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明集·雜證謨·嘔吐

嘔吐

經義

《至真要大論》曰∶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諸逆沖上,皆屬於火。諸嘔吐酸,暴註下迫,皆屬於熱。

《脈解篇》曰∶太十陰十所謂食則嘔者,物盛滿而上溢,故嘔也。少十陰十所謂嘔咳上氣喘者,十陰十氣在下,十陽十氣在上,諸十陽十氣浮,無所根據從,故嘔咳上氣喘也。

《經脈篇》曰∶足太十陰十之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註心中。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足厥十陰十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

《舉痛論》曰∶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

《六元正紀大論》曰∶少十陽十所至,為嘔湧。厥十陰十所至,為脅痛嘔泄。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肝脈緩甚為善嘔。腎脈微緩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還出。

《四時氣篇》曰∶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 ,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

《刺禁論》曰∶刺中膽,一日半死,其動為嘔。

《診要經終論》曰∶太十陰十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

《五味論》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

論證(共四條)

嘔吐一證,最當詳辯虛實,實者有邪,去其邪則愈;虛者無邪,則全由胃氣之虛也。所謂邪者,或暴傷寒涼,或暴傷飲食,或因胃火上沖,或因肝氣內逆,或以痰飲水氣聚於胸中,或以表邪傳裡,聚於少十陽十陽十明之間,皆有嘔證,此皆嘔之實邪也。所謂虛者,或其本無內傷,又無外感,而常為嘔吐者,此既無邪,必胃虛也。或遇微寒,或遇微勞,或遇飲食少有不調,或肝氣微逆即為嘔吐者,總胃虛也。凡嘔傢虛實,皆以胃氣為言,使果胃強脾健,則凡遇食飲必皆運化,保至嘔吐,故雖以寒熱饑飽大有所傷,亦不能動,而茲略有所觸,便不能勝,使非胃氣虛弱,何以若此?此虛實之原所當先察,庶不致誤治之害。

凡胃氣本虛而或停滯不行者,是又虛中有實,不得不暫從清理,然後可以培補。又或雖有停滯,而中氣虛困不支者,是又所急在虛,不得不先顧元氣,而略兼清理。此中本末先後,自有確然之理,所以貴知權也。

嘔傢雖有火證,詳列後條,然凡病嘔吐者,多以寒氣犯胃,故胃寒者十居八九,內熱者十止一二,而外感之嘔,則尤多寒邪,不宜妄用寒涼等藥,使非真有火證而誤用之,胃強者猶或可支,胃弱者必遭其瘧。觀劉河間曰∶胃膈甚則為嘔,火氣炎上之象也。此言過矣,若執而用之,其害不小。又孫真人曰∶嘔傢聖藥是生薑。此的確之見也,勝於河間遠矣。

仲景曰∶傷寒嘔多,雖有十陽十明證,不可攻之。此但以傷寒為言也。然以餘之見,則不但傷寒,而諸證皆然。何也?蓋雜證嘔吐,尤非傷寒之比,其在傷寒,則猶有熱邪,但以熱在上焦,未全入府,則下之為逆,故不可下也。若雜證之嘔吐,非胃寒不能化,則脾虛不能運耳,脾胃既虛,其可攻乎?且上下之病氣或無涉,而上下之元氣實相根據,此嘔吐之所以不可攻者,正恐病在上而攻其下,下愈虛則上愈困耳。

虛嘔證治(共三條)

凡胃虛作嘔者,其證不一,當知所辯。若胃脘不脹者,非實邪也。胸膈不痛者,非氣逆也。內無熱躁者,非火證也。外無寒熱者,非表邪也。無食無火而忽為嘔吐者,胃虛也。嘔吐無常而時作時止者,胃虛也。食無所停而聞食則嘔者,胃虛也。氣無所逆而聞氣則嘔者,胃虛也。或身背或食飲微寒即嘔者,胃虛也。或吞酸,或噯腐,時苦惡心,兀兀然,泛泛然,冷咽十十靡十十寧者,胃虛也。或因病誤治,妄用克伐寒涼,本無嘔而致嘔者,胃虛也。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食入中焦而不化者,胃虛也。食入下焦而不化者,土母無十陽十,命門虛也。凡此虛證,必皆宜補,是固然矣。然胃本屬土,非火不生,非暖不化,是土寒者,即土虛也,土虛者,即火虛也,故曰脾喜暖而惡寒,土惡濕而喜燥。所以東垣《脾胃論》特著十十溫十十補之法,蓋特為胃氣而設也,庸可忽哉。第在河間,則言嘔因胃火,是火多實也;茲餘言嘔因胃寒,是寒多虛也。一熱一寒,若皆失中和之論,不知嘔因火者,餘非言其必無,但因火而嘔者少,因寒而嘔者多耳,因胃實而嘔者少,因胃虛而嘔者多耳,故不得不有此辯。

虛嘔之治,但當以十十溫十十胃補脾為主,宜人參理中湯為正治,或十十溫十十胃飲、聖術煎、參薑飲之類亦可酌用,或黃芽丸尤為最妙。若胃口寒甚者,宜附子理中湯,或四味回十陽十飲,或一氣丹主之。若虛在十陰十分,水泛為痰而嘔吐者,宜金水六君煎;虛甚者,宜理十陰十煎,或六味回十陽十飲。若久病胃虛不能納谷者,俱當以前法酌治之。若胃氣微虛而兼痰者,宜六君子湯主之。

凡中毒而吐者,當察其所中者何物。蓋中熱毒而吐者,宜解以苦寒之劑。中十陰十寒之毒而吐瀉不止者,宜解以十十溫十十熱之劑。若因吐瀉而脾胃致虛者,非大加十十溫十十補不可。此證有中寒毒吐瀉,治按在後,當並閱之。

實嘔證治(共九條)

凡實邪在胃而作嘔者,必有所因,必有見證。若因寒滯者,必多疼痛。因食滯者,必多脹滿。因氣逆者,必痛脹連於脅肋。因火鬱者,必煩熱燥渴,脈洪而滑。因外感者,必頭身發十熱,脈數而緊,如無實證實脈而見嘔吐者,切不可以實邪論治。

寒邪犯胃而作嘔者,其證有三。一以食飲寒涼,或誤食十十性十十寒生冷等物致傷胃氣,因而作嘔。若果寒滯未散而兼脹兼痛者,宜十十溫十十中行滯,以大小和中飲、神香散,或二陳湯加薑桂之類主之,或和胃飲亦佳。一以十陰十寒氣令,或雨水沙氣及水土寒濕之邪犯胃,因而作嘔、作泄。若寒滯未散而或脹或痛者,宜十十溫十十中散寒,以平胃散、神香散、加減二陳湯、除濕湯、《局方》四七湯、大七香丸之類主之。一以風寒外感,或傷寒,或咳瘧,凡邪在少十陽十,表邪未解而漸次入裡,所以外為寒熱,內為作嘔,蓋少十陽十之經下胸中貫膈而然,此半表半裡證也。治宜解表散寒,以柴陳煎、小柴十十胡十十湯、正柴十十胡十十飲之類主之。若微嘔微吐者,邪在少十陽十。若大嘔大吐者,此又邪在十陽十明,胃傢病也,宜二陳湯,或不換金正氣散、藿香正氣散之類主之。若胃虛兼寒者,惟理中湯、十十溫十十胃飲之類為宜。

飲食傷胃而作嘔者,如果留滯未消而兼脹痛等證,宜大和中飲、排氣飲、神香散之類主之,或啟脾丸亦可酌用。如食已消而嘔未止者,宜十十溫十十胃飲主之。

火在中焦而作嘔者,必有火證火脈,或為熱渴,或為燥煩,脈必洪數,吐必湧猛,形氣聲色必皆壯麗。若察其真有火邪,但降其火,嘔必自止。火微兼虛者,宜《外臺》黃芩湯,或半夏瀉心湯。火甚者,宜十十抽十十薪飲,或大小厘清飲。若暑熱犯胃,多渴多嘔,氣虛煩躁,而火有不清者,竹葉石膏湯。若熱甚嘔吐不止,而火在十陽十明兼頭痛者,白虎湯,或太清飲,或六一散。若冒暑嘔吐而火不甚者,宜香薷飲、或五物香薷飲。此有胃火治按在後。

痰飲留於胸中,或寒濕在胃,水停中脘而作嘔吐者,宜和胃二陳煎,苓術二陳煎,或小半夏加茯苓湯、橘皮半夏湯之類皆可酌用。

氣逆作嘔者,多因鬱怒,致動肝氣,胃受肝邪,所以作嘔。然胃強者未必易動,而易動者多因胃虛,故凡治此者,必當兼顧胃氣,宜六君子湯或理中湯主之。若逆氣未散,或多脹滿者,宜二陳湯或橘皮半夏湯之類主之,或神香散亦佳。

瘧痢作嘔者,其在瘧疾,則以表邪內陷。凡邪在少十陽十、十陽十明、太十陰十者,皆能作嘔,但解去表邪,嘔必自止。其在痢疾之嘔,則多因胃氣虛寒。蓋表非寒邪無以成瘧,裡非寒邪無以成痢,而病不知本,尚何醫雲。二證方論具載本門。

朝食午吐,午食晚吐,或朝食暮吐,詳後反胃門。

一方,治嘔吐之極,或反胃,粥湯入胃即吐,垂死者,用人參二兩,水一升,煮四合,熱服,日再進,兼以人參煮粥食之,即不吐。

吐蛔

凡吐蛔者,必因病而吐蛔,非因蛔而致吐也,故不必治其蛔,而但治其所以吐,則蛔自止矣。有因胃火而吐蛔者,以內熱之甚,蛔無所容而出也。但清其火,火清而蛔自靜,輕者十十抽十十薪飲,甚者萬應丸之屬是也。有因胃寒而吐蛔者,以內寒之甚,蛔不能存而出也。但十十溫十十其胃,胃暖而蛔自安,仲景烏梅丸之屬是也。有因胃虛無食而吐蛔者,以倉廩空虛,蛔因求食而上出也。此胃氣大虛之候,速宜補胃十十溫十十中,以防根本之敗,如十十溫十十胃飲、理中湯、聖術煎之屬也。以上三者,固皆治蛔之法,然蛔有死者,有活者,若吐死蛔,則但治嘔如前可也;若活蛔上出不已,則不得不有以逐之,蓋蛔十十性十十畏酸、畏苦,但加烏梅為佐使,則蛔自伏也。若胃實火盛者,可加苦楝根,或黃連亦善。其有未盡者,俱詳列諸蟲本門,及後條吐蛔治按中。

治嘔氣味論

凡治胃虛嘔吐,最須詳審氣味。蓋邪實胃強者,能勝毒藥,故無論氣味優劣,皆可容受;惟胃虛氣弱者,則有宜否之辯,而胃虛之甚者,則於氣味之間,關系尤重。蓋氣虛者,最畏不堪之氣,此不但腥臊耗散之氣不能受,即微香微鬱,並飲食之氣亦不能受,而其它可知矣。胃弱者,最畏不堪之味,此非惟至苦極劣之味不能受,即微咸微苦並五谷正味亦不能受,而其它可知矣。此胃虛之嘔,所以最重氣味,使或略有不投,則入口便吐,終無益也。故凡治十陽十虛嘔吐等證,則一切香散、咸酸,辛味不堪等物,悉當以已意相測,測有不妥,切不可用,但補其十陽十,十陽十回則嘔必自止,此最確之法,不可忽也。

餘嘗見一沉姓者,素業醫,極多勞碌,且年及四旬,因患 疝下墜,欲提使上升,自用鹽湯吐法,不知胃虛畏咸,遂致吐不能止,湯水皆嘔,如此者一日一十夜,忽又大便下黑血一二碗。而脈則微渺如十毛十,幾如將絕,此蓋吐傷胃氣,脾虛之極,兼以鹽湯走血,故血不能攝,從便而下。餘令其速用人參、薑、附等劑,以回垂絕之十陽十,庶乎可療。忽又一醫至曰∶諸逆沖上,皆屬火也。大便下血,亦因火也,尚堪用參附乎?宜速飲童便,則嘔可愈而血亦止矣。其人以為有理,及童便下咽即嘔,極不堪名狀,嘔不止而命隨繼之矣。嗚呼!夫以胃強之人,亦且聞尿欲嘔,況嘔不能止而復可加以尿乎?此不惟死者堪憐,而妄用若此者尚敢稱醫,誠可惡可恨也,故筆之於此,並以征氣味之證。又別有氣味治按,在小兒門嘔吐條中,所當參酌。

述古(共五條)

王太仆曰∶內格嘔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嘔而吐,食入反出,是無火也。

《金匱要略》曰∶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傢。嘔傢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飲故也,此屬支飲。問曰∶病患脈數,數為熱,當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曰∶以發其汗,令十陽十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谷,胃中虛冷故也。脈弦者,虛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變為胃反。寒在於上,醫反下之,今脈反弦,故名曰虛。病患欲吐者,不可下之。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嘔而吐涎沫,頭痛者,茱萸湯主之。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幹嘔而痢者,黃芩半夏生薑湯主之。

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豬苓散主之。嘔而脈弱,小十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嘔而發十熱者,小柴十十胡十十湯主之。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幹嘔吐逆,吐涎沫者,半夏幹薑散主之。病患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生薑半夏湯主之。幹嘔噦,若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

朱丹溪曰∶胃中有熱,膈上有痰者,二陳湯加炒山梔、黃連、生薑。有久病嘔者,胃虛不納谷也,用人參、生薑、黃 、白術、香附之類。嘔吐,朱奉議以半夏、橘皮、生薑為主。劉河間謂嘔者,火氣炎上,此特一端耳。有痰膈中焦,食不得下者。有氣逆者。有寒氣鬱於胃口者。有食滯心肺之分,新食不得下而反出者。有胃中有火與痰而嘔者。嘔吐藥忌栝蔞、杏仁、桃仁、蘿卜子、山梔,皆能作吐。肝火出胃,逆上嘔吐者,抑青丸。夏月嘔吐不止,五苓散加薑汁。吐蟲,用炒錫灰、檳榔末,米飲服。胃中有熱者,二陳湯加薑、苓、連。惡心有熱,有痰,有虛,皆用生薑入藥。

薛立齋曰∶若脾胃氣虛,而胸膈不利者,用六君子湯壯脾土,生元氣。若過服辛熱之劑,而嘔吐噎膈者,用六君子加芎、歸,益脾土以抑十陰十火。胃火內格,而飲食不入者,用六君子加苓、連,清熱養胃。若病嘔吐,食入而反出者,用六君子加木香、炮薑,十十溫十十中補脾。若服耗氣之劑,血無所生,而大便燥結者,用四君子加芎、歸,補脾生血。若火逆沖上,食不得入者,用四君子加山梔、黃連,清熱養血。若痰飲阻滯,而食不得入者,用六君子加木香、山梔,補脾化痰。若脾胃虛寒,飲食不入,或入而不化者,用六君子加木香、炮薑,十十溫十十補脾胃,更非慎房勞、節濃味、調飲食者,不治,年高無血者,亦不治。

徐東皋曰∶胃虛嘔吐,惡食不思食,兼寒者惡寒,或食久還吐,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脈遲而微澀,此皆虛寒者也,宜藿香安胃散、理中湯,甚者,丁香煮散十十溫十十補。胃中鬱熱,飲食積滯而嘔者,則惡食惡寒,煩悶膈滿,或渴喜涼,聞食則吐,服藥亦吐,脈洪大而數,此皆實熱者也,宜竹茹湯、麥門冬湯清之。若食積多者,用二陳加神曲、麥芽、黃連,保和丸之類消導之。

中寒毒吐瀉脹滿新按

凡胃寒者多為嘔吐,而中寒毒者,又必吐而兼瀉。餘在燕都,嘗治一吳參軍者,因見鮮蘑菇肥嫩可十十愛十十,令庖人貿而羹之,以致大吐大瀉。延彼鄉醫治之,咸謂速宜解毒,乃以黃連、黑豆、桔梗、甘草、枳實之屬連進之,而病益甚,遂至胸腹大脹,氣喘,水飲皆不能受,危窘已甚,延救於餘。投以人參、白術、甘草、幹薑、附子、茯苓之類,彼疑不敢用,曰∶腹脹氣急,口幹如此,安敢再服此藥。乃停一日,而病愈劇,若朝露矣。因而再懇,與藥如前,彼且疑且畏,而決別於內閫,曰∶必若如此,則活我者此也,殺我者亦此也,餘之生死,在此一舉矣。遂不得已含淚吞之,一劑而嘔少止,再劑而脹少殺,隨大加熟地黃,以兼救其瀉亡之十陰十,前後凡二十餘劑,復元如故。彼因問曰∶餘本中毒致病,鄉人以解毒而反劇,先生以不解毒而反愈者何也?餘曰∶毒有不同,豈必如黃連、甘、桔之類乃可解耶?即如蘑菇一物,必產於深坑枯井,或沉寒極十陰十之處乃有之,此其得十陰十氣之最盛,故肥白最嫩也,公中此十陰十寒之毒,而復解以黃連之寒,其謂之何?茲用薑附,非所以解寒毒乎?用人參、熟地,非所以解毒傷元氣乎?然則彼所謂解毒者,適所以助毒也,餘所謂不解毒者,正所以解毒也。

理本甚明,而人弗能辯。凡諸病之誤治者,無非皆此類耳。公頓首愀然嘆曰∶信哉!使非吾丈,幾為銜冤之魄矣,祈壽諸梓,以為後人之鑒雲。

胃火上沖嘔吐新按

一、金宅少十婦,宦門女也,素任十十性十十,每多胸脅痛及嘔吐等證,隨調隨愈。後於秋盡時,前證復作,而嘔吐更甚,病及兩日,甚至厥脫不省如垂絕者。再後延予,至,見數醫環視,僉雲湯飲諸藥皆不能受,入口即吐,無策可施。一醫雲∶惟用獨參湯,庶幾可望其生耳。餘因診之,見其脈亂數甚,而且煩熱躁擾,莫堪名狀,意非十陽十明之火,何以急劇若此。

乃問其欲冷水否?彼即點首,遂與以半鐘,惟此不吐,且猶有不足之狀,乃復與一鐘,稍覺安靜。餘因以太清飲投之,而猶有謂此非傷寒,又值秋盡,能堪此乎?餘不與辯,及藥下咽,即酣睡半日,不復嘔矣。然後以滋十陰十輕清等劑調理而愈。大都嘔吐多屬胃寒,而復有火證若此者,經曰∶諸逆沖上,皆屬於火,即此是也。自後凡見嘔吐,其有聲勢湧猛,脈見洪數,證多煩熱者,皆以此法愈之,是又不可不知也。

吐蛔新按

一、十十胡十十宅小兒,年甫三歲,偶因飲食不調,延幼科延醫,所用之藥,無非清火化滯等劑,因而更損胃氣,反致嘔吐溏泄,復加清利,遂致吐蛔,初止數條,漸至數十條,細如燈草,甚至成十十十團十十十攪結而出,早晚不絕。所下者,亦如之,羸困至極,求治於予。因與十十溫十十胃飲二三劑,其蟲朝夕不止,其多如故。初不識其何所從來,而神化之速,一至如此。乃翁切懇曰∶止此一兒,死生在公矣,萬望先逐此蟲,蟲不盡則病日甚,其能生乎。予弗之聽,但以前藥倍加人參,仍加附子二三劑,而嘔吐漸稀,瀉亦隨止。瀉止後乃以理十陰十煎、十十溫十十胃飲出入間用,十餘日而蟲漸少,一月餘而飲食進,肌肉生,復元如故矣。其翁積誠稱謝,因問曰∶小豚之病誠然危矣,令何以不治蟲,不治嘔瀉,而三者俱愈,可聞教乎?予曰∶公之所畏者,蟲也;予之所畏者,胃氣也。且凡逐蟲之藥,無有不傷胃氣者,向使胃氣再傷,非惟不能逐蟲,而命必隨之矣,其害孰甚。故保生之權,全在知本知末,但使脾胃日強,則拔去化蟲之源,而三病同歸一得矣,尚何蟲瀉之敢橫哉。聞者嘆服,因附著按於此。

又一王宅少十婦,年未二旬,素喜瓜果生冷,因常病心腹疼痛,每發必數日不食;後及二旬之外,則每發必至吐蛔。初吐尚少,自後日甚日多,每吐必一二十條,每發必旬日不食。

所經諸醫,但知攻蟲,旋去旋生,百藥不效。予為診視脈證,並察病因,知其傷於生冷,以致脾胃虛寒,十陰十濕氣聚,故為此證。使不十十溫十十養脾胃,以杜寒濕化生之源,而但事攻蟲,蟲去復生,終無濟也,因制十十溫十十臟丸與之,藥未完而病隨愈矣。後因病愈,而少年任意,仍耽生果,舊病復作,再制丸服,乃得全愈。觀此二證,如前之小兒,乃因涼藥傷脾,所以生蟲;後之女人,乃因生果傷胃,所以生蟲,可見十陰十濕內十十婬十十,而脾胃虛寒,是即生蟲之由也。故凡治蟲之法,但察其別無疳熱等證者,悉當以十十溫十十補脾胃為主。

嘔吐論列方

二陳湯(和一) 理中湯(熱一) 附子理中湯(熱二) 理十陰十煎(新熱三) 四君子湯(補一)加減二陳湯(和二) 十十溫十十胃飲(新熱五) 六君子湯(補五) 金水六君煎(新和一) 聖術煎(新熱二五) 神香散(新和二十) 四逆湯(熱十四) 黃邪丸(新熱二一) 四味回十陽十飲(新熱一)參薑飲(新熱八) 啟脾丸(和八六) 和胃飲(新和五) 平胃散(和十七) 六味回十陽十飲(新熱二) 五苓散(和一八二) 橘皮湯(和十一、熱五六) 和胃二陳煎(新和三) 一氣丹(新熱二二) 除濕湯(和一七七) 苓術二陳煎(新和四) 排氣飲(新和六) 茱萸湯(熱一三七)生薑半夏湯(熱五二) 豬苓散(和一二五) 竹茹湯(和一二一) 半夏幹薑散(熱五三) 保和丸(小三五) 萬應丸(攻九九) 茯苓澤瀉湯(熱七四) 六一散(寒百十二) 香藿飲(和一六九) 五物香薷飲(和百七十) 白虎湯(寒二) 太清飲(新寒十三) 藿香安胃散(熱七一)十十抽十十薪飲(新寒三) 黃芩湯(和一九八) 藿香正氣散(和二十) 柴陳煎(新散九) 抑青丸(寒一四九) 橘皮半夏湯(和十三) 大半夏湯(和十) 小半夏湯(和八) 半夏瀉心湯(寒二八)大厘清飲(新寒五) 小厘清飲(新和十) 《局方》四七湯(和九七) 大和中飲(新和七)小和中飲(新和八) 竹葉石膏湯(寒五) 小柴十十胡十十湯(散十九) 正柴十十胡十十飲(新散六) 仲景烏梅丸(和三二三) 麥門冬湯(寒四四) 丁香煮散(熱六一) 大黃甘草湯(攻十三) 大七香丸(和一三一) 不換金正氣散(和二一) 小半夏茯苓湯(和九) 黃芩半夏生薑湯(和十六) 十十溫十十臟丸(新熱二四)

論外備用方

獨參湯(補三五) 參術湯(補四十) 參苓白術散(補五四) 參附湯(補三七) 五味異功散(補四) 《金匱》大建中湯(補二三 寒上沖) 大建中湯(補二五 寒嘔) 香砂六君湯(補七) 二術二陳湯(和四 吐清水) 益黃散(和十九 脾寒氣滯) 治中湯(熱十 中氣不和)茯苓半夏湯(和十二 水氣嘔) 葛花解酲湯(和一二四) 青州白丸子(和百十二) 半夏丁香丸(和百三十 寒滯) 檳榔煎(和二三六 寒濕瘴) 保和湯(和一四七 散邪順氣) 丁香半夏丸(和一二九 寒痰) 陳皮湯(和百二十 和胃) 六和湯(和一二七 和胃) 橘半胃苓湯(和一九一 和胃) 旋復花湯(散八三 風痰嘔) 胃十十愛十十散(熱七十 虛寒滯) 理中加丁香湯(熱四 中寒) 甘露湯(熱七三 和胃) 丁附散(熱六二 胃寒) 丁香十十溫十十中湯(熱十一和胃) 安脾散(熱六七 冷痰飲) 倍術丸(熱百四 飲嘔) 丁香茯苓湯(熱六三 十十溫十十中行滯) 養胃湯(熱六九 虛寒氣滯) 補脾湯(熱六八 虛滯) 理中化痰丸(熱九 虛痰) 養正丹(熱一八八 氣壅不降) 八味理中丸(熱七 虛寒) 五味沉附湯(熱百十六 胃寒) 吳茱萸湯(熱一三八 頭痛嘔) 十十胡十十椒理中湯(熱六 虛寒) 橘皮幹薑湯(熱五五 胃寒嘔) 七味人參丸(熱七二 虛寒) 甘草幹薑湯(熱五四 脾寒) 藿香安胃散(熱七一 寒滯) 草豆蔻湯(熱七六 調氣) 丁香柿蒂散(熱六十四 胃寒)

《景嶽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