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百七 神十七
沈聿 黨國清 太原小吏 村人陳翁 樂坤 永清縣廟 崔澤 韓愈 李逢吉 樊宗訓 裴度 張仲殷 凌華
沈 聿
貞元中,庶子沈華(華原作聿,據明抄本改。)致仕永崇裡。其子聿尉三原。素有別業,在邑之西,聿因官遂修葺焉。於莊之北,平原十餘裡,垣古埏以建牛坊。秩滿。因歸農焉。一日,寢堂之東軒。忽驚寤,見二黃吏謂聿曰:“府司召郎。聿自謂官罷。無事詣府。拒之未行。二吏堅呼,聿不覺隨出。經歷親愛洎傢人,揮霍告語,曾無應者。二吏呵驅甚迫,遂北行可二十裡。至一城署,人民稀少,道路蕪薈,正衙之東街,南北二巨門對啟。吏導入北門,止聿屏外。入雲,追沈聿到。”良久,廳上讀狀,付司責問。聿惶懼而逃,莫知所詣,遂突入南門。門內有廳,重施簾幙,聿危急,徑入簾下。則見紫衣貴人,寢書案後。聿欣有所投,又懼二吏之至,因聲氣撼動,紫衣遂寤。熟視聿曰:“子為何者?”聿即稱官及姓名。紫衣曰:“吾與子親且故,子其知乎?”聿驚感未對。又曰:“子非張氏之彌甥乎?吾而祖舅也。子在人間,亦知張謂侍郎乎?”聿曰:“幼稚時則聞之。傢有文集,尚能記念。”紫衣喜曰:“試為我言。”聿念櫻桃解結垂簷子,楊柳能低入戶枝。”紫衣大悅。二吏走至前庭曰:“秋局召沈聿。”因遙拜,呼紫衣曰“生曹”,禮謁甚恭。紫衣謂曰:“沈聿吾之外孫也,爾可致吾意於秋局,希緩其期。”二吏承命而出。俄返曰:“敬依教。”紫衣曰:“爾死矣,宜速歸。”聿謝辭而出,吏伺聿於門,笑謂聿曰:“生曹之德,其可忘哉。”因引聿而南。聿大以酒食錢帛許之。忽若夢覺,日已夕矣。亦不以告人,即令致奠二吏於野外。聿亦無恙。又五日,聿晚於莊門復見二吏曰:“冤訴不已,須得郎為證。”聿即詢其事犯,二吏曰:“郎建牛坊,平夷十古塚,大被論理,候郎對辯。”聿謂曰:“此主役之傢人銀鑰擅意也。”二吏相顧曰:“置即召奴,或可矣。”因忽不見。其夜,銀鑰氣蹶而卒。數日,忽復遇二吏,謂聿曰:“銀鑰稱郎指教,屈辭甚切,郎宜自往。”聿又勤求,特希一為告於生曹,二吏許諾。有頃復至,曰:“生曹遣郎今夕潛遁,慎不得泄。藏伏三日,事則濟矣。”言訖不見。聿乃密擇捷馬,乘夜獨遊。聿曾於同州法輪寺寓居習業,因往詣之。及至,(至原作出,據明鈔本、陳校本改。)遇所友之僧出,因投其房。當宿累日,懼貽嚴君之憂,則徑歸京,不敢以實啟。莊夫至雲:“前夜火發,北原之牛坊,已為煨燼矣。”聿終免焉。(出《集異記》)
貞元年間,沈華辭官歸於永崇裡,他兒子沈聿在三原當縣尉。城西有他傢一個莊園,沈聿因為做瞭官。就把莊園整修一番。莊園的北面有十多裡的平原,就用墻圍起一片過去的墳地做瞭牛圈。沈聿任期滿瞭以後,就回到莊園務農瞭。有一天,他在東屋窗下午睡,忽然驚醒,看見兩個黃衣官員進屋來對他說,“府司召見你。”沈聿說自己已經不作官瞭,沒有什麼公事須去見府司,就拒絕不去。可是兩個黃衣官員堅持叫他去,他也就不知不覺地跟著走瞭。看見傢裡的親人們,沈聿揮手告別,但傢人沒有任何反應。兩個黃衣官員催促得很急,帶著他向北走瞭二十多裡,進瞭一個城裡。城中人很稀少,路上長滿荒草。正衙在東街上,南北兩扇大門對開著,官員領沈聿進瞭北面的衙門,讓他在外面等著,進去報告說,“沈聿已經捉到。”過瞭半天,聽得裡面大堂上有人念狀子,還有審判官責問的聲音。沈聿嚇壞瞭,掉頭就跑,驚惶中不知該向那裡去,就急忙逃進瞭南面的衙門。見門內有個大廳,門上有很厚的門簾子擋著。沈聿急忙躲進簾子後面,一看廳上有個穿紫衣的人在書桌後面睡著。沈聿雖然為找到躲藏的地方而高興,但仍怕兩個黃衣官追到這裡,喘氣很粗,驚醒瞭那個睡覺的紫衣人。紫衣人看瞭沈聿半天說,“你是什麼人?” 沈聿就報瞭姓名和官職。紫衣人說,“我們是親戚,你知道嗎?”沈聿感到驚訝,一時答不上來。紫衣人又說,“你不是張某外甥的兒子嗎,我是你的舅爺爺呀,你在人間難道不知道張謂張侍郎嗎?”沈聿說,“小時聽說過您。我傢有您的詩文集,我讀過,還能記得一些。”紫衣人高興的說,“那你能不能給我背幾首呢?”沈聿就背瞭“櫻桃解結垂簷子,楊柳能低入戶枝”的詩句。紫衣人更高興瞭。這時那兩個黃衣官突然進來瞭,但他們見瞭紫衣人很恭敬,稱他“生曹”並跪下叩拜,然後說,“秋局讓我們帶沈聿去過堂。”紫衣人說,“沈聿是我的外孫,你們向秋局的主管轉達我的意思,請他們對沈聿緩期執行。”兩個官員奉命走瞭,不一會兒就回來對紫衣人說,“照您的意思辦瞭。”紫衣人對沈聿說,“這裡是陰曹,你來這裡就是死瞭,現在放瞭你,就快回傢吧。”沈聿趕快拜謝後退出來,見那兩個官員等在門外,對沈聿笑著說,“生曹的恩情你可不要忘瞭啊!”說完就領上他向南走。沈聿對兩個官員說回頭一定好好報答。這時沈聿就突然醒瞭過來,一看太陽已經落瞭。這件事他誰也沒告訴,立刻派人帶著酒飯紙錢到野外祭奠那兩個官員,就沒再有什麼事情。五天後的晚上,沈聿在莊園門外看見那兩個官員又來瞭,對沈聿說,“你案子中的原告不斷喊冤,追得很緊,你得去對案作證。”沈聿就問自己倒底犯瞭什麼案。兩個官員說,“你傢蓋牛圈,平瞭十個古墓,人傢把你告下瞭,等你去對證。”沈聿說,“平墳的事是我的管傢擅自幹的,他叫銀鑰。”兩個官員至互相看瞭看說,“那就把他留下,咱們去抓管傢銀鑰,也許能行。”說完忽然不見瞭。這天夜晚,管傢突然氣絕死去。幾天後,兩個官員又來瞭,對沈聿說,“銀鑰說平墳的事是你命令他幹的,一個勁地叫屈,你還是去一趟吧。”沈聿就一面請求,並希望他們把這情形告訴那們當生曹的舅爺爺,兩個官員答應瞭。過瞭一會就回來對沈聿說,“你舅爺讓你今晚趕快出去躲一躲,這話千萬不可泄露,你躲出去三天就沒事瞭。”說完就不見瞭。沈聿立刻偷偷騎上快馬,乘天黑逃出去。他過去曾在同州的法輪寺裡讀書,打算到那裡去躲。到瞭法輪寺,找到他交好的一位和尚,就住在他房裡。幾天後,怕自己的父親掛念,就趕回京城,這些事都沒敢實說。後來莊園的仆人來報告說前天晚上莊園突然失火,北原上的牛圈已化為灰燼瞭。沈聿終於逃出瞭這場劫數。
黨國清
晉陽東南二十裡,有臺駘廟,在汾水旁。元和中,王鍔(鍔原作愕,據明抄本改)鎮河東時,有裡民黨國清者,善建屋。一夕,夢黑衣人至門,謂國清曰:“臺駘神召汝。”隨之而去。出都門,行二十裡,至臺駘神廟。廟門外有吏卒數十,被甲執兵,羅列左右,國清恐悸不敢進。使者曰:“子無懼。”已而入謁。見有兵士百餘人,傳導甚嚴,既再拜。臺駘神召國清升階曰:“吾廟宇隳漏,風日飄損,每天雨,即吾之衣裾幾席沾濕。且爾為吾塞其罅隙,無使有風雨之苦。”國清曰:“謹受命。”於是搏塗登廟舍,盡補其漏。即畢,神召黑衣者。送國清還。出廟門,西北而去,未行十裡,忽聞傳呼之聲,使者與國清俱匿於道左。俄見百餘騎,自北而南,執兵設辟者數十。有一人具冠冕,紫衣金佩,禦白馬,儀壯魁偉,殿後者最眾。使者曰:“磨笄山神也,以明日會食於李氏之門,今夕故先謁吾君於廟耳。”國清與使者俱入城門,忽覺目皆微慘,以乎搔之,悸然而寤。明日,往臺駘廟中,見幾上有屋壞泄雨之跡。視其屋,果有補葺之處。及歸,行未六七裡,聞道西村堡中有簫鼓聲,因往謁焉。見設筵,有巫者呼舞,乃醮神也。國清訊之,曰:“此李氏之居也。李存古嘗為衙將,往年范司徒罪其慢法,以有軍功,故宥其死,擯於雁門郡。雁門有磨笄山神,存古常禱其廟,願得生還。近者以赦獲歸。存古謂磨笄山神所祐,於是醮之。”果與國清夢同也。(出《河東記》)
晉陽東南二十裡有座臺駘神廟,廟在汾河邊上。元和年間王鍔鎮守河東時,有一個叫黨國清的老百姓,善於蓋房子。有天晚上,國清夢見一個黑衣人對他說,“臺駘要召見你。”他就跟著走。出瞭城門二十多裡,來到臺駘神廟。隻見廟外有幾十個穿鎧甲持刀槍的兵丁列在兩旁,國清嚇得不敢進去。黑衣人說別怕,帶他進瞭廟拜見。隻見廟內也有一百多侍衛,警戒森嚴,一個傳一個地呼喊著讓他往前走。國清趕快又下拜。臺駘神召國清上殿,對他說,“我的廟宇漏瞭,風吹日曬,一到雨天,我的衣服用具就被淋濕。請你把房上的漏處修補一下,使我免受風雨之苦。”國清說,“我一定照辦。”於是就和好瞭泥,上房把漏的地方全都堵上瞭。幹完以後,神就讓那黑衣人送國清回傢。出瞭廟門往西北走,沒走十裡地,忽然聽見喝道聲,黑衣人和國清一起藏在道旁。不一會隻見一百多人騎馬由北向南來,其中有幾十個拿著兵器侍衛的人,中間簇擁著一個頭戴官帽身穿紫色官服佩帶金飾的人,這人騎著白馬,儀表堂堂,後面的衛隊人數更多。黑衣人告訴國清那就是磨笄山的山神,因為明天要去參加一位姓李的人傢的宴會,今晚先來我們這裡約請我們臺駘神去。國清和黑衣人進瞭城門後,忽然覺得兩眼有點痛,用手一揉,就醒過來瞭。第二天他來到臺駘廟,看見案子上有屋壞漏雨的水漬,抬頭看屋頂,果然有修補堵漏的痕跡。回來時,剛走瞭六七裡地,聽見路西村子裡有鼓樂聲,就跑去看。原來是有一傢人正在設瞭祭壇擺著酒宴祭神,還有跳大神的載歌載舞。一打聽,原來這傢人正是姓李。這傢有個叫李存古的曾當過軍官,因為目無法紀犯瞭死罪,上司范司經徒他曾有軍功,免去李存古死罪,把他流放到偏遠的雁門郡。雁門有磨笄山神廟,李存古常常到廟裡去上供禱告,祈求得夠活著回到故鄉。最近果然被赦免放回來瞭。李存古說這是磨笄山神的保佑,所以才擺設祭壇謝神。國清一聽,果然和自己做的夢完全符合。
太原小吏
王鍔鎮太原,嘗一日亭午之際,有小吏,見一神人,長丈餘,介金仗劍,自衙門緩步而來。既而佇立久之,若有所伺。小吏見之甚懼,白於衙將靳坦、張和。偕視之,如小吏言。俄有暴風起,因忽不見。後月餘而鍔薨,時元和中也。(出《宣室志》)
元和年間王鍔鎮守太原。有一天中午,他手下一個小官看見一個神人,有一丈多高,穿著金甲執著寶劍,從衙門那邊慢慢走來,然後站住,停瞭很長時間,好象在等什麼人。小官十分害怕,跑去告訴衙將靳坦、張和,兩個人一同來看,果然和小官說的一樣。不一會突然狂風大作,那大神也消失瞭。過瞭一個多月,王鍔就去世瞭。這是元和年間的事。
村人陳翁
雲朔之間嘗大旱,時暑亦甚,裡人病熱者以千數。有甿陳翁者,因獨行田間,忽逢一人,儀狀其異,擐金甲,左右佩弧矢,執長劍,禦良馬,,朱纓金佩,光采華煥,鞭馬疾馳。適遇陳翁,因駐馬而語曰:“汝非裡中人乎?”翁曰:“某農人,傢於此已有年矣。”神人曰:“我天使,上帝以汝裡中人俱病熱,豈獨驕陽之所為乎?且有厲鬼在君邑中。故邑人多病,上命我逐之。”已而不見。陳翁即以其事白於裡人。自是雲朔之間,病熱皆愈。(出《宣室記》)
雲朔一帶曾經大旱,天氣十分炎熱。鄉村裡得瞭熱病的人數以千計。有位種地的老人姓陳,這天一個人在田裡耕作。忽然遇見一個怪人,穿著金鎧甲,盔上戴著紅纓,衣上佩著金飾,腰裡帶著弓箭,手執長劍,騎著高頭大馬,十分雄偉。遠人正騎馬飛奔,看見陳翁就停瞭下來問道,“你不是這個村的人嗎?”陳翁說,“我是種田人,在這村已住多年瞭。”神人說,“我是上天派來的使者。天帝見你們村裡人得瞭熱病,並不是太陽太毒,而是你們村裡有惡鬼作怪,所以命令我來攆鬼。”說完就不見瞭。陳翁把這事告訴瞭村裡人。果然後來雲朔一帶得熱病的人都好瞭。
樂 坤
樂坤,舊名沖,累舉不第。元和十二年,乃罷舉東歸,至華陰。夜禱嶽廟,以卜進退之計。中夜,忽夢一青綬人,檢簿出來報雲:“來年有樂坤名已到,冥簿不見樂沖也。”沖遂改為坤。來年如其說。春闈後,經嶽祈謝,又祝官位所至。(所至原為主簿,據明鈔本改。)夢中稱官歷四資,郡守而已,乃終於郢州。(出《雲溪友議》)
樂坤原名叫樂沖,趕考多次都沒考中,元和十二年落第後,離京東去回鄉。走到華陰縣,夜裡到華嶽神廟去進香,並抽簽算算自己今後該怎麼辦。半夜忽然夢見一個穿黑衣佩著印綬的人,手裡拿著個本子對他說,“明年,樂坤這個名的已到中舉,本子上已有名字,但是陰司的簿子上沒有樂沖的名字。”樂沖就改名叫樂坤。第二年,樂坤果然考中。春天的京試結束後,樂坤經過嶽廟,又進去禱告,並向神求問今後官運如何。夜裡夢見神對他說能做四任官,最高能做到郡守。果然,樂坤最終做瞭郢州郡守。
永清縣廟
房州永清縣,去郡東百二十裡,山邑殘毀,城郭蕭條。穆宗時,有縣令至任逾年,其弟寧省,乍睹見牢落,不勝其憂。暇日,周覽四隅,無非榛棘,見荒廟巋然,土偶羅列,無門榜牌記,莫知誰氏。訪之邑吏,但雲永清大王而已。令弟徙倚久之,昏然成寐,與神相接。神曰:“我名跡不顯久矣。鬱然欲自述其由,恐為妖怪。今吾子致問,得伸積年之憤。我毗陵人也,大父子隱,吳書有傳。誅南山之虎,斬長橋之蛟,與民除害,陰功昭著。餘素有壯志,以功佐時。餘名廓,為上帝所命,於金商均房四郡之間,捕鷙獸。餘數年之內,剿戮猛虎,不可勝數,生聚頓安。虎之首帥在西城郡,其形偉博,便捷異常,身如白錦,額有圓光如鏡,害人最多,餘亦誅之。居人懷恩,為餘立廟。自襄漢之北,藍關之南,凡三十餘處,皆餘憩息之所也。歲祀綿遠,俗傳多誤,以餘為白虎神。幸君子訪問,願為顯示,以正其非。”他日,令弟言於襄陽從事,乃出版值於廟中。塵侵雨漬,文字將滅,大中壬申歲,襄州觀察判官王澄,刻石於廟。(出《集異記》。明抄本作出《錄異記》)
永清縣在房州郡以東一百二十多裡,是個篇僻貧窮的小山城,城墻殘破,城裡很蕭條。有個縣令到永清縣上任一年後,他的弟弟來看他。弟弟在城裡轉瞭轉,看到一片破敗景象,心裡很不好受。閑暇時到城邊四方轉瞭轉,看見一個破廟,裡面排列著些神像,但廟門上沒有匾額標識,不知是個什麼廟。向地方上的小吏打聽,說是永清大王廟。縣令的弟弟倚在廟門上好久,竟昏昏睡去。在夢中,廟神來見他,說,“我已經默默無聞很久瞭,很想傾訴一下我的處境,又怕人們把我當成妖怪。今天你來關心我,我就對你說說我多年的憂憤吧。我原來是毗陵人,祖上子隱是名人,吳書上有他的傳記。他曾殺過南山猛虎,斬過長橋的蛟龍,為民除害,陰功很昭著。我向來有大志,想立那濟世的大業。我叫廓,受天帝的指派在金、商、房、均四州地面,捕殺惡禽猛獸。幾年的時間,我殺掉的猛虎不計其數,人民才得安居樂業。虎群的王在西城郡。虎王身上像白色錦緞,額頭有像鏡子般的圓光。虎王害人最多,我也把它殺掉瞭。當地百姓感我的恩,為我建瞭廟。從襄漢以北到藍關以南,給我立瞭三十多個祠廟,年年供奉祭祀,我的香火連綿不斷。民間後來傳說錯瞭,誤把我當做白虎神。今天幸虧你來關心我,那就求你給我廟門掛塊匾,以糾正傳說之誤。”後來,縣令的弟弟告訴瞭襄陽從事,就寫瞭塊牌板放在廟裡。後來天長日久雨打風吹,版上的文字快看不見瞭。大中壬申年間,襄州觀察判官王澄才叫人在廟裡放瞭塊石刻的碑。
崔 澤
王鍔鎮太原,有清河崔澤者,長慶中刺坊州。常避暑於庭,時風月清朗。忽見一丈夫身甚長,峨冠廣袖,自堂之前軒而降,立於階所,厲聲而呼,凡三呼而止。崔氏一傢皆見,澤懼而且惡,命傢僮逼之,已亡見矣。是夕,澤被疾。至明日,發使獻書,願解官歸老,相府不許。後月餘,卒於郡。(出《宣室志》)
王鍔在太原做鎮守使。有個清河人崔澤,長慶年間在坊州當刺史。有一次,崔澤在院裡乘涼。這時月朗風清,忽然有一個人在屋子窗前從空而降。這人身材高大,戴著很高的帽子,衣袖十分寬大。這人站在臺階上大叫瞭三聲。崔澤全傢都看見瞭。崔澤又怕又討厭,讓傢裡的仆人趕他走,仆人去趕,已經不見瞭。這天夜裡,崔澤病瞭。第二天,就派人給上司送報告,請求辭官還鄉,相府沒準。一個多月後,崔澤就死在郡裡瞭。
韓 愈
吏部侍郎韓愈,長慶四年夏,以疾不治務。至秋九月免,疾益甚。冬十一月,於靖安裡晝臥。見一神人。長丈餘,被甲仗劍,佩弧矢,儀狀甚峻,至寢室,立於榻前。久而謂愈曰:“帝命與卿計事。”愈遽起,整冠而坐曰:“臣不幸有疾,敢以(以原做不。據明鈔本改。)踞見王。”神人曰:“威粹骨蕝國,世與韓氏為仇,今欲討之而力不足。卿以為何如?”對曰:“臣願從大王討之。”神人頷而去。於是書其詞,置於座側,數日不能解。至十二月而卒。(出《宣室志》)
長慶四年夏天,吏部侍郎韓愈由於患病不能處理公務,到秋天九月辭官,病更重瞭。十一月的一天,他在靖安裡的傢中睡午覺,看見一個神人,個子有一丈多高,身穿盔甲手持寶劍,腰裡帶著弓箭,神態嚴峻地進入室內,站在床前很久,然後說,“天帝要和你商量一件事。”韓愈趕快起來,整好衣冠坐著說,“我病得站都站不起來,怎麼敢坐著見大王呢?”神人說,“有一個叫威粹骨蕝的國,世代和韓氏為敵,現在想討伐,但力量不足,你看怎麼辦?”韓愈說,“我願跟隨大王去討伐。”神人點點頭而去。韓愈就把神人說的話寫下來放在座位邊,好幾天也弄不懂是什麼意思,到十二月,韓愈就死瞭。
李逢吉
故相李逢吉,嘗為司空范希朝從事於單於府。時金城寺有老僧無為者,年七十餘。嘗一日獨處禪齋,負壁而坐,瞬目數息。忽有一介甲持殳者,由寺而至。食頃,聞報李從事來,自是逢吉將遊金城寺。無為輒見向者神人先至,率以為常。衙將簡郢,與無為弟子法真善,常為郢語之。(出《宣室志》)
已故的相國李逢吉,曾經在單於都護府范圍朝的幕僚。當時金城寺裡有個叫無為的和尚,七十多歲瞭。有一天他一個人在禪房裡靠著墻閉目打坐,忽然看見一個穿甲胃持長槍的人從廟裡走來。過瞭一頓飯功夫,有人報告說,“李逢吉李從事到!”從此以後,隻要李逢吉到廟裡來,無為和尚總是看見那個持長槍的神人先到,漸漸就習以為常瞭。當時李逢吉衙裡有個叫簡郢的軍官,和無為和尚的弟子法真是朋友,法真曾對簡郢說瞭這件事。
樊宗訓
硤石縣西有聖女神祠,縣令韋謀,與前縣令樊宗訓遊焉。宗訓性疏復,不以神鬼為意,以鞭劃其墻壁,抉剔其衣祛,言笑慢褻。歸數日,邑中有狂僧,忽突入縣門大呼曰:“縣令當持法,奈何放縱惡人,遣凌轢恣橫?”謀遣人逐出,亦不察其意也。旬餘,謀小女病,召巫者視之曰:“聖女傳語長官,土地神靈,盡望長官庇護。豈有教人侵奪?前者遣阿師白於長官,又不見喻。”韋君曰:“惡人是誰?即與捕捉。”曰:“前縣令樊宗訓,又已發,無可奈何。以後幸長官留意,勿令如此。小娘子疾苦即應愈。”韋君謝之,令人焚香灑掃,邑中皆加敬畏,其女數日即愈。(出《室異記》,黃本作出《述異記》)
硤石縣城西有座聖女神祠。有一天縣令韋謀與以前當過本縣縣令的樊宗訓到聖女祠遊玩。樊宗訓為人很輕浮獨特,不信鬼神。進聖女祠後,他用馬鞭在廟墻上畫著玩,還用鞭子挑神像的衣袖,開一些褻瀆神靈的玩笑。他們回來幾天後,有一個瘋和尚闖進縣衙大聲叫道,“縣大老爺應該執法,為什麼放縱壞人,讓壞人這樣橫行不法?”韋謀讓手下人把他趕瞭出去,並不明白他說的什麼意思。十多天後,韋謀的小女兒病瞭,就請巫師來看。巫師說,“聖女神讓給大人傳話,說土地神靈應該受到地方官的保護,不然就會受到侵害。前些天聖女神曾派瞭師傅到縣衙向你告狀,你沒有管。”韋謀說,“壞人是誰呢?我就去抓他。”巫師說,“就是那個以前的縣令樊宗訓,已經卸任瞭,沒法處理他。希望您以後留意,不要再出這樣的事,你的小女兒病就會好。”韋謀向聖女神賠瞭禮,命人到廟裡請掃上供,讓老百姓都要敬神。過瞭幾天,他女兒的病果然好瞭。
裴 度
裴度少時,有術士雲:“命屬北鬥廉貞星神,宜每存敬,祭以果酒。”度從之,奉事甚謹。及為相,機務繁冗,乃致遺忘。心恒不足,然未嘗言之於人,諸子亦不知。京師有道者來謁,留之與語。曰:“公昔年尊奉神,何故中道而止?崇護不已,亦有感於相公。”度笑而已。後為太原節度使,傢人病,迎女巫視之。彈胡琴,顛倒良久,蹶然而起曰:“請裴相公。廉貞將軍遣傳語‘大無情,都不相知耶?’將軍甚怒,相公何不謝之。”度甚驚。巫曰:“當擇良日潔齋,於凈院焚香,具酒果,廉貞將軍亦欲現形於相公。其日,度沐浴,具公服,立於階下,東向奠酒再拜。見一人金甲持戈,長三丈餘,北向而立。裴公汗洽,俯伏不敢動,少頃即不見。問左右,皆雲無之。度尊奉不敢怠忽也。(出《逸史》)
裴度少年時曾經聽一個算卦人說,自己屬北鬥廉貞星神,應該心存敬畏,還要常常備好祭品果酒供奉星神。裴度很相信,就常常祭祀自己的星神。後來裴度拜瞭相,公務太繁忙,就漸漸忘瞭,覺得敬不敬設什麼關系。不過這想法他沒跟人講過,別人也不知道。有一次京城有個道士拜見,裴度留他談話。道士說,“您過去尊奉天神,為什麼後來不敬奉瞭呢?是你的守護神感謝你的供奉,才保佑你到瞭今天。”裴度笑而不答。後來裴度謝任太原節度使時,傢裡人生病,請來女巫跳神。女巫彈著胡琴,顛三倒四昏昏沉沉瞭好半天,突然跳起來說,“有請裴相公,廉貞將軍傳話說你太不講情義,都把他忘瞭。將軍很生氣。相公為什麼不向廉貞將軍請罪呢?”裴度大吃一驚。女巫又說,“請你選個好日子,凈身齋戒,在清潔的院子裡燒上香,擺上酒果,廉貞將軍將會現形和你相見的。”這天,裴度沐浴凈身穿上官服,站在院裡面向東方灑酒祭拜。隻見眼前出現瞭一個三丈多高的大神,穿著金甲手持長矛,面朝北站著。裴度嚇得出瞭一身汗,跪伏在地上不敢動。不一會兒那大神就消失瞭。裴度問左右的人,誰也沒有看見。從此後他就更加尊奉大神,再也不敢有絲毫怠慢。
張仲殷
戶部郎中張滂之子,曰仲殷,於南山內讀書,遂結時流子弟三四人。仲殷性亦聰利,但不攻文學,好習弓馬。時與同侶挾彈,遊步林藪。去所止數裡,見一老人持弓,逐一鹿繞林,一矢中之,洞胸而倒。仲殷驚賞。老人曰:“君能此乎?”仲殷曰:“固所好也。”老人曰:“獲此一鹿,吾無所用,奉贈君,以充一飯之費。”仲殷等敬謝之。老人曰:“明日能來看射否?”明日至,亦見老人逐鹿。復射之,與前無異,復又與仲殷。仲殷益異之。如是三度,仲殷乃拜乞射法。老人曰:“觀子似可教也。明日復期於此,不用令他人知也。”仲殷乃明日復至其所。老人還至,遂引仲殷西行四五裡,入一谷口。路漸低下,如入洞中,草樹有異人間,仲殷彌敬之。約行三十餘裡,至一大莊,如卿相之別業焉。止仲殷於中門外廳中,老人整服而入,有修謁之狀。出曰:“姨知君來此,明日往相見。”仲殷敬諾而宿於廳。至明日,敕奴仆與仲殷備湯沐,更易新衣。老人具饌於中堂,延仲殷入拜母。仲殷拜堂下,母不為起,亦無辭讓。老人又延升堂就坐,視其狀貌,不多類人,或似過老變易,又如猿玃之狀。其所食品物甚多,仲飲食次,亦不見其母動匕箸,倏忽而畢。久視之,斂坐如故,既而食物皆盡。老人復引仲殷出,於廳前樹下,施床而坐。老人即命弓矢,仰首(首原作臥,據明抄本改。)指一樹枝曰:“十箭取此一尺。”遂發矢十枝,射落碎枝十段,接成一尺,謂仲殷曰:“此定如何?”仲殷拜於床下曰:“敬服。”又命墻頭上立十針焉,去三十步,舉其第一也。乃按次射之,發無不中者也。遂教仲殷屈伸距跗之勢。但約臂腕骨,臂腕骨相柱,而弓已滿。故無強弱,皆不(不字原缺,據明抄本補。)費力也。數日,仲殷已得其妙。老人撫之,謂仲殷曰:“止於此矣。勉馳此名,左右各(明抄本名作且)教取五千人,以救亂世也。”遂卻引歸至故處。而仲殷藝日新,果有善射之名。受其教者,(者字原空缺,據明抄本、黃本補。)雖童子婦人,即可與談武矣。後父卒除服,偶遊於東平軍,乃教得數千人而卒。其老人蓋山神也。善射者必趫度通臂,故母類於猿焉。(出《原化記》)
戶部郎中張滂的兒子叫仲殷,在南山讀書時,結交瞭幾個同年的子弟。仲殷聰明機靈,但不愛讀書喜歡騎馬射箭,常常帶著弓箭和同伴們到樹林裡去玩。有一次他們走出去三四裡地,在林子裡遇見一個老人拿著弓箭正追趕一隻鹿。老人隻一箭就把鹿射中,箭穿鹿胸。仲殷十分贊賞。老人問,“你能達到這個程度嗎?”仲殷說,“我倒是希望射得這麼好。”老人說,“我得瞭這個鹿也沒什麼用,送給你們拿回去吃瞭吧。”仲殷和同伴們十分感謝。第二天來,又看老人在追一頭鹿,又是一箭射中,射中後又把鹿送給瞭仲殷,第三天仍是這樣。仲殷非常驚異佩服,就拜求老人教給箭法。老人說,“我看你還可以傳授,明天你再到這兒來,別告訴別人。”第二天仲殷如約來到時,老人也來瞭,就領著仲殷往西走瞭四五裡,走進一個山口,路漸漸低下去,好象走進一個洞裡。洞裡的樹木花草也和外面不一樣,仲殷更加敬服老人。大約走瞭三十裡地,來到一個大莊園,看樣子像王公大臣的別墅。老人讓仲殷在中門外等著,自己整好衣冠走近去,好象要對誰行大禮參見。不一會老人出來說,“姨知道你來瞭,明天要你去見她。”仲殷就住在前廳,等候接見。第二天,老人讓仆人準備瞭熱水給仲殷洗浴,換上新衣,在大廳擺瞭酒席,請仲殷參拜老太太。仲殷趕忙跪拜,老太太沒起身,也沒什麼禮讓的客氣話。老人就請仲殷入席。仲殷看這位老太太不像人,也許是太老以後變瞭形,倒象個大猿猴。桌上的酒菜十分豐盛,仲殷都吃完瞭,也不見老太太動筷子。但是轉眼間,桌上的酒菜全都沒有瞭。仲殷仔細看老太太,見她還是一動不動地坐著。宴畢老人領仲殷到院裡,在廳前的樹下放瞭一張床坐下。接著老人拿來弓箭,抬頭指著一個樹枝說,“我發十箭射下一尺樹枝來。”說著就連發十箭,射下來十段樹枝。仲殷把碎枝接起來一量。正好一尺。老人問這個技術怎麼樣,仲殿跪拜在地,連說,“佩服之極!”老人又讓在墻頭紮上十根針,在三十步外,從第一根起,挨著順序根根全都射中。老人接著教仲殷各種射箭的姿勢和訣竅,指點仲殷臂在拉弓時要盡力向內彎,彎到碰到腕骨的程度也能把弓拉滿,到瞭這個程度,那就不論拉強弓還是弱弓,都會毫不費力瞭。過不幾天,仲殷就掌握瞭訣竅。老人高興地說,“就教這些就夠你用瞭。以後你出瞭名,可以再教五六千個善射的人,就可以在國傢有亂時平定亂世瞭。”然後老人就把仲殷領到來時的山口。仲殷的箭法越來越精,經他指點過的,那怕是婦女兒童,都精通武藝兵法。後來仲殷父親死瞭,他料理完喪事,偶然到東平軍中去,教瞭好幾千將士學箭術才去世。原來那位老人就是山神。善於射箭的人都必然雙臂特別健壯,所以那個老太太就象猿猴瞭。
凌 華
杭州富陽獄吏曰凌華,骨狀不凡。常遇施翁相曰:“能舍吏,當為上將軍。”華為吏酷暴,每有縲絏者,必扼喉撞心,以取賄賂。元和初,病一夕而死。將死,見黃衫吏齎詔(詔原作印。據明抄本改。)而前,宣雲:“牒奉處分,以華昔日曾宰劇縣,甚著能績。後有缺行,敗其成功。謫官圜扉,伺其修省。既迷所履,太乖乃心。玉枕嶷然,委於庸賤。念茲貴骨,須有所歸。今鎮海軍討逆諸臣,合為上將。骨未圓實,難壯威棱。宜易之以得人,免塊然而妄處。付司追凌華,鑿玉枕骨送上。仍令所司,量事優恤。”於是黃衫人引入。有綠冠裳者隔簾語曰:“今日之來,德之不修也。見小吏而失祿,竊為吾子惜焉。”命左右取鉗槌。俄頃,有緇衣豹袖執斤斧者三人。綠裳賜華酒王盅,昏然而醉。唯聞琢其腦,聲絕而華醉醒。復止華於西階以聽命。移時,有宣言曰:“亡貴之人,理宜裨補。量延半紀,仍齎十千。”宣訖,綠裳延華升階語曰:“吾漢朝隱屠釣之人也。蓋求全身,微規小利。既歿之後,責受此官。位卑職猥,殊不快志。足下莫嘆失其貴骨,此事稍大,非獨一人。”命酒與華對(明鈔本無對字)酌別。飲數杯,冥然無所知。既醒,宛然在廢床之上。捫其腦而骨已亡,其儕流賻助,凡十千焉。後十五年而卒。(出《集異記》)
杭州富陽有個名叫凌華的典獄官,骨相很不一般。曾經有一個姓施的老者給他相面後說,“如果你能不當這個小典獄官,以你的骨相看,將來能做大將軍。”凌華管理監獄非常殘暴。對待送來的犯人,常常插人喉嚨撞人傢心口,通犯人給他行賄。元和初年,凌華病瞭一夜就死瞭。剛要死時,看見一個穿黃衣的官員,帶著公文來到床前宣讀說,“現在奉命對你進行處理。你過去曾在很困難的條件下辦公事,有不少功勞。可是你後來有不少罪錯,使你沒能成大事。你現在被貶去官職,閉門思過,進行對自己罪過的反省。既然你心存邪惡,走上犯罪的道路,就使你的很高骨的骨相與你卑劣的本身不相符合瞭。然而你高貴的骨頭應該有所歸屬。現在鎮海將軍是平亂的有功之臣,馬上要晉升為上將,然而他們的骨相不好,作為上將軍很不威壯。所以應該把你高貴的骨頭換給上將軍,以免貴骨還附在你卑劣的肉體中。現在派人找到你,把你的玉枕骨鑿下來上交。並命令辦這事的官員,對你給予適當的體恤照顧。”於是黃衣官員領凌華到瞭一個地方。隻聽得有個綠衣人隔著簾子說,“你今天到這裡來受處理,是因為你缺乏作官之德。為瞭一個小官而失去上將軍的前程,真為你有那樣好的骨相而可惜啊!”然後叫左右快取來鉗子鐵錘。不一會兒,有三個穿黑衣挽著豹皮袖子的人拿著刀斧進來。綠衣人給凌華五杯酒,凌華喝下去立刻就醉得不省人事,隻聽到有斧子在鑿自己的腦袋。鑿聲停後,凌華也就醒過來瞭,又讓他站在臺階下聽候吩咐。立刻,又宣佈說,“凌華既然已失去瞭高貴的骨頭,應該有所照顧補償。再三斟酌,決定發給十千錢。”宣佈完後,那綠衣人請凌華上臺階到大廳上來,對凌華說,“我是漢朝一個為想做官而故意隱居在民間,以求有朝一日能被朝廷賞識的人。為瞭自身追求微薄的名利,我死後罰我當這個專管給人換骨頭的官,官位卑小,幹的公事也很卑劣,你別感嘆你失去瞭貴人的骨相,這事雖然不小,但受這樣處置的決不隻你一個人啊。”說罷叫人拿酒來,與凌華對飲餞別。凌華喝瞭幾杯,就昏沉沉不省人事,等醒來時,發現自己躺在一張破舊的床上。摸摸自己的腦袋倒還在,但腦袋裡的骨頭已能沒有瞭。一打聽,他那幫朋友們為給人辦喪事送的錢,加在一起正好是十千。凌華又活瞭十五年後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