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九明集·雜證謨·喘促

喘促

經義

《至真要大論》曰∶諸氣 鬱,皆屬於肺。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諸逆沖上,皆屬於火。

《脈解篇》曰∶十陽十明所謂上喘而為水者,十陰十氣下而復上,上則邪客於臟腑間,故為水也。少十陰十所謂嘔咳上氣喘者,十陰十氣在下,十陽十氣在上,諸十陽十氣浮,無所根據從,故嘔咳上氣喘也。

《十陰十陽十別論》曰∶二十陽十之病發心脾,其傳為息賁者,不治。十陰十爭於內,十陽十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鳴。

《大奇論》曰∶肺之雍,喘而兩 滿。

《太十陰十陽十明論》曰∶犯賊風虛邪者,十陽十受之。十陽十受之則入六腑,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

《痹論》曰∶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肺痹者,煩滿喘而嘔。十十婬十十氣喘十息,痹聚在肺。腸痹者,數飲而不得出,中氣喘爭。

《十陽十明脈解篇》曰∶十陽十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岐伯曰∶厥逆連臟則死,連經則生。

《脈要十十精十十微論》曰∶肝脈,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

《逆調論》曰∶夫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夫水者,循十十精十十液而流也。腎者水臟,主津十液,主臥與喘也。

《示從容論》曰∶喘咳者,是水氣並十陽十明也。

《玉機真藏論》曰∶秋脈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舉痛論》曰∶勞則喘十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寒氣客於沖脈,沖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寒氣客則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故喘動應手矣。

《刺禁論》曰∶刺缺盆中內陷,氣泄,令人喘咳逆。

《五邪篇》曰∶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咳動肩背。

《繆刺論》曰∶邪客於手十陽十明之絡,令人氣滿胸中,喘十息而支 ,胸中熱。

《經脈別論》曰∶夜行則喘出於腎,十十婬十十氣病肺。有所墮恐,喘出於肝,十十婬十十氣害脾。有所驚恐,喘出於肺,十十婬十十氣傷心。度水跌仆,喘出於腎與骨,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太十陽十臟獨至,厥喘虛氣逆,是十陰十不足十陽十有餘也。

《平人氣象論》曰∶頸脈動喘疾咳,曰水。

《經脈篇》曰∶肺手太十陰十也,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腎足少十陰十也,是動則病饑不欲食,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

《藏氣法時論》曰∶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

《調十經論》曰∶氣有餘則喘咳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

《水熱十十穴十十論》曰∶故水病下為 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肺為逆不得臥。

《熱病篇》曰∶熱病已得汗出,而脈尚躁,喘且復熱,喘甚者死。

論證

氣喘之病,最為危候,治失其要,鮮不誤人,欲辯之者,亦惟二證而已。所謂二證者,一曰實喘,一曰虛喘也。此二證相反,不可混也。然則何以辯之?蓋實喘者有邪,邪氣實也;虛喘者無邪,元氣虛也。實喘者氣長而有餘,虛喘者氣短而不續。實喘者胸脹氣粗,聲高息湧,膨膨然若不能容,惟呼出為快也;虛喘者慌張氣怯,聲低息短,惶惶然若氣欲斷,提之若不能升,吞之若不相及,勞動則甚,而惟急促似喘,但得引長一息為快也。此其一為真喘,一為似喘,真喘者其責在肺,似喘者其責在腎。何也?蓋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皮十毛十而居上焦,故邪氣犯之,則上焦氣壅而為喘,氣之壅滯者,宜清宜破也。腎主十十精十十髓而在下焦,若真十陰十虧損,十十精十十不化氣,則下不上十十十交十十十而為促,促者斷之基也,氣既短促,而再加消散,如壓十十卵十十矣。且氣盛有邪之脈,必滑數有力,而氣虛無邪之脈,必微弱無神,此脈候之有不同也。其有外見浮洪,或芤大至極,而稍按即無者,此正無根之脈也。或往來弦甚而極大極數,全無和緩者,此正胃氣之敗也,俱為大虛之候。但脈之微弱者,其真虛易知,而脈之浮空弦搏者,其假實難辯,然而輕重之分,亦惟於此而可察矣。蓋其微弱者,猶順而易醫,浮空者,最險而多變,若弦強之甚,則為真藏,真藏已見,不可為也。

虛喘證治(共七條)

凡虛喘之證,無非由氣虛耳。氣虛之喘,十居七八,但察其外無風邪,內無實熱而喘者,即皆虛喘之證。若脾肺氣虛者,不過在中上二焦,化源未虧,其病猶淺。若肝腎氣虛,則病出下焦而本末俱病,其病則深,此當速救其根以接助真氣,庶可回生也。其有病久而加以喘者,或久服消痰散氣等劑而反加喘者,或上為喘咳而下為泄瀉者,或婦人產後亡血過多,則營氣暴竭,孤十陽十無根據而為喘者,此名孤十陽十絕十陰十,剝極之候,已為難治,更毋蹈剝廬之戒也。

虛喘證,其人別無風寒咳嗽等疾,而忽見氣短似喘,或但經微勞,或饑時即見喘促,或於十十精十十泄之後,或於大汗之後,或於大小十便之後,或大病之後,或婦人月期之後而喘促愈甚,或氣道噎塞,上下若不相續,勢劇垂危者,但察其表裡無邪,脈息微弱無力,而諸病若此,悉宜以貞元飲主之,加減如本方,其效如神。此外如小營煎、大營煎、大補元煎之類,俱可擇用。經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即此之類。若大便溏泄兼下寒者,宜右歸飲、右歸丸、聖術煎之類主之。

脾肺氣虛,上焦微熱微渴而作喘者,宜生脈散主之。或但以氣虛而無熱者,惟獨參湯為宜。若火爍肺金,上焦熱甚,煩渴多汗,氣虛作喘者,宜人參白虎湯主之。若火在十陰十分,宜玉女煎主之,然惟夏月或有此證。若十陰十虛,自小腹火氣上沖而喘者,宜補十陰十降火,以六味地黃湯加黃柏、知母十之類主之。

水病為喘者,以腎邪幹肺也。然水不能化而子病及母,使非十十精十十氣之敗,何以至此,此其虛者十九,而間乎虛中挾實,則或有之耳。故凡治水喘者,不宜妄用攻擊之藥,當求腫脹門諸法治之,腫退而喘自定矣。古法治心下有水氣上乘於肺,喘而不得臥者,以《直指》神秘湯主之。但此湯十十性十十用多主氣分,若水因氣滯者用之則可,若水因氣虛者,必當以加減金匱腎氣湯之類主之。

老弱人久病氣虛發喘者,但當以養肺為主。凡十陰十勝者宜十十溫十十養之,如人參、當歸、薑、桂、甘草,或加以 、術之屬。十陽十勝者宜滋養之,如人參、熟地、麥冬、阿膠、五味子、梨漿、牛十十乳十十之屬。

關格之證為喘者,如《六節藏象論》曰∶人迎四盛已上為格十陽十,寸口四盛已上為關十陰十,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已上為關格。此關格之證以脈言,不以病言也。今人之患此者頗多,而人多不知,且近時察脈者不論人迎,惟在寸口,但其兩手之脈浮弦至極,大至四倍已上者,便是此證,其病必虛裡跳動而氣喘不已。此之喘狀,多無咳嗽,但覺胸膈舂舂,似脹非脹,似短非短,微勞則喘甚,多言亦喘甚,甚至通身振振,慌張不寧。此必情十欲傷十陰十,以致元氣無根,孤十陽十離劇之候也,多不可治。方論詳關格門。

凡病喘促,但察其脈息微弱細澀者,必十陰十中之十陽十虛也;或浮大弦芤按之空虛者,必十陽十中之十陰十虛也。大凡喘急不得臥而脈見如此者,皆元氣大虛,去死不遠之候,若妄加消伐,必增劇而危,若用苦寒或攻下之,無不即死。

實喘證治(共七條)

一、實喘之證,以邪實在肺也,肺之實邪,非風寒則火邪耳。蓋風寒之邪,必受自皮十毛十,所以入肺而為喘,火之熾盛,金必受傷,故亦以病肺而為喘。治風寒之實喘,宜以十十溫十十散;治火熱之實喘,治以寒涼。又有痰喘之說,前人皆曰治痰,不知痰豈能喘,而必有所以生痰者,此當求其本而治之。

凡風寒外感,邪實於肺而咳喘並行者,宜六安煎加細辛或蘇葉主之。若冬月風寒感甚者,於本方加麻黃亦可,或用小青龍湯、華蓋散、三拗湯之類主之。

外有風寒,內兼微火而喘者,宜黃芩半夏湯主之。若兼十陽十明火盛而以寒包熱者,宜涼而兼散,以大青龍湯,或五虎湯、越婢加半夏湯之類主之。

外無風寒而惟火盛作喘,或雖有微寒而所重在火者,宜桑白皮湯,或十十抽十十薪飲之類主之。

痰盛作喘者,雖宜治痰,如二陳湯、六安煎、導痰湯、千緡湯、滾痰丸、抱龍丸之類,皆可治實痰之喘也;六君子湯、金水六君煎之類,皆可治虛痰之喘也。然痰之為病,亦惟為病之標耳,猶必有生痰之本,故凡痰因火動者,必須先治其火;痰因寒生者,必須先治其寒。至於或因氣逆,或因風邪,或因濕滯,或因脾腎虛弱,有一於此,皆能生痰,使欲治痰而不治其所以痰,則痰終不能治,而喘何以愈哉。

氣分受邪,上焦氣實作喘,或怒氣鬱結傷肝,而人壯力強,脹滿脈實者,但破其氣而喘自愈,宜廓清飲、四磨飲、四七湯、蘿卜子湯、蘇子降氣湯之類主之;或十陽十明氣秘不通而脹滿者,可微利之。

喘有夙根,遇寒即發,或遇勞即發者,亦名哮喘,未發時以扶正氣為主,既發時以攻邪氣為主。扶正氣者,須辯十陰十陽十,十陰十虛者補其十陰十,十陽十虛者補其十陽十。攻邪氣者,須分微甚,或散其風,或十十溫十十其寒,或清其痰火。然發久者氣無不虛,故於消散中宜酌加十十溫十十補,或於十十溫十十補中宜量加消散。此等證候,當KT KT 以元氣為念,必使元氣漸充,庶可望其漸愈,若攻之太過,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

述古(共二條)

東垣曰∶華佗雲盛而為喘,減而為枯;故《活人》亦雲∶發喘者氣有餘也。凡看文本,須要會得本意,盛而為喘者,非肺氣盛也,喘為肺氣有餘者,亦非氣有餘也;氣盛當認作氣衰,有餘當認作不足。肺氣果盛,又為有餘,則當清肅下行而不喘,以其火入於肺,衰與不足而為喘焉。故言盛者,非言肺氣盛也,言肺中之火盛也;言有餘者,非言肺氣有餘也,言肺中之火有餘也。故瀉肺以苦寒之劑,非瀉肺也,瀉肺中之火,實補肺氣也,用者不可不知。

丹溪曰∶喘急者,氣為火所鬱而為,痰在肺胃間也。有痰者,有火炎者,有十陰十虛自小腹下起而上逆者,有氣虛而致氣短者,有水氣乘肺者,有肺虛挾寒而喘者,有肺實挾熱而喘者,有驚憂氣鬱肺脹而喘者,有胃絡不和而喘者,有腎氣虛損而喘者。雖然,未有不由痰火內鬱,風寒外束而致之者也。

灸法

璇璣、氣海、膻中、期門。

背中骨節第七椎下十十穴十十,灸三壯,喘氣立已,神效。

喘促論列方

貞元飲(新補十九) 六安煎(新和二) 大補元煎(新補一) 大營煎(新補十四) 小營煎(新補十五) 六君子湯(補五) 右歸飲(新補三) 右歸丸(新補五) 大青龍湯(散七) 獨參湯(補三五) 神秘湯(和一三八) 小青龍湯(散八) 聖術煎(新熱二五) 生脈散(補五六)玉女煎(新寒十二) 蘿卜子湯(和一三九) 二陳湯(和一) 千緡湯(和九五) 桑白皮湯(寒五二) 六味地黃湯(補百二十) 抱龍丸(小八五) 導痰湯(和九一) 廓清飲(新和十三)金水六君煎(新和一) 四七湯(和九七) 四磨飲(和五二) 《金匱》腎氣丸(補一二四) 五虎湯(和一三六) 三拗湯(散七八) 人參白虎湯(寒三) 華蓋散(散七九) 滾痰丸(攻七七)蘇子降氣湯(和四一) 黃芩半夏湯(散五十) 越婢加半夏湯(散九十)

論外備用方

參附湯(補三七) 五味子湯(補五七 喘渴) 十全大補湯(補二十 虛喘) 蜜酥煎(補六五) 百合湯(和一三五 浮腫作喘) 人參十十胡十十桃湯(補五九 喘不得臥) 蘇子煎(和一四一潤肺喘) 定喘湯(和一三三 風寒喘) 人參定喘湯(和一三四 寒邪咳喘) 黃栝蔞丸(和百十八 痰喘) 神秘湯(和一三八 水氣喘) 蘇陳九寶湯(散八五 哮喘) 瀉白散(寒四二肺火) 雙玉散(寒七一 火喘) 安眠散(固七 喘不止) 葶藶大棗瀉肺湯(和百四十 浮腫喘)

《景嶽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