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部分

從蒙到師,人類世界的第一次大動亂

“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

所以古文大傢都不願看,尤其現在年輕人,不會看懂,而且會覺得討厭。這裡說,既然有瞭萬物,像屯字形象一樣,草根露頭,露瞭頭就一定開始發蒙瞭,所以屯卦以後,承受在下面的是蒙卦。蒙是什麼?“蒙者蒙也”,以現代白話文的觀點來看,這不是等於沒有解釋?但是中國古代人讀書是先研究字,古禮讀書要先讀小學,那時的小學不是現代的小學,古代的小學就包括瞭先認識字的意思,每一個字為什麼這樣寫,中國字和外國字不同,不是字母拼音來的,是意義來的,這裡上面的蒙字是卦名,下面的蒙字是解釋,是說萬物剛剛發芽,亦即說萬物還在幼稚的階段,所以又說“物之稚也。”種子種下去,剛發芽,為發蒙,還在幼稚的階段。

“物稚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

人類社會的發展,當萬物在幼稚的階段,必須要養育,我們研究中國歷史,天地開辟,大禹以前還是洪水階段,農業社會還不能奠定,等大禹建設瞭水利,天下分成九州,這個時候到瞭養的階段。“物稚不可不養也”。是社會的進化,講究養育,所以蒙卦下面就是需卦。在人類社會的養育,什麼最需要?先要吃飽,萬物也一樣,螞蟻也一樣,狗也一樣,都需要吃飽,這中間的發揮就很大瞭,社會人類的發展,隻要有瞭生命,就要生活,生活的第一個條件先要吃飽,“需者飲食之道也”。這就是需卦。

“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

社會發展到這裡問題來瞭,人為瞭生存,需要生活,生活第一件要飲食,我要吃,你要吃,他也要吃,今天吃瞭,又怕明天挨餓,希望你少吃一點,我帶回去準備明天吃,於是自私的心出來瞭,鬥爭發生瞭,所以需卦下面接著是訟卦。

“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師者眾也。”

訟卦下面就是師卦。師卦在《易經》本身代表大眾,現代的名詞,在黨政為群眾,在軍事為部隊。人類社會發展到有瞭自私心理,需要占有以後,就有鬥爭,有瞭鬥爭,自然聯合成一個陣線,立場不同的兩樣觀點就對立,立場相同的就聯合為一群,群眾運動來瞭,所以下面是師卦,而師不是老師之師,古代所謂出師,是出兵打仗,即是群眾。

比泰之間的繁榮景象

“眾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

群眾起來以後,必定有親附性、比較性。“比”就是排隊,與自己相同,跟著走,中國古字寫“比”,就是一人在前走,一人在後跟著就是比。如果兩人走相反的方向,就是北,即是背,相背。有群眾就必有所比,意見有所不同,利害亦不同;如意見相同,利害相同,就聯合在一起,“比者比也。”比卦就是人聯合在一起,派系就來瞭,意見就來瞭。

“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

孔子認為比卦的意見紛歧沒有錯,有比有群眾,大傢同心同德在一起,必有畜,有積蓄,亦即是大傢謀共同的利益,雖然是私心,大的私心就是公,就有所畜,有儲蓄準備。如現在的保險制度,是社會安全的最好制度,而這個制度的最初起源,是海盜搶劫以後,就存起一部分財物來,準備作被打死的夥伴遺屬的生活費。後來慢慢發展成為現在的保險制度。一些東西,有時是壞的卻生起來瞭好的結果,有時好的也會生起來壞的結果,這就看思想問題、文化問題瞭,比以後的小畜卦,也是這樣。

“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

小畜卦下面是履卦,履作名詞是鞋子,作動詞是走路,是行。孔子這裡說一個社會到達瞭物蓄,富庶瞭,現在說是進步的社會,物質文明富庶以後要有禮,必須有秩序,沒有秩序就不行。如法律、教育、軍事、文化這些都起來瞭,由此也看到管子的思想:“倉凜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的原理。物質文明進步以後,有瞭經濟作用,就有私心,這個時候必須產生文化,要有法律。“故受之以履”,要有應該走的道路,所以就法律哲學來說,法律絕對是對的嗎?不一定。因時間空間的不同,法律的道理是相對的;在這一時間空間是最好的真理,拿到另外一個時代或社會,則會變成很壞的事情。那麼何以大傢都承認法律是對的?這就是法律的哲學問題瞭,也就是這裡所說的“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在每一情形下,要有一條路讓大傢好走,有一個秩序好遵守實行。

“履而泰,然後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

履卦下面見泰卦,這是社會的發展,政治的發展,一項政治制度,大傢都走得很舒服的一條路,王道坦坦,就履而泰,天下太平,然後平安瞭,大傢都舒服,也所謂自由平等,大傢都平等瞭,所以履卦下面是泰卦,泰也就是通暢瞭,沒有阻礙瞭,沒有問題瞭。

否--人類第二次的文明低潮

“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

可是問題來瞭,中國有兩句老話:“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兩個好朋友,尤其兩夫妻,很難得一千天裡不吵架,沒有一朵花開到一百天不凋謝的。我們古人看歷史看得多麼通,最好的時候就是壞的開始,所以泰卦下面,就是否卦。我們看中國歷史的漢朝、唐朝,看西方歷史的羅馬時代,鼎盛的時候,就衰敗下去。傢庭也是一樣,興旺的時候,兒女媳婦都驕貴起來瞭,太驕貴就是泰到極點,否就來瞭,否到極點泰來瞭。不但人是如此,歷史也是一樣,社會發展也是一樣,看通瞭人生,如此而已。餓瞭吃,吃瞭脹,脹完瞭大便,通瞭又餓,又吃,就這麼一回事,一切都是循環。

同人大有--人類文明的更上層樓

“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

否,壞到極點就要好瞭。倒黴到極點的時代,像我們現在遭遇到的就是否卦,可是人不會永遠倒黴。“物不可以終否”,失敗是成功之母,就是這個道理。“故受之以同人”,否卦下面是同人卦,人遇到倒黴的時候,就要交朋友,交志同道合的人,重新來創業,這是大同思想,自由平等的原則。

“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

找志同道合的人,要“與人同者”替我想,也替你想,沒有自私占有,欲自私隻有公眾的大自私,為團體而自私,為國傢而自私,為天下而自私,這就是“與人同者”。能夠有這樣的胸襟,就“物必歸焉”,天下萬物都向同人集中瞭。所以同人卦下面就是大有卦,就是說公正廉明的人,就有很多朋友,很多部下擁護,所以同人的綜卦,就是大有,所有好的都集中在一起。

“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

大有卦下面,接著是謙卦,這就告訴我們人生哲學,也是歷史哲學,人到瞭最高點的時候,不要自滿,再加便會溢出來,所以大有卦下受之以謙卦。

“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

一個人富貴功名地位到瞭極點,又能謙虛,就舒服,自然優豫,所以謙卦的下面,就是豫卦。

“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

豫卦的反面(綜卦)是隨卦,這又是人生哲學,歷史也是這樣,西方羅馬鼎盛時代,天天歌舞升平是豫,接下來是衰敗,人應居安思危的道理,就從這裡來,舒服的結果有隨跟著來,因為內部要發生問題瞭。隨是追隨,意思是有反面的東西跟著要來,也是隨便的意思,自己沒有中心,隨別人如何便如何。優裕的人,往往自己懶散,連腦筋都不願用,所以受之以隨。

由蠱而剝看人性的墮落

“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蠱者事也。”

有錢,有勢,有地位,樣樣好的人,就是天下第一人,也就有人來跟隨在他的後面,沾點好處,這樣跟隨的人越來越多,這時就要擔心瞭,就會有事故瞭。漢高祖打下瞭天下,大傢都吵,張良就告訴漢高祖,天下豪傑追隨你去拚命打天下,是希望天下平定,現在天下統一瞭,如得來一塊肥肉,還沒有分,大傢當然要吵瞭。漢高祖所以封功臣,便是看透瞭人生,到瞭某一地位,應該做的事就做瞭。不能喜歡別人的恭維或感謝,因為隻要自己有一點喜好,就有人投其所好--“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蠱惑,蠱是一種蟲,以前貴州、雲南的一些邊疆族人放蠱,麻醉人,使人的腦子都昏瞭。蠱也是蟲,很多的蟲,如房屋的白蟻,人身的病菌,蟲多瞭就有事。

“有事而後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

但是人不怕事,“有事而後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懂瞭這個道理,有事不可怕,有人也不可怕,隻要認清“我所有的就是大傢所有的”,這樣就不錯瞭,所以下面是臨卦,就是擴大。

“物大然後可觀,故受之以觀。”

臨卦下面是觀卦,一個東西大瞭,如一粒種子種在馬路邊上,有誰去理它?經過幾百年變成神木瞭,大傢都來看瞭,所以壯大瞭,然後可觀,故受之以觀。

“可觀而後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

觀卦的後面是噬嗑,所謂噬嗑,就是張嘴咬下來的樣子,就是啃,觀卦以後為什麼是噬嗑卦?因為有可觀之處,就有所遇合。

“物不可以茍合而已,故受之以賁,賁者飾也。”

這裡又講到文化思想,社會發展到這個時候,原始的東西要加工,要加上人文文化,如面前的塑料盤子,是用尿素制成,制造過程一定要經過人文文化的科學處理,不能隨便和些泥漿或面粉做成,這就是不能茍合,所以一定要有人文文化,受之以賁。“賁者飾也”,賁就是裝飾,就是藝術的、文明的。

“致飾然後亨,則盡矣,故受之以剝,剝者剝也。”

文明到瞭極點,藝術發達,社會平安,等於一個人一樣,傢裡富有,藝術字畫堆滿瞭,亨通瞭,到瞭前面沒有路瞭,所以跟著賁卦下面就是剝卦,物極必反,開始剝落瞭,剝者就是慢慢掉落,又是一個循環。

“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

剝卦的下面就是復卦,時代也是如此,剝極瞭就恢復。“物不可以終盡”,不會有絕路的。“剝窮上反下”,上面的路走完瞭,翻過來,就成為復卦。

由復到離看人生興衰往還

“復則不妥矣,故受之以無妄。”

人受瞭災難,受瞭打擊,知道反省,知道復興,就不錯瞭,所以復卦下面是無妄。

“有無妄,然後可畜,故受之以大畜。”

沒有錯,新的境界來瞭,有大的發展瞭,所以受以大畜卦。

“物畜然後可養,故受之以頤,頤者養也。”

真到瞭社會的物資夠瞭,財富平均瞭,萬物都富足瞭,然後可以養人,經濟生活可以養瞭,所以大畜卦下面是頤卦,頤就是很舒泰,所以我們恭維老年人退休在傢享福為“頤養天年”,就是這個頤。

“不養則不可動,故受之以大過。”

天地間舒服到極點,就要出毛病,有人說某人作惡多端,卻過得蠻舒服,而我們循規蹈矩,生活卻苦得很,報應在哪裡?但中國人有句話:“天將得厚其福而報之。”也等於基督教講的:“上帝要毀滅一個人,先使他發狂。”使他得意到極點,快點惡貫滿盈,走到頭瞭,跌下來,所以養到極點,罪惡、浪費、奢靡到瞭極點,就會出問題,所以頤養的卦下來,就是大過。

“物不可以終過,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

大過不行,宇宙、人生、歷史、社會都是一節一節,所謂運氣,就是階段,和門檻一樣,所以大過卦下是坎卦,有階段就陷下去。

“陷必有所麗,故受之以離,離者麗也。”

覺得陷下去瞭,不要怕,在苦難的當中會站起來,所以下面是離卦,離卦的意思,像太陽出來一樣,非常漂亮,新的一個時代又開始瞭。

上面是上經,六十四卦的卦序,是分兩部分排列的,而上經的卦就是這樣排的: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噬嗑、賁、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等三十個卦。這裡是簡單地講,如果加以發揮,卦與卦之間,產生瞭太多的道理,人類世界的歷史哲學原則,我們早都有瞭。我們現在多可憐,有那麼豐盛美好的文化寶庫,我們後代對不起老祖宗們,沒有人去發揮,反誤以為自己什麼都沒有。

上經的卦序,是講人類社會與歷史發展的關系,下經講到人生瞭,下經亦很妙。上經以乾坤兩卦開始,下經開始的兩卦是咸、恒。恒卦是雷風恒,上面是震卦,下面是巽卦——。翻過來,綜卦為澤山咸卦,上經起於乾坤,為什麼下經起於咸恒?威等於說平等,大傢需要一齊,恒是經常的,但在上經裡沒有提乾坤兩卦的卦名,隻以天地作代表,下經裡也不提咸恒的卦名,而以男女作為代表,現在大傢看下經的卦。

孔夫子的婚姻觀

“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

咸卦並沒有提什麼叫“咸”--大傢都是這個樣子就是咸。在大學裡上課,有些同學問起,戀愛哲學是什麼?我告訴他們,我愛你就是我愛你,不愛你就不愛你,愛就是自私的,戀愛沒有什麼哲學。但是孔子講得妙,他說有瞭天地就有萬物,有瞭萬物就有男女,既不是上帝造的男人,也不是上帝從男人身上拿出一根肋骨來造女人,而是有瞭萬物,其中就有男人、女人。一部人類史,就是兩個人唱的戲,唱瞭幾千萬年,有瞭男女,自然就會結合,就會談戀愛,變為夫婦,並不是偷吃瞭蘋果才變成夫婦,就是說人類社會,隻有四個字“飲食”、“男女”兩件事,一是需要活著的問題,一是兩性需要的問題。《易經》上也點明瞭這兩件事,上面說瞭人事歷史發展的關系,下面說有瞭男女,就自然有夫婦,有瞭夫婦就自然形成傢庭,自然生孩子,生瞭孩子自然有父子,所以這是五倫的道理,為什麼有五倫。五四運動要打倒孔傢店、打倒孔子--說五倫是吃人的禮教。上述這些是自然現象,社會擴充瞭,就有人,大傢都是人,某人人好一點,選他做領袖,他就是君,我們聽他的,我們就是臣,社會的程序就成瞭。如果以醫學的觀點來說,假如我在醫學院講,也可以亂吹:“人類歷史是荷爾蒙造成的,由一個精蟲和卵子,又加上些什麼染色體變成的。”這樣也沒有錯。如果以這個觀點看,所有人類都有病態,都該打針,可知人的思想多可怕!思想不純正,亂吹一陣,也可以煽動別人,可是結果卻害瞭自己,害瞭別人。譬如弗洛依德說的性心理學,也沒有錯,可是歪理有千條,正理隻有一條。現在《易經》這裡告訴我們,人類的五倫,不是勉強形成的,不是法律規定的,這是人性的本來,人性走正理,自然發生的。有男女,自然有夫婦,有夫婦自然有父子,有瞭許多夫婦、父子,自然形成社會,有瞭社會組織自然有階段。現在西方文化,男女青年都不願意結婚,彼此都不願負責任,這個現象的問題很大,中國文化要夫婦相敬如賓,就要持久,有恒。

上經是說自開天辟地,有瞭宇宙的社會發展,現在下經是由個人開始,講到夫婦傢庭,父子、君臣的人倫關系,這裡又產生一個哲學問題,天地間的事,沒有永恒存在的,佛學中稱這現象為無常,《易經》叫作變化。

功成,名遂,身退

“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遁者退也。”

我們看老子的話“物壯必老,老者必倒”。我們看孔、孟、老、莊思想可知都是從《易經》裡來的,這是自然的法則。天地間的萬物,壯大,茂盛瞭,定衰老,一衰老瞭就變化,歷史的階段就過去瞭,所以這裡告訴我們歷史的哲學:“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適。”這個物當然不是單指物質,而是包括人、物、事。就是一個東西不能永恒存在,所以就慢慢退化,故其下為遁卦。再看老子的思想,“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也就是從《易經》這個地方來的。從這個序卦的道理看,人到老瞭,就應該退,交給下一代去。總之,《序卦傳》中,《周易》每一個卦的排列程序,都包含瞭許多道理,中間有很多學問,就要靠自己的智慧去思考去研究。如醫學上的研究,最近外國最流行的,男女更年期是最可怕的,所謂傢長本身這時要再教育,夫婦之間的問題,也多半發生在這一時期。外國人研究夫婦感情最好是三年到五年,有的時間更短;以後幾十年,維持傢庭夫婦關系的,那是道德在維持,法律在維持,並不像在戀愛期間那種昏天黑地的感情瞭。而我們《易經》上就講到“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必定退,必定是這樣。

“物不可以終遁,故受之以大壯。”

但話又說回來瞭,老年人退瞭,交給年輕的一代,就大壯瞭。

“物不可以終壯,故受之以晉,晉者進也。”

大壯過瞭為什麼是晉卦?晉卦孔子解釋就是進步的現象,一個東西壯大瞭,自然會求進步,新的一代起來。

“進必有所傷,故受之以明夷,夷者傷也。”

這裡又是社會哲學,歷史哲學來瞭,進步的階段,一定有傷害。社會的發展,一個求進步、求改革的法令,固然有遠大的理想,可是對於舊有的具破壞性,這也是革命的哲學,革命就必有所傷。

“傷於外者必反其傢,故受之以傢人。”

明夷卦的下面接傢人卦,孔子解釋在外面受瞭傷的一定跑回傢,不隻是人如此,即使傢畜也是如此。又如我們的文化,一百多年來,受西洋文化的刺激,變成現代這樣,可是現在慢慢地連外國人也開始學我們中國文化瞭,這就是“傷於外者必反其傢”,所以是傢人之卦。

“傢道窮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

古代“睽”的意思就是夫妻反目,意見不合,所以是處傢庭的哲學,傢道窮的時候,這並不是貧賤夫妻百事哀的“窮”,而是到瞭“極點”的意思,“窮盡”的意思。如一個傢庭有錢,慢慢奢侈,奢侈到極點,就出毛病,夫婦的感情,國傢的政治,都是這樣,一定要乖張。

“乖必有難,故受之以蹇,蹇者難也。”

乖就是乖張,個性的偏激,傢庭、社會、政治的問題,都是這樣,過分的乖張,就有困難來瞭,所以是蹇卦。“蹇”字的意義,就是跛腳,受瞭傷走不動,寸步難行。

“物不可以終難,故受之以解,解者緩也。”

自然的法則,一個東西沒有永遠困得住的,不會永遠困難,困久瞭總要想辦法找出路,所以賽卦下面是解卦,要解除,要緩和困難。

“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

有些性情急躁的人容易出事,而性情緩慢的,則容易把困難拖下來,慢慢用變化來解決,但是太緩瞭也不行,一定會有損失,急躁的人容易憤事,把事情搞砸瞭,緩慢的人則容易誤事,等於醫生處方下藥,雖沒有吃壞,可也沒有治好,這就犯瞭醫學上的過錯,延誤瞭治療時間,所以解卦下面是損卦。

《易經》告訴我們,萬事都是相對的,沒有一樣是絕對的,沒有哪樣是對,也沒有哪樣是不對的,有時要偏一點才對,有時偏一點又是錯瞭。

“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

損的反面是益,損瞭這一邊,就益瞭那一邊,禍福是相倚的。

“益而不已必決,故受之以央,央者決也。”

在受益時不要以為得志有福氣,得志就是益,《易經》告訴我們要曉得進退存亡之道,益瞭以後不曉得退,到極點就崩潰,就斷瞭,所以益下面是失卦。

“決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垢,垢者遇也。”

由《易經》來觀察宇宙事物,來講歷史文化,人生不會有絕路,要用智慧處理這個人事,處理這個宇宙,就是中間斷瞭,必然會另外有一個新的環境出現,於是遭遇就來瞭,所以夬以後就是姤,姤卦為陰陽相交之卦。

“物相遇而後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

一個東西隻要有新的來相遇,就會有新的結合,這個“萃”,現代的觀念就是結合,萃字本身就是很多茂盛的草聚在一堆,是一種青春可愛的現象。

“聚而上者謂之升,故受之以升。”

一有所聚,慢慢挪移向上升發,社會歷史的發展,亦是一樣。比如十幾年來,許多人本來沒有錢,慢慢合力經營,都變成瞭大老板,就是革然後升發。

“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

升卦的反面就是困卦,上升不已就必然遭遇新的困難。

“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

困在上面,到瞭最高處,自然要下來,就掉到井裡去瞭。個人也好,傢庭也好,所處時代環境也好,如同掉下井裡,上面空空爬不上去,下面入不瞭地,四面又圍住瞭,這多可憐,於是革卦這個時候就來瞭。

“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

想辦法打破時代環境的樊籠,這就是革命。

“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

談革命,常說“鼎革”,那麼鼎革兩卦就值得研究瞭。上面講到一個東西欲進步,一方面一定要受到損失。所以宋朝的王安石變法很可憐,他的思想現在卻被推崇,如鄰裡保甲制度,都是他當時創制的,可是他當時受那麼大的損失,歷史上也給他這麼大的罪名。到現代我們才號稱他是歷史上的大政治傢,就因為他在變革的時候一定傷害到別人,他忘記瞭社會的舊習慣這個力量,很不容易鏟除的。《易經》的原則隻能漸變,沒有突變的事,那種看來是突變的現象,也是漸漸來的。所以鼎革的道理,一個新的辦法,認為很有道理,要用來變更舊東西的時候,千萬要根據歷史的經驗,慢慢來。而王安石當時隻想自己親眼看到成功,可是歷史上一個好的東西,假使他能夠忘我,並不希望自己看到成功,用漸變的方法就好瞭。很多人犯瞭這個毛病,想自己看見成功,便一定會失敗。這裡就說,假如要突變的改,除非全面推翻,改革的最好工具莫如鼎,鼎就是鍋,無論什麼東西放進去,都會被化掉,重新熔化一番,再建立起來,所以鼎革兩卦,連在一起。

“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動也。”

古代中國傢族制度,大兒子當傢,弟妹視長兄如父,所以當傢的莫若長子,所以受之以震。在《易經》的象數中,震卦是長男,代表大兒子,同時震的另外一個意義就是動,也就是革命會有一個時期的動亂。

“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

這裡說明一個處事哲學,政治哲學。領導一個動亂的時候,要曉得時機,把動亂停止下來,所以是艮卦,艮也代表山,好像山一樣靜止下來。

“物不可以終止,故受之以漸,漸者進也。”

但是天下事不能永久停止下來不進步,《大學》裡的茍日新,日日新,就是要不斷進步,不要滿足於眼前的成就,所以接下來的是漸卦。

“進必有所歸,故受之以歸妹。”

《易經》歸妹卦,是結婚卦,這裡是說,有進步一定有收獲,因此下面是歸妹卦。

“得其所歸者必大,故受之以豐,豐者大也。”

有瞭收獲,傢庭興旺起來,擴大瞭,就是豐卦。

“窮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

傢庭擴大瞭,人口多瞭,房子也不夠住瞭,隻好出國去,像我們民族龐大瞭,所以世界上到處都有華僑。講人生的哲學,過分擴大瞭就會忘記瞭本位。

“旅而無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

外面跑跑,失敗瞭,也吃不開,隻好買張飛機票回來,這是巽卦。

“入而後說之,故受之以兌,兌者說也。”

這裡“說”音悅,就是《論語》上“不亦說乎”的“說”,回來就高興瞭。

“說而後散之,故受之以渙,渙者離也。”

高興過度瞭,又散掉瞭,得意不能忘形,所以兌卦之後是渙卦,渙是水一樣散開。

“物不可以終離,故受之以節。”

渙散之後,不能一直渙散下去,而終歸要節制。

“節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

有瞭節制就有中和的作用。

“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過。”

中孚也是有信,有信往往矯枉過正,故受之以小過卦。

“有過物者必濟,故受之以既濟。”

既然過頭瞭,有正有反,有另外一個新的接觸,所以小過卦下面是既濟卦。

永無盡止

“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終焉。”

最後是未濟卦,永遠湊合不瞭,這裡產生二個哲學問題。《易經》中,孔子告訴我們一個歷史哲學,看懂瞭要哈哈一笑,人世間事情是永遠作不瞭結論的,永遠是未濟。宇宙永遠這樣發展下去,這個地球毀滅瞭,一個新的地球又會來,永遠停止不瞭,這是我們偉大的歷史哲學。我們文化寶庫裡有這樣好的歷史哲學,可惜把它丟在倉庫裡給書蟲去吃,這是中國文化可憐的地方。

同時,從這未濟卦上,也產生瞭我們個人的修養,說人生要作一個交代,那隻是一個理論,因為最後是未濟卦,永遠完不瞭事的,這是一個觀念。

還有一個觀念,是研究六十四卦的方法,用中爻上下交互,最後的結果,除瞭乾坤兩卦外,不是既濟就是未濟,所以大傢卜卦欲知過去、未來,也是這兩卦的作用,吉兇,對或不對,就是既濟或未濟,懂瞭這些,所以《易經》很好研究,並不深奧得那麼復雜可怕。

不斷的研究與求證

上面孔子研究序卦的這番理由對不對?作歷史哲學看,作人文文化看,理由非常充分。嚴格說來,孔子這篇《序卦傳》,隻是解釋卦名而已,譬如他隻解釋什麼是需,是需要的需。以現代經濟學觀點而言,人類活著就要飲食,這就是需,有瞭需要,人就會發生鬥爭,因此需卦下面是訟卦。孔子說的理由非常充分,但是《易經》的本身,是從象數來的,如果以象數來看需卦,我們這位聖人所說的理由,還是成瞭問題。隻能說,孔子隻是就易理上講道理,尤其是人文文化的理這一方面,講得非常圓滿。至於六十四卦為什麼這樣排列的科學性關系,他在《序卦傳》裡並沒有說出充分的道理,也不足以使我們滿足,不必要因為他是聖人而我們就認為都是對的。

我們《四庫全書》裡,發現古人對《易經》解釋的著作占有很重的份量,自成一個系統。後世的註解--自秦漢以後直到現在,所有解釋性的著作,有一個共通的概念,認為《周易》這本書中的意見都對。有的解釋不出來的,也要旁征博引證明它是對的,著作人絞盡腦汁,想盡辦法,如何去符合“都對”的那條理路上,像這樣做學問的態度,是不是正確,值得考慮。

比如說《周易》為什麼乾坤兩卦以後,接下來就是屯卦?也可以說屯卦是乾坤兩卦變來的,水雷屯,坎卦是坤卦中間一爻由陰變陽而來,震卦是乾卦第二三兩爻由陽變陰而來,那麼為什麼是二三兩爻變?這裡產生瞭一個思想瞭。

推開《易經》我們再看,西方的文化來源是由宗教而哲學。西方的哲學首推希臘,開始研究形而上學--宇宙來源,說宇宙的第一個原始是水做的,當然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水。以地質學而言,地球在沒有形成以前,太空中突然有一股力量,像臺風一樣,中國人稱它為氣。這個氣是液體的氣,就叫作水,慢慢在旋轉,不知旋轉瞭多少億萬年,這股水氣,凝結起來,就變成地球。突出的是高山,陷下的是海洋,海洋中的水是第二重的水,是後天的水,在地球形成以後,包圍瞭地球的氣所成的。印度人也講地、水、火、風,是水開始,中國人也這樣說的,五行道理,天一生水,地二生火,也是水做的。那麼《易經》乾坤兩卦,這個乾坤--宇宙怎麼來的?水雷屯來的。可以說宇宙來源的開始,或者說後天的世界開始,是屯卦。看卦辭也是那麼說,因為乾卦外面一動,就變成震,震是一種能量,等於科學、地質學的解釋宇宙最初的動力,動起來以後,就慢慢成為中爻的凝結,就變成地球。這個現象,我們給它一個符號,叫作“水雷屯”。地球形成以後,還沒有萬物、人類和文化,慢慢山水蒙,屯卦一翻過來的現象,地球下面都是水,上面是高山,慢慢草木生長發芽瞭,人類生長瞭,人類來源是哪裡則沒有講。這樣一湊,又是“有道理!我們的《易經》偉大!”但這一套是我湊的。要捧自己的祖先就是這樣,把古今中外凡是有理的湊上去就對。好像到百貨公司買一副七巧板,很漂亮,可以湊成各種形象,就像以上所說的。可是我自己對於這樣的解釋,並沒有滿足。這樣講一套,大傢聽起來,言之成理,可是我反問自己真的就這樣嗎?還是此心不安,大有問題。究竟它是怎麼來的?還是一個大問題。我在這裡把研究《易經》的經驗告訴大傢,所以我不肯講《易經》,如果自己認為自己對《易經》的意見就是真理,那就錯瞭。文王、孔子都死瞭,欲向他們當面請教,又沒有辦法。所以研究學問,要用這樣客觀的態度,因此我說六十四卦的《周易》次序,為什麼這樣排列問題,求之於古人,沒有得到解決。

由此看來,幾千年來,我們對於《易經》這本書,無論是哪位《易經》大傢,乃至於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的人,都沒有給我們一個圓滿的解答,這是要註意的。

六十四卦有時候矛盾的地方很多,包括孔子的“十翼”在內。比如《彖辭》和《象辭》,對卦所下的定義,往往是相反的,都要去研究、考據。如認為《彖辭》是一人作的,《象辭》又是另外一人作的,並不完全是孔子作的,因此有一說,認為《彖辭》是孔子作的,《象辭》是周公作的。當然,這是“事出有因,查無實據”的事,周公也好,孔子也好,《彖辭》與《象辭》下的定義,有時是相反的,有時是一致的,這中間都是問題。求真理要會懷疑,當然也不要沒有理由的亂懷疑,抗拒性的懷疑也不對,而是要虛心,懷疑也是虛心的一種態度,不要以崇拜性的觀念認為前人一定是對的,這樣就不科學瞭。

《易經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