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機的概念:病機,指疾病發生、發展及其變化的機理,又稱病理,包括病因、病十性十、證候、臟腑氣血虛實的變化及其機理,它揭示瞭疾病發生、發展與變化、轉歸的本質特點及其基本規律。
中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與患病機體的體質強弱和致病邪氣的十性十質密切相關。病邪作用於人十體,人十體正氣奮起而抗邪,引起瞭正邪相爭。鬥爭的結果,邪氣對人十體的損害居於主導地位,破壞瞭人十體十陰十陽十的相對平衡,或使臟腑氣機升降失常,或使氣血功能紊亂,並進而影響全身臟腑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從而產生瞭一系列的病理變化。
“病機”二字,首見於《素問·至真要大論》,該篇數次提到病機,並強調其重要十性十,如“謹候氣宜,無失病機”,“審察病機,無失氣宜”,“謹守病機,各司其屬”;又從臨十床十常見的病證中,總結歸納為十九條,即後世所稱的“病機十九條”。對於“病機”二字的原意,前人釋為“病之機要”,“病之機括”,含有疾病之關鍵的意思。
病機學說的內容:病機學說是闡明疾病發生、發展和變化規律的學說,其任務旨在揭示疾病的本質,是對疾病進行正確診斷和有效防治的理論基礎。病機學說的內容,包括疾病發生的機理、病變的機理、病程演變的機理三個部分。
中醫病機學是根據以五臟為中心的臟象學說,把局部病變同機體全身狀況聯系起來,從機體內部臟腑經絡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制約關系來探討疾病的發展和轉變,從而形成瞭註重整體聯系的病理觀。中醫病機學認為,人十體臟腑之間,不僅在生理上而且在病理上,存在著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的關系。五臟相通,移皆有次。疾病發生時·,各臟腑病變按一定規律互相影響。中醫學用五行生克乘侮理論來解釋臟腑之間病理上的相互影響以及疾病的傳變規律。
當然,疾病的發展傳變也有不以次相傳的特殊情況,如溺水卒死是不可預測的意外情況,不能機械地按照以次相傳的模十式制定診療計劃。中醫學在疾病發展和轉變上,既看到瞭五臟相通,移皆有次的一般規律,又指出瞭疾病或其傳化有不以次的特殊情況,把矛盾的普遍十性十和特殊十性十統一起來,體現瞭豐富的辯證法思想。
總之,中醫的病機學說,不僅堅持瞭唯物主義的病因觀,而且還通過十陰十陽十五行學說和臟象學說等把人十體同外界環境及人十體內部各臟腑經絡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結合起來,既強調瞭正氣在發病過程中的決定作用,又重視邪氣的重要作用,把疾病看成是人十體內外環境邪正鬥爭的表現,是人十體十陰十陽十相對平衡狀態受到破壞的結果。既註意到病變局部與整體的聯系,又註意疾病的發展和傳變;既看到疾病傳變的一般規律,又註意疾病傳變的特殊情況,從整體聯系和運動變化的觀點來認識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過程,堅持瞭唯物辯證的病理學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