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三節 氣功保健

運用傳統的氣功方法進行自身行氣的鍛煉,以達到增強體質、抗病防老的目的,這種養生益壽的方法,稱之為氣功保健。

氣功保健是指通過調心(控制意識,松弛身心)、調息(均勻和緩、深長地呼吸)、調身(調整身體姿勢、輕松自然地運動肢體),使身心融為一體,營衛氣血周流,百脈通暢,臟腑和調,以達到強身保健目的的傳統養生方法。

氣功是祖國醫學的寶貴遺產之一。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和疲勞、疾病、衰老進行鬥爭的實踐中,逐漸摸索、總結、創造出來的一種自我身心鍛煉的攝生保健方法。它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千百年來,它對中華民族的健康、繁衍起瞭重要的作用。氣功一詞最早見於晉代許遜著的《宗教凈明錄氣功闡微》。在晉代以前的典籍中,道傢稱之為“導引”、“吐納”、“煉丹”,儒傢稱之為“修身”“正心”,佛傢稱之為“參禪”、“止觀”,醫傢稱之為“導引”、“攝生”。在歷代醫籍中,以“導引”為名者較為普遍,而“氣功”之稱,則是在近代才廣為應用。

一、養生機理

氣功是著眼於“精、氣、神”進行鍛煉的一種健身術,它通過調身、調息、調心等方法來調整精、氣、神的和諧統一。調心則意念專註,排除雜念,寧靜以養神;調息則呼吸均勻和緩,氣道暢通,柔和以養氣;調身則經絡氣血周流,臟腑和調,從而做到“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通過系統的鍛煉,可以使“精、氣、神”三者融為一體,以強化新陳代謝的活力,使精足、氣充、神全,體魄健壯,生命自然會延長,推遲衰老。

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在氣功鍛煉的過程中,調身以使全身的肌肉骨骼放松,有助於中樞神經系統,特別是交感神經系統緊張性的下降,因而可以誘使情緒得到改善。調息則通過呼吸的調整可以按摩內臟,促進血液循環,增進器官功能。同時,可以興奮呼吸中樞,進一步影響和調節植物神經系統。而調心,意守以至於入靜時對大腦皮層有調節作用,可以使大腦皮層細胞得到充分的休息,也能對外感性有害刺激產生保護作用。因此,煉功中出現的呼吸抑制、交感神經抑制和骨骼肌放松等,是生理上的“內穩定”,是人體內在運行最正常的時刻,可以使大腦的活動有序化,從而大大提高腦細胞的活動效率,使大腦的潛力得以發揮,更好地開發人的智慧。所以說,氣功可以增強體質、防病治病、益壽延年。

二、練功要點

氣功的門派較多,然在功法上,大致可分為動、靜兩類。所謂靜功,即在練功時要求形體不動,如坐功、臥功、站功等;所謂動功,即在練功時,形體要做各種動作進行鍛煉,即通常所說“內煉一口氣,外煉筋骨皮”。

無論是動功還是靜功,在練功的基本要求上,大體是一致的。歸納起來,有如下幾方面內容。

(一)調息、調身、調心

調息即調整呼吸,練功時要求呼吸深長、緩慢、均勻,此又稱氣息或練氣。在自然呼吸的前提下,鼻吸、鼻呼,或鼻吸、口呼,逐漸把呼吸練得柔和、細緩、均勻、深長。

調身即調整形體,使自己的身體符合練功姿勢、形態的要求,強調身體放松、自然,以使內氣循經運行暢通無阻。

調心即意識訓練,又稱為意守或練意,指在形神松靜的基礎上,意守丹田的方法,進一步把心安定下來,排除雜念,以達到“入靜”狀態。“入”是進入,“靜”是安靜、“入靜”就是達到對外界刺激不予理采的清靜狀態。此時頭腦清醒,似睡非睡,即所謂“氣功態”。

(二)強調身心統—、松靜自然

為瞭達到入靜,要求意念和氣息必須密切配合,呼吸放松,舌抵上腭,用意念誘導氣的運行。身體也要放松,姿勢自然而正確,方可達到身心統一,達到“人靜”。

所謂松靜自然,是指在氣功鍛煉中必須強調身體的松弛和情緒的安靜,要盡力避免緊張和解除緊張。在一種輕松自然的情況下練功則可達到神氣合一,形神會一,協調整體的目的。

練習氣功在短期內學習一些基礎知識,掌握一些基本要領、方法是可能的,但要練得很好,則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做到的,需要有一個過程。在練習過程中一般容易有兩種偏向,一是急於求成,練得過多、過猛;一是松懈傲慢,放任自流。因此,練功者必須培養堅韌不拔的毅力,多下苦功,克服松懈情緒。同時,也要強調按客觀規律辦事,循序漸進,克服急於求成的想法。人體內部的變化是逐漸產生的,不可操之過急。隻要持之以恒,是會達到目的的。

關於不同流派的功法及其註意事項,詳見《中醫健身學》。

《中醫養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