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3、漢唐時期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標志著封建制終於代替瞭奴隸制。漢、唐兩代都曾出現過封建經濟高度繁榮的景象,開辟瞭絲綢之路,促進瞭中外文化交流,對醫學及養生的發展也產生瞭積極的影響。這一時期內,出現瞭不少著名醫傢和養生傢,以及養生專論、專著。對養生學的發展做出瞭重要貢獻。

秦漢之際,特別是秦代“焚書坑儒”的高壓政策被解除以後,道傢、儒傢思想有瞭新的發展。佛教的傳入,也逐漸影響瞭我國意識形態及醫學的發展。自隋代王通提出儒、佛、道“三教歸一”的綱領後,三傢之說便成為官方的正統思想推行於世,並且互相滲透、融合。其中,有關養生方面的內容,便被當時的醫傢、方士所繼承,從而進一步充實和發展瞭中醫養生學的內容。

一、養生理論和實踐的發展

漢唐時期的養生學思想發展,大致有如下幾個特點:①對養生理論的闡述往往是融醫、儒、道、佛諸傢養生思想於一體,各取其長。②漢唐時期的養生傢,往往也是著名的醫學傢。其具有豐富的醫學理論及臨床實踐經驗。因而,對養生方法的論述,多具體、實際而有效。③這一時期的養生專論、專著,在理論上有瞭較為系統的論述,既承襲瞭先秦的學術思想,又有所創新和發展。並作為中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予以專門闡述。對後世產生瞭重大影響。

茲將江唐時期有關養生理論和實踐發展的主要內容概括介紹如下。

(一)張仲景的養生思想

東漢醫傢張仲景,繼承瞭先秦時期的醫學理論,博采眾長,著成《傷寒雜病論》,奠定瞭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其中,也從病因學角度提出瞭自己的養生觀點。

1、養慎 養慎即調護機體以順應四時之變,仲景認為:“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幹忤經絡,……病則無由入其腠理”(《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並治》)。明確指出,註意四時變化,外避虛邪賊風,是防病保健的一個重要方面。

2、調和五味 仲景特別強調飲食與養生的關系,“凡飲食滋味以養於身,食之有妨,反能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以此致危”,因而“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並治》)。明確指出,飲食之冷熱、五味之調和,以適宜為度,方可起到養生作用。反之,於身體有害。

3、提倡導引 仲景對導引吐納也十分重視,他主張用動形方法防病治病,如《金匱要略》中雲:“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勿令九竅閉塞”。

仲景的上述養生思想,具體體現瞭中醫防治結合、預防為主的原則。

(二)華佗的養生思想

華佗是與張仲景同時的醫傢,他繼承瞭先秦《呂氏春秋》中的動則不衰之說,從理論上進一步闡述瞭動形養生的道理,如《三國志華化傳》中載其論雲:“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

華佗對導引健身術十分重視,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總結歸納為模仿虎、鷹、熊、狼、鳥五種動物動作的導引法,稱之為”五禽戲”。方法簡便,行之有效,大大促進瞭導引健身的發展。

(三)王充的先天稟賦說

東漢時期的王充,在養生方面,提出瞭稟氣的厚薄決定壽命長短的觀點,在他所著的《論衡》中強調指出:“若夫強弱夭壽,以百為數,不至百者,氣自不足也。夫稟氣渥則其體強,體強則其壽命長;氣薄則其體弱,體弱則命短,命短則多病壽短”。

王充還認為,生育過多,往往影響下一代健康,他指出:“婦人疏字者子活,數乳者死。……字乳亟數,氣薄不能成也”。所謂“疏字”是指生育較少,少生少育則稟受父母之精氣強,故子女健壯而壽命亦長;反之,“數乳”者,則稟受父母之精氣薄弱,故子女體衰而壽命短,因而提倡少生少育。王充的這一思想,將優生與長壽聯系起來探討,是很有見地的,大大豐富瞭養生學的內容。

(四)《神農本草經》重藥補

成書於東漢時代的《神農本草經》,共載中藥365種,分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藥物為補養之品,計120種,多具有補益強身、抗老防衰之功效,提倡以藥物增強身體健康,如人參、黃芪、茯苓、地黃、杜仲、枸杞等,均為強身益壽之品。後世醫傢據此而創制瞭不少抗老防衰的方藥。

(五)方士之術的利弊

秦漢時期的統治者,如秦始皇、漢武帝等都追求長生不老,想方設法尋求長生不老方藥。因而,社會上方士盛行,煉丹術、服石法、神仙術以至房中術等,曾風行於世。鼓吹和信奉煉丹、服石可使人不老不死者,此不但無益,反而有害,誤服者多中毒暴死。故自漢以後,許多醫傢都指出亂取丹石之害。但也應看到,當時統治者的謀求長生,客觀上促進瞭方士對煉丹、服石、導引等養生方法的探索。

東漢時期的魏伯陽,即總結瞭前人經驗,著成《周易參同契》三卷,闡述瞭煉丹的理論和氣功的理論和方法。同時,亦如實地指出瞭金石對人的危害。書中有關氣功的論述,至今仍有研究和參考價值。而其所述煉丹之術,在化學史上亦有重要貢獻。

二、道傢學說與道教養生術

西漢初期,統治階級很重視清靜無為的黃老哲學,即指托名黃帝,淵源於老子的新道傢學派,這時的道傢思想,已經將陰陽、儒、墨、法等各傢思想批判地吸收進來。如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論六一要旨”雲:“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離則死。……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形神騷動,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可以看出,這是承襲瞭先秦道傢貴生、養神的思想。同時,也是對漢武帝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思想的有力批判。

漢武帝既崇尚儒術,又祟信神仙,然當時黃老之學聲望甚高。於是,方士們逐漸將黃老之學與神仙術結合,形成為具有宗教色彩的黃老道。宣稱他們的那套“養神保真”之法,可以長生不死,得道成仙。然而人不能永遠活下去,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養生學應摒棄其荒謬的成仙思想,而取其養生之術。事實上歷代道傢養生名傢幾乎都是以其養生術而傳世的。

道教所行養生之術很多,如外丹、內丹、服氣、胎息、吐納、服餌、辟谷、存思、導引、行蹻、動功等等,這是將古代所流行的養生之術,皆吸取進來,加以發揮。

由於道教註重養生,崇信神仙,故而將諸子之說,兵、農諸傢之書及占星、陰陽、五行醫經醫方等數術方技諸傢之書廣為收集而為道教經籍。因而,道教經書之中,內容廣泛而豐富,有關養生的書籍多收其內。

東晉醫傢葛洪,精研道教理論,在養生方面做出很大貢獻。他從預防為主的思想出發,首先提出“養生以不傷為本”,認為良好的生活習慣有利於長壽。

葛洪對於導引、吐納等養生術也十分重視。在他所著的《抱樸子釋滯》中指出:“行氣可以治百病,……或可以延年命,其大要者,胎息而已”。首次提出瞭“胎息”功法,並詳述其要領。

葛洪對煉丹之術也進行瞭研究,他在《仙藥》中論及的植物的如靈芝、茯苓、地黃、麥冬、巨勝子、楮實子、黃精、槐實、菊花等,經現代研究分析證實,確有抗衰防老、益壽延年的作用。當然,他的金丹長生之論在養生方面並不足取,但在化學上卻是一大貢獻。

南朝的著名養生傢陶弘景,精於醫學,通曉佛、道,“十歲得葛洪神仙傳,晝夜精研,便有養生之志”(《梁書·處士傳》)。他輯錄瞭“上自農黃以來,下及魏晉之際”的許多養生文獻,而成《養性延命原》一書,為現存最早的一部養生學專著。全書共二卷分為:教誡、食誡、雜誡、服氣療病、導引按摩、禦女損益等六篇。

書中論述的養生法則和方術甚多,概括起來,大致有:顧四時、調情志、節飲食、宜小勞、慎房事、行氣吐納等幾個方面。

《養性延命錄》收集瞭先秦及兩漢時期的養生文獻,也反映瞭陶弘景的養生學思想,這本養生專集對於推動養生學發展,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

三、佛傢養生思想的傳入

佛教傳入中國的具體時間很難考定,但一般都以漢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印度僧人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入中國,明帶始建白馬寺為據。

隨著佛教的傳入,大量經論被翻譯過來,當時傳譯的僧侶學者大都利用老、莊之學的概念來譯解佛經,由文字“格義”到思想會通,經過長時間的消化和吸收,佛學理論在我國得到瞭很大發展。公元六世紀末至九世紀中葉的隋唐時期,是中國佛教的極盛時期。

佛學的傳入,對我國醫藥學的發展也有一定促進作用,僅據隋唐史書記載,傳來的醫書和方藥書就有十餘種。佛學本身所追求的最終目標是“徹悟成佛”,然而沒有健康的身體就不能進行修煉,所以佛學中也含有與佛教教義結合在一起的有關養生健身的思想、觀點和方法,漢唐時期的養生傢們既取其養生作用之長,納入中醫養生思想之中。例如:

參禪 禪是禪那(dhyana)的簡稱,漢譯為靜慮,是靜中思慮的意思,一般叫做禪定。此法是將心專註在一法境上,一心參究,故稱參禪。在修習禪定的過程中,有調身、調氣、息心靜坐的方法,靜坐氣功,隻是修禪的形式或基礎,並非修禪目的,但初學靜坐的人必須懂得這些調身調氣的方法,使身心保持健康狀態,以保證修禪的順利進行。這種方法是有強健身體,卻病延年作用的。養生傢則將此融入吐納導引健身功之內,成為以靜坐為特點的健身功法。

又如達摩《易筋經》原為佛門養生健身功法。達摩又稱菩提達摩,是中國佛教禪宗的創始者,相傳《易筋經》是他譯寫的,故稱《達摩易筋經》後傳於世。成為中醫養生學中的健身術之一。唐代《千金要方》中記載的天竺國按摩法,也是由當時印度傳入的佛教徒常作的一種體操式的按摩法。

佛學認為人體也是由自然界構成物質的四大元素——地、水、火、風和合而成。地為骨肉,水為血液,火為人之體溫、熱量,風為呼吸。一般說來,“四大調和”,人方可使田,一大不和,生一百一病,四大不調,生四百四病。所以,佛傢也強調身體的和諧統一,這一思想與中醫理論近似。孫思邈將其收入《千金要方》之中。

佛學講求調理人與自然、社會的“互存關系”,因而十分重視環境調養,植樹造林,行醫施藥等公益事業。特別是植樹造林,猶為突出。而寺院地址的選擇,也是十分講究的,多為環山傍水,山清水秀之處,環境清幽,景色宜人,既是佛教修行之處,又是養性怡人之環境,以寧靜、空氣清新、環境幽美為特點,為養生調攝增添瞭不少內容。

佛傢有很多戒律,如五戒、十戒、普薩戒等。這些戒律多是對佛教信徒修行時的紀律約束,具體地說是對酒、色、食、財等諸方面欲念的節制和約束,以使人專心修禪,提高道德品質的修養。這種思想被吸收而融入養生學中,充實瞭養生學中“養神”、“固精、“節欲”等方面內容。

佛傢的經典著作十分浩瀚,一部大藏經即有1076部5048卷之多,後世又續有增加。其中,有關養生的論述十分豐富。此外,隋代智(豈頁)法師著的《六妙門》(即《小止觀》)、《摩訶止觀》(即《大止觀》),以及闡述心理修養的《百法明門論》、《妙雲集》等等,均是論述養生的佛教典籍。不僅對佛學發展產生很大影響,而且對於養生學的發展也產生瞭很大影響。值得進一步發掘、整理,以使其為社會、為人類做出更大貢獻。

四、道、儒、佛、醫思想的匯通

漢唐時期,道、儒、佛思想盛行,三傢之說影響著當時整個社會。並且互相滲透、融合。當時的道傢思想——黃老哲學,已經融進瞭儒、墨、法、陰陽等諸傢之說。而佛教的傳入,也並非全部照搬,而多利用老、莊學說來譯解佛經。實際上,被翻譯過來的佛學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融合瞭中國的哲理。這種融合、滲透,自然也影響到中國醫學。這一時期的著名醫傢之所以在學術上有所創新、發展,也往往是受其影響。不少醫傢於道、儒、佛之說有精深的研究,他們據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吸收、融合、匯通瞭道、儒、佛的理論觀點,使之成為醫學理論的組成部分之一,充實、豐富和發展瞭養生學內容。在這一方面,隻有代表性的醫傢,即是唐代的孫思邈。

孫思邈精通道,佛之學,廣集醫、道、儒、佛諸傢養牛之說,給合自己多年豐富的實踐經驗,著成養生專論。不僅在《千金要方》中有大量養生論述,還著有《攝養枕中方》,內容豐富,功法眾多,在我國養生發展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其在養生學方面的貢獻,大要有五:

第一,繼承和發展瞭《黃帝內經》“治未病”的思想,以此為養生原則,提出瞭“養性”之說,在《千金要方養性序》中反復強調“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是以聖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於無事之前,不追於既逝之後”。

第二,奠定瞭我國食養學的基礎。他說;“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孫氏認為飲食是養生防病的重要手段,他在《千金要方》中,列食養、食療食物154種,分谷米、蔬菜、果實、鳥獸四類,多為日常食品,並論述其性味、功效,以供人們酌情選用。此外,他還提出瞭老人飲食的具體要求。孫思邈的食養、食療學術思想,對後世產生瞭重大影響。

第三,強調房中補益。在《千金要方·房中補益》中指出:“凡覺陽事輒盛,必謹而抑之,不可縱心竭意,以自賊也”,強調不可縱欲。為防止性生活不當而誘發某些疾病,在《千金要方養性禁忌》中指出:“男女熱病未差,女子月血,新產者,皆不可合陰陽”。這些觀點,都是很科學的性保健內容。

第四,重視婦幼保健。在《千金要方》一書中,他破歷代醫書之慣例,首例婦科三卷,次列兒科二卷,除疾病治療外,對婦幼保健的論述甚詳。算得上是世界上從社會角度強調婦幼保陸的第一人。

第五,融道、佛、儒、醫於一體,收集、整理、推廣養生功法。由於孫思邈用於道、佛之學,對其養生之理論及養生之術皆有精研,故在他的《千金要方》中,既有“道林養性”、“房中補益”、“食養”等道傢養生之說,也有“天竺國按摩法”等佛傢養生功法。不僅豐富瞭養生內容,也使得諸傢傳統養生法得以流傳於世,是我國養生發展史上有價值的醫學文獻。

《中醫養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