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 精神養生 03、調攝情緒法

歷代養生傢都非常重視七情調援。具體方法多種多樣,但歸納起來可分為節制法、疏泄法、轉移法和情志制約法。

一、節制法

所調節制法就是調和、節制情感,防止七情過極,達到心理平衡。《呂氏春秋》說:“欲有情,情有節,聖人修節以止欲,故不過行其情也”。重視精神修養,首先要節制自己的感情才能維護心理的協調平衡。

(一)遇事戒怒

“怒”是歷代養生傢最忌諱的一種情緒,它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對人體健康危害極大。怒不僅傷肝臟,怒氣還傷心、傷胃、傷腦等,導致各種疾病。《千金要方》指出:“衛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並大醉,三者若還有一焉,須防損失真元氣”。《老老恒言·戒怒》亦說;“人借氣以充身,故平日在乎善養。所忌最是怒。怒氣一發,則氣逆而不順,窒而不舒,傷我氣,即足以傷我身”。這些論述把戒怒放在首位,指出瞭氣怒傷身的嚴重的危害性,故戒怒是養生一大課題。

制怒之法,首先是以理制怒。即以理性克服感情上的沖動,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雖遇可怒之事,但想一想其不良後果,可理智地控制自己過極情緒,使情緒反映“發之於情”,“止之於理”。其次,可用提醒法制怒。在自己的床頭或案頭寫上“制怒”、“息怒”、“遇事戒怒”等警言,以此作為自己的生活信條,隨時提醒自己可收到良好效果。再次。怒後反省,每次發怒之後,吸取教訓,並計算一下未發怒的日子,減少發怒次數,逐漸養成遇事不怒的習慣。

(二)“寵辱不驚”

人世滄桑,諸事紛繁;喜怒哀樂,此起彼伏。老莊提出“寵辱不驚”之處世態度,視榮辱若一,後世遂稱得失不動心為寵辱不驚。對於任何重大變故,都要保持穩定的心理狀態,不要超過正常的生理限度。現代醫學研究證明,情志刺激與免疫功能之間的聯系息息相關。任何過激的刺激都可削弱白細胞的戰鬥力,減弱人體免疫能力,使人體內防禦系統的功能低下而致病。為瞭健康長壽,任何情緒的過分激動都是不可取的。總之,要善於自我調節情感,以便養神治身。對外界的事物刺激,既要有所感受,又要思想安定,七情平和,明辨是非,保持安和的處世態度和穩定的心理狀態。

二、疏泄法

把積聚、抑鬱在心中的不良情緒,通過適當的方式宣達、發泄出會,以盡快恢復心理平衡,稱之為疏泄法。具體做法可采取下面幾種方式。

(一)直接發泄

用直接的方法把心中的不良情緒發泄出去,例如當遇到不幸,悲痛萬分時,不防大哭一場;遭逢挫折,心情壓抑時,可以通過急促、強烈、粗獷、無拘無束的喊叫,將內心的鬱積發泄出來,從而使精神狀態和心理狀態恢復平衡。發泄不良情緒,必須學會正當的途徑和渠道來發泄和排遣之,決不可采用不理智的沖動性的行為方式。否則,非但無益,反而會帶來新的煩惱,引起更嚴重的不良情緒。

(二)疏導宣散

出現不良情緒時,借助於別人的疏導,可以把悶在心裡的鬱悶宣散出來。所以,擴大社會交往,廣交朋友,互相尊重,互相幫助,是解憂消愁,克服不良情緒的有效方法。研究證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縮小“人際關系心裡距”,是醫治心理不健康的良藥。

三、轉移法

轉移法又可稱移情法。即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變人的思想焦點,或改變其周圍環境,使其與不良刺激因素脫離接觸,從而從情感糾葛中解放出來,或轉移到另外事物上去。《素問·移情變氣論》言:“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古代的祝由療法,實際上是心理療法。其本質是轉移患者的精神,以達到調整氣機,精神內守的作用。轉移法可采取以下幾種方法。

(一)升華超脫

所謂升華,就是用頑強的意志戰勝不良情緒的幹擾,用理智戰勝生活中的不幸,並把理智和情感化作行為的動力,投身於事業中去,以工作和事業的成績來沖淡感情上的痛苦,寄托自己的情思。這也是排除不良情緒,保持穩定心理狀態的一條重要保健方法。

超脫,即超然,思想上把事情看得淡一些,行動上脫離導致不良情緒的環境。在心情不快、痛苦不解時,可以到環境優美的公園或視野開闊的海濱漫步散心,可驅除煩惱,產生豁達明朗的心境。如果條件許可,還可以作短期旅遊,把自己置身於綺麗多彩的自然美景之中,可使精神愉快,氣機舒暢,忘卻憂煩,寄托情懷,美化心靈。

(二)移情易性

移情,即排遣情思,改變內心情緒的指向性;易性,即改易心志,進過排除內心雜念和抑鬱,改變其不良情緒和習慣。《臨證指南醫案》華蛐雲說:“情志之鬱,由於隱情曲意不伸,……鬱癥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移情易性”是中醫心理保健法的重在內容之一。“移情易性”的具體方法很多,可根據不同人的心理、環境和條件等,采取不同措施,進行靈活運用。《北史·崔光傳》說:“取樂琴書,頤養神性”,《理瀹駢文》說:“七情之病者,看書解悶,聽曲消愁,有勝於服藥者矣”。《千金要方》亦說:“彈琴瑟,調心神,和性情,節嗜欲”。古人早就認識到琴棋書畫具有影響人的情感,轉移情志,陶冶性情的作用。實踐證明,情緒不佳時,聽聽適宜的音樂,觀賞一場幽默的相聲或喜劇,苦悶頓消,精神振奮。可見,移情易性並不是壓抑情感。如對憤怒者,要疏散其怒氣;對悲痛者,要使其脫離產生悲痛的環境與氣氛;對屈辱者,要增強其自尊心;對癡情思者,要沖淡其思念的纏綿;對有迷信觀念者,要用科學知識消除其愚昧的偏見等等。

(三)運動移情

運動不僅可以增強生命的活力,而且能改善不良情緒,使人精神愉快。因為運動可以有效地把不良情緒的能量發散出去,調整機體平衡。當自己的情緒苦悶、煩惱,或情緒激動與別人爭吵時,最好的方法是轉移一下註意力,去參加體育鍛煉。如打球、散步、爬山等活動,也可采用傳統的運動健身法和太極拳、太極劍、導引保健功等,傳統的體育運動鍛煉主張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結合,因而能使形神舒暢,松靜自然,心神安合,達到陰陽協調平衡。且有—種浩然之氣充滿天地之間之感,一切不良情緒隨之而消。此外,還可以參加適當的體力勞動,用肌肉的緊張去消除精神的緊張。在勞動中付出辛勤的汗水,促進血液循環,活躍瞭生命功能,使人心情愉快,精神飽滿。

四、情志制約法

情志制約法,又稱以情勝情法。它是根據情志及五臟間存在的陰陽五行生克原理,用互相制約、互相克制的情志,來轉移和幹擾原來對機體有害的情志,藉以達到協調情志的目的。

(一)五臟情志制約法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曾指出:“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這是認識瞭精神因素與形體內臟、情志之間,及生理病理上相互影響的辯證關系,根據“以偏救偏”的原理,創立的“以情勝情”的獨特方法。正如吳**《醫方考》所言:“情志過極,非藥可愈,順以情勝,《內經》一言,百代宗之,是無形之藥也”。朱丹溪宗《內經》之旨指出:“怒傷,以憂勝之,以恐解之;喜傷,以恐勝之,以怒解之;憂傷,以喜勝之,以怒解之;恐傷,以思勝之,以憂解之;驚傷,以憂勝之,以恐解之,此法惟賢者能之”。同期醫傢張子和更加具體地指出:“以悲制怒,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以善治悲,以謔浪戲狎之言娛之;以恐治喜,以恐懼死亡之言怖之;以怒制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觸之;以思治恐,以慮彼忘此之言奪之”。後世不少醫傢對情志的調攝有時比藥石祛疾還加重視,而且創造瞭許多行之有效的情志療法。例如,或逗之以笑,或激之以怒,或惹之以哭,或引之以恐等,因勢利導,宣泄積鬱之情,暢遂情志。總之,情志既可致病,又可治病的理論,在心理保健上是有特殊意義的。

在運用“以情勝情”方法時,要註意情志刺激的總強度,超過或壓倒致病的情志因素,或是采用突然地強大刺激,或是采用持續不斷的強化刺激,總之後者要適當超過前者,否則就難以達到目的。

(二)陰陽情志制約法

運用情志之間陰陽屬性的對立制約關系,調節情志,協調陰陽,是為陰陽情志制約法。人類的情志活動是相當復雜的,往往多種情感互相交錯,很難明確區分其五臟所主及五行屬性,然而情志活動可用陰陽屬性來分,此亦即現代心理學所稱的“情感的兩極性”。《素問·舉通論》指出:“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七情引出的氣機異常,具有兩極傾向的特點。根據陰陽分類,人的多種多樣的情感,皆可配合成對,例如,喜與悲、喜與怒、怒與恐、驚與思、怒與思、喜樂與憂愁、喜與惡、愛與恨等等,性質彼此相反的情志,對人體陰陽氣血的影響也正好相反。因而相反的情志之間,可以互相調節控制,使陰陽平衡。喜可勝悲,悲也可勝喜;喜可勝恐,恐也可勝喜;怒可勝恐,恐也可勝怒等。總之,應采用使之產生有針對性的情志變化的刺激方法,通過相反的情志變動,以調整整體氣機,從而起到協調情志的作用。

以情勝情實際上是一種整體氣調整方法,人們隻要掌握情志對於氣機運行影響的特點,采用相應方法即可,切不可簡單機械、千篇一律的按圖照搬。倘若單純拘泥於五行相生相克而濫用情志制約法,有可能增加新的不良刺激。因此,隻有掌握其精神實質,方法運用得當,才能真正起到心理保健作用。

《中醫養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