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溫性

溫藥總括,醫傢素諳。

本篇所列藥物,總括瞭常用的溫性藥。這些藥物是每一個中醫工作者平素所應該熟悉和瞭解的。

木香理乎氣滯;半夏主於濕痰。

木香性味辛、苦,芳香。為行氣導滯主藥,張潔古說它:“散滯氣、調諸氣、和胃氣、泄肺氣”。故善治一切氣滯疼痛。但其主要作用,以入脾、理中氣為主,對於食積氣滯而發生的脘腹脹痛、食欲不振,瀉痢厚重等癥,最為適宜。

半夏性味辛、溫,有毒。其性溫燥善於燥濕化痰,為祛痰止嘔要藥,以治濕痰證之嘔噦呃逆、心下痞塞、痰飲咳喘胸悶等癥。故賦中說它“主於濕痰”。但本品有毒!內服多經炮制後用,生用宜慎,以防中毒。

蒼術治目盲,燥脾去濕宜用;蘿卜去膨脹,下氣治面尤堪。

蒼術性味辛、苦、溫。芳香。即能燥濕健脾,又能外散風寒之邪,善燥脾濕治濕阻中焦之腹滿泄瀉,祛風濕,治痹痛及濕註下肢之腫痛、痿弱。濕邪祛、脾氣健、生化旺盛、氣血充足以上奉,夜盲雀目可愈。

蘿卜即菜菔根。味辛、甘,性平。本品為日常蔬菜之一,醫療上也有很大的用途,搗汁生飲能止血、止渴、降氣、定喘、除脹、並能消除面食積滯。前人認為它尤其能制止麥面類之毒,善除因食麥面類之熱積毒邪。

鐘乳粉補肺氣,兼療腎虛;明雄黃善解毒,又殺蟲積。

鐘乳粉即鐘乳石粉。性味甘、溫。為溫肺助陽藥,治虛寒喘嗽有良效。以其性溫而鎮墜,有使氣得歸元之功,故賦中所說“補肺氣兼療腎虛”是指純虛寒癥而言。如若陰虛勞嗽、咳嗽咯血等癥,又當禁用。

此外,又能壯腎陽、下乳汁,治陽痿遺精、腰腳冷痹、乳汁不通等癥。

明雄黃即雄黃。性味辛、溫。有毒。有較強的解瘡毒作用,對癰毒疔毒、瘡癤、疥廯、蛇傷及毒蟲螫傷中毒,有較好療效,有名的“二味拔毒散”(雄黃、白礬)外用治上述諸癥,即本品為主藥,又有殺蟲治療寄生蟲的作用。

熟地而血虛能醫;復花而痰嗽皆止。

熟地是熟地黃的簡稱。性味甘、微寒。為補血益肝腎的藥。前人稱其為“補血之君,壯水之主”。凡內傷不足以至陰血耗損,或由胎產崩漏失血及其它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各種血虛癥候,均為其主治。

復花即旋復花之簡稱。性味苦、辛、咸、微溫。善於宣肺行水、降氣消痰,故主痰濕犯肺之咳逆上氣,和痰濕胃失和降之嘔惡噫氣。

赤石脂治精濁而止泄,兼補崩中;陽起石暖子宮以壯陽,更療陰痿。

赤石脂性味甘、澀、溫。味澀質重,有收斂、固下、止血、止瀉之功。張仲景“挑花湯”(赤石脂、幹薑、粳米)治傷寒下痢便下膿血不止,即本品為主。而對遺精、白濁、崩中、帶下均有療效,為其有“澀可固脫”之功。凡氣虛失固而有滑泄者,均可應用。

陽起石性味咸、溫。善溫補命門之火。固下焦,暖子宮,興陽事、以治子宮虛冷、陽痿遺精等。

誠以紫菀治嗽,防風祛風。

紫菀性味苦、辛、溫。善於開泄肺氣,下氣逆,化痰涎,止咳嗽,為止咳平喘良藥,通過配伍,可用於外感內傷,虛實等多種咳嗽。

防風性味辛、甘、溫。善於祛風,能通治一切風邪,對外感風寒之感冒、頭痛寒熱、風寒濕痹及破傷風痙攣抽搐等,有較好療效。

蒼耳子透腦止涕;威靈仙宣風通氣。

蒼耳子性味辛、苦、溫。有小毒。其性疏散宣通、善走竄通行、祛除一切風濕之邪,為治頭痛鼻淵之要藥。著名方劑“蒼耳子散”(蒼耳子、辛夷、白芷、薄荷)即以本品為主藥,治療鼻淵、流濁涕有良好的效果。前人認為鼻淵濁涕為腦汁下流,因風濕遏鬱腦竅所致。本品能上達巔頂,祛風濕鬱閉之邪以透竅止涕、治鼻淵癥。

威靈仙性味辛、咸、溫。善於宣通經絡,祛風勝濕,通痹止痛。對風濕痹痛、四肢麻木、筋脈拘攣、關節屈伸不利等有較好療效。其散風濕、行經絡之氣的作用很強,所以前人說它善治厲風、厲氣而流走不定的痛風癥。賦中以“宣風痛氣”形容它的這種作用。此外,還能治魚骨哽咽。

細辛去頭風,止嗽而療齒痛;艾葉治崩漏、安胎而醫痢紅。

細辛又名“遼細辛”。性味辛、溫。其性燥烈能外散風寒,內化寒飲,上疏頭之風,下通腎氣。所以風寒外感之頭痛、身痛,頭風頭痛,寒飲內停之咳嗽氣喘等癥,是為主治。又由於細辛有搜風通竅止痛作用,根據“火鬱發之”的治療原則,本品配伍石膏用治浮熱於上或陽明鬱火的牙痛,有良好效果。

艾葉性味苦、辛。芳香。即能治虛寒性腹痛、瀉痢,又可調經、安胎、止血、治崩;用治胃脘和腹部冷痛、崩漏、帶下、月經不調、胎動下血及痔血、赤白下痢等癥,每有良效。尚可用於瘡疥廯癩,折跌金瘡等。究其總功不外理氣血、逐寒濕、溫經血、殺蟲等四個方面。此外,本品幹搗成絨,名為“艾絨”,作艾炙用,有溫散助陽,行氣血之功,為針灸科的主要藥料之一。

羌活明目驅風,除濕毒腫痛;白芷止崩治腫,療痔瘺瘡癰。

羌活性味辛、苦、溫。性善搜風濕,上達巔頂,對風寒濕痹、拘攣腫痛及風濕上犯頭目之頭痛目眩、目赤腫痛等癥,有良好療效。這裡所說的“明目”,就是在“驅風”的基礎上所達到的效果,是專指治風邪上犯的目赤腫痛而言的。如果因肝火上犯、腎水不足之目疾腫痛,則非本品所宜。

此外,又能散寒解表,治風寒表癥、發熱惡寒、頭痛、身痛等癥。

白芷又名香白芷。性味辛、溫。芳香。善散風寒而化濕開竅,消腫止痛,為陽明主藥。對瘡瘍腫痛、腸風痔漏、鼻淵、頭痛、牙痛、崩漏、帶下等癥,有較好療效。特別對陽明頭痛(前額和眉靈骨痛)有殊效。

鼻淵:病名,主癥為鼻流濁涕不止,香臭不聞。本病包括鼻竇炎。

紅藍花通經,治產後惡血之餘;劉寄奴散血,療燙火金瘡之苦。

紅藍花簡稱“紅花”。性味辛、甘,微溫。善於行血散瘀,調經止痛,為婦科藥藥。可治血滯經閉,產後惡血瘀阻腹痛,主治婦科經、產諸疾。

另外,又多用於外傷科跌打損傷,瘀血作痛,以活血祛瘀止痛。

劉寄奴性味苦、溫。能破血痛經,消腫止痛。主治經閉癥瘕、產後血瘀、心腹疼痛、善能祛瘀散血,為傷科要藥。治折傷瘀血作痛、金瘡出血、燙火傷痛、及潰瘍病出血、便血等癥,效果顯著,均以其止血散血之功。

此外,能破血痛經,治療經閉癥瘕、產後血瘀、心腹疼痛等癥。

減風濕之痛則茵芋葉;療折傷之癥則骨碎補。

茵芋葉性味辛、苦、溫。有毒。能祛風濕,止痹痛。為治風濕關節炎的良藥,前人多用於治風濕寒痹、筋骨疼痛。《名醫別錄》說它:“療久風濕,走四肢,腳弱”。古方並有“茵芋丸”、“茵芋酒”,治風濕痹痛、風痌的記載。所以賦中以“減風濕之痛”句,來概括它的作用。由於本品有毒,服後中毒引起痙攣麻痹,甚或死亡,所以此藥今已不常用。

骨碎補又稱“毛薑”、“申薑”。性味苦、溫。長於補腎和血通絡,續筋接骨,為治療筋骨折傷的常用藥物。治療骨折損傷,有良好效果,也因此得名為“骨碎補”。此外,本品鮮者折斷可癬,酒侵汁搽之可治禿發、促毛發生長。又能補腎壯骨,治療腰膝疼痛,腎虛陽浮之牙痛、耳鳴、久泄等。

藿香葉辟惡氣而定霍亂;草果仁溫脾胃而止嘔吐。

藿香又稱“廣藿香”。分取其葉入藥,稱藿香葉。性味辛、微溫。芳香。藿香葉有芳香辟穢除惡氣,調中和胃之效,善治夏秋間傷暑受濕之寒熱頭痛、胸膈滿悶及寒濕傷中之惡心嘔吐、脘痞懶食及霍亂吐瀉等癥。臨床應用又有梗、葉之分,習慣上發散多用葉,和中多用梗,此外,本品煎劑、外用治療念珠性陰道炎,有較好效果。

草果仁性味辛、溫。香。入脾、胃經。本品溫香入脾胃,善於化濕濁、溫中焦、止嘔噦,治寒濕痰濁之嘔吐、胸腹脹痛、脘悶少食之癥,療效見卓。

此外,又能除痰截瘧,治療溫瘧、瘴瘧。

巴戟天治陰疝白濁,補腎尤滋;玄胡索理氣痛血凝,調經有助。

巴戟天性味辛、甘,微溫。本品甘溫入腎,能溫補腎陽,治腎虛陽痿、遺精、白濁、腰膝酸痛、寒疝等癥頗為有效。

玄胡索又稱“元胡索”,簡稱“玄胡”或“元胡”。性味辛、苦,溫。善能治血利氣,散瘀止痛,治氣滯血瘀諸痛,為止痛良藥。前人謂其能“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所以不論是氣是血、瘀而不散、滯而不行所引起的脘腹諸痛、痛經、月經不調、疝痛、胸脅肢體疼痛等,均可應用。但屬血熱為病,月經先期,或血熱妄行者,又當忌用。

款冬花潤肺,去痰嗽以定喘;肉豆蔻溫中,止霍亂而助脾。

款冬花簡稱“冬花”。性味辛、甘,溫。溫而不燥,疏散之中又有潤養作用,入肺經,所以能潤肺定喘、化痰止咳。通過不同配伍,可用於各種咳喘,為止嗽定喘之良藥。

肉豆蔻性味辛、澀、溫。香。善能溫運中焦脾胃,澀腸止瀉,治脾胃虛寒瀉痢、嘔吐食少,脘腹脹痛。能調氣和中,緩解疼痛,增進食欲。

伸筋草祛風濕活絡;何首烏治瘡疥之資。

伸筋草性味苦、辛,溫。長於祛風除濕,活血舒筋通絡。治風濕痹痛、關節不利、筋脈拘攣有較好療效。

何首烏入藥應分為首烏和制首烏兩種。性味,生首烏苦,寒;制首烏甘、澀,微溫。生者通大便、解瘡毒;制者補肝腎、益精髓、烏須發。本品多制用,能補肝益腎、生精益血、烏須黑發,為治肝腎虛弱、精血虧損、須發早白的要藥。但生首烏為苦寒之性,以清降為功,能清熱解毒、瀉火通便,以消癰腫、療瘡疥。

薑黃能下氣,破惡血之積;南星主風痰,治風癎痰迷。

薑黃性味苦、辛,溫。能內行氣血,外勝寒濕,長於破血行氣、通經止痛,驅風療痹。凡氣滯血瘀而致胸脅疼痛、肢體串痛、跌打損傷、閉經腹痛、產後惡露不盡少婦刺痛等,均有較好療效。

南星又稱天南星,性味苦、辛,溫。有毒。本品性烈開瀉,入肝經,偏驅風痰,為治風痰阻絡之中風口噤、肢體麻木、口眼歪斜以及肝風挾痰之驚風顛癇等風痰癥要藥。所以前人有“諸風口噤,宜用南星”之說。

此外,又能祛風止痙,治療破傷風、痙攣強直;祛痰消腫,治癰疽痰核腫痛等。

藁本除風,主婦人陰痛之用;仙茅益腎,扶元氣虛弱之衰。

蒿本性味辛、溫善能散風,祛寒濕止痛。為太陽經風藥,治風寒感冒頭痛。煎湯熏洗,能治婦人陰中腫痛。

此外,又能治風濕痹痛、寒疝腹痛等癥。

仙茅性味辛、溫。有小毒。善補腎陽、益命門火。所以前人謂之“補命門,益陽道,助筋骨,去風痹”。能治陽衰精冷,老人遺溺,腰膝冷痹等元陽衰弱癥。現代臨床用它同淫羊藿(仙靈脾)等配伍,治婦女更年期高血壓病等,有一定效果。

破故紙溫腎,補精髓與勞傷;宣木瓜入肝,療腳氣並水腫。

破故紙又名“補骨脂”。性味辛、苦,大溫。善能溫腎,補命門相火,能振陽以化陰,補腎而固脫,益命門真火以溫運脾陽,為脾腎陽虛之要藥。其能益火消陰,補腎生精髓,治腎虛腰痛、陽痿遺精,又治脾腎陽虛泄瀉等癥,若陰虧勞損,又非所宜。

宣木瓜即木瓜中質量較好者,主產湖北宣城,故稱“宣木瓜”。性味酸,溫。香。以香溫為用,化濕為功。入肝經,偏走下肢,以祛筋脈之濕,故凡濕邪下註之腳氣、膝腫、足膝疼痹、濕痹攣急等癥,均可應用。

此外,又善於和胃化濕,治療霍亂轉筋等癥。

杏仁潤肺燥止嗽之劑;茴香治疝氣腎痛之用。

杏仁,又名苦杏仁。性味辛、苦,溫。有毒。善能潤肺燥,止咳嗽,為止咳平喘之專藥。通過不同配伍,可治各種咳嗽。又能潤大腸,而通便秘,治大便秘結。

茴香,又稱“小茴香”。性味辛、溫。芳香。功能理氣止痛,和胃調中,祛寒療疝。主治脘腹疼痛,善能疏肝理氣,溫腎祛寒,而能止痛,治寒疝偏墜,少腹疼痛牽引睪丸等癥,有較好療效。

此外,又能和胃調中,理氣止痛,治中寒癥之脘腹疼痛。

訶子生精止渴,兼療滑泄之疴;白附子去風痙,治面癱偏頭痛。

訶子又名“訶黎勒”。性味苦、酸、澀、微溫。酸澀收斂,能斂肺澀腸、生津止渴、澀腸止瀉,對咳嗽氣喘、失音及瀉痢日久、滑瀉不固之癥有較好良效。

白附子性味苦、辛、溫。有毒。長於祛風止痙,治中風口眼咼斜、破傷風、驚癇及風談頭痛。

此外,又能祛痰散結,治瘰癧痰核等癥。

檳榔豁痰而逐水,殺寸白蟲;杜仲益腎而添精,去腰膝重。

檳榔性味苦、辛、溫。味厚質重,善消逐水、殺蟲去積。配常山、草果、厚樸等治瘧疾;同吳茱萸、木瓜、蘇葉、陳皮等治療腳氣腫痛;與使君子、川楝根皮、烏梅、雷丸等同用,治絳蟲、薑片蟲、蛔蟲、蟯蟲等腸寄生蟲病。

此外,又可消積導滯,治食積脹滿,便秘,痢疾裡急後重。

杜仲性味甘、微辛、溫。甘溫入肝腎,善補肝腎之陽,肝腎陽復則筋骨自健,腎陽得補則精氣旺盛,故可治腰膝無力重著、陽痿遺精等癥。

此外,又能安胎、降血壓,對肝腎虛損、胎動、胎漏及高血壓等,亦多常用。

豁痰:豁(huo)。即滑利氣機,豁除痰濁之邪的意思。

寸白蟲:中醫病名,為九蟲病之一。本病即絳蟲病,所稱寸白蟲長寸許,實為絳蟲的一個節片。

紫石英療驚悸崩中之疾,橘核仁治腰痛疝氣之瘨。

紫石英性味甘、溫。本品為氟化鈣礦石,有補虛鎮怯作用,主要功能為鎮心、養肝、溫經。善於治療心神不寧,驚悸怔忡,血虛崩漏及婦女血海虛寒不孕等癥。

橘核仁即橘核。性味辛、苦、微溫。歸肝經。本品入厥陰,善於理氣散結止痛,為治疝氣、睪丸腫痛專藥,著名成方“橘核丸”治疝瘕、卵核腫痛,即以本品為主藥。還能治療腰及少腹脹痛等癥。

金櫻子兮澀遺精;紫蘇子兮下氣涎。

金櫻子性味酸、澀、平。味酸而澀,有收斂故攝作用,尤能固精縮尿,收攝精氣,配伍龍骨、牡蠣、枸杞子、菟絲子等收澀補腎藥,治遺精滑精,有較好效果。

此外,還能澀腸止瀉,治療久泄久痢等癥。

紫蘇子,簡稱蘇子。性味辛、溫。入肺經。善於宣肺氣行津液,津液行則痰涎無生,痰涎消則咳逆喘息、上氣自止。有名的“三子養親湯”即本品配伍白芥子、萊菔子組成,治療咳嗽痰喘、胸悶氣逆等癥,頗稱效驗。

淡豆豉發傷寒之表;三七參除諸血之鮮。

淡豆鼓,簡稱“豆鼓”。性味辛、苦,微溫。有較強的發汗作用,與蔥白同用,即“蔥鼓湯”,能通陽發表,治風寒感冒發熱頭痛無汗,與梔子同用,則為“梔子鼓湯、治虛煩不眠,亦取其輕宣透發作用。”

三七參,一名參三七,簡稱“三七”。性味甘、微苦,溫。本品有良好的止血作用,用

治內外各種出血癥。又兼能活血散瘀,所以有止血不留瘀的特點,又能止痛消腫,對瘀血阻滯、肝胃疼痛、跌打瘀腫、癰腫瘡瘍等,也有良好作用。

益智安神,治小便之頻數;青皮破氣,除積滯又疏肝。

益智即益智仁的簡稱。性味辛、溫。入脾、腎經。為暖腎溫脾助陽之藥,前人認為可“益氣安神”,實為行陽退陰之劑。暖下元、固精縮尿,溫中焦,止瀉攝涎是其特點,所以與烏藥等分為末,山藥打糊為丸稱“縮尿丸”,治下元虛寒、小便頻數及老年虛溺不凈等,有較好療效。

青皮性味苦、辛、溫。本品苦辛芳烈,偏疏肝膽氣分,性剛悍而降泄,長於破氣、疏肝、消積,為治肝氣鬱結、胸肋疼痛、乳房腫痛、疝氣等癥的良藥。

補虛弱、排瘡膿,莫若黃芪;強腰腳、壯筋骨,無如狗脊。

黃芪性味甘、微溫,入脾經、肺經。善補氣生血扶弱,托瘡排膿,凡氣血不足、倦怠乏力、血脫氣陷、脾虛泄瀉、表虛自汗等諸癥,均可應用。又能補氣助生機,促使肌肉新生、膿瘡早潰,治瘡瘍久敗或潰後不斂,有良好效果。

狗脊性味苦、甘、溫。入肝,腎經。善能補肝腎、強健筋骨,治療肝腎不足之腰膝酸痛、痹痿無力有良好效果。

此外,尚能祛風濕,治風寒濕痹、腰膝疼痛等癥。

菟絲子補腎以明目;紫河車補虛而有益。

菟絲子性味甘、辛、溫,入肝、腎經。本品甘而微溫,補而不峻,善能補腎生精,治療陽痿遺精、小便頻數、腰痛腳弱,又可益肝明目,所以肝腎不足,精血不能上奉所致的目昏目暗、視物不清、頭昏耳鳴等癥,菟絲子為其要藥。

紫河車為人胎盤,古代人稱人胞。性味甘、咸、溫。入心、肺、腎經。乃血肉有情之物,能大補人體精、氣、血三寶,主虛損勞絕之癥。如虛損勞傷,贏廋乏力,脾虛食少,肺虛喘咳,腎氣不足、精血衰少之不孕不育,肝腎虧損,骨蒸潮熱等癥。

此五十四種藥性之溫者也。

以上這五十四種藥是溫性的。

註:以上溫性藥賦中的“況夫”“誠以”“若乃”“嘗聞”“乃曰”“當知”“抑又聞”等均為虛詞,起承上啟下的連接作用,非為實際藥性內容。

《藥性賦白話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