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少陽病脈證並治

【原文】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幹、目眩①也。

【註釋】

①目眩:頭暈目眩,視物昏花。

【譯文】

少陽病的主要癥候,是口苦、咽喉幹燥、頭暈目眩。

【評析】

本條為少陽病提綱。

【原文】

少陽中風①,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註釋】

①中風:此處當是感受風熱之邪。

【譯文】

少陽感受瞭風邪,兩耳聾聽不到聲音,眼睛發紅,胸中滿悶而煩擾不寧的,不可用吐法和下法;如誤用吐下,會引起心悸和驚惕的變癥。

【評析】

本條講少陽中風的主癥與治禁。

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走耳中,下胸貫膈,風熱之邪隨經上擾,壅遏清竅,則耳聾目赤,少陽經氣鬱滯,則胸中滿而煩。並不是有形實邪,當然不可用吐法和下法。如果誤用吐下,勢必損氣耗液,引起心悸、驚惕等變癥。

【原文】

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一雲躁)。

【譯文】

外感病,脈象弦細,頭痛發熱的,是癥屬少陽。少陽病不能用發汗法治療,誤發其汗,津液受損,津傷胃燥,邪傳陽明,就會出現譫語。若通過治療,胃氣得以調和,則會痊愈;若胃氣不和,則會出現煩躁、心悸的變癥。

【評析】

本條講少陽傷寒的主脈和治禁,以及誤汗的病變轉歸。

本條也是討論脈癥合參的辨證方法。三陽病都有頭痛發熱,但脈有不同,太陽病為正氣抗邪於表,其脈必浮;陽明病為熱勢熾盛而正氣不虛,其脈必大。少陽病當從表入裡的過渡階段,邪已去表故脈不浮,雖化熱而熱勢未盛,故脈不大,而是脈象弦細。因此根據脈弦細來參合頭痛發熱,就可以確診為病屬少陽。病不在表,自非汗法所宜,所以有不可發汗之禁。誤汗則津液外越,裡熱更熾,於是胃燥成實而發生譫語。

【原文】

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幹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

【譯文】

原患太陽病,未解除,病邪傳入少陽,出現脅下痞硬脹滿,幹嘔,不能進食,發熱怕冷交替而作,若未使用湧吐或攻下法,而見脈沉緊的,治療時可用小柴胡湯。

【評析】

本條講太陽病轉入少陽的脈癥和治法。

本條首先提出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表明是自太陽傳來。脅下硬滿,幹嘔,不能飲食,往來寒熱,無疑為少陽的主癥,可是脈卻非弦細,而是沉緊,脈與癥不符。脈沉緊,一般應是少陰裡寒,而不是少陽病,此時的脈沉緊,乃與太陽病脈浮緊相對而言,特提出尚未吐下,這是結合問診,極有參考價值。若是經過吐下,沉緊則可能是正傷邪陷於裡;未經吐下,隻表明邪已內傳,但不是邪陷,況且少陽主癥已具,脈癥合參,因此斷為邪在少陽,可治以小柴胡湯。似乎是舍脈從癥,實際上仍是脈癥合參,具體分析,不應僅就表面簡單理解。

【原文】

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湯證罷,此為壞玻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譯文】

假使已用過催吐、瀉下、發汗、溫針等治療方法,病人言語譫妄,而柴胡湯癥全不存在,這已成為壞玻應詳審其屬於何種誤治的病變特點,選擇適當的方法來治療。

【評析】

本條說明少陽壞病的治則。

少陽病治宜和解,汗、吐、下、溫針,都應禁用,不管誤用哪一種方法,都會引起變癥。譫語,就是誤治的變癥之一,還會有其他變癥。從“柴胡證罷,此為壞脖,可見不是專指譫語,應該遵循救誤的原則,“知犯何逆,以法治之”。本條經過誤治,柴胡癥已罷,就不是柴胡湯所能主治,所以說以法治之。

【原文】

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①,但欲眠睡,目合則汗。

【註釋】

①上關上:脈象浮大而長,從關部上至寸口的意思。

【譯文】

太陽、陽明、少陽三經同時皆病,其脈浮大而弦直,隻想睡眠,眼睛閉合則會出汗。

【評析】

本條講三陽合病的脈癥。

太陽、陽明、少陽三經同時俱病,為三陽合玻脈浮大,浮為太陽之脈,大為陽明之脈,上關上指脈形弦長,為少陽之脈。但欲眠睡,頗似陰盛陽虛的少陰病,但少陰陰盛陽虛,脈必沉而微細;本癥脈浮大弦長,可見絕非少陰,而是樞機不和。且少陰病必是無熱惡寒,本癥必有陽熱見癥,不難區別。

至於目合則汗,亦緣於少陽半裡之熱,目合時衛氣行於陰而裡熱甚,表陽不繳,因而熱迫液泄,腠理開而盜汗出。少陽為樞,外鄰太陽,內接陽明,三陽合病,以少陽為主,所以盜汗責之少陽膽熱,而與陽明熱盛的自汗出病機有著淺深輕重的不同。

【原文】

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者,此為陽去入陰①故也。

【註釋】

①陽去入陰:去表入裡的意思。

【譯文】

病傷寒六七日,體表沒有大熱,病人躁擾心煩不安的,這是外邪去表入裡的緣故。

【評析】

本條講據癥推斷病理轉歸。

表為陽,裡為陰,無大熱謂表無大熱,與麻杏甘石湯癥無大熱的性質一樣,煩躁不安,由於裡熱熾盛,這是邪已從表入裡,所以說“陽去入陰”,這是通過前後病情比較並根據現有癥候分析得出的結論。也有認為陽去入陰是陽癥轉為陰癥,但是從整個病程來看,卻很少這種可能。無大熱不等於無熱,可見理解成陰癥是不確切的。

【原文】

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也。

【譯文】

外感病第三天,邪氣已傳盡三陽經,應當傳入三陰經。此時,若病人反而能夠飲食而不嘔吐的,是邪氣未傳入三陰經。

【評析】

本條講胃和能食,外邪不會傳入陰經。

此條與太陽病篇第五條“傷寒兩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的精神是一致的,旨在強調病情傳變與否,不應拘於日數。所謂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乃是計日傳經的傳統舊說,實際很少這樣,絕對不可拘泥。病情的傳變與否,以及如何傳變,取決於多方面的因素,今能食而不嘔,表明胃氣調和,邪就不會傳入三陰,從而斷定三陰不受邪,這對於病變轉歸、病勢進退的預斷,具有普遍意義。

【原文】

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也。

【譯文】

傷寒三日,病在少陽,脈象小的,為病將轉愈。

【評析】

本條講少陽病脈小,為將愈之候。

根據《素問·熱論》,傷寒三日,應為少陽受玻脈小是對脈大而言,《素問·脈要精微論》曰:“大則病進。”脈大標志著邪氣盛,故為病進;今脈小,則邪氣不盛,所以為欲愈的征象。但必須癥勢亦見輕減,庶為欲愈;否則,脈雖小而癥勢加劇,則為邪盛正衰,而不是愈候。

【原文】

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

【譯文】

少陽病即將解除的時間,多在早晨三時至九時之間。

【評析】

本條講少陽病欲解的大概時間。

少陽屬木,配四時則旺於春,配一日則旺於寅卯辰時,約在黎明或早晨,所以少陽病欲解,多在這段時間。

《傷寒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