或食而不化,臍腹疼痛,夜多漩溺。

(陳氏)加減八味丸:(三百五十)方在古補百二二。

治腎水不足,虛火上炎,發十熱作渴,咽喉疼痛,口舌生瘡,寢汗憔悴等證。

還少丹:(三五一)方在補陣一三五。

治足三十陰十經虛損,致患鶴膝風等證。又補脾腎,進飲食之良劑也。

大防風湯:(三五二) 方在補陣九八。

治足三十陰十虧損,外邪乘虛內患,鶴膝風或附骨疽腫痛,或腫而不痛,不問已潰未潰,用三五劑後,更全用調補之劑。

十宣散:(三五三)方在痘疹十四。

治瘡瘍脈緩澀,體倦惡寒,或脈浮緊細,用之以散風助十陽十也。

(薛氏)四神丸:(三五四)方在熱陣一五一。

治瘡瘍脾腎虛弱,大便不實,飲食少思,或小腹作痛,或產後泄瀉,肚腹作痛,不思飲食。

五積散:(三五五)方在散陣三九。

治風寒濕毒客於經絡,致筋攣骨痛,或腰腳酸疼,或拘急,或身重,並皆治之。

二陳湯:(三五六)方在和陣一。

治瘍癰中脘停痰,嘔吐惡心,或頭目不清,飲食少思等癥。

小柴十十胡十十湯:(三五七)方在散陣十九。

治肝膽經風熱,瘰 結核,或腫痛色赤,或寒熱往來,或日晡發十熱,或潮熱身熱,默默不欲飲食,或怒火口苦,耳聾咳嗽,皆用此藥。

小青龍湯:(三五八)方在散陣八。

治肝肺受寒,咳嗽喘急,宜服此發散表邪。

人參敗毒散:(三五九)方在散陣三六。

治瘡瘍外有表邪, 痛寒熱,或拘急頭痛,脈緊有力。

不換金正氣散:(三百六十)方在和陣二二。

治瘡瘍脾氣虛弱,寒邪相搏,痰停胸膈,致發寒熱。服此以正脾氣,則痰氣自消,寒熱不作。

加味道遙散:(三六一)方在補陣九三。

治瘡瘍肝脾血虛,內熱發十熱,或遍身瘙癢,寒熱,或肢十體作痛,頭目昏重,或怔忡頰赤,口燥咽幹,或發十熱盜汗,食少不寐,或口舌生瘡,耳內作痛,或胸十十乳十十腹脹,小十便欠利。

防風通聖散:(三六二) 方在攻陣十六。

治時毒熱毒,便秘熱燥邪實等癥,若非大滿大實者,不可服用此藥。

消風散:(三六三) 方在散陣四七、四九。

治風熱癮疹瘙癢,及婦人血風瘙癢,或頭皮腫癢,或諸風上攻,頭目昏眩,項背拘急,鼻出清水,噴嚏聲重,耳作蟬鳴。

犀角散:(三六十四)方在痘疹六三。

治時毒癰瘍熱盛,煩躁多渴,赤斑等癥。

黃連解毒湯:(三六五)方在寒陣一。

治瘡瘍 痛,煩躁飲冷,脈洪數,或發狂言。

普濟消毒飲:(三六六) 方在寒陣十三。

治天行時毒,頭面腫痛,或咽喉不利,若饑饉之後患此者最宜用之,仍當兼固胃氣。

梔子清肝散:(三六七)方在寒陣六十。

治三焦、足少十陽十風熱,耳內作癢生瘡,或出十水疼痛,或胸十十乳十十間作痛,或寒熱往來。

柴十十胡十十清肝散:(三六八)方在寒陣五九。

治鬢疽,及肝膽三焦風熱怒火之癥,或頭胸作痛,或瘡毒發十熱。

加味龍膽瀉肝湯:(三六九)方在寒陣六十四。

治肝經濕十熱,或囊癰便毒,下疳懸癰, 腫作痛,或潰爛不愈,或十十睪十十丸懸掛,小十便澀滯,或婦人十陰十瘡癢痛,或男子十陰十挺,痔漏,腫痛,或出膿水。

清心蓮子飲:(三百七十)方在寒陣三二。

治膀十胱十陰十虛濕十熱,玉十十莖十十腫痛,或十十莖十十竅澀滯,口苦咽幹,小十便色赤,或白十濁,夜安靜而晝發十熱。

黃芩清肺飲:(三七一)方在寒陣三八。

治瘡瘍肺經十陰十虛火燥而小十便不通。

(東垣)清胃散:(三七二) 方在寒陣五四。

治膏粱積熱,唇口腫痛,齒齦潰爛 痛,上連頭面,或惡寒發十熱。

竹葉石膏湯:(三七三)方在寒陣五。

治癰疽胃火盛,腫痛作渴。

竹葉黃 湯:(三七四)方在寒陣七。

治癰疽氣血虛,胃火盛而作渴。

滋腎丸:(三七五)方在寒陣一六三。

治瘡瘍腎經十陰十虛發十熱,作渴便赤,足熱腿軟等證。凡不渴而小十便秘,熱在下焦血分也,最宜此藥。經雲∶無十陰十則十陽十無以化,若脾肺燥十熱所移,此當清其化源。

瀉青丸:(三七六) 方在寒陣百五一。

治肝經實熱,瘰 腫痛寒熱,或脅十十乳十十作痛,大便秘結。

大蘆薈丸:(三七七)方在小兒百十五。

治肝火下疳潰爛,或 腫作痛,或治小兒疳膨食積,口鼻生瘡,牙齦蝕爛等瘡,並蟲蝕十十肛十十門癢痛。

五苓散:(三七八)方在和陣一八二。

治瘡毒下部濕十熱,小十便短少。

五十淋散:(三七九)方在寒陣百十七。

治膀十胱有熱,水道不通,或尿如豆汁,或如砂石,或如膏油,或熱沸便血。

八正散:(三百八十)方在寒陣百十五。

治下疳便毒,小十便淋十漓,脈證俱實者。

清肺飲:(三月八一) 方在和陣三五一。

治瘡瘍渴而小十便不利,乃肺經有熱,是絕寒水生化之源,宜用此藥以清化源,其水自生而便自利。

益元散:(三八二) 方在寒陣百十二。

治瘡瘍小水不利,內生煩熱作渴。

四順清涼飲:(三八二)方在攻陣二五。

治瘡瘍煩躁飲冷, 痛脈實,大便秘結,小十便赤澀。

玉燭散:(三八四)方在攻陣二四。

治便癰初起,腫痛發十熱,大小十便秘,宜用此行散之。若邪實毒甚者,宜桃仁承氣湯。

人參平肺散:(三八五)方在寒陣三七。

治火克肺金,傳為疽痿,咳嗽喘嘔,痰涎壅盛,胸膈痞滿,咽嗌不利。

葶藶大棗瀉肺湯:(三八六)方在和陣百四十。

治肺證胸膈脹痛,上氣喘急,或身面浮腫,鼻塞聲重。

枳殼散:(三八七)方在寒陣百一。

治煩熱便血。

失笑散:(三八八)方在婦人百四。

治跌撲,產後心腹絞痛,或不知人事,或經行瘀血作痛成癃。

槐角丸:(三八九)方在寒陣一七五。

治痔漏腫痛,便血脫十十肛十十。

紫金錠:(三百九十)方在因陣二百二。

治癰疽諸毒。

(《良方》)通關散:(三九一)方在古因九八。

搐鼻,開牙關。

《景嶽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