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講

剛才講到乾坤交媾的大還丹,到瞭頂上凝而成丹這一節。

還丹後的鍛煉

“故曰搗冶並合之,持入赤色門”,在頂上與天地精神相往來,與天地交媾大還丹。所謂天地大還,回轉來,他形容像藥店裡搗藥一樣,還要鍛煉並合攏來。赤色門就是胸口,天地的精神與我們自己的,下來進赤色門到心中。

“此二句,有吸舐撮閉,無數作用在內”,我們一般練氣功做瑜珈術,學密宗道傢,“吸”是自然有吸氣的作用。我們的鼻子,渾身的毛孔,也有這個作用,好像永遠在吸氣,把天地之氣吸向裡面。上面那個境界也在吸天地的精華。 “舐”,這個舐就很妙瞭,道傢叫做“無上之密”,過去在道傢是不傳的,現在我都公開講。我們當年磕頭求呀,求得好痛苦,學瞭覺得沒有什麼瞭不起。我們打坐時,舌抵上顎,這個時候舌頭正立起來,在較後位置有個小舌頭、喉管這裡,就封鎖瞭。鼻子也直接給他封鎖,自然抵住瞭,這是講氣脈通瞭。所以氣脈通瞭沒有,一看他的體形,由這一點就看出來瞭。這個你們年輕的不要學瞭,免得去批評這個那個,那很罪過。

喉結之下,密宗叫做喉輪,認為喉輪下面氣脈打通後,這個人沒有妄想瞭。道傢講得更嚴重,這個喉結,尤其男人看得很清楚,我們身上好幾個結,大傢註意沒有?喉結這裡一個,心窩子有一個,下面有一個,尤其女性,盆骨那裡生孩子要打開的。這三個地方三結,這個結都會打開,打開並不是沒有喉結瞭,喉結照樣有,是裡面打開瞭。打開瞭,道傢叫做打通生死玄關。這個生死玄關打通瞭的人,發言吐語的音聲不同瞭,他可以跳出普通的生死,生死也有辦法控制瞭。有時大傢打坐覺得喉輪這裡很脹,有時到瞭這裡過不去,像有痰一樣,想吐也吐不出來,就是這個關口沒有打通。

“撮閉”就是前陰後陰收攏來,閉掉瞭精門。假使是生過孩子的女性,或者年紀大的,這個時候返老還童,變成少女一樣,自然撮閉。這個裡頭的工夫、境界,“無數作用在內”,那實在太多瞭。一般人打坐,在某一個境界、某一個程度也偶然碰到這種現象,不要認為有道瞭,那叫瞎貓撞到死老鼠,靠不住的!因為這個時候要能自己做主才算。“無數作用在內”這一句話,在自己的書上就要圈起來,這裡頭東西太多,意思跟你講不完。到這個境界,就是說“天元丹”凝結回來瞭。

“赤色門,即絳宮乾鼎是也。”絳宮就是心口,由胸口一路起到頭頂的氣脈都是通的。“藥既升鼎,漸凝漸結,又徐徐從乾鼎引下,送歸黃庭。”到這個時候,已經兩三步來去瞭,中間如果碰到魔障,斷瞭就斷瞭,又變成凡夫,乃至變成比普通人還慘!如果都不斷,“又徐徐從乾鼎引下”,從上面下降,“送歸黃庭”,再回到黃庭這個中宮。

防止泄漏的方法

“此時當用固濟之法,深之又深,密之又密。直到虛極靜篤,一點真陽之炁,方不泄漏。”到這一步更難瞭,又重新回轉來,一上一下就是 一升一降,同地球物理一樣。像前兩天很悶快下雨瞭,古人的詩“萬木無聲知雨來”,萬木包括瞭草,夏天的天氣悶得連草都不動,一點氣流都不動,悶極瞭,地心的蒸汽要上來瞭,所以“潘然上升”。地心的蒸汽上來,一沖到上面剛好碰到虛空中有冷氣團,冷熱一結合,下降就變成雨瞭。修道也是這樣,這個甘露下降時,自己自然會“吸、舐、撮、閉”,不是要你有意去做。所以奇怪就在這裡,是你身體這個生命,到那個時候都自然會動起來,自然曉得吸,自然曉得舐。口在這裡開瞭,吃天地的東西,下面自然湊攏來瞭,前面自然就關閉瞭。男女都一樣,自然的,不要你指揮它,這是生命的功能、本能。

這樣“送歸黃庭”,到中宮來。此時最難啦!這個時候要能不漏,這並不是指睡夢不遺。“此時當用固濟之法”,什麼法子他沒有講,總之用方法堅固起,絕不能漏,要六根不動,要六根大定。如果突然告訴你股票大跌瞭,你當然要下座瞭,那早漏掉瞭。這個所謂“固濟之法”,“深之又深,密之又密”,封固瞭六根不動,“直到虛極靜篤,一點真陽之炁,方不泄漏”。前面巳經講過,這又是第二層瞭,所以“九轉還丹”,道傢就是這樣轉,並不是說你把氣從背下面上來,到前面一轉,轉瞭幾圈就打通瞭,那不是的。

“故曰,固塞其際會,務令致完堅。”原文講固濟,就是“固塞其際會”,堅固身體與外際的關系,不交感瞭,必須使它極堅固,這個時候要閉關瞭。修行人真正閉關是這個時候,普通人一般講閉關是沒有資格的。“固塞之極”就是六根不漏瞭,“一陽動於九地之下”,陽氣又在下發動,“形如烈火”,這個時候厲害瞭,密宗翻成“拙火”,也叫“靈力”,顯教就是先得四加行的煖。其實佛法的修持都有,顯教佛經上都告訴你瞭,不過一般解釋經典的法師不講工夫,所以批註不同。這個“形如烈火”是煖瞭,拙火發動瞭,這股力量沖出來,沒有辦法叫它靜止。

體內龍吟虎嘯

“斬關而出,正子時一到,亟當發真火以應之。”這個才叫做“正子時”來瞭,這裡不是“活子時”,是真正自己生命當中的“正子時”,一陽來復,一陽初動。那麼,要“發真火以應之”,這就難瞭。假火是物質之火,我們身上的火在哪裡?佛傢有時候叫“三昧真火”。“三昧”是定中的境界,這個真火發動瞭。有些修密宗觀想火光,結果觀得一身都發燙,以為自己拙火動瞭,那是很糟糕的,是病相。究竟什麼才是真火呢?我首先給大傢講別傢的批註你就瞭解瞭。《楞嚴經》上說“性火真空,性空真火”,就是這個東西。所以“真火”就是“真念”,上面不是用真意嗎?這個地方叫真火,就是有念無念之間出來的那個火力。這個火力,叫他熱力也可以。火力哪裡來的呢?你看到打鐵的拉風箱,用風去吹動那個火,所以這個時候,有形的來往,就是練氣瞭。“霎時乾坤闔辟,龍虎交爭”,那個境界大得很,整個的下部、頭頂都在動,那硬是動!都打開,全身都有震動的現象,山崩地裂一樣,怕人得很。膽子小一點的話,在這裡就倒瞭,這叫修逃,趕緊逃避瞭。很多人打坐有一點境界就嚇死瞭,不敢坐瞭。“乾坤闔辟”,“闔辟”就是一吸一撮一樣,開合很大。“龍虎交爭”就是有爭戰之相。

“便有龍吟虎嘯之聲”,“龍吟虎嘯”,自己內在硬是有龍吟,聲音大得很,但是坐在旁邊的人不知道。裡面的聲音如雷,有時腦子像打雷一樣,整個的震動瞭,會嚇死你,人都昏瞭。下面的氣也在動,上面又龍吟,這些都是實在境界。 現在有些人打打坐,腦後聽到煮飯水燒開瞭一樣吱吱叫,那個不算,不過已經不錯瞭。伍柳派的道傢叫做“腦後鷲鳴”,這個沒有什麼瞭不起,是氣脈通過後腦玉枕,沒有走通的關系,那個不是“龍吟虎嘯”。現在回轉來講“龍吟虎嘯”,那 就大瞭,這個時候所謂真火發動,“故曰,炎火張於下,龍虎聲正勤”,這是一步一步工夫,他講到這裡又停掉瞭。所以丹經道書之難懂,他不告訴你;不是不告訴你,是你自己會瞭,所以下面不講瞭。你說他講瞭沒有?

文火武火配合烹藥

“大藥初生,用文火以含育之”,這個時候念頭要清凈, 用文火瞭。文火就是小小的火慢慢地燉。先用文火,再用武火,“方得升騰而出爐”,這個時候才能由下向上走。這中間好像沒有答復,但又答復瞭你,裡頭很多問題。為什麼這些 古人所謂祖師們,寫到這裡好像都很舍不得講一樣?因為很難形容,很難講!任何一個字下錯瞭都害死人,後人都會執著那個境象,所以不願把人傢教錯瞭路,寧可簡化而不宣。 不像現代人的著作都是吹牛的,自己還沒有三分成就,就講成十分八分瞭,都是亂騙人。古人不會的,尤其這些叫做傳天地的正道,絕不敢亂來。但是剛才我講過,你要熟讀丹書才懂,因為他散開瞭,在別的地方已經說瞭。

“大藥既生,用武火以煅煉之,方得結實而歸鼎。故曰, 始文使可修”,開始用文火烹煉,“終竟武乃成”,到瞭真陽之炁一動,就要武火來瞭才成功。“此中火候,不可毫發差殊”,這個火候差一點都不行,難之又難。“當用文而失之於 猛,則火太炎矣”,如果該用文火的時候,你用武火來,把它燒焦瞭。“當用武而失之於弱,則火太冷矣”,應該用武火的時候,你結果用文火,太冷。其實不要說這個,平常大傢打坐做工夫修道,也要文武雙全的。有時候要動,不一定死坐的,所以我叫你們要運動,太極拳太文火瞭,有時候要少林拳武火一點。有時候,你該用文火的時候就要靜,一動一 靜之間要能掌握好。印光法師是講凈土宗念佛的,但是他警告後人的話倒蠻對,“動以修身,靜以修心”。

“必相其寬猛之宜,調其寒溫之節,方能得中。”這個“相”字要當動詞來看,不是現象那個“象”。“相”是輔助, 他的意思是這個時候,我們要輔助自己的工夫。“寬猛”,拿政治來比方,有時候法網要管理得嚴,這是猛;有時候要寬大。這“寬猛之宜”,該放松的時候放松,該修整的時候修整。“調其寒溫之節”,該冷該熱,等於冷氣要曉得調整,不然太冷瞭,得瞭冷氣病也不對。曉得調整,“方能得中”,完全對的時候,就中節瞭。

“故曰,候視加謹密,審察調寒溫。子時從尾閭起火,應復卦,一陽初動,是為天根。”為什麼講子時呢? 一陽來復,陽是從下部發生的,“從尾閭起火”,實際上就是從海底、尾閭、會陰穴這個地方發生。“應復卦”,拿《易經》的卦象來講就叫做復卦,一陽來復。“一陽初動”叫做“天根”,從下面來。我們修道人的性命就是靜到極點時從下部動。其實何止修道,每個人也都是這樣,生病就要休息,常常中醫、西醫都不管這一套瞭。我看到人傢生病,第一個吩咐註意這個問題。有人生病躺在醫院快要好時想回傢,因為精神好瞭,性的欲念沖動,要回去玩玩瞭,都是這樣死的。有些病也是那麼得的,有些人,我問他怎樣得病的,他說不知道。其實就是在做愛時得的,這叫高興快活的死,就是這個道理。

自身陰陽要調好

修道也是一樣,你看普通人精神一旺,欲念跟著來瞭,即使沒有欲念,也漏掉瞭。所以萬人修沒有一個人成就的,在這第一關就過不去。這第一關縱然給你守住瞭,這一步一步的工夫,又來瞭一陽來復,每一關你都過不去。陽氣一來的時候就想陰瞭,異性相吸,自然的道理。本身的陰陽怎麼配合是你的本事,這是智慧功德,否則你就過不去。那麼你說,我絕對守戒律,又有問題來瞭,因為“孤陽不生,孤陰不長”。那你說八九十歲還去結婚配對嗎?不是這個,是你本身的陰陽調配,不曉得調配就沒有用,那也是孤陽不生,孤陰不長,這個道理非常難瞭解!

“一陽初動,是為天根”,道書隻講一陽,後面都沒有講,所以一般人看書時隻抓住一陽初動,活子時,接下去子醜寅卯一步一步要跟上來的啊。陽有六個,陰也有六個,陰極瞭陽生,要第二節再上。拿地支來講,子醜寅卯辰巳是六節,到午時一陰來瞭。午時以下六節是下半天,所以陽有六爻,陰有六爻。身體也是這樣。就拿背脊骨來說,由下面發動,差不多到瞭胸這裡,你們有些打坐做工夫,慢慢腰酸背痛,那不過是第二陽要動以前,因為你這一部分有病,還沒有沖過關,所以有腰酸背痛的現象,不是打坐出瞭毛病。要到“直至六陽純乎乾”,陽氣充滿到頂瞭,“動極而復靜矣”, 動極就又靜瞭,陽是動是放射,陰是吸收是歸納。

陰陽多變化

“午時從泥丸退火”,到瞭靜態來又下降瞭,“應姤卦”,姤卦有一陰,天風姤( 〉,外卦還是乾卦,乾為天;下卦是巽卦,巽為風。上面五爻是陽的,隻有下面一爻陰動,這五陽裡頭一陰多可貴!等於復卦五陰裡頭一陽。我常常講你 們不懂《易經》,什麼叫陰陽?那個復卦是五女一男一起在孤島上,孤零零的,永遠不曉得回不回得去,這一個男人,五個女人都搶,不曉得多寶貴,那是復卦。姤卦恰恰相反,五個男人在孤島上,隻有一個女人,這五男都在追,物以稀為貴。所以學《易經》要懂得“陽卦多陰,陰卦多陽”,這些道理都是哲學,道理很深。從泥丸宮又下降“應姤卦”, 這個“姤”字宋朝人改的,原來就是交媾的“媾”,男女之媾。唐朝以前規規矩矩用“媾”字,宋朝這些理學傢很討厭,專門掛假面具,認為這個字不大好看,就把它改成“姤”瞭。

“一陰初靜,是為月窟”,這個“月窟”實際上是倒轉來,上面空瞭,下面充實。天根是下面空瞭,陽氣向上走,兩個顛倒。宋朝有一個有名的邵康節,他講修道的詩:“天根月窟閑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到這個境界時,天根、月窟就是這裡所說的,講天根正是月窟,講月窟正是天根, 說陰的正是陽在裡頭,講陽的正是陰的在裡頭。所以天根從下到上,月窟反而從上到下。“天根月窟閑來往”,上下都打通瞭,“三十六宮都是春”。

“直至六陰純乎坤,靜極而復動矣”,所以,到瞭靜極純陰的境界時,靜極又陽生瞭。“故曰,周旋十二節”,“周旋” 就是轉圓圈,輪回,旋轉。“十二節”是十二個節,一年是二十四節氣,六陰六陽,一天十二個時辰。“節盡更須親”, 他一節一節完瞭,一個階段到一個階段,修道由一個程序到一個境界,每個境界都不同,所以我講這是科學的,一步有一步的工夫。“此乾坤大交的法象也”,這是講乾坤大交的境界。


《我說參同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