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脾、肝、腎稱為五臟,加上心包絡又稱六臟。但十習十慣上把心包絡附屬於心,稱五臟即概括瞭心包絡。五臟具有化生和貯藏十精十氣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時又各有專司,且與軀體官竅有著特殊的聯系,形成瞭以五臟為中心的特殊系統。其中,心的生理功能起著主宰作用。
一、心(附:心包絡)
心位於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圓而下尖,形如蓮蕊,外有心包衛護。心與小腸、脈、面、舌等構成心系統。心,在五行屬火,為十陽十中之十陽十臟,主血脈,藏神志,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心與四時之夏相通應。
(一)心的解剖形態
1.心的解剖位置:關於心的解剖部位,在《內經》《難經》《醫貫》等中醫文獻中已有較為明確的記載,心位於胸腔偏左,居肺下膈上,“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著脊之第五椎’’(《類經圖翼·經絡》)。心是隱藏在脊柱之前,胸骨之後的一個重要的臟器。心尖搏動在左十乳十之下。
2.心的形態結構:心臟呈尖圓形,色紅,中有孔竅,外有心包絡圍護,心居其中。中醫學對人十體心臟的重量、顏色、結構,以及心腔的血容量等均有一定的認識,隻是較為粗略而已。“心象尖圓形,如蓮蕊……外有赤黃裹脂,一是為心包絡”(《類經圖翼·經絡》)。
臟象學說中的心,在中醫文獻中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之別。血肉之心,即指實質十性十的心臟;神明之心是指腦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進行意識、思維、情志等十精十神活動的功能。中醫學把十精十神意識思維活動歸屬於心,故有神明之心的說法。正如李梃所說:“有血肉之心,形如未開蓮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主宰萬事萬物,虛靈不昧是也”(《醫學入門·臟腑》)。
(二)心的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脈:心主血脈,指心有主管血脈和推動血液循行於脈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脈兩個方面。血就是血液。脈,即是脈管,又稱經脈,為血之府,是血液運行的通道。心臟和脈管相連,形成一個密閉的系統,成為血液循環的樞紐。心臟不停地搏動,推動血液在全身脈管中循環無端,周流不息,成為血液循環的動力。所以說:“人心動,則血行於諸經,……是心主血也”(《醫學入門·臟腑》)。由此可見,心臟、脈和血液所構成的這個相對獨立系統的生理功能,·都屬於心所主,都有賴於心臟的正常搏動。
心臟有規律的跳動,與心臟相通的脈管亦隨之產生有規律的搏動,稱之為“脈搏”。中醫通過觸十摸脈搏的跳動,來瞭解全身氣血的盛衰,作為診斷疾病的依據之一,稱之為“脈診”。在正常生理情況下,心臟的功能正常,氣血運行通暢,全身的機能正常,則脈搏節律調勻,和緩有力。否則,脈搏便會出現異常改變。
心要完成主血脈的生理功能,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其一,心之形質無損與心之十陽十氣充沛。心氣與心血、。心十陽十與心十陰十既對立又統一,構成瞭心臟自身的矛盾運動,以維持心臟的正常生理功能。心臟的正常搏動,主要依賴於心之十陽十氣作用。心十陽十氣充沛,才能維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血液才能在脈內正常地運行。其二,血液的正常運行,也有賴於血液本身的充盈和脈道的滑利通暢。所以,心十陽十氣充沛,血液充盈和脈道通利,是血液運行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其中任何一個因素異常,都可改變血液循行狀態。
心主血脈的生理作用有二:一是行血以輸送營養物質。心氣推動血液在脈內循環運行,血液運載著營養物質以供養全身,使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肌肉皮十毛十,整個身十體都獲得充分的營養,藉以維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動。二是生血,使血液不斷地得到補充。胃腸消化吸收的水谷十精十微,通過脾主運化、升清散十精十的作用,上輸給心肺,在肺部吐故納新之後,貫註心脈變化而赤成為血液,故有“心生血”(《素問·十陰十陽十應象大論》),“血生於心”(《質疑錄》)之說。
心臟功能正常,則心臟搏動如常,脈象和緩有力,節律調勻,面色紅十潤光澤。若心臟發生病變,則會通過心臟搏動、脈搏、面色等方面反映出來。如心氣不足,血液虧虛,脈道不利,則血液不暢,或血脈空虛,而見面色無華,脈象細弱無力等,甚則發生氣血瘀滯,血脈受阻,而見面色灰暗,唇十舌青紫,心前區憋悶和刺痛,脈象結、代、促、澀等。
2.心主神志:心主神志,即是心主神明,又稱心藏神。
(1)神的含義:在中醫學中,神的含義主要有三:其一,指自然界物質運動變化的功能和規律。所謂“十陰十陽十不測謂之神”(《素問·天元紀大論》)。其二,指人十體生命活動的總稱。一般稱之為廣義的神。整個人十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如整個人十體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語、應答、肢十體活動姿態等,無不包含於神的范圍。換言之,凡是機體表現於外的“形征”,都是機體生命活動的外在反映。其三,是指人們的十精十神、意識、思維活動。即心所主之神志,一般稱之為狹義的神。
(2)神的生成:神是人十體形體的機能或功用。由十精十氣構成的形體是人身的根本。“生之來謂之十精十,兩十精十相搏謂之神”(《靈樞·本神》)。神隨著個體的發生、發育、成長、消亡而發生、發展和消亡。神由先天之十精十氣所化生,當胚胎形成之際,生命之神也就產生瞭。出生之後,在個體發育過程中,神還必須依賴於後天水谷十精十氣的充養。所以說:“神者,水谷之十精十氣也”(《靈樞·平人絕谷》)。
神並不是超物質的東西,它的產生是有物質基礎的。十精十氣是產生神的物質基礎。形具而神生,形者神之體,神者形之用。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總’之,神是物質自然界的產物,是天地間的一種自然現象。
(3)心主神志的生理作用:心藏神,為人十體生命活動的中心。其生理作用有二:其一,主思維、意識、十精十神。在正常情況下,神明之心接受和反映客觀外界事物,進行十精十神、意識、思維活動。這種作用稱之為“任物”。任,是接受、擔任、負載之意,即是心具有接受和處理外來信息的作用。有瞭這種“任物”的作用,才會產生十精十神和思維活動,對外界事物作出判斷。其二,主宰生命活動。“心為身之主宰,萬事之根本”(《飲膳正要·序》)。神明之心為人十體生命活動的主宰。五臟六腑必須在心的統一指揮下,才能進行統一協調的正常的生命活動。心為君主而臟腑百骸皆聽命於心。心藏神而為神明之用。“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十精十神之所舍也”(《靈樞·邪客》)。
(4)心主神志與五臟藏神的關系:中醫學從整體觀念出發,認為人十體的一切十精十神意識思維活動,都是臟腑生理功能的反映。故把神分成五個方面,並分屬於五臟,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素問·宣明五氣論》)。人的十精十神意識思維活動,雖五臟各有所屬,但主要還是歸屬於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故曰:“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而總統魂魄,兼賅意志”(《類經·疾病類》)。
心主神志與主血脈的關系:氣、血、津十液、十精十等是人十體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神志是心臟生理功能之一,心臟運送血液以營養全身,也包括為自身提供生命活動必要的物質,所以就這個意義講,又說血液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故曰“血氣者,人之神”(《素問·八正神明論》,“血者,神氣也”(《靈樞·營衛生會》)。因此,心主血脈的功能異常,亦必然出現神志的改變。
(5)心主神志與腦為元神之府的關系:腦為髓海,髓由十精十生,十精十源於五臟六腑之氣血。
所以,腦的功能與五臟相關。人之靈機記十性十、思維語言、視、聽、嗅等均為腦所主,故稱腦為元神之府,腦為人十體生命活動的中樞。神明之心實質就是腦。心主血,上供於腦。故心腦相系,常心腦並稱,心腦同治。
人的十精十神、意識和思維活動,屬於大腦的生理功能,是大腦對外界事物的反映。這在中醫文獻中早已有明確的論述。但臟象學說,則將人的十精十神、意識和思維活動不僅歸屬於五臟而且主要歸屬於心的生理功能。所以,心主神志的實質是指大腦通過感覺器官,接受、反映客觀外界事物,進行意識、思維情志等活動。因為臟象學說中臟腑的概念雖然包含十著若幹解剖學成分,但從主要方面看,卻是一個標示各種功能聯系的符號系統,是人十體的整體功能模型。中醫學將思維活動歸之於心,是依據心血充盈與否與十精十神健旺程度有密切關系而提出來的。心是中國古代哲學心十性十論的重要范疇。“心之官則思”(《孟子·告子上》),古人以心為思維器官,故後沿用為腦的代稱。心這個器官是用來思考的。心之為心,隻有在人之“思”的實際活動中才有意義。血肉之心是指心之本體,神明之心則是從心之本體所產生的主體意識,實為大腦的功能。因此,中醫學心的概念反映瞭中國傳統文化中心十性十哲學的鮮明特色。中醫學的心神論長期以來一直在指導著中醫的臨十床十實踐,具有重要的科學和實踐價值。
神在人十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十性十:“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問·移十精十變氣論》)。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正常,則十精十神振奮,神志清晰,思維敏捷,對外界信息的反應靈敏和正常。如果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異常,不僅可以出現十精十神意識思維活動的異常,如失眠、多夢、神志不寧,甚至譫狂,或反應遲純、十精十神萎十靡十,甚則昏迷、不省人事等,而且還可以影響其他臟腑的功能活動,甚至危及整個生命。所以說“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素問·靈蘭秘典論》),“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靈樞·口問》)。清心靜神可以祛病延年,防止早衰。
(三)心的生理特十性十
1.心為十陽十臟而主十陽十氣:心為十陽十中之太十陽十,以十陽十氣為用。心的十陽十氣能推動血液循環,維持人的生命活動,使之生機不息,故喻之為人身之“日”。“蓋人與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父之十陽十,日也”(《醫學實在易》)。心臟十陽十熱之氣,不僅維持瞭心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對全身又有十溫十養作用。“心為火臟,燭照萬物”(《血證論·臟腑病機論》),故凡脾胃之腐熟運化,腎十陽十之十溫十煦蒸騰,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謝、汗液的調節等等,心十陽十皆起著重要作用。
2.心氣與夏氣相通應:心應夏氣,“通”即相互通應之意。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整體,自然界的四時十陰十陽十消長變化,與人十體五臟功能活動系統是通應聯系著的。心與夏季、南方、熱、火、苦味、赤色等有著內在聯系。心為十陽十臟而主十陽十氣。天人相應,自然界中在夏季以火熱為主,在人十體則與十陽十中之太十陽十的心相通應,瞭解心的這一生理特十性十,有助理解心的生理病理,特別是病理與季節氣候的關系。心通於夏氣,是說心十陽十在夏季最為旺盛,功能最強。
[附]心包絡
(一)形態部位
心包絡,簡稱心包,是心臟外面的包膜,為心臟的外圍組織,其上附有脈絡,是通行氣血的經絡,合稱心包絡。
(二)生理功能
由於心包絡是心的外圍組織,故有保護心臟,代心受邪的作用。臟象學說認為,心為君主之官,邪不能犯,所以外邪侵襲於心時,首先侵犯心包絡,故曰“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靈樞·邪客》)。其臨十床十表現,主要是心藏神的功能異常,如在外感熱病中,因十溫十十熱之邪內陷,出現高熱神昏、譫語妄言等心神受擾的病態,稱之為“熱人心包”。由痰濁引起的神志異常,表現為神昏模糊、意識障礙等心神昏亂的病態,稱之為“痰濁蒙蔽心包”。實際上,心包受邪所出現的病變與心是一致的,故在辨證和治療上也大體相同。
二、肺
肺,位居胸中,左右各一,呈分葉狀,質疏松。與心同十居膈上,上連氣管,通竅於鼻,與自然界之大氣直接相通。與大腸、皮、十毛十、鼻等構成肺系統。在五行屬金,為十陽十中之十陰十臟。主氣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調水道。在五臟六腑中,位居最高,為五臟之長。肺與四時之秋相應。
(一)肺的解剖形態
1.肺的解剖位置:肺位於胸腔,左右各一,在膈膜之上,上連氣道,喉為門戶,覆蓋著其他臟腑,是五臟六腑中位置最高者,故稱“華蓋”,為五臟之長。
2.肺的形態結構:肺臟為白色分葉質地疏松含氣的器官。其“虛如蜂窠”,浮”,“熟而復沉”。故稱為清虛之臟。
(二)肺的生理功能
1.肺主氣:肺主氣是肺主呼吸之氣和肺主一身之氣的總稱。“肺藏魄,屬金,總攝一身之氣”(《周氏醫學叢書·臟腑標本藥式》)。人身之氣均為肺所主,所以說:“諸氣者,皆屬於肺”(《素問·五臟生成論》),“肺主一身之氣”(《醫門法律·明胸中大氣之法》)。肺主氣,包括主呼吸之氣和主一身之氣兩個方面。
(1)肺主呼吸之氣:肺主呼吸之氣是指肺通過呼吸運動,吸十入自然界的清氣,呼出體內的濁氣,實現體內外氣體十十交十十換的功能。“肺……一呼一吸,與天氣相通”(《醫原》)。肺為呼吸器官,具有呼吸十功能。“天氣至清,全憑呼吸為吐納,其呼吸之樞則以肺為主”
肺為體內外氣體十十交十十換的場所。肺吸十入自然界的清氣,呼出體內的濁氣,實現瞭體內外氣體的十十交十十換。通過不斷地呼濁吸清,吐故納新,促進氣的生成,調節著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從而保證瞭人十體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所以說:“肺葉百瑩,謂之華蓋,以復諸臟。虛如蜂窩,下無透竅,吸之則滿,呼之則虛,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濁之運化,為人身之橐空格”(《醫宗必讀·改正內景臟腑圖》)。橐箭,古代冶煉用以鼓風吹火的裝備,猶今之風箱。橐,外面的箱子;箭,裡面的送風管,以此來類比肺的呼吸運動。
總之,“肺為呼吸器官,一吸氧氣納入,一呼碳氣吐出,肺予以換氣轉血,實司人身重要柳,能”(《中國醫藥匯海·論肺之功用》)。中醫學認為,呼吸運動不僅靠肺來完成,還有賴於腎的協作。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肺主呼,腎主納,一呼一納,一出一入,才能完成呼吸運動。肺司呼吸的功能正常,則氣道通暢,呼吸調勻。若病邪犯肺,影響其呼吸十功能,則現胸咳嗽、喘促、呼吸不利等癥狀。
(2)肺主一身之氣:肺主一身之氣是指肺有主持、調節全身各臟腑之氣的作用,即肺通過呼吸而參與氣的生成和調節氣機的作用。“人身之氣,稟命於肺,肺氣清肅則周身之氣莫不服從而順行”(《醫門法律·肺癰肺痿門》)。
肺主一身之氣的生理功能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
①氣的生成方面:肺參與一身之氣的生成,特別是宗氣的生成。人十體通過呼吸運動,把自然界的清氣吸人於肺,又通過胃腸的消化吸收功能,把飲食物變成水谷十精十氣,由脾氣升清,上輸於肺。自然界的清氣和水谷十精十氣在肺內結合,積聚於胸中的上氣海(上氣海,指膻中,位於胸中兩十乳十之間,為宗氣匯聚發源之處),便稱之為宗氣。宗氣上出喉嚨,以促進肺的呼吸運動;貫通心脈,以行血氣而佈散全身,以十溫十養各臟腑組織和維持它們的正常功能活動,在生命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故起到主一身之氣的作用。因此,肺呼吸十功能健全與否,不僅影響宗氣的生成,而且也影響著全身之氣的生成。
②對全身氣機的調節方面:所謂氣機,泛指氣的運動,升降出入為其基本形式。肺的呼吸運動,是氣的升降出入運動的具體體現。肺有節律的一呼一吸,對全身之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故曰:“肺為四臟之上蓋,通行諸臟之十精十氣,氣則為十陽十,流行臟腑,宣發腠理,而氣者皆肺之所主’’(《太平聖惠方·卷第六》,“肺為相傅之宮,治節出焉。統輯之氣,無經不達,無臟不轉,是乃肺之充,而肺乃氣之主也”(《辨證奇聞·痹證門》)。
肺主一身之氣的功能正常,則各臟腑之氣旺盛。反之,肺主一身之氣的功能失常,會影響宗氣的生成和全身之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表現為少氣不足以息、聲低氣怯、肢倦乏力等氣虛之候。
肺主一身之氣與肺主呼吸之氣的關系:肺主一身之氣和呼吸之氣,實際上都隸屬於肺的呼吸十功能。肺的呼吸調勻是氣的生成和氣機調暢的根本條件。如果肺的呼吸十功能失常,勢必影響宗氣的生成和氣的運動,那麼肺主一身之氣和呼吸之氣的作用也就減弱瞭,甚則肺喪失瞭呼吸十功能,清氣不能人,濁氣不能出,新陳代謝停止,人的生命活動也就終結瞭。所以說,肺主一身之氣的作用,主要取決於肺的呼吸十功能。但是,氣的不足和升降出入運動異常,以及血液運行和津十液的輸佈排十泄異常,亦可影響肺的呼吸運動,而出現呼吸異常。肺朝百脈:肺朝百脈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過經脈而聚會於肺,通過肺的呼吸,進行體內外清濁之氣的十十交十十換,然後將富含清氣的血液輸送至全身的作用,即肺協助心臟推動血液在脈管內運行的作用。全身的血液,都要通過經脈而流經於肺,通過肺的呼吸進行氣體十十交十十換,然後再輸佈全身。“食氣人胃,濁氣歸心,十婬十精十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十精十於皮十毛十”(《素問·經脈別論》)。
肺朝百脈的生理作用為助心行血。肺主氣,心主血,全身的血和脈,均統屬於心。心臟的搏動,是血液運行的基本動力。血的運行,又依賴於氣的推動,隨著氣的升降而運行到全身。肺主一身之氣,貫通百脈,調節全身的氣機,故能協助心臟主持血液循行。所以,血液的運行,亦有賴於肺氣的敷佈和調節。“人之一身,皆氣血之所循行,氣非血不和,血非氣不運”(《醫學真傳·氣血》)。肺助心行血的作用,說明瞭肺與心在生理病理上反映瞭氣和血的密切關系。若肺氣虛衰,不能助心行血,就會影響心主血脈的生理功能,而出現血行障礙,如胸悶心悸、唇十舌青紫等癥狀。
2.肺主行水:肺主行水,是指肺的宣發和肅降對體內水液輸佈、運行和排十泄的疏通和調節作用。由於肺為華蓋,其位最高,參與調節體內水液代謝,所以說“肺為水之上源,肺氣行貝水行”(《血證論‘腫脹》)。
肺主行水的作用:人十體內的水液代謝,是由肺、脾、腎,以及小腸、大腸、膀十胱等臟腑共同完成的。肺主行水的生理功能,是通過肺氣的宣發和肅降來實現的。肺氣宣發,一是使水液迅速向上向外輸佈,佈散到全身,外達皮十毛十,“若霧露之溉”以充養、潤澤、護衛各個組織器官。二是使經肺代謝後的水液,即被身十體利用後的廢水和剩餘水分,通過呼吸、皮膚汗孔蒸發而排十出體外。肺氣肅降,使體內代謝後的水液不斷地下行到腎,經腎和膀十胱的氣化作用,生成尿液而排十出體外,保持小十便的通利。這就是肺在調節水液代謝中的作用,也就是肺的通調水道的生理功能。如果肺氣宣降失常,失去行水的職能,水道不調,則可出現水液輸佈和排十泄障礙,如痰飲、水腫等。
3.肺主治節:治節,即治理調節。肺主治節是指肺輔助心臟治理調節全身氣、血、津十液及臟腑生理功能的作用。心為君主之官,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肺為相傅之官而主治節。“肺與心皆居膈上,位高近君,猶之宰輔”。心為君主,肺為輔相。人十體各臟腑組織之所以依著一定的規律活動,有賴於肺協助心來治理和調節。故曰:“肺主氣,氣調則營衛臟腑無所不治”(《類經·臟象類》),因此稱肺為“相傅之官”。
肺主治節的作用:肺的治節作用,主要體現於四個方面。
⑴肺主呼吸:肺的呼吸運動有節律地一呼一吸,呼濁吸清,對保證呼吸的調勻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2)調節氣機:肺主氣,調節氣的升降出入運動,使全身的氣機調暢。所謂“肺主氣,氣調則營衛臟腑無所不治”(《類經·臟象類》)。
(3)助心行血:肺朝百脈,助心行血,輔助心臟,推動和調節全身血液的運行。“諸氣者皆屬於肺”,氣行則血亦行。
(4)宣發肅降:肺的宣發和肅降,治理和調節津十液的輸佈、運行和排十泄。因此,肺主治節,實際上是對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4.肺主宣肅:宣謂宣發,即宣通和發散之意。“氣通於肺臟,凡臟腑經絡之氣,皆肺氣之所宣”(《醫學實在易》)。肅謂肅降,清肅下降之意。肺稟清虛之體,十性十主於降,以清肅下降為順。肺宜清而宣降,其體清虛,其用宣降。宣發與肅降為肺氣機升降出入運動的具體表現形式。肺位居上,既宣且降又以下降為主,方為其常。肺氣必須在清虛宣降的情況下能保持其主氣、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調水道等正常的生理功能。
(1)肺主宣發:肺主宣發是指肺氣向上升宣和向外佈散的功能。其氣機運動表現為升與出。其生理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吸清呼濁。肺通過本身的氣化作用,經肺的呼吸,吸人自然界的清氣,呼出體內的濁氣,司體內清濁的運化,排十出肺和呼吸道的痰濁,以保持呼吸道的清潔,有利於肺之呼吸。故曰:“肺者生氣之原……吸之則滿,呼之則虛,……司清濁之運化”(《醫宗必讀·改正內景臟腑圖》)。
其二,輸佈津十液十精十微。肺將脾所轉輸的津十液和水谷十精十微,佈散到全身,外達於皮十毛十,以十溫十潤、濡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肌腠皮十毛十。
其三,宣發衛氣。肺借宣發衛氣,調節腠理之開闔,並將代謝後的津十液化為汗液,由汗孔排十出體外。因此,肺氣失於宣散,則可出現呼吸不利、胸悶、咳嗽,以及鼻塞、噴嚏和無汗等癥狀。
(2)肺主肅降:肺主肅降是指肺氣清肅、下降的功能,其氣機運動形式為降與入。其生理作用,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其一,吸人清氣。肺通過呼吸運動吸人自然界的清氣,肺之宣發以呼出體內濁氣,肺之肅降以吸人自然界的清氣,宜宣宜肅以完成吸清呼濁、吐故納新的作用。
其二,輸佈津十液十精十微。肺將吸十入的清氣和由脾轉輸於肺的津十液和水谷十精十微向下佈散於全身,以供臟腑組織生理功能之需要。
其三,通調水道。肺為水之上源,肺氣肅降則能通調水道,使水液代謝產物下輸膀十胱。
其四,清肅潔凈。肺的形質是“虛如蜂窠”,清輕肅凈而不容異物。肺氣肅降,則能肅清肺和呼吸道內的異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潔凈。因此,肺氣失於肅降,則可現呼吸短促、喘促、咳痰等肺氣上逆之候。
肺氣的宣發和肅降,是相反相成的矛盾運動。在生理情況下,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在病理情況下,則又常常相互影響。所以,沒有正常的宣發,就不能有很好的肅降;沒有正常的肅降,也會影響正常的宣發。隻有宣發和肅降正常,才能使氣能出能人,氣道暢通,呼吸調勻,保持人十體內外氣體之十十交十十換,才能使各個臟腑組織得到氣、血、津十液的營養灌溉,又免除水濕痰濁停留之患,才能使肺氣不致耗散太過,從而始終保持清肅的正常狀態。如果二者的功能失去協調,就會發生肺氣失宣或肺失肅降的病變。前者以咳嗽為其特征,後者以喘促氣逆為其特征。
(三)肺的生理特十性十
1.肺為華蓋:蓋,即傘。華蓋,原指古代帝王的車蓋。肺為華蓋是指肺在體腔中位居最高,具有保護諸臟、抵禦外邪的作用。肺位於胸腔,居五臟的最高位置,有覆蓋諸臟的作用,肺又主一身之表,為臟腑之外衛,故稱肺為華蓋。肺為華蓋,說明肺位高居,猶如傘蓋保護位居其下的臟腑。所謂“肺居五臟最高之部位,因其高,故曰蓋。因其主氣,為一身之綱領。恰如花開向榮,色澤流霞,輕清之體,華然光采,故曰華蓋(吳克潛《大眾醫藥:衛生門》)。肺為華蓋是對肺在五臟中位居最高和保護臟腑、抵禦外邪、統領一身之氣作用的高度概括。
肺通過氣管、喉、鼻直接與外界相通。因此,肺的生理功能最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如自然界風、寒、暑、濕、燥、火“六十婬十”之邪侵襲人十體,尤其是風寒邪氣,多首先入肺而導致肺衛失宣、肺竅不利等病變,由於肺與皮十毛十相合,所以病變初期多見發十熱惡寒、咳嗽;鼻塞等肺衛功能失調之候。
2.肺為嬌臟:肺為嬌臟是指肺臟清虛嬌十嫩而易受邪侵的特十性十。嬌是嬌十嫩之意。肺為清虛之體,且居高位,為諸臟之華蓋,百脈之所朝,外合皮十毛十,開竅於鼻,與天氣直接相通:六十婬十外邪侵犯人十體,不論是從口鼻而人,還是侵犯皮十毛十,皆易於犯肺而致病。他臟之寒熱病變,亦常波及於肺,以其不耐寒熱,易於受邪,“其十性十惡寒、惡熱、惡燥、惡濕,最畏火、風。邪著則失其清肅之令,遂痹塞不通爽矣”(《臨證指南醫案·卷四》),故稱嬌臟,肺位最高,邪必先傷,肺葉嬌十嫩,不耐邪侵,肺為清虛之臟,不容邪氣所幹;故無論外感、內傷或其他臟腑病變,皆可累及於肺而為病。故曰:“肺為嬌臟,所主皮十毛十,最易受邪”(《不居集》),“肺氣一傷,百病蜂起,風則喘,寒則嗽,濕則痰,火則咳,以清虛之府,纖芥不容,難護易傷故也”(《理虛元鑒》)。
3.肺氣與秋氣相應:肺為清虛之體。十性十喜清潤,與秋季氣候清肅、空氣明潤相通應.故肺氣在秋季最旺盛,秋季也多見肺的病變:肺氣旺於秋,肺與秋季,西方、燥、金、白色、辛味等有內在的聯系:如秋金之時。燥氣當令,此時燥邪極易侵犯人十體而耗傷肺之十陰十津,出現幹咳,皮膚和口鼻幹燥等癥狀:又如風寒束表,侵襲肺衛,出現惡寒發十熱,頭項強痛,脈浮等外感表證時,用麻黃、桂枝等辛散解表之藥,使肌表之邪從汗而解。
三、脾
脾位於腹腔上部,膈膜之下,與胃以膜相連,“形如犬舌,狀如雞冠”,與胃、肉、唇、口等構成脾系統。主運化、統血,輸佈水谷十精十微,為氣血生化之源,人十體臟腑百骸皆賴脾以濡養,故有後天之本之稱。在五行屬土,為十陰十中之至十陰十。脾與四時之長夏相應。
(一)脾的解剖形態
1.脾的解剖位置:位於腹腔上部,膈膜下面,在左季脅的深部,附於胃的背側左上方,“脾與胃以膜相連”(《素問·太十陰十陽十明論》)。
2.脾的形態結構:脾是一個形如刀鐮,扁平橢圓彎曲狀器官,其色紫赤。在中醫文獻中,脾的形象是“扁似馬蹄”(《醫學入門·臟腑》),“其色如馬肝紫赤,其形如刀鐮”(《醫貫》),“形如犬舌,狀如雞冠,生於胃下,橫貼胃底,與第一腰骨相齊,頭大向右至小腸,尾尖向左連脾肉邊,中有一管斜入腸,名曰瓏管”(《醫綱總樞》)。“扁似馬蹄”是指脾而言,“形如刀鐮”,“犬舌”、“雞冠”是指胰而言。
總之,從脾的位置、形態看,可知臟象學說中的“脾”作為解剖學單位就是現代解剖學中的脾和胰。但其生理功能又遠非脾和胰所能囊括。
(二)脾的生理功能
1.脾主運化:運,即轉運輸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運化,指脾具有將水谷化為十精十微,並將十精十微物質轉輸至全身各臟腑組織的功能。實際上,脾就是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和運輸的功能:
飲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轉輸,是在脾胃、肝膽、大小腸等多個臟腑共同參與下的一個復雜的生理活動,其中脾起主導作用:脾的運化功能主要依賴脾氣升清和脾十陽十十溫十煦的作用:脾宜升則健。“人納水谷,脾氣化而上升”(《醫學三字經·附錄·臟腑》),“脾升而善磨”(《四聖心源》),水谷入胃,全賴脾十陽十為之運化。故“脾有一分之十陽十,能消一分之水谷;脾有十分之十陽十,能消十分之水谷”(《醫原》)。脾的運化功能,統而言之曰運化水谷,分而言之,則包括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液兩個方面。
(1)運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種飲食物。脾運化水谷,是指脾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脾運化水谷的過程為:一是胃初步腐熟消化的飲食物,經小腸的泌別清濁作用,通過脾的磨谷消食作用使之化為水谷十精十微(又稱水谷十精十氣);二是吸收水谷十精十微並將其轉輸至全身;三是將水谷十精十微上輸心肺而化為氣血等重要生命物質。概言之,脾主運化水谷,包括瞭消化水谷、吸收轉輸十精十微並將十精十微轉化為氣血的重要生理作用。飲食人胃後,對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實際上是在胃和小腸內進行的。“脾主運化,胃司受納,通主水谷”(《類經,藏象類》)。胃主受納水谷,並對飲食物進行初步消化,通過幽門下移於小腸作進一步消化。但必須依賴脾的磨谷消食作用,才能將水谷化生為十精十微,“脾之所以消磨水谷者,非為磨之能礱,杵之能舂也,以氣吸之,而食物不墜焉耳。食物入胃,有氣有質,質欲下達,氣欲上升,與胃氣熏蒸,氣質之去留各半,得脾氣一致,則胃氣有助,食物之十精十得以盡留,至其有質無氣,乃縱之使去,幽門開而糟粕棄矣”(《醫述》引《醫參》)。
食物經過消化吸收後,其水谷十精十微又靠脾的轉輸和散十精十作用而上輸於肺,由肺臟註入心脈化為氣血,再通過經脈輸送全身,以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以及皮十毛十、筋十肉等各個組織器官。“飲食先人於胃,俟脾胃運化,其十精十微上輸於肺,肺氣傳佈各所當人之臟,濁氣下人十大小腸,是脾胃為分金爐也”(《醫權初編》)。總之,五臟六腑維持正常生理活動所需要的水谷十精十微,都有賴於脾的運化作用。由於飲食水谷是人出生之後維持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營養物質的主要來源,也是生成氣血的物質基礎。飲食水谷的運化則是由脾所主,所以說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曰:“一有此身,必資谷氣,谷入於胃,灑陳於六腑而氣至,和調於五臟而血生,而人資之以為生者,故曰後天之本在脾”(《醫宗必讀·腎為先天本脾為後天本論》)。但“五味人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十精十氣”(《素問·奇病論》),人以水谷為本,脾胃為水谷之海,故又雲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這一理論在養生防病方面,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脾的運化功能強健,十習十慣上稱作“脾氣健運”。隻有脾氣健運,則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為化生氣、血、津十液等提供足夠的養料,才能使全身臟腑組織得到充分的營養,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反之,若脾失健運,則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便因之而失常,就會出現腹脹、便溏、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和氣血不足等病理變化。
(2)運化水濕:運化水濕又稱運化水液,是指脾對水液的吸收和轉輸,調節人十體水液代謝的作用,即脾配合肺、腎、三焦、膀十胱等臟腑,調節、維持人十體水液代謝平衡的作用。脾主運化水濕是調節人十體水液代謝的關鍵環節。在人十體水液代謝過程中,脾在運輸水谷十精十微的同時,還把人十體所需要的水液(津十液),通過心肺而運送到全身各組織中去,以起到滋養濡潤作用,又把各組織器官利用後的水液,及時地轉輸給腎,通過腎的氣化作用形成尿液,送到膀十胱,排十泄於外,從而維持體內水液代謝的平衡。脾居中焦,為人十體氣機升降的樞紐,故在人十體水液代謝過程中起著重要的樞紐作用。因此,脾運化水濕的功能健旺,既能使體內各組織得到水液的充分濡潤,又不致使水濕過多而瀦留。反之,如果脾運化水濕的功能失常,必然導致水液在體內的停滯,而產生水濕、痰飲等病理產物,甚則形成水腫。故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問·至真要大論》)。這也就是脾虛生濕、脾為生痰之源和脾虛水腫的發生機理。
脾運化水谷十精十微和運化水濕兩個方面的作用,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一種功能失常可導致另一方面的功能失常,故在病理上常常互見。
2.脾主生血統血:脾主生血,指脾有生血的功能。統血,統是統攝、控制的意思。脾主統血,指脾具有統攝血液,使之在經脈中運行而不溢於脈外的功能。
(1)脾主生血: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運化的水谷十精十微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質基礎。故張景嶽說:“血……,源源而來,生化於脾”(《景嶽全書·血證》)。脾運化的水谷十精十微,經過氣化作用生成血液。脾氣健運,化源充足,氣血旺盛則血液充足。若脾失健運,生血物質缺乏,則血液虧虛,出現頭暈眼花,面、唇、舌、爪甲淡白等血虛征象。
⑵脾主統血:“脾統諸經之血”(《名醫匯粹》),“人五臟六腑之血,全賴脾氣統攝”(《沈註金匱要略·卷十六》)。脾氣能夠統攝周身血液,使之正常運行而不致溢於血脈之外。脾統血的作用是通過氣攝血作用來實現的。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氣為血帥,血隨氣行。脾的運化功能健旺,則氣血充盈,氣能攝血;氣旺則固攝作用亦強,血液也不會逸出脈外而發生出十血現象。反之,脾的運化功能減退,化源不足,則氣血虛虧,氣虛則統攝無權,血離脈道,從而導致出十血:由此可見,脾統血,實際上是氣對血作用的具體體現,所謂“脾統血者,則血隨脾氣流行之義也”(《醫碥·血》)。但脾之統血與脾十陽十也有密切關系。“脾統血,血之運行上下,全賴於脾。脾十陽十虛,則不能統血”(《血證論·臟腑病機論》)。因脾失健運,十陽十氣虛衰,不能統攝血液,血不歸經而導致出十血者稱為脾不統血,臨十床十上表現為皮下出十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尤以下部出十血多見。
脾不僅能夠生血,而且還能攝血,具有生血統血的雙重功能。所以說:“睥統血,脾虛則不能攝血;脾化血,,脾虛則不能運化,是皆血無所主,因而脫陷妄行”(《金匱翼·卷二》)。
3。脾主升清:升,指上升和輸佈;清,指十精十微物質。脾主升清是指脾具有將水谷十精十微等營養物質,吸收並上輸於心、肺、頭目,再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全身,並維持人十體內臟位置相對恒定的作用。這種運化功能的特點是以上升為主,故說“脾氣主升”。
而上升的主要是十精十微物質,所以說“脾主升清”。脾之升清,是和胃之降濁相對而言。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脾氣主升與胃氣主降形成瞭升清降濁的一對矛盾,它們既對立又統一,共同完成飲食物之消化吸收和輸佈。另一方面,臟腑之間的升降相因、協調平衡是維持人十體內臟位置相對恒定的重要因素。脾氣之升可以維持內臟位置之恒定而不下垂。脾的升清功能正常,水谷十精十微等營養物質才能正常吸收和輸佈,氣血充盛,人十體的生機盎然。同時,脾氣升發,又能使機體內臟不致下垂。如脾氣不能升清,則水谷不能運化,氣血生化無源,可出現神疲乏力、眩暈、泄瀉等癥狀。脾氣下陷(又稱中氣下陷),則可見久泄脫十肛十甚或內臟下垂等。
(三)脾的生理特十性十
1.脾宜升則健:升有下者上行,升浮向上之義。五臟各有升降,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腎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在中者能升能降。五臟氣機升降相互作用,形成瞭機體升降出入氣化活動的整體十性十,維持著氣機升降出入的動十態動衡。脾升胃降,為人十體氣機上下升降的樞紐。脾十性十主升,是指脾的氣機運動形式以升為要。脾升則脾氣健旺,生理功能正常,故曰:“脾宜升則健”(《臨證指南醫案·卷二》)。
2.脾喜燥惡濕:脾為太十陰十濕土之臟,胃為十陽十明燥土之腑。“太十陰十濕土,得十陽十始運;十陽十明燥土,得十陰十自安,此脾喜剛燥.胃喜柔潤也”(《J臨證指南醫案·卷二》)。脾喜燥惡濕,與胃喜潤惡燥相對而言。脾能運化水濕,以調節體內水液代謝的平衡:脾虛不運則最易生濕,而濕邪過勝又最易困脾。“濕喜歸脾者,以其同氣相感故也”(《臨證指南醫案·卷二》)。脾主濕而惡濕,因濕邪傷脾,脾失健運而水濕為患者,稱為“濕困脾土”,可見頭重如裹、脘腹脹悶、口粘不渴等癥。若脾氣虛弱,健運無權而水濕停聚者,稱“脾病生濕”(脾虛生濕),可見肢倦、納呆、脘腹脹滿、痰飲、泄瀉、水腫等。總之,脾具有惡濕的特十性十,並且對於濕邪有特殊的易感十性十。
3.脾氣與長夏相應:脾主長夏,脾氣旺於長夏,脾臟的生理功能活動,與長夏的十陰十陽十變化相互通應。此外,脾與中央方位、濕、土、黃色、甘味等有內在聯系。脾運濕又惡濕,若脾為濕困,運化失職,可引起胸脘痞滿、食少體倦、大便溏薄、口甜多涎、舌苔滑膩等,反映瞭脾與濕的關系。故長夏之時,處方遣藥,常常加入藿香、佩蘭等芳十香化濁醒脾燥濕之品。此外,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氣虛弱則會出現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等,臨十床十治療脾虛多選用十十黨十十參、黃芪、白術、扁豆、大棗、飴糖等甘味之晶,這體現瞭睥與甘的關系。
四、肝
肝位於腹部,橫膈之下,右脅下而偏左。與膽、目、筋、爪等構成肝系統。主疏泄、藏喜條達而惡抑鬱,體十陰十用十陽十。在五行屬木,為十陰十中之十陽十。肝與四時之春相應:
(一)肝的解剖形態
1.肝的解剖位置:肝位於腹部,橫膈之下,右脅下而稍偏左。“肝居膈下上著脊之九椎下”(《醫宗必讀·改正內景臟腑圖》),“肝之為臟……其臟在右脅右腎之前,並胃貫脊之第九椎”(《十四經發揮》)。說明中醫學已正確地認識到瞭肝臟的部位是在右脅下右腎之前而稍偏,需要指出的是,在中醫學中還有“肝左肺右”之說。它始見於《內經》,“肝生於左,肺藏於右”(《素問·刺禁論》)。為什麼左肝右肺呢?因左右為十陰十陽十之道路,人生之氣,十陽十從左升,十陰十從右降。肝屬木,應春,位居東方,為十陽十生之始,主生主升;肺屬金,應秋,位居西方,為十陰十藏之初,主殺、主降。左為十陽十升,右為十陰十降。故肝體居右,而其氣自左而升;肺居膈上而其氣自右而降。肝為十陽十主升發,肺為十陰十主肅降。故從肝和肺的生理功能特點來說是“左肝右肺”。可見“左肝右肺”不是指解剖部位而言,而是指其功能特點而言:故張景嶽說:“肝木旺於東方而主發生,故其氣生於左。肺金旺於西方而主收斂,故其氣藏於右”(《類經·針刺類》)。總之,肝生於左,謂肝氣主升,其治在左。根據左升右降理論,肝的行氣部位在左。故曰“肝之為臟……其治在左”(《十四經發揮》)。
2.肝的形態結構:肝為分葉臟器,左右分葉,其色紫赤。對於肝的分葉,中醫文獻雖有記載,但有許多不確切之處,如《難經》就有“獨有兩葉”和“左三葉、右四葉,共七葉”之異。楊上善認為:“肝者,據大葉言之,則是兩葉也。若據小葉言之,則多葉矣”(《難經集註》)。楊氏的描述,接近於肝的表面分葉為左右兩葉,內部分葉計五葉的解剖實
(二)肝的生理功能
1.肝主疏泄: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舒暢、條達以保持全身氣機疏通暢達,通而不滯,散而不鬱的作用。肝主疏泄是保證機體多種生理功能正常發揮的重要條件。疏,即疏通,疏導。泄,即升發,發泄。疏泄,升發發泄,疏通。“疏泄”一詞,始見於《素問·五常政大論》:“土疏泄,蒼氣達”,與土得木而達同義:元·朱丹溪首次明確地提出“司疏泄者,肝也”(《格致餘論·十陽十有餘十陰十不足論》)的觀點。
肝主疏泄在人十體生理活動中的主要作用是:
(1)調暢氣機: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總的是關系到人十體全身的氣機調暢。氣機,即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升降出入是氣化作用的基本形式。人十體是一個不斷地發生著升降出入的氣化作用的機體。氣化作用的升降出入過程是通過臟腑的功能活動而實現的。人十體臟腑經絡、氣血津十液、營衛十陰十陽十,無不賴氣機升降出入而相互聯系,維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肝的疏泄功能,對全身各臟腑組織的氣機升降出入之間的平衡協調,起著重要的疏通調節作用。“凡臟腑十二經之氣化,皆必藉肝膽之氣化以鼓舞之,始能調暢而不病”(《讀醫隨筆·卷四》)。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氣機調暢、氣血和調、經絡通利,臟腑組織的活動也就正常協調。
(2)調節十精十神情志:情志,即情感、情緒,是指人類十精十神活動中以反映情感變化為主的一類心理過程。中醫學的情志屬狹義之神的范疇,包括喜、怒、憂、思、悲、恐:驚,亦稱之為七情。肝通過其疏泄功能對氣機的調暢作用,可調節人的十精十神情志活動。人的十精十神情志活動,除由心神所主宰外還與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關,故向有“肝主謀慮”(《素問·靈蘭秘典論》)之說。謀慮就是謀思慮,深謀熟慮。肝主謀慮就是肝輔佐心神參與調節思維、情緒等神經十精十神活動的作用。在正常生理情況下,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氣升發,既不亢十奮,也不抑鬱,舒暢條達,則人就能較好地協調自身的十精十神情志活動,表現為十精十神愉快,心情舒暢,理智清朗,思維靈敏,氣和志達,血氣和平。若肝失疏泄,則易於引起人的十精十神情志活動異常。疏泄不及,則表現為抑鬱寡歡、多愁善慮等。疏泄太過,則表現為煩躁易怒、頭脹頭痛、面紅目赤等。故曰:“七情之病,必由肝起”(《柳州醫話》)。“神者氣之子,氣者神之母,形者神之室。氣清則神暢,氣濁則神昏,氣亂則神去”(宋·高以孫《緯略卷十》)。
肝主疏泄失常與情志失常,往往互為因果。肝失疏泄而情志異常,稱之為因鬱致病。因情志異常而致肝失疏泄,稱之為因病致鬱。
(3)促進消化吸收:脾胃是人十體主要的消化器官。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肝主疏泄是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吸收的重要條件。肝對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促進作用,是通過協調脾胃的氣機升降,和分十泌、排十泄膽汁而實現的。
協調脾胃的氣機升降:胃氣主降,受納腐熟水谷以輸送於脾;脾氣主升,運化水谷十精十微以灌溉四旁。脾升胃降構成瞭脾胃的消化運動。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保持脾胃升降樞紐能夠協調不紊的重要條件。肝屬木,脾胃屬土,土得木而達。“木之十性十主乎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泄之,則水谷乃化。設肝不能疏泄水谷,滲泄中滿之證在所難免”(《血證論·臟腑病機論》)。可見,飲食的消化吸收與肝的疏泄功能有密切關系,故肝的疏泄功能,既可以助脾之運化,使清十陽十之氣升發,水谷十精十微上歸於肺,又能助胃之受納腐熟,促進濁十陰十之氣下降,使食糜下達於小腸。若肝失疏泄,犯脾克胃,必致脾胃升降失常,臨十床十上除具肝氣鬱結的癥狀外,既可出現胃氣不降的暖氣脘痞、嘔惡納減等肝胃不和癥狀,又可現脾氣不升的腹脹、便溏等肝脾不調的癥狀。故曰:“肝氣一動,即乘脾土,作痛作脹,甚則作瀉,又或上犯胃土,氣逆作嘔,兩脅痛脹”(《知醫必辨,論肝氣》)。
分十泌排十泄膽汁:膽附於肝,內藏膽汁,膽汁具有促進消化的作用。膽汁是肝之餘氣積聚而成。誠如戴起宗所說:“膽之十精十氣,則因肝之餘氣溢入於膽,故(膽)藏在短葉間,相並而居,內藏十精十汁三合,其汁清凈”(《脈訣刊誤·卷上》)。可見,膽汁來源於肝,貯藏於膽,膽汁排十泄到腸腔十內,以助食物的消化吸收。故曰:“凡人食後,小腸飽滿,腸頭上十逼十膽囊,膽汁漬入腸內,利傳渣滓”(《醫原》)。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膽汁能正常地分十泌和排十泄,有助於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如果肝氣鬱結,影響膽汁的分十泌和排十泄,可導致脾胃的消化吸收障礙,出現脅痛、口苦、納食不化,甚至黃疸等。總之,脾為十陰十中之至十陰十,非十陰十中之十陽十不升,土有敦厚之十性十,非曲直之木不達。肝氣升發,疏達中土,以助脾之升清運化,胃之受納腐熟。
(4)維持氣血運行:肝的疏泄能直接影響氣機調暢。隻有氣機調暢,才能充分發揮心主血脈、肺助心行血、脾統攝血液的作用,從而保證氣血的正常運行。所以肝氣舒暢條達,血液才得以隨之運行,藏泄適度。“血隨氣行,周流不停”(《風勞臌膈四大證治》)。血之源頭在於氣,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若肝失疏泄,氣機不調,必然影響氣血的運行。如氣機阻滯,則氣滯而血瘀,則可見胸脅刺痛,甚至瘕積、腫塊、痛經、閉十經等。若氣機逆亂,又可致血液不循常道而出十血。所謂“血為氣之配,氣熱則熱,氣寒則寒,氣升則升,氣降則降,氣凝則凝,氣滯則滯”(《格致餘論·經水或紫或黑論》)。
(5)調節水液代謝:水液代謝的調節主要是由肺、脾、腎等臟腑共同完成的,但與肝也有密切關系。因肝主疏泄,能調暢三焦的氣機,促進上中下三焦肺、脾、腎三臟調節水液代謝的機能,即通過促進脾之運化水濕、肺之佈散水津、腎之蒸化水液,以調節水液代謝。三焦為水液代謝的通道。“上焦不治,則水犯高源;中焦不治,則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則水亂二便。三焦氣治,則脈絡通而水道利”(《類經,臟象類》)。三焦這種司決瀆的功能,實際上就是肺、脾、腎等調節水液功能的綜合。肝的疏泄正常,氣機調暢,則三焦氣治,水道通利,氣順則一身之津十液亦隨之而順,故曰:“氣行水亦行”(《血證論·十陰十陽十水火氣血論》)。若肝失疏泄,三焦氣機阻滯,氣滯則水停,從而導致痰、飲、水腫,或水臌等。故曰:“水者氣之子,氣者水之母。氣行則水行,氣滯則水滯”(《醫經溯洄集·小十便原委論》)。由此可見,肝臟是通過其疏利調達三焦臟腑氣機的作用,來調節體內的水液代謝活動的,這就是理氣以治水的理論依據。但須指出,理氣法不是治療水腫的主要治法,而是協助行水的重要一環。
(6)調節十性十與生十殖
①調理沖任:婦女經、帶、胎、產等特殊的生理活動,關系到許多臟腑的功能,其中肝臟的作用甚為重要,向有“女子以肝為先天”之說。婦女一生以血為重,由於行經耗血,妊十娠血聚養胎、分娩出十血等,無不涉及於血,以致女子有餘於氣而不足於血。沖為血海,任主胞胎,沖任二脈與女十性十生理機能休戚相關。肝為血海,沖任二脈與足厥十陰十肝經相通,而隸屬於肝。肝主疏泄可調節沖任二脈的生理活動。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足厥十陰十經之氣調暢,沖任二脈得其所助,則任脈通利,太沖脈盛,月十經應時而下,帶下分十泌正常,妊十娠孕育,分娩順利。若肝失疏泄而致沖任失調,氣血不和,從而形成月十經、帶下、胎產之疾,以及十性十功能異常和不十孕等。
②調節十精十室:十精十室為男子藏十精十之處。男子隨腎氣充盛而天癸至(促進十性十成熟並維持生十殖功能的物質),則十精十氣溢瀉,具備瞭生十殖能力。男十性十精十室的開合、十精十液的藏泄,與肝腎的功能有關。“主閉藏者,腎也,司疏泄者,肝也”(《格致餘論·十陽十有餘十陰十不足論》)。肝之疏泄與腎之閉藏協調平衡,則十精十室開合適度,十精十液排十泄有節,使男子的十性十與生十殖機能正常。若肝之疏泄失常,必致開合疏泄失度。其不及,可見十性十欲低下、十陽十痿、十精十少、不十孕等;其太過,則十性十欲亢十奮、十陽十強、夢十遺等。故曰:“肝為十陰十中之十陽十,其脈繞十陰十器,強則好色,虛則妒十陰十,時憎女子”(《類經·藏象類》)。
2.肝藏血生血
(1)肝主藏血:肝藏血是指肝臟具有貯藏血液、防止出十血和調節血量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海之稱。
①貯藏血液:血液來源於水谷十精十微,生化於脾而藏受於肝。肝內貯存一定的血液,既可以濡養自身,以制約肝的十陽十氣而維持肝的十陰十陽十平衡、氣血和調,又可以防止出十血。因此,肝不藏血,不僅可以出現肝血不足,十陽十氣升騰太過,而且還可以導致出十血。
②調節血量:在正常生理情況下,人十體各部分的血液量是相對恒定的。但是,人十體各部分的血液,常隨著不同的生理情況而改變其血量。當機體活動劇烈或情緒激動時,人十體各部分的血液需要量也就相應地增加,於是肝臟所貯藏的血液向機體的外周輸佈,以供機體活動的需要。當人們在安靜休息及情緒穩定時,由於全身各部分的活動量減少,機體外周的血液需要量也相應減少,部分血液便歸藏於肝。所謂“人動則血運於諸經,人靜則血歸於肝臟”。因肝臟具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作用,故肝有“血海”之稱。
肝藏血功能發生障礙時,可出現兩種情況:一是血液虧虛。肝血不足,則分佈到全身各處的血液不能滿足生理活動的需要,可出現血虛失養的病理變化。如自失血養,則兩目幹澀昏花,或為夜盲;筋失所養,則筋脈拘急,肢十體麻木,屈伸不利,以及婦女月十經量少,甚至閉十經等。二是血液妄行。肝不藏血可發生出十血傾向的病理變化,如吐血、衄血、月十經過多、崩漏。
肝的疏泄與藏血之間的關系:肝主疏泄又主藏血。藏血是疏泄的物質基礎,疏泄是藏血的功能表現。肝的疏泄全賴血之濡養作用,又賴肝之功能正常才能發揮其作用。所以肝的疏泄與藏血功能之間有著相輔相成的密切的關系。就肝之疏泄對藏血而言,在生理上,肝主疏泄,氣機調暢,則血能正常地歸藏和調節。血液的運行不僅需要心肺之氣的推動和脾氣的統攝,而且還需要肝氣的調節才能保證氣機的調暢而使血行不致瘀滯。在病理上,肝失疏泄可以影響血液的歸藏和運行。如肝鬱氣滯,氣機不暢,則血亦隨之而瘀滯,即由氣滯而血瘀。若疏泄太過,肝氣上逆,血隨氣逆,又可導致出十血。就肝之藏血對疏泄而言,在生理上,肝主藏血,血能養肝,使肝十陽十勿亢,保證肝主疏泄的功能正常。在病理情況下,肝之藏血不足或肝不藏血而出十血,終致肝血不足。肝血不足,血不養肝,疏泄失職,則夜寐多夢,女子月十經不調等癥相繼出現。
(2)肝主生血:肝主生血是指肝參與血液生成的作用。肝不僅藏血,而且還能生血。“肝……其充在筋,以生血氣”(《素問·六節臟象論》),“氣不耗,歸十精十於腎而為十精十。十精十不十泄,則歸十精十於肝而化清血”(《張氏醫通·諸血門》)。可見,肝參與血液的生成。
肝主疏泄與肝主生血:肝以血為體,以氣為用。“肝主血,肝以血為自養,血足則柔,血虛則強”(《十溫十病條辨·卷六》)。肝生血,血足則肝體自充。剛勁之質得為柔和之體,通其條達暢茂之十性十,則無升動之害。疏泄與生血,肝氣與肝血,相互為用,動靜有常。肝血不足則肝氣有餘,疏泄太過,而為肝氣、肝火、肝風之災。故曰:“肝血不足,則為筋攣、為角弓、為十抽十搐、為爪枯、為目眩、為頭痛、為脅肋痛、為少腹痛、為疝痛諸證”(《質疑錄》)。
(三)肝的生理特十性十
1.肝喜條達:條達,舒展、條暢、通達之意。抑鬱,遏止阻滯。肝為風木之臟,肝氣升發,喜條達而惡抑鬱。肝氣宜保持柔和舒暢,升發條達的特十性十,才能維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宛如春天的樹木生長那樣條達舒暢,充滿生機。肝主升發是指肝具升發生長,生機不息之十性十,有啟迪諸臟生長化育之功。肝屬木,其氣通於春,春木內孕生升之機,以春木升發之十性十而類肝,故稱肝主升發,又稱肝主升生之氣。條達為木之本十性十,自然界中凡木之屬,其生長之勢喜舒展、順暢、暢達,既不壓抑又不阻遏而伸其自然之十性十。肝屬木,木十性十條達,故條達亦為肝之十性十。肝喜條達是指肝十性十喜舒展、條暢、暢達,實即肝之氣機十性十喜舒暢、調暢。在正常生理情況下,肝氣升發、柔和、舒暢,既非抑鬱,也不亢十奮,以沖和條達為順。所以,唐容川說:“肝屬木,木氣沖和發達,不致遏鬱,則血脈得暢”(《血證論·臟腑病機論》)。若肝氣升發不及,鬱結不舒,就會出現胸脅滿悶、脅肋脹痛、抑鬱不樂等癥狀。如肝氣升發太過,則見急躁易怒、頭暈目眩、頭痛頭脹等癥狀。肝的這種特十性十與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有密切關系。
肝氣升發條達而無抑遏鬱滯,則肝之疏泄功能正常。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是肝喜升發條達之十性十所決定的。故曰:“肝之十性十,喜升而惡降,喜散而惡斂”(《讀醫隨筆·平肝者舒肝也非伐肝也》),“以木為德,故其體柔和而升,以象應春,以條達為十性十……其十性十疏泄而不能屈抑”(《內經博議》)。
2.肝為剛臟:肝為風木之臟,喜條達而惡抑鬱,其氣易逆易亢,其十性十剛強,故稱。剛,剛強十暴急之謂。肝臟具有剛強之十性十,其氣急而動,易亢易逆,故被喻為“將軍之官”。肝體十陰十用十陽十,為風木之臟,其氣主升主動,喜條達而惡抑鬱,也忌過亢。肝為剛臟系由肝體十陰十用十陽十之十性十所致。肝體十陰十柔,其用十陽十剛,十陰十陽十和調,剛柔相濟,則肝的功能正常。故日:“肝為風木之臟,因有相火內寄,體十陰十用十陽十,其十性十剛,主動,主升,全賴神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肅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宮敦阜之土氣以培之,則剛勁之質,得為柔和之體,遂其條達暢茂之十性十,何病之有”(《臨證指南醫案·卷一》)。在生理情況下,肝之體十陰十賴腎之十陰十精十以涵,方能充盈,故肝之自身十體十陰十常不足而其用十陽十常易亢。剛柔不濟,柔十弱而剛強,故肝氣易亢易逆。肝氣、肝十陽十常有餘的病理特十性十,反映瞭肝臟本身具有剛強躁急的特十性十。故沈金鰲說:“肝……其體柔而剛,直而升,以應乎春,其用條達而不可鬱,其氣偏急而激暴易怒,故其為病也,多逆”(《雜病源流犀燭》)。若忤其十性十則恣橫欺凌,延及他臟,而乘脾、犯胃、沖心、侮肺、及腎,故曰肝為五臟之賊。
3.肝體十陰十而用十陽十:體用是中國古代哲學范疇,指實體及其作用、功能、屬十性十,或本質與現象,或根據與表現的關系。引人中醫學領域,旨在說明臟腑的本體及其與生理功能、生理特十性十的關系。體指臟腑本體,用指臟腑的功能、特十性十。肝體十陰十而用十陽十:所謂“體”,是指肝的本體;所謂“用”,是指肝臟的功能活動。肝為剛臟,以血為體,以氣為用,體十陰十而用十陽十。肝為藏血之臟,血屬十陰十,故肝體為十陰十;肝主疏泄,十性十喜條達,內寄相火,主升主動,故肝用為十陽十。
肝臟“體十陰十”的意義:一、肝屬十陰十臟的范疇,位居膈下,故屬十陰十;二、肝藏十陰十血:血屬十陰十。肝臟必須依賴十陰十血的滋養才能發揮其正常的生理作用,肝為剛臟,非柔潤不和。
肝臟“用十陽十”的意義:一、從肝的生理機能來看,肝主疏泄,十性十喜條達,內寄相火,主動主升,按十陰十陽十屬十性十言之,則屬於十陽十;二、從肝的病理變化來看,易於十陽十亢,易於動風。肝病常表現為肝十陽十上亢和肝風內動,引起眩暈、肢麻、十抽十搐、震顫、角弓反張等癥狀。氣為十陽十,血為十陰十,十陽十主動,十陰十主靜,因而稱肝臟“體十陰十而用十陽十”。
肝體十陰十用十陽十,實際上概括瞭肝的形體結構與生理功能的關系,也揭示瞭肝臟在生理及病理變化上的主要特征。
由於肝臟具有體十陰十而用十陽十的特點,所以,在臨十床十上對於肝病的治療,“用十藥不宜剛而宜柔,不宜伐而宜和”(《類證治裁·卷之三》)。往往用滋養十陰十血以益肝或采用涼肝、瀉肝等法以抑制肝氣肝十陽十之升動過度。
4.肝氣與春氣相應:肝與東方、風、木、春季、青色、酸味等有著一定的內在聯系。春季為一年之始,十陽十氣始生,萬物以榮,氣候十溫十暖多風。天人相應,同氣相求,在人十體則與肝相應。故肝氣在春季最旺盛,反應最強,而在春季也多見肝之病變。證之於臨十床十,春三月為肝木當令之時,肝主疏泄,與人的十精十神情志活動有關;故十精十神神經病變多發於春天。又如肝與酸相通應,故補肝多用白芍、五味子等酸味之品。
五、腎(附:命門)
腎,位於腰部脊柱兩側,左右各一,右微下,左微上,外形橢圓彎曲,狀如豇豆。與膀十胱、骨髓、腦、發、耳等構成腎系統。主藏十精十,主水液,主納氣,為人十體臟腑十陰十陽十之本,生命之源,故稱為先天之本;在五行屬水,為十陰十中之十陽十。在四時與冬季相應。
(一)腎的解剖形態
1.腎的解剖位置:腎位於腰部脊柱兩側,左右各一,右微下,左微上。“腎兩枚,附脊第十四椎”(《類證治裁·卷之首》)。
2.腎的形態結構:腎有兩枚,外形橢圓彎曲,狀如豇豆。“腎有二,十精十之居也,生於脊齊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形如豇豆,相並而曲附於脊外,有黃脂包裹,裡白外黑”(《醫貫》)。
(二)腎的生理功能
1.腎藏十精十:腎藏十精十是指腎具有貯存、封藏人身十精十氣的作用。
(1)十精十的概念與分類
①十精十的概念:十精十,又稱十精十氣,是中國古代哲學氣一元論的重要范疇。在中國氣一元論發展史上,十精十氣論者以十精十、十精十氣釋氣,即十精十、十精十氣就是氣。引入中醫學領域,形成瞭中醫學氣和十精十或十精十氣的概念:在中醫學中,氣與十精十雖同屬於生命物質系統范疇,但十精十是除氣之外的十精十微物質的總稱,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具有多層含義的概念。一般而言,十精十的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之十精十是構成十人十體的維持人十體生長發育、生十殖和臟腑功能活動的有形的十精十微物質的統稱。故曰:“十精十有四:曰十精十也,血也,津也,液也”(《讀醫隨筆·氣血十精十神論》)。前一個“十精十”字即指廣義而言。廣義之十精十包括稟受於父母的生命物質,即先天之十精十,以及後天獲得的水谷之十精十,即後天之十精十。
狹義之十精十是稟受於父母而貯藏於腎的具生十殖繁衍作用的十精十微物質,又稱生十殖之十精十。
②十精十的分類:就十精十的來源而言,可分為先天之十精十和後天之十精十兩類。
先天之十精十:先天之十精十又稱腎本臟之十精十。先天之十精十,稟受於父母,與生俱來,是生育繁殖,構成十人十體的原始物質。“人始生,先成十精十”(《靈樞·經脈》),“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十毛十身生,是謂十精十”(《靈樞·決氣》),“十精十合而形始成,此形即十精十也,十精十即形也”(《景嶽全書·小兒補腎論》)。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十精十是構成胚胎的原始物質,為生命的基礎,所以稱為‘先天之十精十”。先天之十精十藏於腎中,出生之後,得到後天之十精十的不斷充實,成為人十體生育繁殖的基本物質,故又稱為“生十殖之十精十”。
後天之十精十:後天之十精十又稱五臟六腑之十精十。後天之十精十,來源於水谷十精十微,由脾胃化生並灌既五臟六腑。人出生以後,水谷入胃,經過胃的腐熟、脾的運化而生成水谷之十精十氣,並轉輸到五臟六腑,使之成為臟腑之十精十。臟腑之十精十充盛,除供給本身生理活動所需要的以外,其剩餘部分則貯藏於腎,以備不時之需。當五臟六腑需要這些十精十微物質給養的時候,腎臟又把所藏之十精十氣,重新供給五臟六腑。一方面不斷貯藏,另一方面又不斷供給,循環往復,生生不已。這就是腎藏五臟六腑之十精十的過程和作用。由此可見,後天之十精十是維持人十體生命活動、促進機體生長發育的基本物質。故曰:“腎者受五臟六腑之十精十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泄,是十精十藏於腎而非生於腎也。五臟六腑之十精十,腎實藏而司其輸泄,輸泄以時,則五臟六腑之十精十相續不絕,所以成其坎而位乎北,上十十交十十於心,滿而後溢,生生之道也”(《怡堂散記》)。
先天之十精十和後天之十精十的關系:先天之十精十和後天之十精十,其來源雖然不同,但卻同藏於腎,二者相互依存,相互為用。先天之十精十為後天之十精十準備瞭物質基礎,後天之十精十不斷地供養先天之十精十。先天之十精十隻有得到後天之十精十的補充滋養,才能充分發揮其生理效應;後天之十精十也隻有得到先天之十精十的活力資助,才能源源不斷地化生。即所謂“先天生後天,後天養先天”,二者相輔相成,在腎中密切結合而組成腎中所藏的十精十氣。腎為先天之本,接受其他臟腑的十精十氣而貯藏起來。臟腑的十精十氣充盛。腎十精十的生成、貯藏和排十泄才能正常。故曰:“十精十者,一身之至寶,原於先天而成於後天者也,五臟俱有而屬於腎”(《醫碥·遺十精十》)。
(2)十精十的生理功能:腎中十精十氣不僅能促進機體的生長、發育和繁殖,而且還能參與血液的生成,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
①促進生十殖繁衍:腎十精十是胚胎發育的原始物質,又能促進生十殖機能的成熟。腎十精十的生成、貯藏和排十泄,對繁衍後代起著重要的作用。人的生十殖器官的發育及其生十殖能力,均有賴於腎。人出生以後,由於先天之十精十和後天之十精十的相互滋養,從幼年開始,腎的十精十氣逐漸充盛,發育到青春時期,隨著腎十精十的不斷充盛,便產生瞭一種促進生十殖功能成熟的物質,稱作天癸。於是,男子就能產生十精十液,女十性十則月十經按時來十潮,十性十功能逐漸成熟,具備瞭生十殖能力。以後,隨著人從中年進入老年,腎十精十也由充盛而逐漸趨向虧虛,天癸的生成亦隨之而減少,甚至逐漸耗竭,生十殖能力亦隨之而下降,以至消失。這充分說明腎十精十對生十殖功能起著決定十性十的作用,為生十殖繁衍之本。如果腎藏十精十功能失常就會導致十性十功能異常,生十殖功能下降。
所以說,男子“二八,腎氣盛,天癸至,十精十氣溢瀉,十陰十陽十和,故能有子”,“七八……天癸竭,十精十少,形體皆極”。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素問·上古天真論》)。
總之,男十女生十殖器官的發育成熟及其生十殖能力,均有賴於腎十精十的充盛,而十精十氣的生成、貯藏和排十泄均由腎所主,故有腎主生十殖”之說。根據這一理論,固腎保十精十便成為治療十性十與生十殖機能異常的重要方法之一。
②促進生長發育:生、長、壯、老、已是人類生命的自然規律。人從出生經過發育、成長、成熟、衰老以至死亡前機體生存的時間,稱之為壽命,通常以年齡作為衡量壽命長短的尺度。中醫學稱壽命為天年、天壽,即先天賦予的壽命限度。健康長壽是人類有史以來一直為之奮鬥的目標。“健康是身十體上、十精十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這是WHO對健康的最新定義。中醫學遠在秦漢時期(大約2000年前)便明確指出:“十陰十陽十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素問·調十經論》),“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脈口、人迎應四時也,上下相應而俱來也,六經之脈不結動也,本末之寒十溫十之相守也,形肉血氣必相稱也,是謂平人”(《靈樞·終始》),平人即健康者。健康意味著機體內部以及機體與外界環境的十陰十陽十平衡,臟腑經絡功能正常,氣血和調,十精十神內守,形神合一。人的臟腑氣血盛衰,直接關系著人的強弱壽天。人以五臟為本,而腎為五臟之根。腎所藏之十精十氣為生命的基礎,在人的生長壯老已的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故曰:“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靈樞·天年》)。生長壯老已的過程稱之為生命的歷程。一般根據年齡把生命的歷程分為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四個階段。據最新資料,從出生至15或16歲統稱為少年時期,17歲至44歲為青年時期,45歲至59歲為中年時期,60歲以上為老年時期,其中60歲至74歲為老年前期,75歲至89歲為老年時期,90歲以上為長壽。據《黃帝內經》所載,中醫學關於人生命歷程的劃分方法有二:其一,《靈樞·天年》篇以10歲為單位劃分之,即從10歲至40歲為人十體由幼年至壯年生長發育和臟腑氣血隆盛時期;人到40歲,即為臟腑氣血由盛而衰的開端;自50歲始,直至百歲乃至終壽,是人十體由中年步入老年,臟腑氣血逐漸衰弱,日趨衰老直至死亡。人十體臟腑氣血隨著年齡的增長呈現出由盛而衰的規律十性十變化。其二,《素問·上古天真論》以男八女七為計,將生命歷程分為三個階段,一為生命發育階段:男子8歲至16歲,女子7歲至14歲。“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十精十氣溢瀉,十陰十陽十和,故能有子。”“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二為身十體壯十盛階段:男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女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十體盛壯。”三為身十體漸衰階段:男子“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十陽十氣衰竭於上,面焦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十精十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去。”女子“五七十陽十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十陽十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人十體臟腑和十精十氣的盛衰,隨著年齡的增長呈現出由盛而衰而竭的規律十性十變化。總之,在整個生命過程中,由於腎中十精十氣的盛衰變化,而呈現出生、長、壯、老、已的不同生理狀態。人從幼年開始,腎十精十逐漸充盛,則有齒更發長等生理現象。到瞭青壯年,腎十精十進一步充盛,乃至達到極點,機體也隨之發育到壯十盛期,則真牙生,體壯實,筋骨強健。待到老年,腎十精十衰退,形體也逐漸衰老,全身筋骨運動不靈活,齒搖發脫,呈現出老態龍鐘之象。由此可見,腎十精十決定著機體的生長發育,為人十體生長發育之根。如果腎十精十虧少,影響到人十體的生長發育,會出現生長發育障礙,如發育遲緩、筋骨痿軟等;成年則現未老先衰,齒搖發落等。故曰:“元氣(腎氣——作者註)是生來便有,此氣漸長漸消,為一生盛衰之本。元十精十(腎十精十——作者註),與氣俱來,亦漸長漸消,而為元氣之偶”(《醫學讀書記·卷下》)。腎十精十對促進人十體生長發育具有重要作用,為十性十命之根,“腎氣絕則不盡其天命而死也”(《中藏經》)。所以,對生長發育障礙,如“五軟”、“五遲”等病,補腎是其重要治療方法之一。補腎填十精十又是延緩衰老和治療老年十性十疾病的重要手段。在中醫學歷代文獻中延緩衰老的方劑,以補腎者為多。藏惜腎十精十為養生之重要原則,固十精十學派,是中醫養生學中一個重要的學術流派。
③參與血液生成:腎藏十精十,十精十能生髓,十精十髓可以化而為血。“血即十精十之屬也,但十精十藏於腎,所蘊不多,而血富於沖,所至皆是”(《景嶽全書,血證》),“夫血者,水谷之十精十微,得命門真火蒸化”(《讀醫隨筆·氣血十精十神論》)。故有血之源頭在於腎之說。所以,在臨十床十上治療血虛常用補益十精十髓之法。
④抵禦外邪侵襲:腎十精十具有抵禦外邪而使人免於疾病的作用。“足於十精十者,百病不生,窮於十精十者,萬邪蜂起”(《馮氏錦囊秘錄》)。十精十充則生命力強,衛外固密,適應力強,邪不易侵。反之,十精十虧則生命力弱,衛外不固,適應力弱,邪侵而病。故有“藏於十精十者,春不病十溫十”(《素問·金匱真言論》)之說。冬不藏十精十,春必病十溫十,腎十精十這種抵禦外邪的能力屬正氣范疇,與“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意義相同。
2.腎主水液:水液是體內正常液體的總稱。腎主水液,從廣義來講,是指腎為水臟,泛指腎具有藏十精十和調節水液的作用。從狹義而言,是指腎主持和調節人十體水液代謝的功能。本節所及,屬於後者。腎主水的功能是靠腎十陽十對水液的氣化來實現的。腎臟主持和調節水液代謝的作用,稱作腎的“氣化”作用。
人十體的水液代謝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將水谷十精十微中具有濡養滋潤臟腑組織作用的津十液輸佈周身;二是將各臟腑組織代謝利用後的濁液排十出體外。這兩方面,均賴腎的氣化作用才能完成。
在正常情況下,水飲人胃,由脾的運化和轉輸而上輸於肺,肺的宣發和肅降而通調水道,使清者(有用的津十液)以三焦為通道而輸送到全身,發揮其生理作用;濁者(代謝後的津十液)則化為汗液、尿液和氣等分別從皮膚汗孔、呼吸道、尿道排十出體外,從而維持體內水液代謝的相對平衡。在這一代謝過程中,腎的蒸騰氣化使肺、脾、膀十胱等臟腑在水液代謝中發揮各自的生理作用。被臟腑組織利用後的水液(清中之濁者)從三焦下行而歸於腎,經腎的氣化作用分為清濁兩部分。清者,再通過三焦上升,歸於肺而佈散於周身;濁者變成尿液,下輸膀十胱,從尿道排十出體外,如此循環往復,以維持人十體水液代謝的平衡。
腎的開闔作用對人十體水液代謝的平衡有一定的影響。“開”就是輸出和排十出,“闔”,就是關閉,以保持體十液相對穩定的貯存量。在正常生理狀態下,由於人的腎十陰十、腎十陽十是相對平衡的,腎的開闔作用也是協調的,因而尿液排十泄也就正常。:綜上所述,人十體的水液代謝與肺、脾胃、小腸、大腸、膀十胱、三焦等臟腑有密切關系,而肺的宣肅,脾的運化和轉輸,腎的氣化則是調節水液代謝平衡的中心環節。其中,以肺為標,以腎為本,以脾為中流砥柱。腎的氣化作用貫穿於水液代謝的始終,居於極其重要的地位,所以有“腎者主水”、“腎為水臟”之說。
在病理上,腎主水功能失調,氣化失職,開闔失度,就會引起水液代謝障礙。氣化失常,關門不利,闔多開少,小十便的生成和排十泄發生障礙可引起尿少、水腫等病理現象;若開多闔少,又可見尿多、尿頻等癥。
3.腎主納氣:納,固攝、受納的意思。腎主納氣,是指腎有攝納肺吸十入之氣而調節呼吸的作用。人十體的呼吸運動,雖為肺所主,但吸人之氣,必須下歸於腎,由腎氣為之攝納,呼吸才能通暢、調勻。“氣根於腎,亦歸於腎,故曰腎納氣,其息深深”(《醫碥·氣》)。正常的呼吸運動是肺腎之間相互協調的結果。所以說:“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出氣,腎主納氣,十陰十陽十相十十交十十,呼吸乃和”(《類證治裁·卷之二》)。
腎主納氣,對人十體的呼吸運動具有重要意義。隻有腎氣充沛,攝納正常,才能使肺的呼吸均勻,氣道通暢。如果腎的納氣功能減退,攝納無權,吸人之氣不能歸納於腎,就會出現呼多吸少、吸氣困難、動則喘甚等腎不納氣的病理變化。所以,咳喘之病,“在肺為實,在腎為虛”(《,臨證指南醫案·卷四》),初病治肺,久病治腎。
腎主納氣,是腎的封藏作用在呼吸運動中的體現。故曰化十精十,為封藏之本”(《醫學入門·臟腑》)。
4.主一身十陰十陽十
(1)腎十精十、腎氣、腎十陰十、腎十陽十的關系:五臟皆有十陰十陽十,就物質與功能言,則物質屬十陰十,功能屬十陽十。功能產生於物質,而物質表現功能。
腎十精十,即腎所藏之十精十氣。其來源於先天之十精十,賴後天之十精十的不斷充養,為腎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是機體生命活動之本,對機體各種生理活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腎氣,腎十精十所化生之氣,實指腎臟十精十氣所產生的生理功能。氣在中醫學中,指構成十人十體和維持人十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是臟腑經絡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有運動的屬·十性十,氣的運動表現為人十體臟腑經絡的功能活動。臟腑經絡是結構與功能辯證統一的綜合概念,它雖有解剖意義,而更重要的是一個人十體功能模型,標志著人十體臟腑經絡的生理功能。十精十化為氣,故腎氣是由腎十精十而產生的,腎十精十與腎氣的關系,實際上就是物質與功能的關系。為瞭在理論上、實際上全面闡明腎十精十的生理效應,又將腎氣,即腎臟的生理功能,概括為腎十陰十和腎十陽十兩個方面。
腎十陰十,又稱元十陰十、真十陰十、真水,為人十體十陰十液的根本,對機體各臟腑組織起著滋養、濡潤作用。
腎十陽十,又稱元十陽十、真十陽十、真水,為人十體十陽十氣的根本,對機體各臟腑組織起著推動、十溫十煦作用。
腎十陰十和腎十陽十,二者之間,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維持著人十體生理上的動十態平衡。從十陰十陽十屬十性十來說,十精十屬十陰十,氣屬十陽十,所以有時也稱腎十精十為“腎十陰十”,腎氣為“腎十陽十”。這裡的“十陰十”和“十陽十”,是指物質和功能的屬十性十而言的。
(2)腎十陰十腎十陽十為臟腑十陰十陽十之本:腎為五臟六腑之本,為水火之宅,寓真十陰十(即命門之水)而涵真十陽十(命門之火L五臟六腑之十陰十,非腎十陰十不能滋助;五臟六腑之十陽十,非腎十陽十不能十溫十養。故曰:“命門(即腎——作者註)為元氣之根,為水火之宅。五臟之十陰十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十陽十氣,非此不能發”(《景嶽全書·傳忠錄·命門餘義》)。“命門水火,即十二臟之化源。故心賴之,則君主以明;肺賴之,則治節以行;脾胃賴之,濟倉廩之富;肝膽賴之,資謀慮之本;膀十胱賴之,則三焦氣化;大小腸賴之,則傳導自分”(《類經附翼·求正錄》)。腎十陰十充則全身諸臟之十陰十亦充,腎十陽十旺則全身諸臟之十陽十亦旺盛。所以說,腎十陰十為全身諸十陰十之本,腎十陽十為全身諸十陽十之根。
在病理情況下,由於某些原因,腎十陰十和腎十陽十的動十態平衡遭到破壞而又不能自行恢復時,即能形成腎十陰十虛和腎十陽十虛的病理變化。腎十陰十虛,則表現為五心煩熱、眩暈耳鳴、腰膝酸十軟、男子遺十精十、女子夢十十十交十十等癥狀;腎十陽十虛,則表現為十精十神疲憊、腰膝冷痛、形寒肢冷、小十便不利或遺尿失十禁,以及男子十陽十痿、女子十宮寒不十孕等十性十功能減退和水腫等癥狀。
由於腎十陰十與腎十陽十之間的內在聯系,在病變過程中,常互相影響,腎十陰十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可以累及腎十陽十,發展為十陰十陽十兩虛,稱作“十陰十損及十陽十”;腎十陽十虛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也可累及腎十陰十,發展為十陰十陽十兩虛,稱作十陽十損及十陰十。
(三)腎的生理特十性十
1.腎主閉藏:封藏,亦曰閉藏,固密儲藏,封固閉藏之謂。腎主封藏是指腎貯藏五臟六腑之十精十的作用。封藏是腎的重要生理特十性十。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藏真十陰十而寓元十陽十,為水火之臟。腎藏十精十,十精十宜藏而不宜泄;腎主命火,命火宜潛不宜露,故曰:“腎者主蟄,封藏之本,十精十之處也”(《素問,六節臟象論》)。人之生身源於腎,生長發育基於腎,生命活動賴於腎。腎是人十體十陰十精十之所聚,腎十精十充則化源足。腎又是生命活動之本原,腎火旺則生命力強,十精十充火旺,十陰十陽十相濟,則生化無窮,機體強健。腎為封藏之本,是對腎臟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體現瞭’腎臟各種生理功能的共同特點。如十精十藏於腎,氣納於腎,以及月十經的應時而下,胎兒的孕育,二便的正常排十泄等等,均為腎封藏之職的功能所及。腎十精十不可瀉,腎火不可伐,猶如木之根、水之源,木根不可斷,水源不可竭,灌其根枝葉茂,澄其源流自清。因此,腎臟隻宜閉藏而不宜耗瀉。腎主閉藏的生理特十性十體現在藏十精十、納氣、主水、固胎等各方面。基於這一生理特十性十,前人提出瞭“腎無實不可瀉”的學術觀點,故治腎多言其補,不論其瀉,或以補為瀉。但是,腎病並非絕對無實而不可瀉,確有實邪亦當用瀉。然而,腎臟具有主蟄伏閉藏的特十性十,故其病虛多實少,縱然有實邪存在,也是本虛標實,所以治腎還是以多補少瀉為宜。腎主閉藏的理論對養生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養生學非常強調收心神、節情十欲、調七情、省十操十勞以保養十陰十精十,使腎十精十充盈固秘而延年益壽。
2.腎氣與冬氣相應:腎與冬季、北方、寒、水、咸味等有著內在聯系。如冬季寒水當令,氣候比較寒冷。水在天為寒,在臟為腎。冬季的歲運,正常為“靜順”,萬物歸藏。在人應腎,十陰十平十陽十秘,封藏有節。不及為“涸流”,太過為“流衍”。不及與太過,四時十陰十陽十異常,在人則腎之十陰十陽十失調,封藏失職。在人十體以腎氣變化為著,故冬季以腎病、關節疾病較多為其特點。
總之,五臟與自然界的收受關系旨在說明人十體生命活動的節律變化,是與自然密切相關的。
[附]命門
命門一詞,始見於《內經》,謂“命門者,目也”(《靈樞·根結》)。自《難經》始,命門被賦予“生命之門”的含義,它是先天之氣蘊藏之所在,人十體生化的來源,生命的根本。於是命門就成瞭臟象學說的內容之一,遂為歷代醫傢所重視。
(一)命門的位置
關於命門的位置,歷來有不少爭論,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
1.左腎右命門說:腎有二枚,左腎為腎,右腎為命門之說,始自《難經》。“腎兩者,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難經·三十六難》)。自此以後,晉·王叔和《脈經》,宋·陳無擇《三因方》、嚴用和《濟生方》,明·李梃《醫學人門》等均遵此說。
2.兩腎總號命門說:明·虞摶否定左為腎右為命門之說,明確指出“兩腎總號為命門”,謂:“夫兩腎固為真元之根本,十性十命之所關,雖為水臟,而實為相火寓乎其中,愚意當以兩腎總號命門”(《醫學正傳》)。明·張景嶽認為:“腎兩者,坎外之偶也;命門一者,坎中之奇也。以一統兩,兩而包一。是命門總乎兩腎,而兩腎皆屬於命門。故命門者,為水火之府,為十陰十陽十之宅,為十精十氣之海,為死生之竇”(《類經附翼·求正錄》)。這一學說認為兩腎俱為命門,並非在腎之外另有一個命門。
3.兩腎之間為命門說:以命門獨立於兩腎之外,位於兩腎之間,實以明·趙獻可為首倡。他根據《素問·刺禁論》“七節之旁,中有小心”,認為“此處兩腎所寄,左邊一腎屬十陰十水,右邊一腎屬十陽十水,各開一寸五分,中間是命門所居之官,其右旁即相火也,其左旁即天一之真水也”(《醫貫》)。這種論點一直影響到清代,如陳修園《醫學三字經》、林佩琴《類證治裁》、張路玉《本經逢原》、黃宮繡《本草求真》等均宗此說。
4.命門為腎間動氣說:此說雖然認為兩腎中間為命門,但其間非水非火,而隻是存在一種原氣發動之機,同時又認為命門並不是具有形質的臟器。倡此說者首推明·孫一奎,他認為:“命門乃兩腎中間之動氣,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樞紐,十陰十陽十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極,五行以此而生,臟腑以繼而生。若謂屬水、屬火、屬臟、屬腑,乃是有形之物,則外當有經絡動脈而形於診,《靈》《素》亦必著之於經也”(《醫旨緒餘》)。
(二)命門的功能
明代以前,在《難經·三十九難》“命門者……其氣與腎通”之說的影響下,把命門的功能籠統地包括在“腎氣”概念之中,認為命門的功能與腎的功能有相同之處。直到明代,命門學說得到進一步發展。綜合前人的論述,對命門的功能有以下幾種認識。
1.命門為原氣所系,是人十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命門者,十精十神之所含,原氣之所系也”(《難經·八難》)。
2.命門藏十精十舍神,與生十殖功能有密切關系:“命門者,十精十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十精十,女子以系胞”(《難經·三十九難》)。說明命門是人十體藏十精十舍神之處,男子以貯藏十精十氣,女子以聯系子十宮。命門藏十精十舍神的功能,實為腎主生十殖的一部分功能。陳修園則明確指出:“凡稱之曰門,皆指出入之處而言也。況身形未生之初,父母十十交十十會之際,男子施由此門出,女子受由此門人,及胎元既定,復由此門而生。故於八門即飛門、戶門、吸門、賁門、幽門、闌門、魄門等七沖門(加上溺竅空門)之外,重之曰命門也”(《醫學實在易》)。認為命門在女為產門,在男為十精十關。
3.命門為水火之宅,包括腎十陰十、腎十陽十的功能:“命門為元氣之根,水火之宅,五臟之十陰十非此不能滋,五臟之十陽十氣,非此不能發”(《景嶽全書·傳忠錄·命門餘義》)。“命門之火,謂之元氣,命門之水,謂之元十精十”(《類經附翼·求正錄》)。可見,張景嶽認為命門的功能包括瞭腎十陰十、腎十陽十兩方面的作用。
4.命門內寓真火,為人身十陽十氣之根本:“命門者,先天之火也……心得命門而神明有主。如可以應物:肝得命門而謀慮,膽得命門而決斷,胃得命門而受納,脾得命門而轉輸,肺得命門而治節,大腸得命門而傳導,小腸得命門而佈化,腎得命門而作強,三焦得命門而決瀆,膀十胱得命門而收藏,無不借命門之火而十溫十養也”(《石室秘錄》)。這種觀點把命門的功能,稱為命門真火,或命火,也就是腎十陽十,是各臟腑功能活動的根本。所以周省吾則進一步強調:“命門者,人身之真十陽十,腎中之元十陽十是已,非另是一物”(《吳醫匯講》)。
縱觀歷代醫傢對命門的認識:從形態言,有有形與無形之爭;從部位言,有右腎與兩腎之間之辨;從功能言,有主火與非火之爭。但對命門的主要生理功能,以及命門的生理功能與腎息息相通的認識是一致的。我們認為腎十陽十,亦即命門之火,腎十陰十,亦即張景嶽所謂“命門之水”。腎十陰十,亦即真十陰十、元十陰十;腎十陽十,亦即真十陽十、元十陽十。古人言命門,無非是強調腎中十陰十陽十的重要十性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