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講

延長生命的電源

講到性跟命,“此是先天性命”,在道傢講起來是形而上的,“在父母未生以前,原是渾成一物,本無污染,不假修證”,我們的本性,在父母沒有生我們以前——不是講這一生的父母,是指原始生命這個本來,在沒有變成人,在六道輪回打滾之前,原是陰陽一體、心物一元的。那時本來沒有染污,也不需要修,個個都是仙都是佛。“一落有生以後,太極中分,性成命立,兩者便當兼修。”未生之前,本來是一個太極,太極是陰陽合一的心物一元。可是有瞭這個生命以後,太極中陰陽分開瞭,所以我們有性有命。儒傢講起來,就是有性有情,人有情感,受自身生理的支配。我們要想從凡夫修回到本來那個仙佛一樣的境界,既要修性也要修命,要同時兼修性和命二者。

“然性本無去無來,命卻有修有短”,這個性本是自性清凈,沒有辦法修,不要你去修的。佛傢講性,就是《心經》上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道傢說,我們做工夫修的都是屬於後天的命。命功是有為法,有些命長有些命短,“修”就是長。

“若接命不住,則一靈倏然長往矣。”人的壽命等於電器充瞭電,有些人電源多一點,命長一點,有些人短一點。要想活著,自己要曉得充電,就是要曉得“接命”。如果不曉得充電,接命接不上,“則一靈倏然長往矣”。這一點靈性的肉體生命,電源用盡,命功一斷,靈性這一部分就離開瞭。

“修道之士,要做養性工夫,必須從命宗下手”,所以修道的人,想明心見性,原則就是必須把身體弄好,不珍惜這個身體是不行的,所以先要把命功修好。

“故曰,將欲養性,延命卻期”,魏伯陽真人的原文上講,想養性必須先修好命功。“卻期”,要像逃避兵役一樣地慢點去報到,要超越時期。“何謂卻期,凡人之命,各有定期”,在佛傢講是定業、業力的關系,這股力量是一定的。“其來不能卻,其去亦不能卻”,當你投生的時候,不想來也做不到,我們自己也莫名其妙就生出來。父母也做不瞭主,要想生女的偏生男,想生男的偏生女。要生時推不掉,要死的時候也推不掉。“惟大修行人,主張由我,不受造化陶冶”,隻有大修行人,工夫到瞭,要死就死,要生就生,生死把握在自己手裡。“命既立住”,修到命功完成叫立命,命功把握瞭,“真性在其中矣”,性功的道理就在命功之中瞭。“人若不知本來真性,末後何歸”,修道隻要明心見性,知道自己的本性是什麼,最後一步工夫成就的是性功,不是命功。所以你修道成功,工夫再好也是有為法,是有修有證;要歸到無修無證,不增不減,最好沒有工夫瞭,不需要工夫瞭。所以,“瞭性是末後大事”,最後還在瞭性,是性功的成就,這是道傢的道理。

和尚變道士

道傢有南北兩派,我說呂純陽祖師等於佛傢的六祖一樣,南宗北派同他都有關系。南宗到瞭張紫陽真人,他得道的弟子是和尚,後來當道士去瞭,名叫薛道光。他參禪參瞭幾十年,他師父們都認證他大徹大悟瞭,但是他覺得沒有悟。悟道要瞭“性”及“命”,這個“一念不生”全體現這些,他都懂都證到瞭;但是他認為悟瞭道大徹大悟,隻瞭瞭一邊,另外還有一邊,還有這個命功沒有瞭。在禪宗來講,就是所謂向上一路的事。因此他不穿和尚衣瞭,穿瞭和尚衣到處訪道找明師不方便,後來碰到瞭張紫陽真人,他才成就。

這個就是說,你要修道,沒有修明心見性的性功,隻做有為工夫也不成功,原因是著相。所以修道修密宗的人,非常容易著相,解脫不瞭,性功很難悟透徹。但是修性功的人,專坐禪達到明心見性,也隻見到法身,瞭瞭性,沒有瞭命,報身不成就。報身是要修命功的,所以性命雙修就是道傢的理論。可是修命功必須要先悟到性功,所以“人若不知本來真性,末後何歸”,也是枉然。“瞭性是末後大事”,在道傢講瞭性是什麼呢?明朝以後道傢“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還虛還不是瞭性,什麼時候是明心見性? 粉碎虛空!虛空都要打破,所謂“虛空粉碎,大地平沉”, 這個時候就瞭性。命功修成瞭再瞭性功,那麼這個神仙就不是神經瞭,就是真正的神仙瞭。

“不知欲要反終,先當原始”,所以修道的工夫,是要回到本來那個不生不死的仙佛之道,就是回到我們那個本來面目去,回到這個生命的本來。所以“欲要反終”,要想回到最後那個本來地方,“先當原始”,必須要先找出本來面目。他這個道理是說,修道的第一步“必須反復窮究”,一定要去窮究。窮究就是佛傢禪宗的參禪,“思我這點真性,未生以前,從何而來。既生以後,憑何而立”,這就是禪宗祖師講的參話頭,父母未生以前你在哪裡,死瞭以後究竟有沒有?

我們看清朝第一個皇帝順治,後來他出傢瞭。他有首詩,因為滿洲人初學中國文化,作得不大好,但是他寫得很坦然:“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不過他表示後來悟道,“黃袍換卻紫袈裟,隻為當年一念差”,他認為前生是個得道的高僧,這一生當瞭皇帝劃不來。“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落在帝王傢”,很討厭做皇帝。歷史上有好幾個皇帝,自己及後人,都發瞭願,願生生世世莫生帝王傢。你看做瞭皇帝的人那麼討厭當皇帝,有瞭富貴那麼討厭富貴,就是我們這些窮小子偏偏想富貴。

這個性功要參究,要悟道,你要悟到“未生以前,從何而來。既生以後,憑何而立”,現在我們這個命究竟在哪裡?是在丹田,還是在腦子?哪裡?“憑何而立”?

魏祖和六祖

由此“便知瞭命之不可緩矣”,我們做工夫修道,開始隻知道要瞭性,要明心見性。但是真正能明心見性,必須先要做瞭命的工夫。命功做到瞭傢,瞭瞭這個後天的命,恢復到本來,命在我們自己才有瞭把握,才能瞭性。

“故曰”,所以魏真人說,“審思後末,當慮其先。最後受胎之時,不過秉父精母血,包羅凝聚,結成幻軀。”我們現在這個身體不是命,這一點修道人要認清楚,這個身體是後天的命,受胎的時候我們這一點靈性碰到精蟲、卵臟,包進去跳不出來瞭,“結成幻軀”,三樣結合就生成我們這個身體。“此乃有形之體,非真體也”,這不是性命的真正,所以我們叫它“幻”,佛學叫“業報之身”,來受報的。受個什麼報呢?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如果前生造孽多端,這一生就受苦一輩子;前生做好事,這一生富貴,一輩子不受苦報,隻受樂報;有時候我們愣頭愣腦的,是受不苦不樂之報。

“我之真體,本同太虛,光光凈凈,本來原無一物”,我們這個生命的本體同太虛一樣無量無邊,光明清凈偉大得很。“故曰人所稟軀,體本一無”,所以就是後來的六祖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時候禪宗沒有來,佛法也沒有來。魏伯陽是中國文化,由此說佛、道兩傢一樣,“本來無一物”,不過用的文字不同。

神室 元精

“及至十月胎圓,太虛中一點元精,如雲行雨施,倏然依附,直入中宮神室,作我主人。”“十月胎圓”,圓滿瞭,這個太虛中清凈本身中一點,不是有形的,也不能說是無形的,這一點元精,“如雲行雨施”,像天雨降下來,“倏然依附”,包餃子一樣包進身體裡,“直入中宮神室”,我們有形身體的中宮在心窩以下,也正是胃的這個部分;神室就不是中宮瞭,腦子、心臟都是神室。這個元神在我們身體裡好幾個房間,好多的地方有它的別墅,這都是神室。你說一定在腦嗎?上丹田這裡嗎?都不是,但是都有關系。所以這一點“元精”不是“元性”,註意啊——煉精化氣就是煉這個,中宮神室的那一點,元精就做瞭我的主人。這一點特別註意,我們那個能夠思想、能夠做主的,能夠用心的,精神很健旺的這一點,就叫做“元精”。

現在講到身體有形的部位“直入中宮神室”,你們年輕的,道傢的書、密宗的書亂看,看瞭以後修氣功修氣脈,很多都在那裡忍精不放,那些臉色我一看都是問題,不得瞭的,這非神經不可。嚴重告訴你,不是這個道理,甚至煉精化氣也不是這樣。現在講到元精,這個元精不是精蟲,精蟲是元精所變化的一點點,不算什麼。我們這個生命來得不容易,既然有瞭這個身體,現在不好好地修回去,那真可惜! 跟我們一同來想投胎的,有那麼多生命,那個是有形精蟲的精。元精不是講這個,不過同那個有關系。

三種氣

“於是劈開祖竅,“哇”地一聲,天命之性,遂分為一陰一陽矣。”就是剛剛生下來,“哇”的一下,那個時候這個元精下來。“劈開祖竅”,這一竅在哪裡?有人說祖竅在頭頂,修道到後來成功,這個地方是開的,密宗叫開頂,不一定跳動, 一定會開。註意,那不是祖竅!祖竅可以說無竅,祖竅同這個有沒有關系?也有關系,部位差瞭一點點,差不多瞭。這個時候“劈開祖竅”,“哇”的一聲生下來,先天本命那個本性 就分為一陰一陽。所以人生下來一半清醒一半糊塗,頭腦有 時候明白,有時候糊塗。

我們中國這個氣有三種,一是呼吸之氣,就是空氣的氣;二是道傢講生命的元氣的炁,無火之謂炁,就是生命能,這個是命;三是米谷之氣,靠各種營養,吃飯維持生命,所以叫做米谷之氣。“蓋後天造化之氣”,後天造化這個生命,氣發熱所謂體能的熱。“若非先天元精,則無主而不能靈”,如果先天來的這個元精跑掉瞭,不做主瞭,我們就沒有思想,等於有些人躺在醫院裡沒有死,上氧氣瞭,頭腦沒有思想變成植物一樣。這裡告訴你,這個人的生命是“後天造化之氣”,如果沒有先天元精就無主瞭,無主則不能靈,這個先天元精就有那麼重要。

“先天元精,若非後天造化之氣”,身體不健康,營養不良,身體有病也不行,“則無所依而不能立”。後天命修不好,身體這個機器不對,先天元精住不下去瞭也很麻煩,無所依瞭。等於你包的餃子,下鍋皮破瞭,把這個餡也漏掉瞭。所以“後天造化之氣”,後天的營養,身體的健康,也是非常重要,不然你這個元精不靈明瞭。後天、先天的關系是這樣的。

由此“可見性命兩者,本不相離”,修道的人註意!修性修命,性命二者是一體,不能分開。“故曰,元精雲佈,因炁托初”,我們這個身體後天生命,像空中的雲一樣,元精這個生命力像電一樣,我們看不見,可是有這個作用。我們看得見呼吸的功能,呼吸功能不行瞭趕快上氧氣,有氧氣所以死不瞭,這時元精還留瞭一點的。這個元精,是靠後天這個氣做它的依托。

魂為陽為木 魄為陰為金

“後天之造化,既分一陰一陽,陽之神為魂,魂主輕清,屬東方木液”,“造化”是中國的名辭,在宗教傢就叫上帝、靈魂、佛。中國文化沒有這套宗教的外衣,把這個主宰叫“造化”,像化學一樣能夠造成變化萬物的這個功能。到瞭後天生命分成一陰一陽,陽的神,我們講精神,神就是魂。魂在身體內部是清凈的,頭腦清凈,眼睛明亮,眼睛是神進出的道路,所以西方文化也講眼睛是靈魂之窗。不錯,所謂心神相連,心跟神兩個相連;心眼,心跟眼睛也相連。《楞嚴經》上“七處征心,八還辨見”,佛說一切眾生不能成佛得道,因為“心目為咎”。所以心跟眼睛兩個出的毛病都有關系的。你看佛傢雖然不講性命雙修,其實也是性命雙修,佛隻用另外一個方法講,要你去悟。“屬東方木液”,木屬肝,魂同肝的關系最重要,“木液”就是這個精液。

“陰之神為魄,魄主重滯,屬西方金精。兩者分居坎離匡廓之內。故曰,陰陽為度,魂魄所居。”陰就是這個身體 營養變出來的這個氣魄。我們講這個人很有氣魄,就是這個魄,身體各部分功能很健康,因此成為魄。它形成物質是重的,向下走,變為後天男人有形的精蟲,女性有形的卵臟。

現在講魄,“屬西方金精”,金是個有形的東西,肺屬金。所以腎虧不一定治腎,因為腎為肺子,如果肺氣增強,金生水之故,腎就健康瞭。我小的時候,祖母生病瞭,父親找醫生,偏不找當時有名的某某,因為知道他不過是時醫——走運的醫生,並不是他有真本事,他要是搞錯瞭,那個藥吃下去就都不對瞭。所以講到這個魂魄道理,這個就是命,你要當醫生救人傢的命,就要懂道傢的學理才行。

個性非本性

“蓋命之在人,既屬後天造化,便夾帶情識在內”,這個後天的生命,在身體內帶有情識。佛傢的六識、七識、八識,就叫做情識,這個“識”就與情有關系。中國文化叫做“情”,佛法就叫“識”。“隻因本來真性摻入無始以來業根”, 佛學又用進來,這個“業根”就是情識。“生滅與不生滅,和合而成八識”,這在佛學的唯識都講到,生滅法同那個不生不滅法,兩種糅合下來構成瞭八識。“識之幽微者為想”, 那個心意識最微妙的就是我們的思想,所以你打坐用功思想停不瞭,就算你在昏沉裡頭還是有想,就是幽微的意思。“想之流浪者為情”,這個思想在外面流浪,波浪大的就是情感。“情生智隔,想變體殊”,人的一生,因為妄想、情識充塞,真正先天的智慧就沒有瞭。這八個字實在用得好,思想一變,人的本性就變瞭。人的個性各人不同,這個個性不是本性,是思想變出來的,是情識念力所變的,所以“情生智隔,想變體殊”,是屬於後天的作用。

“顛倒真性,枉入輪回矣”,所以真性,清凈本來面目被埋沒瞭,都變成後天的個性,這個情識再變化變成瞭業力。所以顛倒眾生,六道輪回跳不出來,不能成仙成佛。“所以學人,欲瞭性者,當先瞭命”,因此強調,學神仙丹道的人, 你想明心見性就要把命功先瞭,命功一瞭,明心見性自然到達。正統道傢所強調的這個理論,我今天站在道傢立場來講,百分百的正確。中國文化的儒傢、佛傢、道傢,到瞭清朝朱雲陽手裡,已經三傢真正合一瞭。


《我說參同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