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兇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於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
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
是故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
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兇,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兇,所以斷也。
開物成務 千秋大業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易經》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書呢?第四章裡孔子已經作過答案,說到“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可是在本章裡,對於《易經》這門學問,又有另外的答案:“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他說《易經》的學問是“開物”,開發宇宙萬物——天文、地理、人事、看得見的光明面、看不見的陰暗面、看得見的陽世間、一切的一切等等,這就是“開物”;“成務”,成就一切人世間的事情,你要想辦事,非要真正通瞭《易經》,才能真辦事。換句話說,“開物”用現代的術語講就是要把物理世界的根本找出來;“成務”,就是把人生的根本法則找到。“冒天下之道”,“冒”就是我們現在年輕人所謂的“蓋”,把天下的一切統統都蓋下去瞭,宇宙萬物一切最高的道理、原則,都在它的范圍之內。“冒天下之道”,大原則都在這裡邊;“如斯如已”!不過如此而已!很輕松的,不過是這樣的一個學問罷瞭。可是連這一步我們都過去不瞭,我們就是過不去,連八八六十四卦都擺不出來,要想過去,那是很難辦到的。如果六十四卦你還擺不來,想“冒天下之道”,也冒不來呀!
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孔子說,學瞭《易經》以後,你就可以“通天下之志”,也等於佛傢講的神通,別人心裡想的什麼事情,你都知道。“通天下之志”是《易經》的境界,所有一切人的心態、動念、萬物的動態等,通瞭《易經》便都知道瞭。“以定天下之業”,要想成大業、立大業,非懂《易經》不可!不然沒有辦法成功。“以定天下之業”,這個業可分為兩種。我經常講,我們中國人往往把這句話錯用瞭,大傢常常把做生意稱為事業,常聽到“你做什麼事業?”這句話錯瞭!做生意不能算是事業。
事業的定義,在《系傳》裡很明白地告訴瞭我們。是什麼呢?“舉而錯諸天下之民,謂之事業。”我們這一個人,在活著的一生裡做一件事情,對世界人類永遠有功勞,永遠有利益給人傢,這個才叫事業,就是人生的價值。最普通地說,上面最高是皇帝,下面最倒楣到討飯的,當皇帝和做乞丐都不是事業,那是職業。其他你當宰相也好、部長也好、大學教授也好、補習班的小老師也好……那都是職業,不是事業。大傢要弄清楚,找個工作賺錢吃飯,或打個知名度……那不叫事業。真正稱得上事業的,古往今來沒有幾個人。
所以孔子贊嘆大業,就是指堯、舜、禹、湯、文、武等的事業。在我們歷史上功業最大的是大禹王。我們這個老祖宗,把中華民族變成農業國傢,奠定瞭我們立國的基礎。他的付出,他的努力,他的成就,就是事業。因此他為萬世所崇拜,其功永不可沒。這種才叫事業。其他的人,生意做得再好、賺錢再多,你要講事業,那還很遠。
我經常對大傢講:事業是永遠的。不要說外國史上的明君賢相,就是我們中國的歷史,你能報得出二十個皇帝的名字嗎?報報看!幾千年來那麼多名宰相,你能報出幾個?我們在這裡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啊!唐朝以後到現在多少狀元?你曉得嗎?官的大小沒有用的,多少財富的人傢,過不瞭幾年,人傢早把他的影子忘掉啦!在當時是很風光的,但是因為他沒有事業,所以他不能長久、不能不朽。所以有志氣的人,要想建大功、立大業,就要講事業。這個事業一定要對天下國傢有所貢獻。因此人生有兩種事業:一種是當世現身的事業,那很有限。活著時人傢不知道名字,一死瞭以後,也就入死燈滅,不要多久,人傢已經淡忘瞭!像我們老朋友在一起談話,經常會想到當年那些紅瞭半邊天的人,現在黑得已經烏啦!名字都被人忘掉啦!連我們當時的人都已經把他們忘掉,想不起來,一般人更不用說瞭。不過孫悟空和關公,大傢都還是知道的,因為他們的作為好像事業,這叫做千秋大業。像釋迦牟尼、耶穌、孔子,在地球沒有毀滅以前,他們的大名就永遠存在,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因為他們對人類有瞭貢獻,這樣才叫千秋大業,是另一種事業,絕不是你做官的權力所能比擬的。
一個人當瞭皇帝,就算統治全世界,最多也不會超過幾十年就過去瞭。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永遠不會有超過三十年沒有戰亂的。當然並不是說全面的世界戰爭,反正不到五六年或七八年,不是這邊打仗,便是那邊沖突。現在世界各地還是有戰爭的,不過我們臺灣沒有而已。大傢不要以為這樣就可太平瞭!以人類世界來講,很不太平。中東打得一塌糊塗,他們不是人嗎?叫我們怎麼能夠安定呢?隻有胸懷千秋大業的人,他在戰火中、變亂中、任何時候都永遠跟人們同在的。這個人的事業與菩薩、上帝的慈悲心懷一樣,在人類極為苦難的時候,他永遠值得人們信賴。所以《易經》的道理,教我們成就的就是這種事業——通天下的大志,成天下的大業的事業。
“以斷天下之疑”,過去、現在、未來……人類很多的疑感,我們將來怎麼樣?我們的前途如何?誰也不知道。我們個人的前途,明天過得去過不去?都不知道。學瞭《易經》以後,我們都可以知道,甚至哪一天、哪個時辰我們要去啦,也都曉得,這就是所謂的“斷天下之疑”,斷就是判斷。如果要問《易經》這一門學問是幹什麼的?就是下面這答案——“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但是我們必須能夠到達“無思”、“無為”的境界,要能“寂然不動”才可。如果沒有到達這個境界,那隻好靠依通啦!因為自己不可能會有神通的,依通就是靠卜卦瞭。
退藏於密
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兇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於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
“蓍之德圓而神”,拿蓍草來講,蓍草長得很怪,它整個的心是圓的,很圓、很硬、中間有孔。空靈代表瞭“無思”、“無為”。這種草跟竹子差不多,竹子是空心的,蓍草也是。我們民間有兩句話:“人要實心,竹要空心。”就是這個意思。蓍草中間也是空的,所以說圓而神。
卦呢?“卦之德方以知”。德是講性能,“方以知”,方代表四面八方,無所不到,我們畫的卦具有最高的智慧。“六爻之義易以貢”,六爻就是我們卜卦用的爻,每一卦有六爻,六個步驟。六爻的意思是“易”,容易的易,你懂瞭《易經》根據程序來判斷,是很容易的,這就是《易經》卜卦依通的解釋。但是學《易經》不要走到邪路去瞭。光是會卜卦、能夠知道過去未來,充其量不過變成一個碟仙而已。光現神通就錯瞭。大傢要註意啊!《易經》這門學問,你修到最高能夠神通瞭,那還不算到傢啊!
那麼要修到什麼程度呢?“聖人以此洗心”,要回轉來!這是道心。自己心裡什麼都沒有,空啦,洗練自己的內心,歸到最高的聖潔的境界。“退藏於密”,我們宗教傢——佛傢、道傢功夫到瞭極點,能夠成佛、成仙,就要做到這點,“洗心、退藏於密”。所以你們學佛、修道的要註意啊!還要修到能夠“洗心、退藏於密”,反轉來一點一點地減,減到最後,什麼也沒有瞭,達到“寂然不動”的境界。可知修到有瞭神通還不算數,要再進一步到無神通那就是道瞭。有神通就是用,是用之於神通。如果隻要想卜卦知道過去未來,那你就邪門瞭,已經錯瞭。這裡告訴你:“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洗心就是學佛修道的空“念頭”、空“思想”。真正得瞭道的人,一定能“吉兇與民同患”。
真正得德的人,不但不用神通,而且災難來時能夠躲得開也決不躲。在佛學的名詞這叫做“應劫”。劫數一來,該殺頭的時候,便伸出頭來讓人殺,痛快地殺,這就是得道的人。真正得道的人,跟普通人一樣。為什麼呢?“吉兇與民同患”。民不是光指老百姓,而是一切眾生。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好的、壞的,大傢共同平等,不因為自己有神通、有本事,而享有特殊的遭遇。所以耶穌肯釘上十字架,無論如何,總算是真的聖人。因為好流出來的血是紅的,同我們一樣,那是痛苦的。如果功夫到瞭,流出來的血便是白漿,這在道傢很多。不過沒有關系,我還是很恭敬他,因為他真正做到瞭“吉兇與民同患”。耶穌最後不但沒有怨恨,他還要說:“我為世人贖罪。”真瞭不起!就憑這一句話,他就有資格做聖人。這也就是《易經》的道理,“吉兇與民同患”。所以真得道的人,不會現神通的。
最高的智慧
“神以知來,知以以往,其孰能與於此哉?”得道的人都很平凡,他們有道也不會表示出來,開始能夠前知,但他不用前知,所以古人說“先知者不祥”。一個人有神通、有先知,是最不吉祥的。我們中國文化還有一句話“察見淵魚者不祥”,眼睛清明到水裡頭有幾條魚都看得清楚,這個人就糟糕啦!先知者不祥,所以萬事先知的人多數都是不得善終的。有神通的人,佛傢的戒律是“戒不用”。假使要用,那他就差不多啦,大概準備死啦,因為他已變得不是人瞭。
一個真得道的人最平凡、最普通,就是“吉兇與民同患”。但是他能不能知道過去未來?他全知道,這就可以叫聖人。等於我們一個人有錢有地位,肯到貧民窟裡頭過貧民一樣的生活,去幫助他們,同他們完全一樣,這才是有道之士。可不是因為你窮慣瞭,覺得跟窮人住在一起很舒服。那是你命苦,沒有命來享受富貴。一個人在絕對的富貴中做到“與民同患”,便等於地藏王菩薩所說“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道理。實際上他早成瞭佛瞭!因此,他有資格坐在地獄裡頭,所以地藏王菩薩是很偉大的。不過偉大得小瞭一點點,如果他還不是地藏王菩薩,他還沒有菩薩的境界,而能夠真正坐在地獄裡頭:“好啦,你一定要下地獄,我來跟你一起受苦。”那就更偉大,那雖不是菩薩而更菩薩瞭。
所以說,這個道理要搞通,才知道《易經》“神以知來”的道理。換句話說,未來的雖然都已經知道瞭,但更重要的是“知以藏往”,從內心到腦子裡卻是什麼都不知道,這才是最高的智慧。什麼智慧呢?知道一切,最後到瞭一張白紙一樣,什麼都不知道,這就是聖人的境界,就是“神以知來,知以藏往”。一切都歸於沒有,一切都藏瞭起來,跟一般人一樣,那才是最高的智慧。
但是一般世俗的聰明人沒有不喜歡表現的,尤其是喜歡知道別人不知道的,卻不知道“察見淵魚者不祥”的老話。假設我們全世界到處都是特務,工作的世界處處都隱藏著機密,像做生意一樣,調查、搜集、輸入電腦……在這種情形下,大傢更是想要知道你所不知道的。知道未來是很危險的,歷史上因前知而喪命毀傢的大有人在。真正能夠一切都前知瞭,卻要能夠“知以藏往”,變成什麼都不知道,才是最高明穩妥的。
所以他說《易經》這樣一種學問,“孰能與於此哉?”誰能洞徹這種學問?誰能夠達到這種境界呢?誰能知過去未來,而又等於完全不知不用?誰能做到該倒黴的時候就去倒黴,自己決不逃避呢?如果因為自己有前知便躲開瞭,那不行!那不是聖人。
神武不殺的聖人境界
所以什麼叫聖人?大傢都問:我們中國為什麼標榜孔子?因為他絕不逃避困難。盡管也有很多人罵他,尤其是他碰到的那些道傢人物,像楚狂接輿等,大傢都在挖苦他,挖苦得很厲害。有一次小學生跟孔老師失散瞭,學生找老師找不到,碰到一個叫蓬萌的——就是現在公寓大廈的管理員,問他見到老師沒有,他說:“什麼老師呀?”“就是我老師孔子。”他說:“啊!那個傢夥!”學生說:“就是那個鼻子大大的,頭上平平的那位老先生。”他說:“啊!那個就是孔丘啊!”學生說:“是呀,就是他。”蓬萌說:“我看到他啦。淒淒惶惶,如喪傢之犬。”那個“喪傢之犬”罵人罵得很苦呀,變成野狗啦,沒得人傢收留的狗。有收留的狗雖然沒有牛肉吃,但也還有點冷飯吃。沒有人收留、在外邊到處亂跑的狗,就是喪傢之犬。道傢就拿“如喪傢之犬”來罵孔子。因為那時天下大亂,大傢 都勸孔子算瞭吧,一個人是救不瞭的。但是孔子不變初衷,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他隻盡其在我,盡他的心力去做。這就是《易經》的道理,聖人之道,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明明知道救不瞭,也一樣要救。所以《易經》這個精神,孔子說誰能做到呢?
“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我們上古的老祖宗是得道的聖人、對人類有貢獻的、絕頂聰明的人。聰是耳朵靈光,明是眼睛好,腦筋好就是聰明,但不是智慧,智慧不是聰明,那叫睿智,後來就叫慧智,佛傢叫智慧。它不是從腦筋好來的,不是聰明,那是天縱聖人。“聰明睿知,神武”!中國的老話“有文治者,必有武功”,文武要雙全。讀書讀得好,風一吹就要倒的人,碰到一點小事情哎喲一聲大叫,比女孩子還害怕,那就沒一點用啦!中國古代的教育,都是文武合一的。大傢看中國古代的人物,像孔子呀,孟子呀,沒有身上不帶武器的。但是有武不用,有功夫不用。很多人學瞭功夫,一輩子都不用,都沒有打過人,這樣可以,但是不能沒有功夫。“古人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夫者!”人可以有本事,一手可以把天下的頭像切世界上一樣切光,有這麼高的本事。但他卻是永遠慈悲人傢,永遠是愛人的。有些人認為慈悲就是窩囊,認為我慈悲人傢是我窩囊,沒有英雄氣概,也有人認為那不是慈悲是沒有本事。究竟如何呢?
我們大傢都知道,佛傢有一句話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大傢也都會引用,尤其那些學佛的,更是如此。我說:不要吹牛,你們那個刀呀,連剃頭刀都不如,不要說自己看到瞭刀就怕,連看到太太拿起廚房的切菜刀都會發抖的,你哪裡還有資格去拿屠刀呀?放下屠刀是指那些拿著刀砍過許多人頭的人,然後忽然不幹瞭,看到那些被殺的太可憐瞭,慈悲心發,放下屠刀,不再殺瞭。那是慈悲!你連殺人的本事都沒有,說你慈悲放在屠刀?那是膽小人打架說的:“你有膽子站在這裡不要動,我回去叫我哥哥來,看你怕不怕。”說著就跑啦!那是不地的。
所以說,《易經》這一門學問所代表的中國文化的精神是:有神通而不用,不但不用,還要“退藏於密”,“無思”、“無為”、“寂然不動”。尤其無所不知,能知過去未來而“吉兇與民同患”,同普通人一樣,非常平凡,這才是得道的人。誰能做得到呢?他沒有說是現代的人能夠做到,隻有推崇古人:“古人聰明睿知之神武而不殺者夫”!有這個條件,便快要修養到成佛境界、得道的境界瞭,快有資格可以去當上帝瞭。我們大傢想修道,先要考察考察自己這塊材料,是不是又聰明、又睿智、又神武、又不殺。
領導人的條件
大傢要知道,《易經》是帝王之學、領導之學。以中國文化傳統來說,古代的明君必須深明此道,都要懂這個學問,才能做一個明君賢王。所以真正做領導的人必須:
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
上明天道,要把自然現象、宗教哲學,一切都搞清楚。因為懂得天道,就懂得瞭宇宙之道,然後才可為君,才可以領導萬民。不過這個天在古文裡代表瞭好幾種意義,有形象的天堂的天,也有這個天;形而上那個本體的道,也有這個天;人的心,我們的良心,我們一般所謂的天理良心,也是這個天。有時候這個天是抽象的,有時候是實際的。這裡所謂的天道是指形而上的,包括瞭有形的天文,像天上的星星、月亮等等。我們一般所謂的太空,不是形而上的,這個太空還是形而下的,因為它是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什麼叫形而上的呢?人類知道不能到達的那個,就是形而上的。《易經》告訴我們,要明瞭天之道,明瞭天不可知的一面,才能夠懂得人生社會,懂得人民生活一切的事物,包括人類的思想等。
是興神物,以前民用。
所以一個領導者要懂得帝王之學的《易經》,懂瞭這個學問,便能夠創造物質文明,給人民創造幸福。現在科學的發展差不多到達瞭“是興神物”這個境界。近來很多人專門研究中國上古史,發現在我們上古史中也有很多令人解不開的神秘處,像大禹治水等等,都有興神物的能力,像是石頭可以趕起來跑路,山可以自行搬開等。各位要知道,那個時候我國人口那麼少,大禹九年中把全中國水患治平、水利弄好,的確是不可思議的事。在那個時候,要治理中國的水患,你需要運用多少人力啊!而那個時候整個中國的人口不會超過現在全臺灣的人口。那麼大的水利工程,那麼遼闊的面積,怎麼辦?在我們上古史上說,大禹到瞭哪裡,不管是石頭還是山,大禹王隻要用手一劃,叫它開開,它就開啦,要把這座山搬開,一句話山就自己搬開啦,要把石頭趕起來跑,就趕著跑啦……關於這些神話多得很,這就是“是興神物”。
興神物幹什麼?神物是利人的,貢獻社會的,這是人民的福利。“以前民用”,在聖人們看來,人民的福利才是最重要的,“是興神物”,給人類利用。所以得道聖人瞭解瞭這個學問,達到瞭“興神物,以前民用”這個境界,以後已身便“退藏於密”、“寂然不動”。有瞭這種功夫和修養,它的作用是什麼呢?
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
智慧到瞭最高處,人情世故、天文地理都通瞭,通瞭以後怎麼樣?通瞭以後的人,做人更要小心。“齊戒”就是齋戒。讀古書,這個“齊”字很我地方讀“齋”。我們看古書有“齊莊中正”這句話,“齊”就是齋。什麼是“齋”呢?齋就是心理精神作用,所以叫心齋。吃素不是吃齋,吃素是不吃葷,不吃葷也不是不吃肉啊!不吃葷是無葷,像大蒜、韭菜呀,這些都是葷的。出傢人為什麼不吃葷呢?因為葷含有刺激性,會刺激人的生理,容易使人起欲念,所以出人傢人飲食要無葷。葷是草頭的,不吃肉是另一件事。一般人把不吃肉叫做吃齋,那是講錯啦!什麼叫做齋?齋就是心靈的一種境界,“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這個境界就是齋。大傢要註意啊!我們講中國文化,千萬不要跟著一般人的錯誤講法。
“戒”呢?真正到瞭已身“退藏於密”,內外改變瞭,心境不被外物所動搖,不被外面環境所影響,所以“齊”下面是“莊”。這個“莊”就是莊敬的莊,是“莊重”的意思。無論是修道人或是我們一般人,生活態度都非常重要。一個人能夠不受外界的影響,這個時候的心至中至正,所以說“齊莊中正”。這就是中國文化的作用,四個字包括瞭一切宗教的禱告在內瞭,是不落形式的。所以聖人到瞭這種程序,懂瞭一切過去未來以後,變成更謙虛、更小心,就是“齊戒以神明其德夫”!自己越是齋顴得清靜,神通越大,自己本身也越是達神明的境界,明白瞭天下一切事物。這個樣子你的德業便更進步,你對人類的貢獻也更偉大瞭。
變與通
下面我們講“用”
是故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
坤卦代表陰、也代表地、也代表女性;乾卦代表陽、也代表天、也代表男性。乾坤兩卦代表的很多,有物體裡邊黃金、玉、冰也是以乾卦作代表,像釜、佈、文也是以坤卦作代表。“是故闔戶謂之坤”,把門關攏來就是坤;“辟戶謂之乾”,打開瞭叫做乾。換句話說,乾卦是放射性的。兩扇門闔起來就是坤,打開瞭就是乾。一闔一開,一收縮一開放,好像一緊張一松懈一樣。
但是一關一開之間,卦就在變瞭,就是一般所謂的變卦。人生的道理就是這樣,不過我們自己不感覺、不註意罷瞭。我們每一分鐘、每一秒鐘都在變,不但我們身體在變,思想也在變。像剛剛答應你的話,過一下便後悔瞭,這就是變,所以說“一闔一辟謂之變”。這個字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隨時都在變化之中。天地間沒有不變的事、沒有不變的人、沒有不變的東西。就是因為我們人不懂得這個道理,凡是好的大傢都希望它不要變。像人類的感情,我們都希望受何永浴,希望它不要變;年齡也希望不要變,永遠青春等等。可見人永遠都是那麼愚蠢!如果我們懂瞭這個道理,知道天地間沒有不變的事物,變是當然,不變?沒有這回事!認為不變,那是神經病、是夢想!天地間的一切一定要變。所以孔子說“一闔一辟謂之變”。因為變,才有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無始無終,都在變化中。
“往來不窮謂之通”,不變的東西都是死掉瞭的。不過大傢要知道,這個“死”,也是個假定的名詞。《易經》的道理,天下沒有不死的東西,死也是變化的一種現象。“死”的本身也是一種變化,盡管它死瞭,但它還在變,不停地在變。人死瞭,肉會爛,骨頭也會慢慢變成灰塵、變成泥巴,泥巴又變成東西,又活起來啦……這一切都是在變。所以說我們現在生活在這裡,每一秒鐘也都在變中,我們的生命也是變出來的,是青菜、牛肉、魚蝦、五谷、辣椒、鹽巴……變出來的,我們的生命隨時在變——大便、小便、流汗、生病……這都是變:我們又變成青菜,青菜又變成我們……吃素的是青菜變的,我們一般人是肉變的,天地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中。“往來不窮謂之通”,一變就通,所以變就謂之通。
學《易經》的人,一切事情要曉得“變”與“通”,不曉得變與通的人,不要學《易經》,因為他看一切都認為是呆板的、一定的。天下沒有這回事!因此天地萬物在變化中,看得見的我們就叫它象,現象,“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現象裡頭有固定形體的物,我們叫它“東西”、“器具”。而能夠懂得物理的變化、精神的變化,把它制成一個東西,供人民使用的,這個就叫做法則,所謂“制而用之謂之法”。甚至於做生意一樣。做生意的人把沒有的變成有,把無用之物變成自己的財富,這就是有眼光,能夠看得到,所以說“見乃謂之象”。
我個人就有個例子。一九四九年我本來想到香港看一看,然後到東南亞走一趟。後來遇到一個朋友剛從東南亞回來,他就跟我講瞭很多情形。我說算瞭,你已經看過瞭,我就不要再看瞭,東南亞這個“象”我已經知道瞭。我說聽說一位朋友在香港,可憐得走投無路,準備跳海自殺啦。誰曉得半年之後他發財瞭!現在有錢得很。我說為什麼會這樣呢?他說這就是《易經》的道理。變而通的。我問他怎麼變出來的?他說他逃出來時,連衣服都沒有換的,身上長滿瞭虱子。忽然他運氣來瞭,美國人作瞭一個生化試驗,要用虱子。但美國人身上很幹凈,根本不會長虱子,到哪裡找虱子呢?所以便在香港登瞭一個要買虱子的廣告,被他看到瞭,就幹脆培養虱子,一瓶一瓶高價賣到美國去。最後他變成養虱子的專傢,一下子就發瞭財啦!……我們聽瞭就大笑,真是運氣來瞭,這就是“見乃謂之象”。看得見、會動腦筋。“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沒有用的東西,經你動腦筋,變成有用瞭!就是這個法則。這也就是“往來不窮謂之通”的道理。
“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利用”本來是個好名稱,但是現在很糟糕瞭,一提到這個名稱便很難過!我們的社會道德多半因為“利”而使它墮落得一塌糊塗。非常可悲!不過大自然界裡的萬事萬物,普通人看到沒有用的廢物,乃至丟棄的東西,但對人類卻會很有用處,看你有沒有這個智慧,知不知道利用,會不會利用而已!譬如原子彈爆炸,我們怎麼來躲避原子塵呢?最好的方法是鉆到垃圾堆裡,那就是對原子塵最好的防護!可是現在的垃圾都送到內湖燒掉瞭。說起來是很可惜的,萬一發生瞭原子戰爭,垃圾也就變成寶貝可以救命瞭,隻看你會不會利用它。“利用”,一出一人之間,這個法則懂瞭,“民咸用之謂之神”。人類本身如果關於運用這些,那你這個普通的凡人,就變成神啦。所以《易經》、佛經都是智慧之學,看大傢怎麼來利用它,並且怎麼能懂得它的變通,那就是神瞭。
你我的太極
下面我們講“用”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
太極本來是《易經》的名詞,後來被道傢引用瞭,於是有些人便誤以為太極是道傢發明的。太極是什麼呢?太極就是個圓圈。你們打太極拳的太極,在沒有動以前,這個圓圈是空的,這就是太極。太極在沒有動以前,什麼都沒有,一爻未動。這個時候佛傢就叫做空,是形而上的。“寂然不動”,可以叫它太極,也可叫它沒有極。後來有一個人又創瞭一個名詞,你打的是太極拳,我的拳比你的還高明,叫無極拳。其實也不用去創造,“太”字便包括瞭一切。
講太極的歷史,道傢的歷史稱太極有五個名詞: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易有太極”,太極一動,就生出兩個東西瞭。學《易經》的人都懂,萬物各有一太極。這個原則大傢要把握住啊!像看風水啦,就離不開這個太極。風水很難看呀,必須懂得萬物各有一太極,我這裡有個太極,你那裡也有個太極。每一個人本身也就是一個太極,每一種自然界的物也積壓自有一太極。懂得太極,才能談其他。這個太極,就像移形換步,換步移形。譬如說我坐在這裡,大傢看到我的像是這個樣子,我朝東走一步,這個現象變啦!我再朝西走一步,像又變啦!每一步的現象都不同,自然它所產生的作用也變瞭。萬物本身各有一太極,太極裡頭又有一太極,現在我們這個課室裡頭也有一太極。
你說這個人好好的,他的胃生病,那個太極已經出瞭問題。所以萬物各有一太極,移形換步。沒有動以前,什麼都沒有,還是一太極,一動便成瞭兩儀,“陰”與“陽”。譬如我的手不動便沒有事,一動就有陰有陽,有瞭陰陽就生四象:老陰、少陰、老陽、少陽四個現象。什麼是老?就是到瞭極點,老啦,太老就要變。老就要再生些年輕的,因之又有瞭少。老陰老陽、少陰少陽,四象就生出八卦,八個現象就這麼來瞭。我們從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圖下面看,橫圖下面是白的,什麼都沒有,那就是太極。一動就生陰陽,就有黑白,再上面一層就和 象,四象就變八卦,八卦變變化出來六十四卦。
八 | 七 | 六 | 五 | 四 | 三 | 二 | 一 | |
坤 | 艮 | 坎 | 巽 | 震 | 離 | 兌 | 乾 | 八卦 |
太陰 | 少陽 | 少陰 | 太陽 | 四象 | ||||
陰儀 | 陽儀 | 兩儀 | ||||||
太極 |
這個圖表面上是從下面變上來的,其實不是,是從裡面變出來的,是太極一動而發生的,就是這個圖案。大傢要運用《易經》,必須懂得這個原理。由四象就生八卦,由八卦就定吉兇。由八卦的現象看到有好、有壞,沒有第三樣事——不好不壞。所以懂瞭《易經》以後,便知道天地間隻有兩件事:“吉”或者“兇”,沒有中間的不兇不吉。不兇不吉是沒有的,如果有,那便要歸到太極,“寂然不動,無思無為”。那是不陰不陽、無陰無陽,那個時候什麼都沒有瞭。
說到這裡大傢要知道,吉就是一定的好,兇就是一定的壞嗎?不一定。吉兇就生大業,萬事有好就有壞,樂極生悲,那是必然的道理。悲劇也沒有一定的壞,也許會更好。所以一個人失敗瞭,失敗不一定就是痛苦。你懂瞭以後,也許感到失敗還蠻好的,還很願意接受這個失敗,這就是所謂的“吉兇生大業”。這個道理要搞清楚,才可以談卜卦、談神通。由此可知天下的事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從這裡我們可以瞭解,老子的道理、孔子的學說,都是從中國《易經》裡邊出來的。老子曾說“道生一”,道就是太極,沒有動以前還是太極,一動就有一;一生二,有瞭一就有兩個;二又生三,兩個就變成三個;三生萬物。隻講三爻。道生一,有我就有你;一生二,兩個人一結婚便生出來三;三生萬物,一路生生不已,生下去便有瞭萬物。
大富大貴以利萬民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什麼叫“法象”?象就是宇宙的法則,宇宙的現象。掛在那裡最大的圖案就是“天地”,“天地”最大的變化就是一年的春夏秋冬,萬物都脫離不瞭大自然的影響,所以說“變通莫大乎四時”——春、夏、秋、冬。這也就是八卦所代表的現象。
“縣象蓍明,莫大乎日月”,“縣”就是“懸”,這個現象懸在太空中,不需要用儀器,肉眼都看得很清楚,那就是太陽與月亮,也就是坎離兩卦。
“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
孔子講到人文哲學的現象、人為的社會的現象,也就是乾坤兩卦的作用瞭。人都要求這兩樣東西:“富與貴”。“富”,財富集中在我手裡:“貴”,貴卻不一定富。算命的就曉得,有些人命很好,但他是“清貴”,貴是很清的,官做得很大,一毛錢沒有。我們歷史上有很多大官,死瞭連棺材都沒有,要靠朋友湊錢來買棺材。像宋朝的嶽飛當瞭大元帥,滿朝文武認為嶽飛傢裡多少會有幾個錢。但是嶽飛被殺抄傢,除瞭幾本破書外,什麼都沒有,這就是清貴。所以貴不一定富,我勸你們還是去做生意,不要忙著做官。富瞭自然就可以貴。
可是五經中《尚書》裡邊所說的五福,就是我們過年寫對子的“五福臨門”的五福,裡邊就沒有“貴”字。不過大傢要註意,《易經》所謂的“崇高莫大乎富貴”,不是指我們現在所說的富貴。譬如說一個人學問好,這是他知道上的富,這不是金錢所能買得來的,你再有錢也買不到,沒有辦法。他的道德高,也不是用金錢買來的。所以“富貴”兩個字大傢要先搞清楚。這裡所謂的富貴,是廣義的,不是指狹義的財富和做官而言,因此說最崇高偉大的是富與貴。一個人充實到某一個程序就是大富,大富當然是貴重的、值錢的,是無價之寶瞭。
懂得瞭這個道理,所以“備物致用”。具備瞭萬物,但這並不是說我富貴瞭,傢裡邊什麼東西都有,才叫做“備物”。備物是真正達到瞭大富貴,世界萬物皆備於我,是本有的,因為我們本體裡具備瞭萬物,具備瞭萬物而能夠起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譬如科學傢很富貴。我講的科學傢是指發明科學的科學傢,不是現在的科學傢技術傢。現在的科技是真正發明科學的人發明的,但是這些人都是很可憐的。像有名的藝術傢死瞭以後,一張畫也許可以賣幾千萬,但是當他活著的時候,連飯都沒得吃,說不定還是餓死的。你說他的富貴在哪裡?他的價值是在死以後,他死瞭後很富貴。
這也就是說明,要能對百萬人有利才是“備物”、才是“富貴”、才是“立成器以為天下利”,才算是萬物皆備於我。然後建立一樣有用的東西——就像科學傢發明一樣於萬民有利的東西一樣,這就是事業。它可以使天下萬代後人都得到你的利益,這也就是功德。
這一種崇高的智慧誰做得到?當然“莫大乎聖人”,就是得道的人。譬如我們身上穿的衣服,就是黃帝的妃子嫘祖發現的,她發明養蠶取絲。有人說麻將也是女性發明的。據有人考察,發明麻將的高手是李清照。那個時候不叫打麻將,叫打馬吊。為什麼叫打馬吊呢?當時北方征來的騎兵部隊到南方打仗,把馬上的將軍吊下來,就叫打馬吊。據說如此。
聖人尋寶
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
這一段是講卜卦的作用,也可以說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神通中的依通。“賾”(音zé)是指看不見的那一面,幽深神秘叫賾。“探賾”就是探討它,把它抓出來,“索隱”就是探索、向裡邊挖,挖到後面隱藏的、看不見的,它看得見,就是“探賾索隱”。下面四個字“鉤深致遠”可以作它的註解,就是把那個最遠最大不可知的那一面,徹底地瞭解瞭。“以定天下之吉兇”,就用這麼一個小方法,而決定天下大事的好與壞。“成天下之亹亹者”( 亹音wěi,不倦的意思),“亹亹”,有很多搞不清楚的東西,搖擺不定。等於我們仰頭看天,看到一個高山頂,看得久瞭,會看花瞭那個境界,那種境界叫做“亹亹”,也可以叫做偉大的偉。“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乎蓍龜”,用龜殼、蓍草來卜卦,看似是個小玩意,真研究起來,這個裡頭作用太大啦!下面就講卜卦的作用。
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兇,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一枝蓍草、一個龜殼,都是天生的神物。“聖人則之”,則就是效法,讓我們去效法,宇宙萬物都是給我們效法的。人類很多的智慧都是看瞭生物學來的。譬如打太極拳,是效法鳥跟蛇打架來的。蛇跟鳥的戰爭,在山上久瞭的人,也難得看到一次,尤其是大蛇跟老鷹打架!你站在那裡看,如果你懂瞭武功,真會悟出一套武術來。那個蛇那麼長,那個鳥飛下來抓它,怎麼都抓不住,可是蛇要抓鳥也抓不住,那個鳥一下來,蛇那麼一扭,那個尾巴就纏過來瞭,那個鳥就得趕緊逃,不逃被它纏住瞭就不得瞭啦。結果兩個打來打去,誰也碰不到誰。太極拳就是看到蛇跟鳥打架摹仿來的。
很多人類的智慧能夠對人類生活有貢獻,都是受生物界的影響來的。但是人就沒有辦法做螞蟻。螞蟻可以倒著爬,我們人倒過來不能爬。可是也有人拼命練這種功夫。功夫容易練,就是觀念忘不瞭,因為我們人有空間的觀念,假設真達到沒有窨的觀念,身體不受空間的影響,就可以倒轉來走路瞭。
“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可見《易經》的學問並不是那麼神秘、稀奇,它是觀察萬物來的,是科學的。天地生萬物,我們人有聰明來效法萬物的作用,產生我們生活的方式。天地有變化——像陰陽的變化、四季的變化……聖人就效法它,來設定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等等,以和諧社會與人生。“天垂象,見吉兇”,上天有現象,如日月盈仄、刮風下雨,聖人們從這些天文上的現象,來察看人事的吉兇。所以聖人們對於上天那些尋常或不尋常的現象,那些足以影響我們人生和諧與平安的現象,加以記錄、研究,教育後世的人。“聖人效之”,效法它。這裡邊就有卜卦的道理,用數理、算術的方法來推測人事的吉兇。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伏羲時候,河裡邊出來一匹龍馬,背上馱瞭一個黑白點的圖,當然不是像現在書上這麼整齊。是不是這樣,現在很難考據瞭!不過相傳如此,大傢就叫它《河圖》。伏羲氏就是看瞭《河圖》而畫八卦。大禹的父親因為治水不成被殺瞭,兒子大禹又出來治水。那時候,我們中國全國都泡在水裡。古代的神話說,禹感動瞭天地,於是洛河(在河南洛陽)裡邊出現瞭一隻大烏龜,背上馱瞭一個圖案。大禹看瞭以後,便悟道瞭。大徹大悟,悟到瞭物理的自然法則,因此他有瞭神通,終於把全國的水患治平瞭。文王後天八卦就是從《洛書》裡獲得的靈感,所謂河圖洛書,這個白點、黑點,一個用九,一個用十,是數理哲學最終高的運用。九、十的變化,“聖人則之”,聖人效法而發明瞭很多宇宙物理,改善瞭人類的生活文明。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兇,所以斷也。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四象就是老陰、老陽、少陰、少陽。做什麼呢?“所以示也”,求 是上天把宇宙的自然法則告訴你,你有智慧就可以懂啦!
“系辭焉,所以告也。”《易經》本來都是圖案,後來經過文王、文王的兒子周公、孔子這三位大聖人,用文字把它說出來,用文字著作《易經》,叫做《周易》。“系辭焉” ,就是在卦圖下面掛上這些文字;“所以告也”,明白告訴你什麼原理。
“定之以吉兇,所以斷也。”他說你瞭解瞭,拿這個圖案及文言的道理,就可判斷一切事物的吉兇,便可以斷定自己的生命、前途等等,作為參考,這就是系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