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藥賦性,此類最寒。
多種藥物的天賦自然性能,此類最為寒涼。本篇所列藥物,基本上都屬於寒性,所以開始作一個總的說明,指出下列藥物都屬於寒性的一類。
犀角解乎心熱;羚羊清乎肺肝。
犀角味苦咸而氣寒,性屬陰而清降。主要入心經,清心熱、涼血的作用最強,治溫熱病邪入心經血分所致的高熱神昏詁語及發斑,吐衄等癥,最為適宜。
羚羊即羚羊角。其性咸寒清降,主入肝經(兼入肺),清肝火、熄風、鎮痙的作用最強,治高熱引起的驚厥、驚癇、抽搐等癥,療效最好。又能清瀉肺熱,以治因肺熱而引起的心煩發熱等癥。“犀角解乎心熱;羚羊清乎肺肝”,既指出瞭這二味藥作用上的特點,又說出瞭它們的區別。
澤瀉利水通淋而補陰不足;海藻散癭破氣而治疝何難。
澤瀉味甘淡而氣寒,淡能滲利,寒能清熱,故能瀉腎經之火,利膀胱之濕,通利小便。對濕熱內蘊、小便不通,熱淋水腫之癥,有較好的治療作用,所以賦曰“利水通淋”。至於“補陰不足”這句話,不應把它當作“補陰”作用來理解,而可以作為清瀉腎火來認識。因腎火祛而真陰不受其耗,故曰“補陰不足”。六味地黃丸方中用澤瀉,其目的在於清瀉腎火,而非補陰。所以不應視為該藥有補陰作用。
海藻味苦咸而性寒,咸可軟堅、寒能清熱,專於軟堅消痰結。為治痰凝氣結而成的癭瘤(俗稱“大脖子”,屬甲狀腺腫大一類疾患)的主藥。對於疝氣和睪丸腫痛等癥,也較常用。此外,並有利水之功,用治腳氣浮腫及水腫,亦有較好療效。反甘草,因而忌和甘草同用。
菊花能明目而清頭風;射幹療咽閉而消癰毒。
菊花性涼而清散,善清上焦和肝經風熱。“肝開竅於目”,“厥陰之脈上行頭目”,風熱傷肝、多致目疾、頭痛、頭暈。本品清散肝經風熱,故為要藥。凡肝陽上升,或內有風熱而引起的目赤腫痛、視物昏暗及迎風流淚;或頭腦掣痛之“頭風”頭痛之癥,最有良效。
射幹性味苦寒,能清熱解毒,祛痰利咽喉。主治咽喉腫痛、喉痹不通、肺熱咳嗽痰多等癥。對於喉閉(治咽喉腫痛、氣阻、聲閉)以及咳逆痰涎壅塞等癥,最為適宜。張仲景用治咳而上氣,喉中如水雞聲的“射幹麻黃湯”即以本品為主,外敷治癰腫瘡毒,有解毒消腫之效。
薏苡理腳氣而除風濕;藕節消瘀血而止吐衄。
薏苡即薏苡仁(又稱苡仁、苡米)。性味甘淡微寒,為清補利濕之品,善能清熱補脾利濕。用治腳氣、水腫、小便不利,濕痹拘攣等疾患,有較好療效。如《金匱》“麻杏苡甘湯”用本品與麻黃等藥配合,治療風濕拘攣,周身疼痛。對水濕下註壅滯所引起的下肢(腿、足)浮腫之“腳氣病”,本品更為要藥。此外,又具消癰功效,以用治腸癰和肺癰。炒用則能健脾止瀉,可治脾虛有濕的泄瀉。
藕節味澀而性微寒,善收澀止血,兼能化瘀。臨床主要用於咯血、噴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及崩漏等多種出血癥。止血而無留瘀之弊。
瓜蔞子下氣潤肺喘兮,又且寬中;車前子止瀉利小便兮,尤能明目。
瓜蔞即括蔞。瓜蔞子即括蔞的種子,通稱瓜蔞仁。性味甘苦而寒,能上清肺胃之熱而滌痰,寬中下氣以開胸散結。下潤大腸之燥而通便秘,為肺燥咳嗽之良品,熱痰喘滿之妙劑。瓜萎古時多用全部果實,後人才將瓜萎仁和瓜萎皮分別應用。瓜萎仁偏於潤肺下氣,治咳嗽氣喘,還能寬暢中焦,治胸悶胸痹等癥。
車前子味甘性寒,降瀉滑利之品,善能通利小便,利濕止瀉,清肝明目。所以,臨床多用於治濕熱泄瀉、小便不利、水腫。並治目赤腫痛及咳嗽等癥。本品之所以能止瀉,是因為它具有瀉濕熱、利尿的功效,可以分清濁而使其各有所歸,即所謂“利小腸、實大腸”的分利止瀉法。故賦中說它能“止瀉利小便”。此外,對肝火濕熱所引起的目赤腫痛,也有很好的治療作用,所以又稱其“能明目”,為眼科良藥。兼能化痰止咳,用治肺熱咳嗽,亦有良效。
黃柏瘡用,兜鈴嗽醫。
黃柏性味苦寒,為清下焦濕熱,瀉火解毒良藥。適用於濕熱痢疾、黃疸、白帶、足膝腫痛及淋濁等癥。用治瘡腫毒,濕瘡濕疹等屬濕熱火毒之癥,本品既可內服,又可外用,效果良好。所以本賦中強調它的適應癥為“瘡用”,就是這個緣故。兼有退虛熱作用,常與知母同用,以治陰虛發熱,骨蒸盜汗及遺精等癥。
兜鈴為馬兜鈴的簡稱。味苦辛性微寒,善能清肺降氣,止咳平喘,為清涼性的鎮咳祛痰藥,專主肺熱所致的咳嗽、痰喘之癥。故賦曰:“嗽醫”。若風寒咳嗽以及痰飲咳喘,則不能應用, 是當註意。又兼能清大腸之熱,故又能治痔瘡腫痛出血等癥。近世用於痰熱性高血壓,療效也較好。
地骨皮有退熱除蒸之效,薄荷葉宜消風清腫之施。
地骨皮甘寒,有補陰退虛熱作用,所以善治骨蒸發熱。其所主治的骨蒸發熱,不同於一般的發熱,多於午後和夜間定時發作,而且發作時病人自覺骨間有如熱蒸熏灼之感,所以稱“骨蒸發熱”。《聖濟方》“地骨皮湯”(地骨皮、鱉甲、知母、銀柴胡、秦艽、貝母、當歸)治虛勞骨蒸潮熱,就以本品為主要。陰虛盜汗用之亦驗。近世研究證明尚有抗結核和降血壓作用,用於肺結核潮熱盜汗、低熱不退及高血壓等癥。
薄荷又稱“蘇薄荷”。藥力以葉為勝,故一般多用薄荷葉。性味辛涼芳香,善宣上焦風熱,清透作用較強,能散風熱透疹、清利頭目,消腫利咽喉。配伍桑葉、菊花、金銀花、連翹等藥,用於外感發熱、頭痛、目赤、咽喉腫痛等上焦風熱癥,有較好療效。所以賦曰“宜消風清腫之施”。另一方面,薄荷芳香辛散,又有良好的和中宣滯解鬱作用,用於夏季傷暑頭昏、發熱口渴、小便短赤,及肝鬱氣滯之胸悶脅痛等。
寬中下氣,枳殼緩而枳實速也;療肌解表,幹葛先而柴胡次之。
枳殼和枳實均為蕓香科植物酸橙或香檬和枳的果實。未成熟,小堅果的叫枳實;已成熟,大而空虛的叫枳殼,二者本為一物,其性味功能基本相同,皆為苦,微辛,寒,氣香。苦寒清降,辛香行散,行脾胃氣分,功專降氣,善能寬中下氣止痛,消食導滯。主治食積痰滯、胸腹痞滿脹痛、食少便秘等癥。但枳實的功效較枳殼峻猛迅速,所以臨床應用上,理氣寬胸多用枳殼,散結破積,多用枳實。也正如本賦所雲“寬中下氣,枳殼緩而枳實速也”,用“緩”、“速”二字來區分二藥功能。此外,近代臨床用大量枳殼(30克左右)煎湯內服與熏洗,治子宮下垂、脫肛之癥。
幹葛及葛根。味辛甘,性涼。主清散,善能解肌退熱,發表透疹。對外感表征發熱無汗頭痛、項背強痛,及麻疹初期之疹毒不透等癥,有較好療效。
柴胡性味苦辛性微寒,氣味俱薄,性升散而疏泄,入少陽以和解退熱,升陽解鬱。善治感冒發熱和往來寒熱,故賦中論其主要功能,亦括為“療肌解表”。此外,對少陽癥胸脅苦滿、口苦耳聾、肝鬱胸脅脹痛,婦女月經不調及氣虛下陷之氣短、倦怠、臟器下垂等癥,亦有較好療效。
幹葛與柴胡這兩味藥都能解肌退熱,且能升舉陽氣。但葛根是陽明經藥,常用於治療項背強痛等陽明經表證;柴胡為少陽經藥,常用於治療潮熱往來的少陽經癥。它們的作用,在表裡層次上有深淺之不同,中醫治外感病一般應先陽明而後少陽,如果外感熱病尚未見到少陽經主癥(如口苦、胸脅脹滿、往來寒熱等),當先用葛根而不應當先用柴胡。
百部治肺熱,咳嗽可止;梔子涼心腎,鼻衄最宜。
百部性味苦甘微寒,有毒。苦寒清肺熱瀉肺火,甘寒養陰潤肺燥,對新久諸般咳嗽,特別是肺熱肺癆咳嗽有較好療效。所以賦中說它“治肺熱,咳嗽可止”此外,並能殺蟲治蟯蟲、疥癬、頭虱、陰虱等。臨床一般認為百部有良好的潤肺止咳功效,能治肺熱肺燥咳嗽,為治療肺結核咳嗽痰血、百日咳的良藥。
梔子味苦性寒,善能瀉火除煩,涼血利濕。對於熱病心煩、胸中懊儂、躁擾不眠、吐血、衄血、黃疸、目赤腫痛、血淋尿血等癥,均有良好療效。所以前人稱其為“上瀉心肺之火,中清胃府之熱,下利肝腎之濕,導高分而下行,通瀉三焦實火,乃清熱涼血之良藥”。所以賦中說它“涼心腎”,最宜於鼻衄出血。梔子同生地、黃連、黃芩並用,名“梔子芩連湯”,治肝火上犯之目赤腫痛、心煩易怒、吐血衄血等頗獲良效。配豆鼓名“梔子鼓湯”,治熱病心中煩悶、懊儂不眠;陪黃柏、甘草等,為“梔子柏皮湯”治陽黃,功效均為卓著。
玄參治結熱毒癰,清利咽膈;升麻清風熱腫毒,發散瘡痍。
玄參又名“元參”。味苦甘咸,性寒。其質地滋潤,既能清熱瀉火解毒,又能滋陰涼血,故對熱毒實火或陰虛內熱諸癥均有較好療效。尤其對熱毒斑疹、咽痛、痛毒等癥,是為要藥。如消瘰丸(玄參、大貝、牡蠣,研末、蜜丸)治瘰癧;玄參解毒湯(玄參、梔子、黃芩、荊芥、桔梗、生地、葛根、甘草)治咽喉腫痛,均以本品為主藥。
升麻性味辛甘微寒,氣味淡薄,輕清上升,既有解毒功效,又有升透作用,瘡腫初起表邪存在時,用之頗效。
膩粉抑肺而斂肛門;金箔鎮心而安魂魄。
膩粉即輕粉,為水銀、明礬、食鹽等經燒煉而成的汞化合物。性味辛寒,有毒。外用,攻毒殺蟲;內服,逐水腿腫通便。主治疥癬、惡瘡、梅毒;又治痰積、水腫、二便不通之實證。因其能治痰水而制止肺氣上逆,平痰喘:又有極強的殺蟲作用,善治疳瘡糜爛、肛門腐濁。所以說它能“抑肺”、“斂肛門”。但該藥毒性很強,用之不能當引起口腔和齒齦蝕痛及中毒,故內服宜慎!
金箔性味辛平質重,無毒。“重可鎮怯”。善能鎮驚退熱。對心肝實熱和驚恐所引起的神魂不安,有較好效果。但,大都做丸劑包衣,多不單獨使用。古方中用金箔多把它配入清熱鎮驚的丸劑中為衣,用以治療高熱驚狂的疾患。如金箔鎮驚丸治小兒風痰驚狂,心神不寧等。
茵陳主黃疸而利水;瞿麥治熱淋之有血。
茵陳又稱“茵陳蒿”。性味苦,微寒。有清熱、利濕、退黃之功。
瘡痍;指瘡癤而言。痍“音夷”,創傷。言皮膚因生瘡而受傷也。
熱淋:為一種小便不利,排便尿道熱瑟刺痛的病癥。為五淋之一。主治黃疸及淋病小便短赤等。黃疸一癥分陽黃“身目黃而鮮明,如熟曬橘子色”和陰黃“身目黃而晦暗,如煙熏橘子色”,均以茵陳為主治藥物。隨癥配伍,均可獲得較好療效。近代臨床證明,茵陳用以治療黃疸型傳染性肝炎效果良好。並有利水作用。
瞿麥性味苦寒,主於清降,能清熱利尿、利水通淋,並有清熱涼血之功。為熱淋小便不利、尿血癥的良藥。如系下元虛寒的淋病,則應禁用。
樸硝通大腸,破血而止痰癖;石膏治頭痛,解肌而消煩渴。
樸硝通稱“皮硝”,為含有硫酸鈉的礦物。由於它含有許多雜質,應用時需要經精制,處方中出現的“芒硝”、“馬牙硝”、“元明粉”等。都是樸硝的提煉精制品。其性味苦咸寒——苦寒能清熱泄下,咸寒可軟堅,所以善能瀉下軟堅、清熱瀉火,主治濕熱積滯、大便燥結、腹滿脹痛等癥。《傷寒論》裡的“大承氣湯”(大黃、芒硝、厚樸、枳實)治療陽明實熱、詀語腹滿、有燥屎者,就應用芒硝,助大黃瀉火通便,所以賦曰能“通大腸”。有因其咸寒入血分能軟堅,有通經脈、散惡血作用,對腹中痞塊瘡瘍腫痛之癥,也有較好作用,故言其“破血”。《千金方》“指迷茯苓丸”(風化硝、茯苓、半夏、枳殼),治療濕痰氣鬱凝結所致之結核痞塊,臂痛肢麻,以及用芒硝內服治膀胱和膽結石等,尚有良效,表明本品能除痰飲消痰癖。
石膏味辛甘性大寒,能內清肺胃之火,外解肌膚之熱,清氣分實熱是其專長。凡是肺胃燥熱上攻,有頭痛煩躁、汗出、口渴等癥用為要藥。石膏能使熱邪由裡達表而清解,所以有解肌的作用。因而賦曰“治頭痛解肌而消煩渴”。但對外感之頭痛、發熱、惡寒、無汗等表癥,又當忌用。不能因原文中有“解肌”二字,就誤認為發汗解表之劑,須註意。
痰癖(pi)古病明,指水飲久停化痰,流移脅肋之間,以致不時脅痛的病癥。此外,又可治肺熱咳嗽、熱毒發斑:煅石膏外用治金瘡、燙火傷、濕疹等,用途頗廣。
前胡除內外之痰實;滑石利六腑之澀結。
前胡性味苦辛微寒,辛寒以宜宣肺經風熱,苦寒以清瀉肺火、降氣化痰,為肺經專藥。既能治風熱鬱肺,肺氣不降治痰稠喘滿;又能治痰熱鬱結,氣不通降指胸膈不利、胸痞嘔逆。尤其對外實熱癥之痰嗽,有較好的療效。
滑石味甘淡性寒,質重滑利,善能滲濕利竅,清解暑熱。能導利六腑“膽、胃、大腸、小腸、三焦和膀胱”的濕熱積滯,曲曲下行,從膀胱由小便排出,以利水通淋。祖國醫學認為“六腑以通為用”,故滑石對六腑所造成的小便黃赤、淋澀熱痛、濕熱黃疸、暑濕瀉痢,中暑煩渴及皮膚濕瘡濕疹等,均有良好的功效。如“六一散”(滑石、甘草)治療暑熱吐利泄瀉、小便黃赤澀痛等,就是臨床上較為常用的方劑。
天門冬止嗽,補血涸而潤心肝;麥門冬清心,解煩渴而除肺熱。
天門冬簡稱“天冬”。性味甘苦大寒,不僅能清肺火潤肺燥,並且能滋腎陰,潤下焦,為火旺陰血不足、肺腎陰虛有熱病之要藥。用於勞熱咳嗽、咯血煩渴、氣喘、消渴、肺痿等癥。
麥門冬簡稱“麥冬”。味甘微苦性微寒,味重於氣,以甘為用,善能養陰益胃,潤肺清心。對溫熱病熱傳心營,或心陰不足,心失所養之心煩不眠,心悸怔重之癥,能清熱養心;對熱傷胃陰之舌幹口渴,心煩,本品可清中焦,養胃陰,除煩渴;對肺熱陰傷之燥咳咯血者,又能清熱養陰生津液。
天門冬與麥門冬的功用大致相同。均能養陰清熱、潤肺止咳。治療肺陰不足、邪熱內盛之咳嗽咽幹咳血之癥。但天門冬氣大寒,兼潤下焦,又治遺精盜汗;麥門冬寒輕甘重,兼清中焦,多用治口渴便秘。
血涸“he”:血枯的意思。
治虛煩、除噦嘔,須用竹茹;通秘結、導瘀血,必資大黃。
竹茹又名“竹二清”。味甘性微寒,善清胃中無形熱邪,長與除頻止嘔噦,對於熱病後期的嘔噦煩悶,以及妊娠惡阻的嘔噦心煩,頗為有效,如《金匱》“橘皮竹茹湯”治胃熱嘔噦,就以本品為主藥。此外,竹茹還能清熱化痰,治療痰熱煩悶、咳痰黃稠之癥。
大黃性味苦寒氣味俱厚,苦寒降瀉,力猛善走,藥性峻烈,能直清下焦,即瀉有形積滯,又瀉無形熱邪,有推陳致新之功,號稱為“將軍”,凡屬實熱之大便秘結,瘀血阻滯之經閉腹痛,產後瘀血、甚則壯熱、詀語、吐血、衄血等癥,都有較好療效。此外,對血熱妄行之吐衄出血、目赤腫痛、濕熱黃疸,及外傷瘀腫,瘡癰腫痛、燙火傷等,功效亦良。
宣黃連治冷熱之痢,又厚腸胃而止瀉;夏枯草療痰火瘰癧,且能明目而抑陽。
宣黃連,即黃連。宣黃連之名系從蘇頌“黃連以宣城九節堅重者為勝”而來,本品苦寒,氣味俱厚,專清熱燥濕,為治濕積熱鬱之痢疾泄瀉之要藥。如同木香、黃芩、白頭翁等,治濕熱瀉痢、裡急後重;配葛根、黃芩“葛根芩連湯”治下痢大濕兼表癥者,所以賦中說它治“冷熱之痢”、“止瀉”。同時,黃連能瀉積滯調和腸胃,又兼苦味健胃,故有能稱“厚腸胃”。此外,其清熱瀉火作用頗強,治熱病高熱,煩躁神昏詀語、心煩不眠、口舌生瘡;瀉火涼血治血熱妄行之吐衄失血,又能清胃火,療胃熱嘔噦吞算、痞脹等;清熱解毒以治熱度瘡瘍、目赤腫痛等癥,均有良效。
夏枯草性味苦辛寒,辛散結、苦降瀉、寒清熱,入肝經善清肝火抑陽,散鬱結治痰火瘰癧,肝陽上亢之頭痛、目眩、耳聾、高血壓等癥;肝開竅於目,又治肝火目赤腫痛、烏珠脹痛等,為肝經實熱鬱火之主藥。近代用治甲狀腺腫瘤、縱膈腫瘤和淋巴腫瘤,有一定療效。
茅根止血與吐衄;石葦通淋於小腸。
茅根即白茅根。性味甘寒,善走血分,以清熱涼血止血,對血熱妄行的吐血,衄血,尿血等有較好療效,所以說它“止血與吐衄”。此外,又能清熱、生津、利尿,治熱病煩熱口渴、胃熱嘔噦,肺熱咳嗽及熱淋水腫,小便不利等癥。
衄血,有兩個含義;1、指出鼻血;2、指非外傷所致的某些外部出血癥,如“齒衄、眼衄、肌衄”等,都屬於衄血。
石葦性味苦,微寒,攻專清熱利濕,利尿通淋,主治淋病、小便短赤,所以賦中說它“通淋”;濕熱淋病不離小腸有熱,尤其血淋一癥。小腸為心之腑,心熱移於小腸,則尿赤而淋痛。所以賦中在“通淋”之下,寫明“於小腸”三字,即為此意。此外,尚有祛痰止咳之效,適用於肺熱咳嗽。
軟紫草涼血而療斑疹;生地黃宣血更醫眼瘡。
紫草分軟硬兩種,軟紫草即新疆紫草,是較好的一種。性味甘寒,歸心肝,專入血分而涼血解毒,常用於熱毒內盛,波及營血、灼耗真陰之斑疹紫黑,又治麻疹色黯、欲出不暢。 此外,尚可用治癰腫瘡瘍毒盛便秘,熬膏外敷治濕瘡潰爛,凍傷,燙傷等癥。
生地黃簡稱生地,性味甘苦寒,苦寒以瀉熱,甘寒質潤以養陰,本品偏於清熱涼血,能涼血散血消瘀,治一切熱性出血癥;又眼瘡多因血熱壅滯,治宜清熱涼血,生地黃可治眼部紅腫熱痛的疾患。
另外,還多用於溫熱病邪入於營血,或熱傷陰液,以及血熱妄行,月經因熱而不調,五心煩熱等癥。
赤芍藥破血而療腹疼,煩熱亦解;白芍藥補虛而生新血,退熱尤良。
赤芍藥簡稱“赤芍”。性味苦微寒,入厥陰肝經,走血分,涼血破瘀。故凡血痹關節痛、癰毒瘡腫、經閉痛經、堅積腹痛等,一切因瘀血引起的疼痛和煩熱,都可應用。
白芍藥簡稱“白芍”。性味甘苦酸微寒,味甘能補血養陰,寒能清熱,可養陰退熱,祛瘀血生新血。用於陰血不足證之月經不調、痛經、崩漏及自汗、盜汗、陰虛發熱等癥。
此外,又能平抑肝陽、柔肝止痛,用於肝陽上亢之頭痛眩暈、肝氣不疏之胸肋疼痛、腹痛和手足拘攣疼痛。
芍藥古時不分赤、白,自陶弘景始分赤芍藥和白芍藥。臨床應用又有“白補而赤瀉,白收而赤散”的區別。說明白芍藥長於斂肝補血,赤芍藥善於清熱活血祛瘀。
消腫滿逐水於牽牛;除毒熱殺蟲於貫眾。
牽牛即牽牛子的簡稱。有黑、白兩種,別稱為黑、白醜“十二生肖中牛為醜”。性味苦寒,有小毒。本品攻專利大小便,泄水的力量峻猛,所以善治水腫腹脹實證等水氣腫滿疾病。氣虛及孕婦禁用。
此外,又能瀉下去積、殺蟲,治胃腸實熱壅滯之大便秘結、脘腹脹滿,及蛔蟲、絳蟲等腸道寄生蟲等,亦有較好效果。
貫眾即貫仲。性味苦、微寒,有小毒。善能清濕熱解毒殺蟲,對疫毒傳染病有較好的防治效能,用於預防和治療流感、麻疹、流腦等傳染病,及瘟疫壯熱、濕熱腫毒、腮腺炎等癥效果顯著。又能殺滅腸道寄生蟲,用治蟯蟲、絳蟲等腸道寄生蟲。
此外,還可涼血,用於熱病發斑、血熱妄行之崩漏下血。
金鈴子治疝氣而理氣痛;萱草根治五淋而消乳腫。
金鈴子即川楝子。味苦氣寒,苦以勝濕,寒以清熱。善能導利濕熱之邪,對濕熱下註之睪丸脹痛,濕熱胃痛等有較好療效。本品炒焦香,有較好的理氣疏肝作用,用於肝鬱氣滯之肝胃氣痛、疝癰及胸肋脹痛等。
另外,川楝子又能殺蟲,治療蟲疾腹痛。研末或做軟膏塗敷,可用治頭癬。
萱草根味甘性涼,善祛濕利水,除熱痛淋,解鬱消腫,治淋病。對乳結紅腫硬痛、乳汁不通等有良效。
此外,還能涼血止血、治崩漏、便血及衄血等。
側柏葉治血山崩漏之疾;益母草理血瘀婦人之用。
側柏葉味苦澀,性微寒,炒炭用有較好的止血功效,是治療崩漏出血的有效藥物,對咯血、吐衄、便血、尿血等各種出血都可應用。賦中所指“治血山崩漏之疾”,是婦女子宮異常出血的病癥,急性大出血,象山崩一樣勢不可擋,叫做“崩”,也稱“血崩”;慢性小出血像滲漏一樣,點點滴滴淋漓不斷,叫做漏,又稱“漏下”,均屬於子宮出血證,祖國醫學稱“崩漏”。
本品尚有清熱、止咳、生發之功,用治肺熱咳嗽、幹咳痰稠及血熱脫發之癥。
益母草味辛苦而性微寒,辛散苦降行散之中,兼有降性,入厥陰走血分,長於活血祛瘀生新,常用於治療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血滯腹痛等經產諸病,為婦科經產主要,故有益母草之名。
此外,尚有利尿解毒作用,用治腎炎水腫、瘡瘍腫毒、皮膚癢疹等癥。
五淋:即石淋、勞淋、氣淋、血淋、膏淋。
地膚子利膀胱,可洗皮膚之風;山豆根解熱毒,能止咽喉之痛。
地膚子味苦辛性寒,本品清利而疏散,能外散皮膚之風。內清膀胱濕熱。故風濕侵襲所形成的皮膚瘙癢、風疹、濕疹、蕁麻疹、疥廯等,內服、外用均有較好療效;濕熱蓄積膀胱而致的小便不利、赤澀熱痛等,亦為主藥。
山豆根性味苦寒,清熱解毒作用很強,善消陽性瘡毒以清熱解毒,瀉肺火治咽喉痛,為喉癥要藥。近代臨床用於治療肺癌、食管癌、胃癌等,有一定抗癌作用。
白蘚皮去風治筋弱,而療足頑痹;旱蓮草滋陰治白發,而治血有功。
白蘚皮味辛苦性寒,能清熱解毒,善除濕祛風,治療頑固性風濕痹痛、麻木不仁、筋弱拘攣癥,療效見卓。
旱蓮草味甘酸性寒。本品長於滋養肝腎之陰,涼血止血,治陰虛血熱之須發早白、吐衄、便血、崩漏等失血諸癥。
蔓荊子治風熱頭痛,疏風清頭之用;瓜蔞根療黃疸毒癰,消渴解痰之憂。
蔓荊子性味苦辛微寒,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之功,善於清散上焦風熱、升發清陽、清利頭目,為風濕邪熱侵犯上焦頭目之頭痛頭暈、目昏腫痛、耳聾耳鳴等癥要藥。
此外,對風熱目赤腫痛,風火牙痛及風濕痹痛等癥,亦有較好療效。
瓜蔞根即天花粉。微苦微甘性寒,本品主要作用是生津止渴,對津傷口渴,以及陰虛火熾的消渴癥最為相宜。又因其能清肺化痰、降膈上痰熱,對於肺熱咳嗽也很適應。至於治黃疸,消用癰腫、均取其清熱通滯之功。
地榆療崩漏,止血止痢;昆佈破疝氣,散癭散瘤。
地榆微苦酸性微寒,本品苦寒清降,性善下行,能涼血止血,長於治崩漏、便血、血痔、血痢等下部出血,所以治下焦血熱的出血癥最為常用。另外,又有收斂解毒之功,對燒傷、燙傷、濕疹、皮膚潰爛等,亦有較好療效。
昆佈性味咸寒,質滑。本品咸寒,善於清熱瀉火、消痰軟堅,為治痰火凝結之癭瘤瘰癧之專藥。近代臨床表明,碘質缺乏是瘰癧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昆佈含碘量較多,同海藻一樣為治瘰癧之主藥。又因能軟堅破積行水,故又可治水腫疝氣等癥。
療傷寒、解虛煩,淡竹葉之功倍;除結氣、破瘀血,牡丹皮之用同。
淡竹葉甘淡性寒。本品長於清心利尿,對於傷寒溫熱病、大熱已去、餘熱未清、虛煩口渴之癥,最為適宜。因其能清熱利尿,所以又可用於心經有熱之口舌糜爛生瘡、小便赤澀等癥。
牡丹皮,簡稱丹皮。性味苦辛微寒。本品善清血分之伏火、散瘀血、消氣血凝結,治驚痌邪氣、無汗骨蒸。又治跌撲損傷、瘀血作痛、吐衄等癥。牡丹皮有同淡竹葉一樣的卓功。 另外,對熱病發斑,血瘀經閉、癥瘕等,亦有殊效。
知母止嗽而骨蒸退;牡蠣澀精而虛汗收。
知母味苦甘性寒。質潤,善能清熱潤燥,清瀉三焦之火而潤燥養陰。清肺熱,潤肺燥,治肺熱咳嗽;瀉腎經之火而滋腎水,治骨蒸盜汗;尚能清胃熱,生津止渴,治壯熱煩渴,故賦言其呢止嗽退骨蒸。
牡蠣性味咸澀微寒。善能收斂固澀,能澀精止汗,治腎虛精關不固之遺精尿頻,及自汗、盜汗、虛汗不止等癥。此外,又能平肝潛陽、軟堅散結,對陰虛陽亢之頭痛、頭暈、瘰癧痰咳等癥,亦有良好效果。
癭瘤(ying liu):病名。癭即大脖子,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的地方性甲狀腺腫。瘤,又名瘤贅,癭與瘤合稱癭瘤。或單指癭。癥多見頸前生長腫物。蒂小而下垂,稱癭;根大頂小者;名瘤。
貝母清痰止咳嗽而利心肺;桔梗下氣利胸膈而治咽喉。
貝母分川貝母和浙貝母兩種。川貝母味苦、甘、微寒。浙貝母,辛、苦、寒。本品為清熱潤肺,止咳化痰的常用藥。川貝多用於虛勞咳嗽、肺勞咯血者;浙貝多用於外感咳嗽,癰腫瘰癧。前者多用於虛證,後者多用於實證。二者都有清心潤肺,清熱化痰止嗽的功效。 桔梗味苦、辛、性寒。本品善於瀉肺火,宣肺氣(宣泄上焦,開提肺氣)。凡肺氣不舒而出現胸、膈、咽喉等上部疾患,如咳嗽痰多、咽痛失音等,用之最宜。由於本品能開能通,所以又有祛痰排膿利咽的作用,對於肺癰胸痛、咳吐膿血、咽喉腫痛、喉痹諸疾,療效亦良。
黃芩治諸熱,兼主五淋;槐花治腸風,亦醫痔痢。
黃芩性味苦、寒。為常用的清熱燥濕藥。主治一切濕熱性的疾病。前人認為黃芩“寒能勝熱,折火之本”,表明它退熱的力量很大,“五淋”指的是石淋、血淋,多為濕熱實火,黃芩可主治。至於氣淋、膏淋、勞淋,多屬虛證,又無濕熱者,黃芩苦寒傷陰,就不宜應用瞭。 此外,本品還長於治肺火肺熱咳嗽,又能止血安胎,治吐衄、崩漏、胎動不安等。
槐花味苦性微寒。為涼血止血藥,善治一切出血。但以止下焦出血的作用較強。特別是對於大腸出血的疾患,更為專長。善治腸風便血,痔瘡出血及赤白痢疾。
腸風:病名,即大便下血,血在糞前,色多鮮紅。多因外風侵襲或內風下乘大腸所致。
常山理痰結而治溫瘧;葶藶瀉肺喘而通水氣。
常山性味苦、辛、微寒,有小毒。能湧吐痰涎、清熱邪、截瘧疾,為截瘧要藥。祖國醫學認為瘧疾由痰而成,有“無痰不成瘧”之說。常山治瘧是因其能湧吐痰涎之效。現代證實它能殺滅瘧原蟲、並能退熱,是治療瘧疾的有效藥物。通過配伍,可治療各種瘧疾。如配合柴胡、黃芩等治療瘧疾寒熱;配合石膏、知母等清熱藥,治療壯熱煩渴的溫瘧等。賦中所說“治溫瘧”,僅是常山所治瘧疾的一種。但本品生用有小毒,能引起劇烈嘔吐,所以治瘧疾必須經過酒炒,以免湧吐有傷正氣。
葶藶子性味苦、辛、大寒。能瀉肺熱行水消腫,特別對水飲在肺,而見咳嗽喘促,胸滿氣逆,肋痛,不能平臥等癥狀,用之效力卓著。《金匱》葶藶大棗瀉肺湯,治肺癰、支飲、胸滿咳喘不得臥,一身面目浮腫等癥,即為此例。另外,對胸腹積水、小便不利、水腫等肺經有熱者,亦有良好療效。
此六十六種藥性之寒者也
以上六十六種藥,都是屬於寒性藥物。
註:以上寒性藥賦中的“聞之”“是以“嘗聞“又聞”“若乃”“又況”“若夫”等均為虛詞。起乘上啟下的連接作用,非為實際藥性內容。
溫瘧:病名,瘧疾之一種。發作時先熱後寒,熱多寒少。《素問•瘧論》“此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故先熱而後寒也,亦以時作,名日溫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