噎膈
經義
《十陰十陽十別論》曰∶一十陽十發病,其傳為隔。三十陽十結,謂之隔。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脾脈微急為膈中,食飲入而還出,後沃沫。
《大奇論》曰∶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心脈小堅急,皆隔,偏枯。
《通評虛實論》曰∶隔塞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
《風論》曰∶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食飲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 脹,食寒則泄,診形瘦而腹大。
《血氣形志篇》曰∶形苦志苦,病生於咽嗌,治之以甘藥。
《本神篇》曰∶憂愁者,氣閉塞而不行。
《舉痛論》曰∶恐則十十精十十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
《上膈篇》帝曰∶氣為上膈者,食飲入而還出,餘已知之矣。蟲為下膈,下膈者,食時乃出,餘未得其意,願卒聞之。岐伯曰∶喜怒不適,食飲不節,寒十十溫十十不時,則寒汁流於腸中,流於腸中則蟲寒,蟲寒則積聚,守於下管,則腸胃充郭,衛氣不營,邪氣居之。
人食則蟲上食,蟲上食則下管虛,下管虛則邪氣勝之,積聚以留,留則癰成,癰成則下管約。其癰在管內者,即而痛深,其癰在外者,則癰外而痛浮,癰上皮熱。帝曰∶刺之奈何?曰∶微按其癰,視氣所行,先淺刺其傍,稍內益深,還而刺之,毋過三行,察其浮沉,以為淺深。已刺必熨,令熱入中,日使熱內,邪氣益衰,大癰乃潰,伍以參禁,以除其內,恬無為,乃能行氣,後以咸苦,化谷乃下矣。
論證(共四條)
噎膈一證,必以憂愁思慮,積勞積鬱,或酒色過度,損傷而成。蓋憂思過度則氣結,氣結則施化不行,酒色過度則傷十陰十,十陰十傷則十十精十十血枯涸,氣不行則噎膈病於上,十十精十十血枯涸則燥結病於下。且凡人之臟氣,胃司受納,脾主運化,而腎為水火之宅,化生之本,今既食飲停膈不行,或大便燥結不通,豈非運化失職,血脈不通之為病乎?而營運血脈之權,其在上者,非脾而何?其在下者,非腎而何?矧少年少見此證,而惟中衰耗傷者多有之,此其為虛為實,概可知矣。故凡治此者,欲舍根本而言快捷方式,又安望其有成功也。
噎膈反胃二證,丹溪謂其名雖不同,病出一體,若乎似矣,然而實有不同也。蓋反胃者,食猶能入,入而反出,故曰反胃;噎膈者,隔塞不通,食不能下,故曰噎膈。食入反出者,以十陽十虛不能化也,可補可十十溫十十,其治猶易;食不得下者,以氣結不能行也,或開或助,治有兩難,此其輕重之有不同也。且凡病反胃者多能食,病噎膈者不能食,故噎膈之病,病於胸臆上焦,而反胃之病,則病於中下二焦,此其見證之有不同也。所以反胃之治,多宜益火之源以助化功;噎膈之治,多宜調養心脾以舒結氣,此其證候既有不同,故延醫亦當分類也。
噎膈證,多有便結不通者。《內經》曰∶三十陽十結,謂之膈。張子和曰∶三十陽十者,大腸小腸膀十胱也;結謂熱結也。小腸熱結則血脈燥,大腸熱結則不圊,膀十胱熱結則津十液涸,三十陽十既結,則前後閉澀,下既不通,必反上行,所以噎食不下,縱下而復出,此十陽十火不下,推而上行也。愚按此說則大不為然。夫結之為義,《內經》原非言熱,如本篇曰∶十陰十陽十結邪,多十陰十少十陽十,曰石水;又《舉痛論》曰∶思則氣結。是豈以結為熱耶?且熱則流通,寒則凝結,此自十陰十陽十之至理,故凡霜凝冰結,惟寒冽有之,而熱則無也,此天道之顯然可見者,人身十陰十陽十之理,無非是耳,惟人不能知,所以多誤也。矧《內經》之言三十陽十結者,乃止言小腸膀十胱,全與大腸無涉。蓋三十陽十者,太十陽十也,手太十陽十小腸也,足太十陽十膀十胱也。小腸屬火,膀十胱屬水,火不化則十陽十氣不行,而傳導失職;水不化則十陰十氣不行,而清濁不分,此皆致結之由也。
子和不察,而遂以三十陽十之結盡言為熱,以致後世悉傳為火,豈理也哉!然人之病結者,本非一端,蓋氣能結,血亦能結,十陽十能結,十陰十亦能結,餘非曰結必皆寒,而全無熱也,但十陰十結十陽十結證自不同,有不可不辯耳。夫十陽十結者,熱結也,因火盛爍十陰十,所以幹結,此惟表邪傳裡,及十陽十明實熱者乃有之。然熱結者,必有煩渴發十熱等證,洪大滑實等脈,最易辯也,若下有結閉而上無熱證,此十陰十結耳,安得謂之熱耶?蓋十陰十結者,正以命門無火,氣不化十十精十十,所以凝結於下,而治節不行,此惟內傷血氣,敗及真十陰十者乃有之,即噎膈之屬是也。夫噎膈之證,人皆知為內傷也,內傷至此,其臟氣之健否為何如,而猶雲為熱,豈必使元十陽十盡去,而別有生生之道乎?噫!此餘之所不解也,不得不辯。
噎膈證,古人多認為寒。自劉河間治膈氣、噎食用承氣三湯,張子和以三十陽十之結盡論為熱,且雲人之溢食,初未遽然也,或傷酒食,或胃熱欲吐,或冒風欲吐,醫者不察本原,投下香、桂、十十胡十十椒、丁香之屬;設如傷酒、傷食,正可攻逐,豈可言虛,便將熱補,素熱之人,三十陽十必結,食必上潮。醫氏猶雲胃寒不納,燔針灼艾,三十陽十轉結,歲月彌深,遂成噎膈。餘味此言,不能無惑,蓋噎膈由於枯槁,本非實熱之證,承氣三湯尚可用乎?此河間之見,有弗確也。矧酒肉過多者,未必遂成噎膈,而噎膈之病,又豈皆素熱之人乎?此子和之見,有未然也。
自後丹溪遂承二子之說,而大辟《局方》之非,謂氣之初病,或飲食不謹,或外冒風雨,或內感七情,或食味過濃,偏助十陽十氣,積成膈熱,或資稟充實,表密無汗,或十十性十十急易怒,肝火上炎,以致津十液不行,氣為之病,或痞,或痛,或噫腐氣,或吞酸,或嘈雜,或膨滿,不求原本,便認為寒,遽以辛香燥十熱之劑,投之數帖,時暫得快,以為神方。濃味仍前不節,七情反復相仍,舊病被劫暫開,濁液易於攢聚,或半月,或一月,前病復作。醫者不察,猶執為冷,翻思前藥,隨手得快, 俟久服可以十十溫十十脾壯胃,消積行氣,以冀一旦豁然。
不思胃為水谷之海,清和則能受,脾為消化之器,清和則能運,今反得香熱之偏助,劫之而愈,復作復劫,延綿至久而成噎膈,展轉深痼,良可哀憫。此丹溪之說也。使後人見之,無不以為至論,即餘初年,亦未嘗不加飲服,而今則日見其非矣。
何也?試觀所敘病原,其有然者,有不然者,顧難縷指而辯也。第以此證而力指為熱,能無謬乎?且既雲燥十熱之劑隨手得快,則固非無效也,夫燥十熱已能奏效,豈真火證而燥十熱能效乎?蓋脾土惡濕,故燥之可也,火能生土,故熱之亦可也。十十溫十十燥扶十陽十,此自脾傢正治,而必欲非之,以致後人之疑,似屬矯矣。若謂濃味七情,仍前不節,以致愈而復作,此誰之咎也,而亦可歸之藥誤乎?又如脾胃清和,能受能運之說,此實至理,誰不雲然,第餘之所謂清和者,則與丹溪不同,抑又何也?蓋丹溪所言者,惟恐火之盛,餘之所言者,惟恐十陽十之衰,異同若此,人將焉信,請以天人之理證之何如。
夫天人之所同賴者,惟此十陽十氣而已,故經曰∶天氣清靜光明者也;又曰∶十陽十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由此言之,則六十合清和,止此太十陽十為之用,故十陽十氣勝則十十溫十十暖光明,而萬類咸亨,非清和乎?十陰十氣勝則風霾晦暝,而升沉閉塞,非不清和乎?且春夏萬物之盛,非十陽十盛之化乎?秋冬萬物之衰,非十陽十衰之兆乎?人之所賴以生者,亦惟此耳。故人於飲食,朝入口而午化盡,午入胃而暮化盡,此其中焦之熱,亦何異大烹之鼎,必如是者,才是清和,是即平人之常,乃正所為胃氣也。使朝食而午不饑,午食而晚不饑,飲食化遲,便是十陽十虧之候,而矧乎全不能行,全不能化者,醫且猶雲有火,豈必並此化源盡行撲滅而後可,亦堪嗟矣。
夫天下之理,本無二三,而或者或非,何多朱紫,餘每欲言,未嘗不知自反,第於最疑處,則不得不呈其醜,又安得軒岐再起,以為我一正哉。嘗聞之康節先生曰∶欲為天下屠龍手,肯讀人間非聖書。其感慨深矣,豈不信然,豈不信然。
論治(共七條)
凡治噎膈,大法當以脾腎為主。蓋脾主運化,而脾之大絡佈於胸膈,腎主津十液,而腎之氣化主乎二十陰十,故上焦之噎膈,其責在脾;下焦之閉結,其責在腎。治脾者,宜從十十溫十十養,治腎者,宜從滋潤,舍此二法,他無快捷方式矣。然泰十十十交十十十之道,天居地下,故必三十陽十出土,而後萬物由之,可見脾土之母,由下而升。褚侍中曰∶外病療內,上病救下,辯病臟之虛實,通病臟之子母。斯言得矣,不可忽也。
治噎膈之法,凡氣血俱虛者,宜五福飲及十全大補湯。脾虛於上者,宜四君子湯。
脾虛兼寒者,宜五君子煎。脾肺營虛血燥者,宜生薑汁煎。十陰十虛於下者,宜左歸飲、大營煎。十陰十中之十陽十虛者,宜右歸飲加當歸,或右歸丸、八味地黃丸之類,皆治本之法也。
噎膈初起,微虛者,宜十十溫十十胃飲加當歸、濃樸。如果痰氣不清,上焦多滯者,宜二陳湯加濃樸,或六安煎亦可。如氣有不順,或兼胸腹微痛者,宜加減二陳湯暫解之。凡初覺飲食微有不行,而年不甚衰者,宜速用大健脾丸,或木香人參生薑枳術丸,以調脾氣為上策,或芍藥枳術丸亦可。
噎膈便結者,但察其無火無滯,而止因血燥十陰十虛者,宜五福飲或大營煎,加酒洗肉蓯蓉二三錢同煎服。或以豕膏漸潤其下,而以調脾等劑治其上,最為良法。或多服牛羊十十乳十十酥之類,以滋其十十精十十液,使之漸潤,毋欲速也。如果氣血未至甚損,而下焦脹閉之甚者,則不得不為暫通,輕則玉燭散、人參利膈丸,或搜風順氣丸,甚則大黃甘草湯,酌宜用之。
用十十溫十十補以治噎膈,人必疑其壅滯,而且嫌迂緩,不知中氣敗證,此其為甚,使非速救根本,則脾氣何由再健?設用十十溫十十補而噎塞愈甚,則不得不曲為加減,然必須千方百計,務從元氣中酌其所宜,庶可保全也。若用補之後,雖或未見功效,但得全無窒礙,便是藥病相投。且此病最不易治,既能受補,必須多服,方得漸效,以收全功,不可十十性十十急致疑,一暴十寒,以自誤也。若急圖目前之快,但使行滯開胃,而妄用大黃、芒硝、三棱、莪術、栝蔞、桃仁、滾痰丸之屬,非惟不能見效,必致胃氣日敗,萬無生理矣。此徒速其亡,不可不省也。
諸傢治噎,古法用人參、黃 以補元氣,禦米、粟米以解毒實胃,竹瀝以清痰散結,幹薑以十十溫十十中,生薑以去穢,牛、羊十十乳十十以養血潤液,當歸以潤燥,用此數者為主治,其餘因證而增減之,俱是良法。凡肥胖之人,鮮有噎證,間或有之,宜用二陳加人參、白術之類。
血虛瘦弱之人,用四物合二陳,加桃仁、紅花、韭汁、童便、牛羊十十乳十十之類。七情鬱結而成噎膈者,二陳合香附、撫芎、木香、檳榔、栝蔞、砂仁之類。飲酒人患噎膈,以二陳加黃連、砂仁、砂糖之類。胸膈有熱者,加黃連、黃芩、桔梗、栝蔞之類。脾不磨者,加神曲、砂仁、麥芽之類,以助消導。噎膈大便燥結之甚者,必用大黃,或用二陳湯加酒蒸大黃、桃仁以潤之,乃急則治標之法也。或用四物湯加桃仁、童便、韭汁,多飲牛羊十十乳十十為上策。按古人治噎之法大略已盡於此,雖其中有宜有不宜者,亦並錄之,以備采擇。
丹溪治法雲∶用童便、韭汁、竹瀝、薑汁、牛羊十十乳十十,氣虛入四君子,血虛入四物;有痰用二陳,入氣血等藥中用之。切不可用香燥藥,宜薄滋味。
噎膈不治證
凡年高患此者多不可治,以血氣虛敗故也。糞如羊矢者不可治,大腸無血也。吐痰如蟹沫者不可治,脾氣敗也。腹中疼痛, 雜如刀割者不可治,營虛之極,血竭於中也。
述古(共五條)
《巢氏病源》曰∶十陰十陽十不和則三焦隔絕。三焦隔絕則津十液不利,故令氣塞不調,是以成噎。此由憂恚所致。憂恚則氣結,氣結則不宣流,而使噎塞不通也。
張雞峰雲∶噎膈是神思間病,惟內觀自養者可治。此言深中病情。
嚴氏雲∶五膈五噎,由喜怒太過,七情傷於脾胃,鬱而生痰,痰與氣搏,升而不降,飲食不下。蓋留於咽嗌者,則成五噎,結於胃膈者,則為五膈。其病令人胸膈痞悶,嘔逆噎塞,妨礙飲食。治法宜調十陰十陽十,化痰下氣,十陰十陽十平勻,氣順痰下,則病無由作矣。
劉宗濃曰∶夫治此疾也,咽嗌閉塞,胸膈痞悶,似屬氣滯,然有服耗氣藥過多,中氣不運而致者,當補氣而自運。大便燥結如羊屎,似屬血熱,然服通利藥過多,致血液耗竭而愈結者,當補血潤血而自行。有因火逆沖上,食不得入,其脈洪大有力而數者,或痰飲阻滯,而脈結澀者,當清痰泄熱,其火自降。有因脾胃十陽十火亦衰,其脈沉細而微者,當以辛香之藥十十溫十十其氣,仍以益十陰十養胃為之主,非如《局方》之惟務燥烈也。若夫不守戒忌濃味、房勞之人,及年高無血者,皆不能療也。
陳無擇《三因方》曰∶五膈者,思憂喜怒悲也。五噎者,憂思氣勞食也。思膈則中脘多滿,噫則醋心,飲食不消,大便不利。憂膈則胸中氣結,津十液不通,飲食不下,羸瘦短氣。
喜膈則五心煩熱,口苦生瘡,倦甚體痹,胸痛引背,食少入。怒膈則胸膈逆滿,噎塞不通,嘔則筋急,惡聞食氣。悲膈則心腹脹滿,咳嗽,氣逆,腹中雷鳴,繞臍痛,不能食。憂噎,胸中痞滿,氣逆時嘔,食不下。思噎,心悸喜忘,目視KT KT 。氣噎,心下痞,噫噦不食,胸背痛,天十陰十手足冷,不能自十十溫十十。勞噎,氣上膈,胸中塞噎,肢滿背痛。食噎,食急多胸中苦痛,不得喘十息。
灸法
膏肓(百壯,以多為佳)、膻中(七壯)、中脘(七壯)、膈俞(七壯)、心俞(七壯)、天府(七壯)、十十乳十十根(七壯)、三裡(三七壯)。
噎膈論列方
四君子湯(補一) 五君子煎(新熱六) 十全大補湯(補二十) 生薑汁煎(補九四) 五福飲(新補六) 八味地黃丸(補一二一) 左歸飲(新補二) 右歸飲(新補三) 加減二陳湯(和二)右歸丸(新補四) 大營煎(新補十四) 人參利膈丸(和一六六) 十十溫十十胃飲(新熱五) 大健脾丸(和八五) 芍藥枳術丸(新和十六) 四物湯(補八) 六安煎(新和二) 搜風順氣丸(和三四三) 二陳湯(和一) 豕膏(新因二九) 人參生薑枳術丸(和八二) 玉燭散(攻二四) 滾痰丸(攻七七) 大黃甘草湯(攻十三)
論外備用方
神香散(新和二十 氣膈) 五膈散(和一五六) 五噎散(和一五九) 五膈寬中散(和一五七) 十膈散(和一五八) 利膈丸(和一六五 胸痹) 人參利膈丸(和一六六) 大七香丸(和一三一 寒逆) 草豆蔻丸(和一六七 酒膈) 人參豆蔻湯(和一六一) 嘉禾散(和百六十痰氣) 紫蘇子飲(和一六二) 補氣運脾湯(和一六十四 中虛氣逆) 枇杷葉散(和一六三五噎) 木香寬中飲(和五五 行氣) 十十胡十十椒理中湯(熱六 胃虛寒) 理中湯(熱一 中寒)透膈湯(攻三十 逐痰滯) 青木香丸(攻八六 氣滯痰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