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五性集·雜證謨·火證

火證

經義

《天元紀大論》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故在天為氣,在地為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左右者,十陰十陽十之道路也。水火者,十陰十陽十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終始也。寒、暑、燥、濕、風、火,天之十陰十陽十也。三十陰十三十陽十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十陰十陽十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天以十陽十生十陰十長,地以十陽十殺十陰十藏。

甲己之歲,土運統之。乙庚之歲,金運統之。丙辛之歲,水運統之。丁壬之歲,木運統之。

戊癸之歲,火運統之。厥十陰十之上,風氣主之。少十陰十之上,熱氣主之。太十陰十之上,濕氣主之。

少十陽十之上,相火主之。十陽十明之上,燥氣主之。太十陽十之上,寒氣主之。所謂本也,是謂六元。

《五營運大論》曰∶燥勝則地幹,暑勝則地熱,風勝則地動,濕勝則地泥,寒勝則地裂,火勝則地固矣。

《六微旨大論》曰∶顯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復行一步,土氣治之;復行一步,金氣治之;復行一步,水氣治之;復行一步,木氣治之;復行一步,君火治之。相火之下,水氣承之,君火之下,十陰十十精十十承之。君位臣則順,臣位君則逆,所謂二火也。

《至真要大論》曰∶少十陰十司天為熱化,在泉為苦化,不司氣化,居氣為灼化。少十陽十司天為火化,在泉為苦化,司氣為丹化,間氣為明化。

《藏氣法時論》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貴更賤,以知死生,以決成敗,而定五臟之氣,間甚之時,死生之期也。

《十陰十陽十應象大論》曰∶水為十陰十,火為十陽十。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逆調論》曰∶一水不能勝二火,故不能凍栗。病名曰骨痹,是人當攣節也。(詳列寒熱門)《解十十精十十微論》雷公請問∶哭泣之水所從生,涕所從出也?帝曰∶水之十十精十十為志,火之十十精十十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帝曰∶厥則目無所見。夫人厥則十陽十氣並於上,十陰十氣並於下。十陽十並於上,則火獨光也;十陰十並於下,則足寒,足寒則脹也。夫一水不勝五火,故目 盲,是以沖風,泣下而不止。夫風之中目也,十陽十氣內守於十十精十十,是火氣燔目。故見風則泣下也。有以比之,夫火疾風生乃能雨,此之類也。

《示從容論》曰∶二火不勝三水,是以脈亂而無常也。

《寶命全角論》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

《至真要大論》帝曰∶願聞病機何如?岐伯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諸氣 鬱,皆屬於肺。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熱瞀螈,皆屬於火。諸痛癢瘡,皆屬於心。諸厥固泄,皆屬於下。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於火。諸痙項強,皆屬於濕。諸逆沖上,皆屬於火。諸脹腹大,皆屬於熱。諸躁狂越,皆屬於火。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諸病 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諸轉反戾,水液混濁,皆屬於熱。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諸嘔吐酸,暴註下迫,皆屬於熱。故《大要》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盛者瀉之,虛則補之。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此之謂也。

論君火相火之病

經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此就火德辯十陰十陽十,而悉其形氣之理也。蓋火本十陽十也,而十陽十之在上者,為十陽十中之十陽十,故曰君火。十陽十之在下者,為十陰十中之十陽十,故曰相火。此天地生成之道也。其在於人,則上為君火,故主於心。下為相火,故出於腎。主於心者,為神明之主,故曰君火以明。出於腎者,為發生之根,故曰相火以位。至其為病,則以明者,其化虛,故君火之氣,有晦有明。以位者,其化實,故相火之病,能焚能燎。何也?蓋化虛者,無形者也,故其或衰或王,惟見於神明,神惟貴足,衰則可畏也。化實者,有形者也。故其為熱為寒,必著於血氣,確有證據,方可言火也。此其一清一濁,有當辯者如此。然清濁雖二,而氣稟則一。故君火衰則相火亦敗,此以無形者虧及有形者也;相火熾則君火亦炎,此以有形者病及無形者也。夫生以神全,病惟形見,故火邪之為病,必根據於有位有形之相火。所謂邪火者,即所謂凡火也,即所謂燎原之火也。惟不得其正,所以為病。故別以邪火名之,而實非可以君相並言也。故在《內經》則又謂之畏火。正以此火有形,故可畏也。夫病以有形之火,須治以有形之物,故形而火盛者,可瀉以苦寒之物;形而火衰者,可助以甘十十溫十十之物。此以形治形,而治火之道,止於是矣。至若無形之火,則生生息息,窈窈冥冥,為先天之化,為後天之神,為死生之母,為玄十十牝十十之門。又豈於形跡之間可能摹擬者哉。故有形之火不可縱,無形之火不可殘。有能知火之邪正,而握其盈虛伸縮之權者,則神可全,病可卻,而生道在我矣,即吾有形,吾又何患。

論病機火證

觀《內經·至真要大論》所列病機。凡言火者五,言熱者四,似皆謂之火也。然諸病之見於諸篇者,復有此言熱而彼言寒,此言實而彼言虛者,豈果本經之自為矛盾耶?蓋諸篇所言,在專悉病情,故必詳必盡;在本篇所言,亦不過總言五運六氣之大約,原非確指為實火實熱也。故於篇末,復以有無虛實四字總結於後,此軒岐之明見萬世,正恐後人誤以火熱二字,悉認為真因,而曉示如此。此其火有虛實,熱有真假,從可知矣。餘以劉河間《原病式》之謬,故於《類經》惟引《經》釋《經》,不敢杜撰一言,冀在解人之惑,以救將來之誤耳。前三卷中,別有詳辯,並《類經》詳註,俱當互閱求正。

論虛火(共三條)

凡虛火證,即假熱證也。餘於首卷寒熱真假篇,已言之詳矣。然猶有未盡者,如虛火之病源有二,虛火之外證有四,何也?蓋一曰十陰十虛者能發十熱,此以真十陰十虧損,水不制火也;二曰十陽十虛者亦能發十熱,此以元十陽十敗竭,火不歸源也。此病源之二也。至若外證之四,則一曰十陽十戴於上,而見於頭面咽喉之間者,此其上雖熱而下則寒,所謂無根之火也;二曰十陽十浮於外,而發於皮膚肌肉之間者,此其外雖熱而內則寒,所謂格十陽十之火也;三曰十陽十陷於下,而見於便溺二十陰十之間者,此其下雖熱而中則寒,所謂失位之火也;四曰十陽十亢乘十陰十,而見於十十精十十血髓液之間者,此其金水敗而鉛汞幹,所謂十陰十虛之火也,此外證之四也。然證雖有四,而本惟二,或在十陰十虛,或在十陽十虛,而盡之矣。第十陰十虛之火唯一,曰金水敗者,是也。十陽十虛之火有三,曰上中下者,是也。凡治此者,若以十陰十虛火盛,則治當壯水。壯水之法,隻宜甘涼,不宜辛熱。若以十陽十虛發十熱,則治宜益火。益火之法,隻宜十十溫十十熱,大忌清涼。第十十溫十十熱之效速,每於一二劑間,便可奏功。甘涼之力緩,非多服不能見效也。然清涼之藥,終不宜多,多則必損脾胃。如不得已,則易以甘平,其庶幾耳。倘甘平未效,則惟有甘十十溫十十一法,斯堪實濟,尚可望其成功。否則,生氣之機,終非清涼所能致也。此義最微,不可不察。

氣本屬十陽十,十陽十氣不足,則寒從中生。寒從中生,則十陽十無所存而浮散於外,是即虛火假熱之謂也。而假寒之證,其義亦然。是以虛火實火,亦總由中氣之有虛實耳。凡氣實於內而為寒者,有如嚴冬十陽十伏於下,而十陰十凝於上,故冰雪滿地而井泉十十溫十十暖也。氣虛於內而為熱者,有如盛夏十陰十盛於中,而十陽十浮於外,故炎暑十十逼十十人而淵源清冷也。天地間理原如此,故不可見熱即雲熱,見寒即雲寒,而務察其寒熱之本。

火有虛實,故熱有假真,而察之之法,總當以中氣為之主,而外證無足憑也。故凡假熱之證,本中寒也;假寒之證,本內熱也。中寒者,原是十陰十證;內熱者,原是十陽十證。第以惑者不明,故妄以寒證為假熱,熱證為假寒。而不知內熱者當遠熱,內寒者當遠寒。內有可據,本皆真病,又何假之有?

論五志之火

經曰∶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是即所謂五志也。此五志之化由乎五臟,而五臟之化由乎五行。故在心為喜,心主火也;在肝為怒,肝主木也;在脾為思,脾主土也;在肺為憂,肺主金也;在腎為恐,腎主水也。此五志各有分屬,本不可以混言者也。且人有此生,即有此志,使無此志,生亦何為,是生之與志,本不能離,亦不可離。而人於食息之常,孰不以五志為生,亦孰不以五志為用,而未聞以五志之動皆為火也。第或以用志失宜,則未免有傷臟氣,故在《內經》則但言五臟之傷,各有所屬,五氣之傷,各有所病,亦未聞以五志之傷皆雲火也。而五火之說,乃始於劉河間,雲五志所傷皆熱也。丹溪述河間而衍之曰∶五志之動,各有火起。劉宗濃又述丹溪而衍之曰∶大怒則火起於肝,醉飽則火起於胃,房勞則火起於腎,悲哀動中則火起於肺,心為君主,自十焚則死矣。自三子之說行,則似乎五行悉化而為火,理豈然乎!餘嘗察五志所傷之人,但見其憔悴日增,未見其俱為熱病也。即因志動火者,非曰必無,但傷氣者十之九,動火者十之一,又豈五志皆能動火乎!而矧以怒動肝氣者,最易傷脾,脾傷者,不可以言火也,醉飽能動胃火,胃強者固自無恙,脾弱而致病者,不可以言火也。

房勞本動腎火,十十精十十去而十陽十亢者,可以火言,十十精十十去而氣亦去者,不可以言火也。外如五志之傷,則無非傷氣敗十陽十之證,尚可謂之火乎。無火治火,則無有不敗者矣。三卷中辯丹溪第二條下仍有一論,當互閱之。

論火證(共三條)

火為熱病,是固然矣。然火得其正,即為十陽十氣,此火之不可無,亦不可衰。衰則十陽十氣之虛也。火失其正,是以邪熱,此火之不可有,尤不可甚。甚則真十陰十傷敗也。然十陽十以元氣言。

火以病氣言,故凡病在元氣者,不得以火論。何也?蓋人之元氣止於充足,焉得有餘?既非有餘,則何以言火?所謂無形者其化虛,即此是也。惟病在形體者,乃可以察火證,蓋其不在氣即在血,所謂有形者其化實,即此是也。故凡火之為病,其在外者,必見於皮肉筋骨;其在內者,必見於臟腑九竅。若於形質之間,本無熱證可據,而曰此火也。此熱也,則總屬莫須有之妄談也。矧如火證悉具,而猶有虛實之殊,真假之異,其可不為詳辯乎。若果有火病,則火十十性十十急烈,誠可畏也。然實火止隨形質,餘因謂之凡火,又謂之邪火。火之為病,病之標耳,洗之滌之,又何難哉。惟虛火之病,則本於元氣,元氣既虛,而再攻其火,非梃即刃矣。是以諸病之殺人,而尤惟火病為最者,正以凡火未必殺人,而以虛作實,則無不殺之矣,不忍見也。

凡五臟之火,肺熱則鼻幹,甚則鼻涕出。肝熱則目眵濃。心熱則言笑多。脾熱則善饑善渴。腎熱則小水熱痛。凡此之類,宜從清也。諸所不盡,詳一卷寒熱篇。

凡察火證,必須察其虛實。雖其元氣本虛,然必虛中挾實者,乃為易治。何以見之?如或大便幹結,或善饑多食,或神氣十十精十十明,或聲音強壯,而脈見有力,此皆虛中有實也,俱可隨證清解之。若或內外俱熱,而反見溏泄,或飲食少進,或聲微氣短,諸虛皆見,而反不利十十溫十十補者。此其胃氣已敗,生意已窮,非吉兆也。

論治火(共五條)

治實火諸法∶凡微熱之氣,惟涼以和之,宜徙薪飲、四十陰十煎、二十陰十煎,或加減一十陰十煎、黃芩芍藥湯、黃芩清肺飲之類,酌宜用之。大熱之氣,必寒以除之,宜十十抽十十薪飲、白虎湯、太清飲、黃連解毒湯、玉泉散、三補丸之類主之。火甚而兼脹滿閉結實熱者,宜涼膈散、八正散、三黃丸、大金花丸之類主之。凡火盛虛煩幹渴,或有熱毒難解者,宜用綠豆飲,或悉尼漿,間藥朝夕飲之。退火解毒最速,且無所傷,誠妙法也。

鬱熱之火,宜散而解之。如外邪鬱伏為熱者,宜正柴十十胡十十飲、小柴十十胡十十飲,或升十陽十散火湯之類主之。若鬱熱在經而為癰疽、為瘡疹者,宜連翹歸尾煎,或芍藥蒺藜煎,或當歸蒺藜煎之類主之,或於本門求法治之。此皆火鬱發之之謂也。

虛火之與假熱,其氣皆虛,本或相類,然十陰十陽十偏勝亦有不同。如十陰十虛生熱者,此水不足以濟火也,治當補十陰十,其火乃息,宜一十陰十煎、左歸飲、左歸丸、六味地黃丸之類主之。

此所謂壯水之主也。如寒極生熱,而火不歸原,即十陰十盛隔十陽十,假熱證也。治宜十十溫十十補血氣,其熱自退。宜理十陰十煎、右歸飲、理中湯、大補元煎、六味回十陽十飲之類主之。此所謂益火之源也。又曰十十溫十十能除大熱也。凡假熱之證,以腎十陰十大虛,則十陽十無所附而浮散於外,故反多外熱,此內真寒外假熱也。若非峻補真十陰十,何以復其元氣,元氣不復,則必由散而盡矣。但外熱既甚,多見口瘡舌裂,喉幹咽痛,煩渴喜冷等證,而辛熱十十溫十十補之劑,難以入口,故薛立齋治韓州同之勞熱,以加減八味丸料一斤,內肉桂一兩,煎五六碗,用水浸冰冷與服,此法最善。餘因效之,嘗以崔氏八味丸料,或右歸飲,用治十陰十虛假熱,傷寒及勞熱煩渴等證,服後頓退而虛寒悉見,乃進十十溫十十補,無不愈者。此真神妙法也。

實火宜瀉,虛火宜補,固其法也。然虛中有實者,治宜以補為主,而不得不兼乎清,如加減一十陰十煎、保十陰十煎、天王補心丹、丹溪補十陰十丸之類是也。若實中有虛者,治宜以清為主,而酌兼乎補,如清化飲、徙薪飲、大補十陰十丸之類是也。凡此虛中之實,實中之虛,本無限則,故不得謂熱者必無虛,虛者必無熱。但微虛者宜從微補,微熱者宜從微清。若熱倍於虛,而清之不及,漸增無害也。若虛倍於熱,而清之太過,則伐及元十陽十矣。凡治火者,不可不知此義。

瀉火諸藥∶黃連、梔子瀉心肝大腸之火。山梔仁降火從小十便出,其十十性十十能屈下行。石膏瀉腸胃之火,十陽十明經有實熱者,非此不可。黃芩清脾肺大腸之火。黃柏瀉肝腎諸經之火。

知母清肺胃肝腎之火。地骨皮退十陰十中之火,善除骨蒸夜熱。生地、麥冬清肝肺,涼血中之火。天門冬瀉肺與大腸之火。桑白皮、川貝母、土貝母解上焦肺胃之火。柴十十胡十十、幹葛解肝脾諸經之鬱火。龍膽草瀉肝腎膀十胱之火。槐花清肝腎大腸之火,能解諸毒。芍藥、石斛清脾胃之火。滑石利小腸膀十胱之火。天花粉清痰止渴,解上焦之火。連翹瀉諸經之浮火。玄參清上焦之浮火。山豆根解咽喉之火。膽星開心脾胃脘之痰火。青黛、蘆薈、十十胡十十黃連瀉五臟之疳熱鬱火。苦參瀉疳蝕之火。木通下行,瀉小腸之火。澤瀉、車前子利癃十閉之火。人中白清肝脾腎之十陰十火。童便降十陰十中血分之浮火。大黃、樸硝瀉十陽十明諸經實熱之火。人參、黃 、白術、甘草除氣虛氣脫十陽十分散失之火。熟地黃、當歸、枸杞、山茱萸滋心腎不十十十交十十十陰十分無根之火。附子、幹薑、肉桂救元十陽十失位十陰十盛格十陽十之火。凡此治火之法,已若盡之,然亦不過言其筌蹄耳,而神而通之,原不可以筆楮盡也。

述古

啟玄子曰∶病之微小者,猶人火也,遇草而 ,遇木而燔,可以濕伏,可以水折,故逆其十十性十十氣以折之攻之。病之大甚者,猶龍火也,得濕而焰,得水而燔,不知其十十性十十,以水濕折之,適足以光焰詣天,物窮方止;識其十十性十十者,反常之理,以火逐之,則燔灼自消,焰火撲滅矣。

火證論列方

白虎湯(寒二) 十十抽十十薪飲(新寒三) 徙薪飲(新寒四) 玉泉散(新寒十五) 涼膈散(攻十九) 清化飲(新因十三) 三補丸(寒一六二) 三黃丸(攻六八) 八正散(寒百十五) 綠豆飲(新寒十四) 悉尼漿(新寒十六) 太清飲(新寒十三) 一十陰十煎(新補八) 保十陰十煎(新寒一)理中湯(熱一) 理十陰十煎(新熱三) 左歸飲(新補二) 左歸丸(新補四) 右歸飲(新補三)大金花丸(攻五五) 大補元煎(新補一) 小柴十十胡十十湯(散十九) 正柴十十胡十十飲(新散六) 大補十陰十丸(寒一五七) 六味地黃丸(補百二十) 加減八味丸(外三八) 六味回十陽十飲(新熱二) 升十陽十散火湯(散四一) 天王補心丹(補百八) 丹溪補十陰十丸(寒百六十) 黃連解毒湯(寒一) 連翹歸尾煎(新因三二) 芍藥蒺藜煎(新因三五) 當歸蒺藜煎(新因三四)

論外備用方

凡寒陣所列古方新方俱可酌用。

神芎丸(攻七二) 清涼飲子(因百三)

《景嶽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