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內經》稱之為“治未病”。指出:“聖人下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可見古人早已認識到預防疾病,防患於未然的重要意義。
所謂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兩個方面的內容,
一、未病先防
(一)未病先防的概念
未病先防是指在人十體未發生疾病之前,采取各種措施,做好預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發生。這是中醫學預防疾病思想最突出的體現。“是故已病而後治,所以為醫傢之法;未病而充治,所以明攝生之理”(《丹溪心法》)。未病先防旨在提高抗病能力,防止病邪侵襲。
(二)未病先防的方法
1.調養身十體,提高人十體抗病能力
(1)調攝十精十神:十精十神情志活動是臟腑功能活動的體現。突然強烈的十精十神刺激,或反復的、持續的刺激,可以使人十體氣機紊亂,氣血十陰十陽十失調而發病,而在疾病的過程中,情志變動又能使疾病惡化。因此,調養十精十神就成為養生的第一要務瞭。
中醫攝生十分重視十精十神調養,要求人們做到“恬淡虛無”。“恬”是安靜;“淡”是愉快;“虛”是虛懷若谷,虛己以待物;“無”足沒有妄想和貪求,即具有較為高尚的情十操十,無私寡欲,情舒暢,十精十神愉快,則人十體的氣機調暢,氣血和平,正氣旺盛,就可以減少疾病的發生。
(2)鍛煉身十體:“生命在於運動”.人十體通過運動,可使氣機調暢,氣血流通,關節疏利,增強體質,提高抗病力.不僅可以減少疾病的發生,促進健康長壽,而且對某些慢十性十病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3)生活起居應有規律,要作到:
①飲食有節:中醫攝生學要求人們飲食要有節制,不可過飽或過饑,否則“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素問·痹論》)。此外,飲食五味不可偏嗜,並應控制肥甘厚味的攝人,以免傷人。
②起居有常:起居有常是指起居要有一定的規律。中醫非常重視起居作息的規律十性十,並要求人們要適應四時時令的變化,安排適宜的作息時間,以達到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長壽的目的。此外,養生還要註意勞逸結合,適當的體力勞動,可以使氣血流通,促進身十體健康。否則,過勞以耗傷氣血,過逸又可使氣血阻滯,而發生各種疾病。
③適應自然規律:自然界的四時氣候變化,必然影響人十體,使之發生相應的生理和病理反應。隻有掌握其規律,適應其變化,才能避免邪氣的侵害,減少疾病的發生,中醫學提出瞭“法於十陰十陽十”、“和於術數”等攝生原則,以適應自然規律,保障人的健康。“法於十陰十陽十”的“法”,即效法之意。“十陰十陽十”,指自然界變化的規律。“和於術數”的“和”,為調和、協調之意。“術數,修身養十性十之法”(《類經,攝生類》)。即遵循自然界十陰十陽十消長規律而采取適宜的攝生方法:如果不能適應自然界的變化,就會引起疾病的發生,甚至危及生命。
(4)藥物預防及人工免疫:《素問·刺法論》中有:“小金丹……服十粒,無疫幹也”的記載,可見我國很早就已開始用十藥物預防疾病瞭。我國在16世紀就發明瞭人痘接種法預防天花,是人工免疫的先驅,為後世預防接種免疫學的發展開辟瞭道路。近年來隨著中醫藥的發展,試用中藥預防多種疾病收到瞭很好的效果。如板藍根、大青葉預防流感、腮腺炎,馬齒莧預防菌痢等,都是簡便易行,用之有效的方法。
2.防止病邪的侵襲:病邪是導致疾病發生的重要條件,故未病先防除瞭增強體質,提高正氣的抗邪能力外,還要註意防止病邪的侵害。應講究衛生,防止環境、水源和食物污染,對六十婬十、疫癘等應避其毒氣。至於外傷和蟲、獸傷,則要在日常生活和勞動中,留心防范。
二、既病防變
(一)既病防變的概念
所謂既病防變是指在疾病發生以後,應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防止疾病的發展與傳變。
(二)既病防變的方法
1.早期診斷:“病之始生淺,則易治;久而深入,則難治”(《醫學源流論·防微論》)。疾病初期,病情輕淺,正氣未衰,所以比較易治。倘若不及時治療,病邪就會由表人裡,病情加重,正氣受到嚴重耗損,以至病情危重。因此既病之後,就要爭取時間及早診治,防止疾病由小到大,由輕到重,由局部到整體,防微杜漸,這是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則。所謂“見微知著,彌患於未萌,是為上工”(《醫學心悟》)。如頭目眩暈,拇指和次指麻木,口眼和肌肉不自主地跳動為中風預兆,必須重視防治,以免釀成大患。
2.防止傳變:傳變,亦稱傳化,是指臟腑組織病變的轉移變化。“善醫者,知病勢之盛而必傳也,預為之防,無使結聚,無使泛濫,無使並合,此上工治未病之說也”(《醫學源流論·表裡上下論》)。
中醫學關於疾病傳變的理論是研究疾病發展的機轉、趨向和轉歸的一種理論,不僅關系到臨十床十治療,而且對於早期治療、控制疾病的進展、推測疾病的預後,均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在疾病防治工作中,隻有掌握疾病發生發展規律及其傳變途徑,做到早期診斷,有效地治療,才能防止疾病的傳變。具體的傳變規律,如外感熱病的六經傳變、衛氣營血傳變、三焦傳變、內傷雜病的五行生克制化規律傳變,以及經絡傳變、表裡傳變等。我們能夠認識和掌握疾病的傳變途徑及其規律,就及時而適當地作出防治措施,從而制止疾病的發展或惡化。
如傷寒,是一類以感受風寒之邪為主的外感熱病。其邪始自皮十毛十肌腠而人,其“循經傳”的一般規律是由太十陽十而十陽十明,而少十陽十,而太十陰十,而少十陰十,而厥十陰十。此外尚有“越經傳”、“表裡傳”、“隨經人腑”等傳變形式。雖形式不一,但多始於太十陽十,因誤治而造成傳變者亦以太十陽十病階段為最多。因而,傷寒的早治必須把握住太十陽十病這一關鍵。“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是太十陽十病的臨十床十基本特征,太十陽十表證每以發散外邪為主要治法。太十陽十病階段的正確而有效的治療,是截斷傷寒病勢發展的最好措施:
3.先安未受邪之地:既病防變,不僅要截斷病邪的傳變途徑,而且又“務必先安未受邪之地”。
由於人十體“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素問·玉機真臟論》)。因而,主張根據其傳變規律,實施預見十性十治療,以控制其病理傳變。如《金匱要略》中所說“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因此,臨十床十上治療肝病時常配合健脾和胃之法,就是要先補脾胃,使脾氣旺盛而不受邪,以防止肝病傳脾。五臟之傷,窮必及腎。如,在十溫十十熱病發展過程中,由於熱邪傷十陰十,胃十陰十受損的病人,病情進一步發展,則易耗傷腎十陰十。據此清代醫傢葉天士提出瞭“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防治原則。在甘寒以養胃十陰十的方藥中,加入“咸寒”以養腎十陰十的藥物,從而防止腎十陰十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