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八節 胸背腰腹保健

胸、背、腰、腹是人體臟腑所居的部位,其功能盛衰直接關系著內部臟腑功能活動。歷代養生傢都非常重視這四個部位的保養,保養得當,可促進氣血運行,協調和增強全身各部分的聯系,提高新陳代謝的能力,達到健身防病的目的。

一、胸部保健法

(一)衣服護胸

《修齡要旨·起居調攝》說:“胸宜常護”,《老老恒言·衣》說:“夏雖極熱時,必著葛佈短半臂,以護其胸”。說明胸部的保護以保暖避寒為主,目的在於保護胸陽,年老體弱者更應註意。日常生活中,人們穿的背心、上衣,均是以保護胸背的陽氣為主。

(二)胸部按摩

取坐位或仰臥位,用左手掌在胸部從左上向右下推摩,右手從右上向左下推摩,雙手交叉進行,推摩30次。然後,兩隻手同時揉乳房正反方向各30圈,再左右與上下各揉按30次。女性還可做抓拿乳房保健:兩小臂交叉,右手扶左側乳房,左手扶右側乳房,然後用手指抓拿乳房,一抓一放為一次,可連續做30次。胸部按摩可以振奮陽氣,促進氣血運行,增強心肺功能。

二、背部保健法

背為足太陽膀胱經、督脈所過之所,五臟的俞穴都會聚於背,背的寒暖與臟腑的功能直接相關,故應當註意保護。《養生四要·慎動》說:“背者五臟之附也,背欲常暖,暖則肺臟不傷”《攝生消息論·春季攝生消息論》亦說:“不可令背寒,寒即傷肺,令鼻寒咳嗽”。背部的保護的基本原則是保暖,從現代醫學來看,背部分佈著豐富的脊神經,支配著背部皮膚及內臟的生理活動。背部的運動、按摩保健可提高人體的免疫力,調節血壓,增強心肌活動的能力,促進消化機能等,有益於防病治病。

(一)背部宜常暖

背部保暖方法有三:第一,衣服護背。《老老恒言·衣》說:“肺俞穴在背,《內經》曰‘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不可失寒曖之節。今俗有所謂背搭,護其背也”。故平時穿衣註意背部保暖,隨時加減,以護其背。第二,曬背取暖。《老老恒言·安寢》說:“如值日晴風定,就南窗下背日而坐,列子所謂負日之暄也。脊梁得有微暖,能使遍體和暢。日為太陽之精,其光壯人陽氣,極為補益”。避風曬背,能暖背通陽,增進健康。第三,慎避風寒。因為背為五臟俞穴所會,尤其是天熱汗出腠開時,若被風吹,則風寒之邪易於內侵,引起疾病。故《老老恒言·防疾》強調說:“五臟俞穴,皆會於背,夏熱時有命童仆扇風者,風必及之,則風且入臟,貽患非細,有汗時尤甚”。夏日汗出後不可背向電扇,以免風寒之邪傷人。

(二)背宜常捶摩歷代醫傢和養生傢都強調保護背部的重要性,而且提出瞭捶背、搓背、捏脊等活動背部的保健方法。

捶背 捶背又分自我捶打和他人捶打(具體做法詳見第十四章第四節)。本法可以舒經活血,振奮陽氣,強心益腎,增強人體生命活力。

搓背 搓背也分自搓和他人搓。自搓方法,可在洗浴時進行。以濕毛巾搭於背後,雙手拉緊毛巾兩端,用力搓背,直至背部發熱為止。他人搓法:取俯臥位,裸背。請他人以手掌沿脊柱上下按搓,至發熱為止。註意用力不宜過猛,以免搓傷皮膚。搓背法有防治感冒、腰背酸痛、胸悶腹脹之功效。

捏脊 取俯臥位,裸背。請他人用雙手(拇指與食指合作)將脊柱中間的皮膚捏拿起來,自大椎開始,自上而下,連續捻動,直至骶部。可連續捏拿3次。此法對成人、小兒皆宜,可調和臟腑、疏通氣血、健脾和胃,對調整血壓也有一定作用。註意用力不宜過大、過猛、速度不宜太快,動作要協調。

三、腰部保健法

腰為人體運動的樞紐,搖動、按摩腰部,能夠健腰強腎,疏通氣血。中國傳統武功十分強調“以腰為軸”,“主宰於腰”。把腰部活動看作生命活動之本。

(一)腰宜常搖動

中國傳統鍛煉腰部的方法很多。很多傳統健身術都非常強調腰部活動。如五禽戲、易筋經、八段錦、太極拳等,皆以活動腰部為主。通過松胯、轉腰、俯仰等活動,達到強腰健體作用。下面僅舉幾個練腰動作。

轉胯運腰 取站立姿勢,雙手叉腰,拇指在前其餘四指在後,中指按在腎俞穴上,吸氣時,胳膊由左向右搖動,呼氣時,由右向左擺動,一呼一吸為一次,可連續做8~32次。

俯仰健腰 取站立姿勢,吸氣時,兩手從體前上舉,手心向下,一直舉到頭上方,手指尖朝上,呼氣時,彎腰兩手觸地或腳。如此連續做8—32次。

旋腰轉脊 取站立姿勢,兩手上舉至頭兩側與肩同寬,拇指尖與眉同高,手心相對,吸氣時,上體由左向右扭轉,頭也隨著向右後方扭動,呼氣時,由右向左扭動,一呼一吸為一次,可連續做8—32次。

(二)腰宜常按摩

“腰為腎之府”,經常按摩腰部有壯腰強腎之功。《內功圖說·分行外功訣》:“兩手擦熱,以鼻吸清氣,徐徐從鼻放出,用兩熱手擦精門(即背下腰軟處)”,又“兩手摩擦兩腎俞穴,各一百二十次。能生精固陽,除腰痛,稀小便”。這些具體描述,可仿效進行。

四、腹部保健法

(一)腹部宜保暖

古代養生傢很註意腹部的保暖。《老老恒言·安寢》說:“腰為五臟之總,故腹本喜暖,老人下元虛弱,更宜加意暖之”。並主張對年老和體弱者進行“兜肚”或“肚束”保健。①兜肚:將蘄艾捶軟鋪勻,蓋上絲棉(或棉花)。裝入雙層肚兜內。將兜系於腹部即可。②肚束:又稱為“腰彩”。即為寬約七、八寸的佈系於腰腹部。曹慈山謂此法“前護腹,旁護腰,後護命門,取益良多。”此二法均可配以有溫暖作用的藥末裝人其中,以加強溫暖腹部的作用。

(二)腹宜常按摩

腹為胃腸所屬之處,腹部按摩實際上是胃腸按摩。故此,摩腹是歷代養生傢一致提倡的保健方法之一,尤宜於食後進行。《修齡要旨·起居調攝》指出:“腹宜常摩”,《養性延命錄·食誡篇》說:“食畢……使人以粉摩腹數百過,大益人”。摩腹的方法很多,現僅舉其中一種,具體做法是:先搓熱雙手,然後雙手相重疊,置於腹部,用掌心繞臍沿順時針方向由小到大轉摩36周,再逆時鐘方向由大到小繞臍摩36周。古人稱此為“摩臍腹”或“摩生門”。它有增加胃腸蠕動,理氣消滯,增強消化功能和防治胃腸疾病等作用。

《中醫養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