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如何發生
《參同契》現在講的重點,還是在普通修道說的“活子時”,這是一個俗語。這個子時代表瞭我們身體上一陽來復, 以及陽氣是怎麼發生的。現在都是講理論,但是理論懂得瞭,所謂工夫方法就在裡面。道理就是一個原則——陰極陽生。怎麼樣是陰極呢?再明白一點講,就是靜極。但“靜極則動”,做工夫真靜到極點時,也有很多說法形容,譬如說“六根大定”,在原理上的名稱就叫做“陰極”,陰極瞭,陽自然會發生。最大的陰極是我們的生死,生命有生有死,死瞭就是陰極。陰極並不是這個生命完瞭,而是重新再轉來,那個是陽生,這就是佛傢所謂輪回的道理。小規律的陰極陽生,就是睡眠休息,靜極瞭再醒轉來。把這些現象瞭解瞭,陰極陽生的用功道理也自然懂瞭。
“此時陰極陽生,太陽真火,即生於子”,這個時候陰極陽生,太陽真火光明的現象,動的現象,生於“子”。“天開於子,地辟於醜,人生於寅”,現在說靜極瞭陽動,太陽真火就發生瞭。
“蓋陽無剝盡之理,日月撢持,正在北方虛危之地。交會既畢,漸漸自北轉西,月魄到此,微露陽光,謂之旋而右轉。”他講這個“剝盡之理”,理論上好像同修道做工夫沒有關系,實際上懂得這個理論,你才能放心去做工夫,當碰到一個境界時,自己才明白道理。山地剝卦,沒有剝盡的道理,宇宙間的力量是相對的,快到完瞭時,相反的力量就來瞭。實際上也就是力學的道理,向心力集中瞭,離心力就發生瞭,這個生命的道理同物理是一樣的。
譬如說我們打坐,這是修道的第一步。不管守竅也好,聽呼吸也好,隨便用什麼方法,很少有人真達到陰極,沒有達到“歸根曰靜,靜曰復命”,沒有歸根過。假定有人修道到達這個境界,那是真正的有一點像莊子的話——“渾沌”。 這個時候所謂六根大定,六根完全關閉瞭,花一樣合攏來,人自己也忘瞭。禪宗形容就像老母雞抱蛋一樣,道傢形容如醉如癡。這個靜到極點是陰極,這個時候真陽才來,就是那個靜的活子時才來。你註意這個話,平常我們也有活子時,疲勞到極點,或者生病衰弱到極點,有一天病好瞭,精神突然來瞭,那個也是活子時。但是你把握不住,因為自己不認得。
這個陽剝盡到瞭陰極,等於每月的月尾會“日月撢持”,月亮看不見瞭,被地球在日月之間隔住瞭。道傢不管這個,隻講這個時候“日月撢持”,月亮跟太陽合璧,中間與地球合在一條線,所以看不到光明,完全黑暗瞭。到瞭月尾的時 候“正在北方虛危之地”,月尾的早晨看到月亮在北方落下,是偏於東北。什麼叫“虛危之地”呢?“虛”同“危”是天體上兩個北方的星座,代表瞭北方。在我們的身體,“虛”、“危”代表的就是海底,是會陰這個地方。頭頂算是南方,這個要搞清楚的。所以他說到瞭陰極的時候,“日月撢持,正在北方虛危之地”,什麼都沒有。北方虛危代表瞭黑暗,糊裡糊塗,完全黑暗也就是代表靜極。靜到極點也代表陰極,在方位上是指北方。“虛危之地”等於大傢打坐時,有人覺得冷,因身體內部有病,寒氣重,多坐一下就發熱瞭,這就是陰極陽生。
“交會既畢”,等到月尾太陽、月亮,陽跟陰在北方交會交和,“漸漸”,慢慢地“自北轉西”。假定把這個地球當成平面,到瞭每月月尾二十八起五天,轉過西南,到西邊來瞭。“月魄到此,微露陽光”,陰歷每月初三晚上,在西方看到月亮出來瞭,是眉毛月。天體這個現象“謂之旋而右轉”,旋過來右轉,順轉轉過來西方這一邊出來,每月如此。所以《參同契》魏伯陽真人的原文就是一句話,叫做“嘔輪吐萌”,現在解釋瞭半天,就是解釋這一句話。說每月初三的月亮,等於一個東西把它吞到肚子裡,慢慢又把它吐出來,嘔出來瞭。月亮像一個輪子,“吐萌”,剛剛吐出來,一點點在萌芽。
歷法與正朔
說到天體,有兩個東西修道要懂,一個是太陽,一個是太陰。講到這裡,我們也常常說明,中華民國在推翻滿清之後改用陽歷,這個事情在歷史上叫做“換瞭正朔”。古代這個名稱很嚴重,前朝的老臣不投降,不投降叫什麼?“不奉正朔”,因為每個朝代都要變更年號、國號,不願意投降就是不用你的國號,不用你的年號。譬如古人陶淵明,他作詩作文素來沒有記年號,隻記幹支甲子乙醜之類。為什麼陶淵明這樣?他表示不奉正朔,因為陶淵明是晉朝人,他不肯為五鬥米折腰。那時是南北朝宋齊梁開始的宋代,叫劉宋,皇帝叫劉裕,種田的出身。說到劉裕,當瞭皇帝以後,皇宮裡有一間密室,裡頭擺瞭一張木頭釘的破床,還有種田的鬥笠、蓑衣、鋤頭,他不忘本。他雖當皇帝,有時心裡煩起來,就打開那個房間進去,算不定在裡頭閉關,兩三天再出來。近代有一位畫 傢溥儒先生,他是滿洲人,跟宣統是皇族的兄弟,所以他作的詩畫沒有寫中華民國年號,也是寫甲子、丙寅等幹支紀年。
我們現在改用陽歷,從文化立場來講,我始終不以為然,這個是奉瞭洋人的正朔。四海一傢可以,但是正朔是一個國傢民族的系統,你們年輕人要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幾千年來是陰陽合歷的,二十四個節氣用的是陽歷,是用太陽行度計算的。但是我們算月份呢,這就是中國這個天文同歷法的科學瞭,海水漲落、農忙季節是用陰歷。
這種物理的現象同天體的關系,與身體的內部的變化一樣。老年人生病有時候就過不瞭節氣,過瞭這個節就過一個關。有時硬過不瞭節,管你氧氣什麼氣來救都沒有辦法,我們身體上就有這個作用。再譬如,學過解剖學就知道,我們腦神經有十二對,像雷達一樣,全部齊向外面,同宇宙間這個電感通的。所以你打坐修道,懂瞭這些非常有幫助,這就是一個科學,人體本身內部也是個科學。
你會昏沉嗎
他說這個時候,“一點真火,隱然沉在北海中,謂之潛潭見象,發散精光”,他說當我們打坐修道,真正定下去靜到瞭極點時,什麼都不知道瞭。有些學佛的人認為這就是昏沉!學佛修定最怕昏沉,道傢跟佛傢的差別就在這個地方。道傢說不怕你昏沉,你還做不到昏沉呢!打坐做工夫,坐到瞭昏沉再說啊。你能不能坐在那裡睡覺?你睡不著,因為還有兩條腿,腿發麻瞭趕快下座,你才昏沉不瞭呢!有學佛的說,那個不是真的空,那是頑空,頑就是冥頑不靈,就是糊裡糊塗。我就告訴那些學佛的朋友,管他真空也好,頑空也好,你來一下再說吧。到達瞭頑空,你說這個我不要才算本事。你頑空都沒有達到,還怕自己頑空!就像很多人說自己不求財,如果你賺瞭幾億硬不要,那還可以吹吹。
“潛潭見象,發散精光”,就是陽氣下沉的現象。有些道書上講的不同,把這個現象叫做“天入地中”。所以有一派打起坐來把頭彎到肚子裡去,以為這叫做“潛潭見象,發散精光”。
實際上這一派道傢的法門,是從佛傢白骨觀來的,前面已經說過。白骨觀修到某一步,叫你觀想這個頭沒有瞭,頭放在腹腔裡,有意把它沉下去。不過真正要做到“潛潭見象,發散精光”的觀想,或者思想把天入地中,也做不到。如果做到瞭靜極,陰極瞭,忘記瞭頭,忘記瞭感受,沉下來,這一沉下來不曉得會多久。真到那個境界,算不定七天都不動的!所以修道做工夫需要人護法,也叫做道侶道伴,要有個內行人在旁邊招呼才行。所謂招呼,是天氣變涼瞭拿衣被輕輕給他蓋著,當然鼻子通氣的地方都給他露出來,讓他自然,算不定七天、二十一天,或半個鐘頭、一個時辰他就轉過來瞭。轉過來就很嚴重瞭,因為真陽來瞭,陽氣上升,“發散精光”就出來瞭。
這同每月的現象一樣,“迨精光漸漸逼露,一日二日以至三日”,就是陰歷的初一初二初三。“正值未申之交,昴日畢月,二宿度上,庚方之上”,這裡要註意啊!這是中原地區的文化,唐代就叫“中華”,古代歷史上稱“中州”。《易經》、《河洛理數》,都在中州,以開封、洛陽這一帶為標準。 假使雲南或東南亞的人來看這個書,會感覺古人很不科學。所以現在給大傢聲明,這個《易經》所講天文現象,是以中州文化為標準的。
天體變化影響人
每個月初三的時候,“正值未申之交”,“未”就是下午一點至三點,“申”是下午三點到五點。因季節不同而略有偏差。這個季節的道理,是站在中國這個地面仰頭看。假使用天文望遠鏡,它講得很準確,到瞭下午的四五點鐘,每月陰歷初三,月亮巳經在西面出現瞭,但是我們看不見,因為太陽沒有下去,光度給它掩沒瞭。實際上那個時候已經在“昴日畢月,二宿度上”,“昴”同“畢”是西方星座的名稱,月亮在這兩個星宿之間。“庚方之上”,庚方是西方稍稍偏西南一點。“昏見一鉤”,就是黃昏傍晚時,西南方才出現一點,“如仰盂之狀”,“仰盂”就是震卦,這就是代表這月亮剛剛出來,所謂月如鉤的一個現象。
“坤中一陽才出而為震”,《易經》的道理是陰極叫“坤”,北方叫坤。陰極瞭陽生,每月初三“一陽才出”,在人體就是活子時。懂瞭天體這個現象,你自己身體的變化、心理的變化,及工夫氣血的流行,才會知道。一切都是心理自然現象,和生理自然的變化。
現在他回轉來講生理——“在身中為鉛鼎初溫,藥苗新嫩,即所雲,子當右轉,西南得朋之象也。”鉛代表氣,這個時候靜到極點,氣的呼吸好像停止瞭。鼎是爐鼎,我們本身就是爐鼎,身體就是個化學的鍋爐,這個鍋爐裡“初溫”,重新發暖,這個才是密宗的真拙火來瞭;“鉛鼎初溫”,陽光重新來瞭。
有一本道傢的書很要緊的,就是崔真人寫的《入藥鏡》。 我們自己生命有長生不老之藥,不是髙麗參,不是補藥,也不是多種維他命,是自己這一點陽氣發動,就是“藥苗新嫩”。“子當右轉,西南得朋之象”,這個叫活子時。所以說伍柳派的活子時說,睡醒陽舉叫做活子時,是有一點相像,是對的。但是不可著相,變成一天到晚搞陽舉瞭,那是沒有用的。這個陰極陽生的現象是真陽來的,是在剛一醒,將發動未發動之間,這個時候把握住,才是真正的藥,長生不老之藥。等到變成陽舉時,這個幼苗已經老瞭,老陽就不可取瞭,采瞭也沒有用。那你說沒有用就把它舍掉,舍掉更糟糕!雖然老瞭,老薑養一養還是蠻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