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詮\痘瘡(下)·痘癰痘毒(六十四)

痘癰痘毒(六十四)

(又痘母,見前怪痘形證)痘發癰毒者,亦名痘母。經曰∶痘前發母者兇,痘後發母者半吉半兇,大都毒發不透,必發癰疽,故蘊結於經絡之間。然其壅結也猶無足慮,而惟其不能消散,及治之不得其法,則乃為可慮。然散之之法,當知要領,其在虛實之辯而已。如痘癰之有大毒者,不得不為解毒,有大熱者,不得不為清火,俟火毒略清,盒飯調理脾氣。其有外雖見熱而內本不足者,則當專用托法,務令元氣完固,飲食不減,則毒無不化,何害之有?若不察根本強弱,而但知攻毒清火,則無不傷脾,多致飲食日減,營氣日削,膿血不化,毒日以陷,而痘變百出矣。

所以痘瘡始末,皆當以脾氣為主,茍不知此,則未有中氣虛敗而痘能保全者。

痘癰初起,壅盛疼痛,元氣無損,飲食如常者,宜先用連翹歸尾煎,或仙方活命飲以解其毒,俟毒瓦斯稍平,即當用四君、歸、 之類,以補托元氣。

凡用托裡之劑,如癰毒內無大熱,亦無便閉煩渴等證,或素非強盛之質,或以十陰十毒深陷,形不 突,不紅腫,不化膿,痛有不甚者,此其毒皆在內,俱速宜用托裡之藥,以六氣煎加金銀花、甘草節、防風、荊芥、白芷、穿山甲、牛蒡子之類,如十陽十氣不足者,仍可加肉桂、附子,用酒水各半煎服,或全用酒煎亦可,或托裡消毒散俱可酌用。

凡內熱晡熱而飲食少思者,多屬脾胃不足,血氣虛弱,宜六氣煎或十十溫十十胃飲,加金銀花、白芷。若癰毒色白而作癢者,氣虛也,治同上。若根赤而作癢者,血虛血熱也,宜四物湯加丹皮、白芷。若腫而不潰者,血氣虛也,托裡消毒散或加肉桂。若潰而不收者,脾氣虛也,宜六氣煎或六物煎加肉桂。

凡飲食如常而內外俱熱,癰毒腫痛,或煩渴,或大小十便俱熱澀者,宜大連翹飲,或仙方活命飲,可間用之。若飲食如常,內熱作痛,或兼口舌生瘡者,宜間用射幹鼠粘子湯。

痘毒發癰,有結硬實熱難解者,宜排毒散。

痘後發癰癤者,乃痘中未盡之毒,留於經鉻肢節而為癰腫也,或解毒,或清火,各有所宜。凡欲表裡兼解者,宜柴十十胡十十麥門冬散;欲潤腸解毒者,宜消毒散及四順清涼飲;欲涼血解毒者,宜犀魚地黃湯;欲清火利便解毒者,宜大連翹飲。

《景嶽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