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 神仙六
張子房 東方朔 王喬 周隱遙 劉商
張子房
張子房,名良,韓國人也,避地於南陽,徙居於沛,後為沛國人焉。童幼時,過下邳圯橋,風雪方甚,遇一老叟,著烏巾,黃單衣。墜履於橋下,目子房曰:“孺子為我取之。”子房無倦色,下橋取履以進。老叟引足以納之,子房神意愈恭。叟笑曰:“孺子可教也。明旦來此,當有所教。”子房昧爽至,叟已在矣。曰:“期而後至,未可傳道。”如是者三,子房先至,亦無倦怠。老叟喜,以書授之曰:“讀此當為帝王師。若復求吾,乃谷城山下黃石也。”子房讀其書,能應機權變,佐漢祖定天下。後人謂其書為黃石公書。修之於身,能煉氣絕力,輕身羽化。與綺裡季、東園公、甪裡先生、夏黃公,為雲霞之交。漢初,遇四五小兒路上群戲,一兒曰:“著青裙,入天門,揖金母,拜木公。”時人莫知之,子房知之,往拜之曰:“此東王公之玉童也。所謂金母者,西王母也;木公者,東王公也。此二元尊,乃陰陽之父母,天地之本源,化生萬靈,育養群品。木公為男仙之主,金母為女仙之宗。長生飛化之士,升天之初,先覲金母,後謁木公,然後升三清,朝太上矣。此歌乃玉童教世人拜王公而揖王母也。”子房佐漢,封留侯,為大司徒。解形於世,葬於龍首原。赤眉之亂,人發其墓,但見黃石枕,化而飛去,若流星焉。不見其屍形衣冠,得素書一篇及兵略數章。子房登仙,位為太玄童子,常從老君於太清之中。其孫道陵得道,朝昆侖之夕,子房往焉。(出《仙傳拾遺》)
張良字子房,韓國(今河南中部山西東南一帶)人,因為逃避戰亂來到河南南陽,後來又搬到沛國,就算是沛國人瞭。童年時,有一次到下邳,他經過沂水橋,當時是風雪正猛的冬天,他遇見瞭一個穿黃單衣系黑頭巾的老人。老人故意把自己的鞋扔到橋下,看著張良說:“你這個小傢夥,到橋下把我的鞋撿回來!”張良沒有絲毫不願意的表現,跑到橋下把鞋拾上來遞給老人。老人不接鞋,卻伸著腳讓張良給穿上,張良就恭恭敬敬地把鞋給老人穿上瞭。老人笑笑說:“你這孩子可以做我的學生瞭。明天早上你還到這兒來,我將會教給你一些什麼。”張良天不明就趕到橋上,見老人已經坐在那裡瞭。老人說:“你比我來得晚,今天不能教你什麼。”這樣讓張良白跑瞭三次,第三次張良終於比老人先來到橋上。這次老人高興瞭,送給張良一部書並說,“你讀通瞭這部書就能給帝王當軍師瞭。以後如果再找我,我是谷城山下的黃石公。”張良回去後鉆研那本書,掌握瞭在政治和軍事鬥爭中的各種應變策略,後來他輔佐漢高祖劉邦統一瞭天下。後代把老人給他的那部書稱為“黃石公書”。按照這部書中的教導去修養自身,能達到聚煉起極大的力氣,使身子像羽毛般輕捷。張良和當時著名的道傢綺裡季、東園公、甪裡先生(甪音lú,甪裡是漢代著名隱士,“商山四皓”之一。)、夏黃公,成為修心學道的好朋友。漢代初年,張良有一次遇見四五個小孩在道邊玩耍,一個小孩唱著一首童謠道:“著青裙,入天門,揖金母(即西王母),拜木公(即神仙東王父)。”人們當時不明白這歌謠的意思,但張良一聽就懂瞭,就向那孩子拜禮說:“我知道你就是東王公的玉童。你唱的金母就是西王母,木公就是東王父。這兩位元始天尊是陰陽的父母,天地的起源,是他倆化生出世上萬物和生靈。木公是男仙的主宰,西王母是女仙的首領。修道成仙的人,剛升天後先拜見西王母,後拜見東王父,然後才能升入玉清、太清、上清這三清的仙界,朝見天帝。那歌謠就是玉童讓世上的人禮拜東王父和西王母的。”張良輔佐漢室,被封為留侯,任大司徒,死後葬在龍首原。漢末赤眉起義時,張良的墓被掘開,隻見棺木中一個黃石枕頭突然騰空飛去,像流星一樣一閃即逝。棺木中根本沒有張良的屍骨和衣帽,隻有寫在素絹上的文章和幾篇論述戰術的文章。張良成仙以後,作瞭天宮的童子,常跟隨太上老君在天界遨遊。他的孫子張道陵也得瞭道,朝拜昆侖山時,張良去看望瞭他。
東方朔
東方朔,小名曼倩。父張氏,名夷,字少平;母田氏。夷年二百歲,頓若童子。朔出三日而田氏死,死時漢景帝三年也。鄰母拾朔養之,時東方始明,因以姓焉。年三歲,天下秘識,一覽暗誦於口,恒指揮天上空中獨語。鄰母忽失朔,累月暫歸,母笞之。後復去,經年乃歸。母見之大驚曰:“汝行經年一歸,何以慰吾?”朔曰:“兒暫之紫泥之海,有紫水污衣,仍過虞泉湔浣,朝發中還,何言經年乎?”母又問曰:“汝悉經何國?”朔曰:“兒湔衣竟,暫息冥都崇臺,一寤眠,王公啗兒以丹栗霞漿,兒食之既多,飽悶幾死,乃飲玄天黃露半合。即醒,還遇一蒼虎息於路,初兒騎虎而還,打捶過痛,虎嚙兒腳傷。”母便悲嗟,乃裂青佈裳裹之。朔復去傢萬裡,見一枯樹,脫佈掛樹,佈化為龍,因名其地為“佈龍澤”。朔以元封中,遊鴻濛之澤,忽遇母采桑於白海之濱。俄而有黃眉翁,指母以語朔曰:“昔為我妻,托形為太白之精。今汝亦此星之精也。吾卻食吞氣,已九十餘年,目中童子,皆有青光,能見幽隱之物。三千年一返骨洗髓,二千年一剝皮伐毛,吾生來已三洗髓五伐毛矣。”朔既長,仕漢武帝為太中大夫。武帝暮年,好仙術,與朔狎昵。一日謂朔曰:“吾欲使愛幸者不老,可乎?”朔曰:“臣能之。”帝曰:“服何藥?”曰:東北地有芝草,西南有春生之魚。”帝曰:“何知之?”曰:“三足烏欲下地食此草,羲和以手掩烏目,不許下,畏其食此草也。鳥獸食此,即美悶不能動。”問曰:“子何知之?”朔曰:“小兒時掘井,陷落井下,數十年無所托。有人引臣往取此草,乃隔紅泉不得渡。其人與臣一隻履,臣乃乘履泛泉,得而食之。其國人皆織珠玉為簟,要臣入雲韍之幕,設玄珉雕枕,刻鏤為日月雲雷之狀,亦曰‘鏤空枕’,亦曰‘玄雕枕’。又薦毫之珍褥,以百之毫織為褥。此毫褥而冷,常以夏日舒之,因名‘柔毫水藻之褥’。臣舉手試之,恐水濕席,定視乃光也。”其後武帝寢於靈光殿,召朔於青綺窗綈絝幕下,問朔曰:“漢年運火德統,以何精何瑞為祥?”朔對曰:“臣嘗遊昊然之墟,在長安之東,過扶桑七萬裡,有雲山。山頂有井,雲從井中出。若土德則黃雲,火德則赤雲,金德則白雲,水德則黑雲。”帝深信之。太初二年,朔從西那邪國還,得聲風木十枝,以獻帝。長九尺,大如指。此木出因洹之水,則禹貢所謂‘因桓’是來。即其源也,出甜波,上有紫燕黃鵠集其間。實如細珠,風吹珠如玉聲,因以為名。帝以枝遍賜群臣,年百歲者頒賜。此人有疾,枝則有汗,將死者枝則折。昔老聃在周二千七百年,此枝未汗;洪崖先生,堯時年已三千歲,此枝亦未一折。帝乃賜朔,朔曰:“臣見此枝三遍枯死,死而復生,何翅汗折而已?語曰:‘年末年,枝忽汗。(明抄本末作未,忽作勿。禦覽卷953引《洞冥記》作“年未半,枝不汗”)’此木五千歲一濕,萬歲一枯也。”帝以為然。又天漢二年,帝升蒼龍館,思仙術,召諸方士,言遠國遐鄉之事。唯朔下席操筆疏曰:“臣遊北極,至鏡火山,日月所不照,有龍銜火,以照山四極。亦有園囿池苑,皆植異草木。有明莖草。如金燈,折為燭,照見鬼物形。仙人寧封,嘗以此草然於(於原作為,據明抄本改)夜,朝見腹內外有光,亦名‘洞腹草’。帝剉此草為蘇,以塗明雲之觀,夜坐此觀,即不加燭,亦名‘照魅草”。采以籍足,則入水不沉。”朔又嘗東遊吉雲之地,得神馬一匹,高九尺。帝問朔何獸,曰:“王母乘雲光輦,以適東王公之舍,稅此馬於芝田,東王公怒,棄此馬於清津天岸。臣至王公壇,因騎而反。繞日三匝,此馬入漢關,關門猶未掩。臣於馬上睡,不覺還至。”帝曰:“其名雲何?”朔曰:“因事為名,名‘步景駒’。”朔曰:“自馭之如駑馬蹇驢耳。”朔曰:“臣有吉雲草千頃,種於九景山東,二千年一花,明年應生,臣走往刈之,以秣馬,馬立不饑。”朔曰:“臣至東極,過吉雲之澤。” 帝曰:“何為吉雲?”曰:“其國常以雲氣占兇吉,若有喜慶之事,則滿宜雲起,五色照人。著於草樹,皆成五色露,露味皆甘。”帝曰:“吉雲五露可得否?”曰:“臣負吉雲草以備馬,此立可得,日可三二往。”乃東走,至夕而還,得玄白青黃露,盛以青琉璃,各受五合,授帝。帝遍賜群臣,其得之者,老者皆少,疾者皆除也。又武帝常見彗星,朔折‘指星木’以授帝,帝指彗星,應時星沒,時人莫之測也。朔又善嘯,每曼聲長嘯,輒塵落漫飛。朔未死時,謂同舍郎曰:“天下人無能知朔,知朔者唯太王公耳。”朔卒後,武帝得此語,即召太王公問之曰:“爾知東方朔乎?”公對曰:“不知。”“公何所能。”曰:“頗善星歷。”帝問“諸星皆具在否?”曰:“諸星具,獨不見歲星十八年,今復見耳。”帝仰天嘆曰:“東方朔生在朕旁十八年,而不知是歲星哉。”慘然不樂。其餘事跡,多散在別卷,此不備載。(出《洞冥記》及《朔別傳》)
東方朔的小名叫曼倩。父親叫張夷,字和平,母親是田氏。父親張夷活到二百歲時面貌仍像兒童。東方朔出生三天後,母親田氏死瞭,這時是漢景帝三年。一鄰傢婦女抱養瞭東方朔,這時東方剛剛發白,就用“東方”作瞭他的姓。東方朔三歲時,隻要看見天下任何經書秘文,看一遍就能背誦出來,還常常指著空中自言自語。有一次,養母忽然發現東方朔沒瞭,過瞭一個多月才回來,養母就鞭打瞭他一頓。後來東方朔又出走瞭,過瞭一年才回來。養母看見他大吃一驚說:“你走瞭一年,怎麼能讓我不擔心呢?”東方朔說:“兒子我不過到紫泥海玩瞭一天,海裡的紫水弄臟瞭我的衣服,我又到虞泉洗瞭洗,早上去的中午就回來瞭,怎麼說我去瞭一年呢?”養母就問:“你都去過什麼國?”東方朔說:“我洗罷衣服,在冥間的崇臺休息,睡瞭一小覺,冥間的王公給我吃紅色的栗子,喝玉露瓊漿,把我差點撐死瞭,就又給我喝瞭半杯九天上的黃露。我醒瞭,回來的路上我遇見瞭一隻黑色的老虎,就騎上它往回走。因為我著急趕路使勁捶打那老虎,老虎把我的腳都咬傷瞭。”養母一聽心裡很難過,就撕下一塊青衣裳佈給東方朔包紮腳傷。後來東方朔又出走,離傢一萬裡,看見一株枯死的樹,就把養母裹在他腳上的佈掛在瞭樹上,那佈立刻化成瞭一條龍,後人就把那地方叫“佈龍澤”。漢武帝元封年間,到宇宙未分天地時的大湖上遊玩,忽然看見他的母親田氏在白海邊上采桑葉。這時忽然有一個黃眉毛老人來到面前,對東方朔說:“她從前是我的妻子,是太白星神轉生到世上。現在,你也是太白星的精靈瞭。我不吃五谷吞氣修煉,已經九十多年,我兩隻眼睛的瞳孔裡可以射出青光,能看見陰暗地方隱藏的東西。我三千年換一次骨骼和骨髓,兩千年褪一次皮除一次毛發,我生來已經三次換骨五次脫皮瞭。“東方朔長大後,在漢武帝朝中任太中大夫。漢武帝晚年時愛好道傢成仙之術,和東方朔很親近。一天他對東方朔說:“我想讓我喜歡的人長生不老,能不能做到呢?”東方朔說:“我能使陛下做到。”漢武帝問:“須要服什麼藥呢?”東方朔說:“東北地方有靈芝草,西南地方有春生的魚,這都是可以使人長生的東西。”武帝問:“你怎麼知道的?”東方朔說:“三隻腳的太陽神鳥曾下地想吃這種芝草,羲和氏用手捂住瞭三足烏的眼睛,不準它飛下來,怕它吃靈芝草。鳥獸如果吃瞭靈芝草,就會麻木得不會動瞭。”武帝問:“你怎麼知道的呢?”東方朔說:“我小時挖井不小心摔到井底下,幾十年上不來,有個人就領著我去拿靈芝草,但隔著一條紅水河渡不過去,那人脫下一隻鞋給瞭我,我就把鞋當作船,乘著它過瞭河摘到靈芝草吃瞭。這個國裡的人都用珍珠白玉串成席子,他們讓我進入雲霞作成的帳幕裡,讓我躺在墨玉雕成的枕頭上,枕頭上刻著日月雲雷的圖案,這種枕頭叫‘鏤空枕’,也叫‘玄雕枕’。又給我鋪上毛作的貴重的褥子,是用一百隻的毛織成的。這種褥子很涼,常常是夏天才鋪它,所以叫作‘柔毫水藻褥’。我用手摸瞭摸,以為是水把褥子弄濕瞭,仔細一看,才知道褥子上是一層光。有一次漢武帝在靈光殿休息,把東方朔召到寢宮綺窗的絲綢帳前,向他請教道:“漢朝皇室以陰陽五行中的‘火德’為命運的主宰,那麼,依你看皇室中要奉祀什麼神靈來佑護呢?皇室的符信應該采用珪、璧、琮、璋、瑾這五種吉祥物中的哪一種呢?”東方朔說:“我曾遊過西方天界的峽谷,在長安東面,離扶桑國還有七萬裡,那裡有個雲山。雲山頂上有一口井,雲都是從井裡升起來的,雲的顏色和主宰世上帝王的‘五行’的德運完全符合。如果帝王是土德,井中就升起黃色雲;是金德,就升起白雲;是火德,就升起紅雲;是水德,就升起黑雲。”武帝聽後很信服。太初二年,東方朔從西方的那邪國回來,帶來十枝“聲風木”獻給武帝。這種樹枝有九尺長,手指那麼粗,這種‘聲風木’產自西方‘因霄國’的河邊,由於因霄國的人善於長嘯,所以樹木也能發出聲音。這就是《尚書》中《禹貢》一章中所記的‘因桓’的來歷。因霄國的河水的源頭是很甜的水,水邊樹上面聚集飛翔著紫燕和黃鵠等鳥類。這種‘聲風木’結的果實像小珍珠,風一吹就發出珠玉的聲音,所以叫‘聲風木’。“武帝把風聲木的樹枝賞給大臣們,隻有年過百歲的大臣才賞給。如果這位大臣得瞭病,樹枝自己就會滲出水珠,如果這位大臣快死瞭,樹枝自己就會折斷。古時老子在周朝活瞭二千七百歲,那樹枝從來沒有滲出過水珠。還有仙人洪崖先生在堯帝時已經三千歲瞭,樹枝也沒折斷過。武帝就賞給東方朔一枝“聲風木”,東方朔說:“我已經看見這樹枝枯死瞭三次,但又死而復活瞭,豈止是滲水出汗和折斷呢?一個人的壽數不到一半,那樹枝就不會滲水出汗。這種樹五千年滲一次汗珠,一萬年才枯一次。”武帝很相信東方朔的解釋。天漢二年,武帝移住蒼龍館,非常渴望成仙得道,就召集瞭不少懂道術的方士,讓他們講述遠方國傢的奇聞軼事。這時隻有東方朔離開坐位寫瞭一道奏章呈給武帝說:“我曾去過北極的鏡火山,那裡太陽月亮都照不到,隻有龍口銜著燈燭照亮山的四極。山上也有園林池塘,種植瞭很多奇花異樹。有一種明莖草,長得像金燈,把這種草折下來點燃,能照見鬼魅。有位神仙叫寧封,曾在夜晚點燃瞭一根這種草,可以照見肚子裡的五臟,所以叫它‘洞腹草’。如果皇帝把這種草割下來剁碎作成染料,塗在明雲觀的墻上,夜裡坐在觀內就不用點燈瞭,所以這種草也叫‘照魅草’。如果把這種草墊在腳下,就能入水不沉沒。”東方朔還曾經遊歷過五色祥雲升起的地方,得到一匹神馬,有九尺高。武帝問這是個什麼神獸,東方朔說,“當初西王母乘坐著雲光寶車去看望東王父,把駕車的馬解開,它到東王父的靈芝田裡,東王父大怒,把馬趕到天河岸邊。正好我那時去朝拜東王父,就騎著那匹馬往回返。這馬繞著太陽轉瞭三圈然後奔向漢關時,關門還沒閉。我在馬上睡瞭一覺,不知不覺就回到瞭傢。”武帝問馬叫什麼名字,東方朔回答:“按它的情況起名,叫‘步影駒’,並說,“這馬來到世間後,我再騎它時,卻和劣馬笨驢一樣的又慢又遲鈍瞭。我在五色祥雲升起的地方種瞭一千頃的草,草地在九景山的東邊,兩千年開一次花,明年就到時候瞭,我去把那草割來喂馬,馬就不會再餓瞭。”東方朔又說:“我曾到過東方的極地,經過瞭吉雲之澤。”武帝問,“什麼叫吉雲?”東方朔說:“吉雲國裡常用雲的顏色來預卜吉兇。如果將要有吉慶的事,滿屋就會升起五色祥雲,光彩照人。這五色吉雲如果落在花草樹木上,就會變成五色露珠,露的味道十分甘甜。”武帝問:“這吉雲和五色露你能弄些來嗎?”東方朔說:“我割來吉雲草把馬喂飽後,騎上馬去就可以弄來,一天可以來回兩三趟呢。”於是東方朔就騎上神馬往東走,晚上就趕回來瞭,弄來瞭黑、白、青、黃四種顏色的露水,裝在青色的琉璃杯中,每個杯中裝瞭半升獻給武帝。武帝把五色露賞給大臣們,大臣們喝下瞭露水,老人都變成瞭少年,有病的都立刻痊愈瞭。漢武帝有一次看見天空出現瞭彗星,東方朔就折瞭一根“指星木”給瞭武帝,武帝拿它向天上一指,彗星立刻就消失瞭,當時的人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東方朔善於高聲長嘯,每當他長嘯時,會震得塵土漫天飛。東方朔沒死時曾對和他一起作官的朋友說:“天下人誰也不瞭解我東方朔,隻有太王公知道我。”東方朔死後,武帝就召來太王公問他,“你瞭解東方朔嗎?”太王公說:“我不瞭解。”武帝問:“你有什麼特長呢?”太王公說,“我對星宿歷法有研究。”武帝問他:“天上的星宿都在嗎?”回答說,“諸星都在,隻有木星失去瞭十八年,現在又出現瞭。”武帝仰天嘆息說:“東方朔在我身邊十八年,我竟不知道他就是木星啊!”心裡很難過。東方朔其餘的事在別的書中都有記載,這裡就不多寫瞭。
王 喬
王喬,河東人也,漢顯宗時為葉令。有神術,每月朔望,常詣京朝。帝怪其來數,而不見車騎,密令太史伺望之。言臨至,必有雙鳧從東南飛來。於是候鳧至,舉羅張之,但得一舄焉,乃四年時所賜尚書官屬履也。每當朝時,葉縣門下鼓,不擊自鳴,聞於京師。後天忽下玉棺於庭前,吏人推排,終不搖動。喬曰:“天帝欲召我也。”乃沐浴服餌,臥棺中,蓋便立復。宿昔乃葬城東,土自成墳。其夕,縣中牛羊皆流汗喘乏,人莫知之。百姓為立廟,號‘葉君祠’,禱無不應,遠近尊崇。帝詔迎取其鼓,置都亭下,略無復聲。或雲:“即古仙人王喬也,示變化之跡於世耳。”(出《仙傳拾遺》)王喬是河東郡人,漢顯宗時任南陽郡葉縣縣令。王喬有仙人的道術,每個月的初一十五就到京城朝見皇帝。皇帝因為他進京太勤而奇怪,而且他每次來時即不騎馬也不乘車,就密令太史官偷偷察看。太史官察看後向皇帝奏報說,“王喬每次到京城來時,準有一對野鴨子飛來。”皇帝就派人等野鴨子再飛來時張網捕捉,結果網裡捕到的是一雙鞋子,這鞋還是漢顯宗四年時賞給尚書的那雙鞋。每次王喬來朝見時,葉縣縣衙門前的堂鼓就會不敲自響,鼓聲可以傳到京城。後來,有一天忽然從空中降下一具玉石棺材,停在大堂院裡。縣衙的官員們一起推挪那口玉棺,玉棺一點也不動。王喬就說,“這是天帝要召我去呢。”於是王喬就洗瞭澡吃瞭藥,自己躺進玉棺中。他一躺進去,棺蓋就自動蓋上瞭。然後大傢把玉棺埋在城東,玉棺入土後,泥土自動堆成瞭墳墓。這天夜裡,葉縣的牛羊都流汗氣喘,不知是怎麼回事。百姓立瞭廟,叫“葉君祠”,祈禱求告都很靈驗,遠近的人都很信服崇敬。皇帝讓人把堂鼓迎進京城放在城外都亭中,鼓再也沒響過。有人說他就是古時的仙人王喬,來向世人顯示神仙變化的功力。
周隱遙
周隱遙,洞庭山道士,自雲甪裡先生之孫。山上有其祖甪裡廟甪裡村。言其數世得道,嘗居焦山中,學太陰煉形之道,死於崖窟中。囑其弟子曰:“檢視我屍,勿令他物所犯。六年後,若再生,當以衣裳衣我。”弟子視之,初則臭穢蟲壞,唯五臟不變,依言閉護之。至六年往看,乃身全卻生。弟子備湯沐,以新衣衣之。發鬒而黑,髭粗而直,若獸鬣也。十六年又死如前,更七年復生。如此三度,已四十年餘,近八十歲,狀貌如三十許人。隋煬帝聞之,征至東郡,頒賜豐厚,恩禮隆異。而懇乞歸山。尋還本郡。貞觀中,召至長安,於內殿安置,問修習之道。對曰:“臣所修者,匹夫之志,功不及物,利唯一身。帝王修道,一言之利,萬國蒙福。得道之效,速於人臣。區區所學,非九重萬乘之所修也。”懇求歸山,尋亦隨其所適。(出《仙傳拾遺》)
周隱遙是洞庭山中的一位道士,自稱是漢初“商山四皓”之一的甪裡先生的孫子(甪,音lù)。並說洞庭山上有他的祖父的甪裡廟和甪裡村。他說他已經連著好幾世都得瞭道,曾住在江蘇鎮江的焦山裡,學太陰修煉解脫肉身的道術,死在山洞裡。死前他囑咐弟子說,“要好好看守我的屍體,不要什麼東西傷害侵犯。如果我六年後能夠復活,就給我穿好衣裳。”他的弟子們看守著他的屍體,看著屍體漸漸腐爛被蛆蟲咬壞,隻有五臟一點也沒變,於是就遵照他生前的囑咐細心照看。到瞭六年頭上再去看時,果然復活瞭。弟子們給他洗瞭澡,換上新衣服。這時他的頭發又密又黑,胡子又粗又直,像是野獸的鬃毛一樣。過瞭十六年,周隱遙又像上次一樣死瞭,過瞭七年又復活瞭。這樣死死活活地反復瞭三次,已經過瞭四十年,周隱遙也快八十歲瞭,但容貌仍像三十多歲的人。隋煬帝聽說後,召他到東都洛陽,給瞭他豐厚的賞賜,對他十分尊重,希望他在朝裡作官。但周隱遙卻向煬帝懇求讓他歸山。後來他回到瞭傢鄉。唐貞觀年間,又把他召到長安,皇帝把他接到內宮,向他請教修道的方術。他回答說,“我修煉的那點道術,隻是為瞭個人的意志,功力達不到身外,隻對自身有益。帝王所修的道,一句話就可以使萬民得福。帝王修道也比臣民成功得快。我的那一點點道術,怎麼能教你這身居皇宮的萬乘之尊的皇帝呢?”周隱遙再三懇求放他歸山,皇帝就答應瞭他的請求,讓他回山修道去瞭。
劉 商
劉商者,中山靖王之後。舉孝廉,歷官合淝令。而篤好無為清簡之道。方術服煉之門,五金八石,所難致者。必力而求之。人有方疏,未合煉施效者,必資其藥石,給其爐鼎,助使成之,未嘗有所覬覦也。因泛舟苕霅間,遂卜居武康上強山下。有樵童藥臾,雖常草木之藥,詣門而售者,亦答以善價。一旦,樵夫鬻樵,有術一把,商亦厚價致之。其庭廡之下,籬落之間,草木諸藥,已堆積矣。忽閑步杖策,逍遙田畝蹊隧之傍,聊自怡適,聞藂林間,有人相與言曰:“中山劉商,今日已賜真術矣,蓋陰功篤好之所感乎。”窺林中,杳無人跡。奔歸取術,修而服之。月餘,齒發益盛,貌如嬰童;舉步輕速,可及馳馬;登涉雲巖,無復困憊。又月餘,坐知四方之事,驗若符契,乃入上強洞中。咸通初,有酒傢以樵叟稍異,盡禮接之。累月復一至,因謂酒傢曰:“我山中劉商也,夙攻水墨,願留一圖,以酬見待之厚。”使備繒素,而約以再來。一日果至酒傢,援毫運思,頃刻而千山萬水,非世工之所及。將去,謂酒傢曰:“我祖淮南王,今為九海總司,居列真之任。授我以南溟都水之秩,旬日遠別,不復來矣。”如是十許日,天色晴霽,香風瑞雲,彌佈山谷,樵者見空中騎乘,飛舉南去。(出《仙傳拾遺》)
劉商是陜西中山靖王的後代,曾被舉薦為孝廉,作過安徽合淝縣令。他愛好清靜無為的老子學說,熱心於服丹方修煉自身的方術,金、銀、銅、鉛鐵這五金和煉丹用的丹砂、雄黃、雌黃、空青、硫黃、雲母、戎、硝石這八種石料,他都想盡方法去搜尋齊全。如果有人得到煉丹的秘方卻沒法實驗煉制時,劉商就慷慨地把自己收集的藥石原料送給他,並送給他煉丹爐和鍋,幫助他煉成,自己一點也不想從中得什麼好處或想占有人傢的成果。有一次,劉商坐船在浙江天目山的苕溪和霅(音xiá)水之間漫遊,後來進瞭浙江湖州武康縣的上強山隱居起來。砍柴的少年或采藥的老人,隻要到他門前來賣柴賣藥,劉商都能給個好價錢買下來。有一天,一個砍柴的來向劉商賣柴,手上還拿著一把白術草藥,劉商也給瞭他不少錢把那把白術買下來。其實劉商的院子裡各種草藥已堆瞭很大一堆瞭。這天他拄著拐杖在野外田地小路上很悠閑的散步,忽然聽見叢林裡有人談話說,“中山人劉商,神已經把神藥白術賜給他瞭,這是由於他長期積累陰功和專心修道的意志感動瞭神吧!”劉商仔細察看樹林,沒發現一個人影。就跑回傢去拿出那把白術,結合自己的修煉服用下去。過瞭一個多月,牙齒更結實瞭,頭發更密瞭,面容變得像孩童。走路又輕又快,可以趕上奔跑的馬。攀登高入雲端的山峰一點也不覺疲乏。又過瞭一個多月,不出門就知道天下的事,比算卦預卜還要靈驗,就進瞭上強山的石洞裡繼續修煉。咸通初年,有一個賣酒人看見一個打柴老人不同於凡人,就以厚禮接待瞭老人。老人過瞭一個月又到酒店來,對賣酒人說,“我是上強山中的劉商,長時間畫水墨畫,今天來是想給你留一幅畫,以酬謝你對我的款待。”劉商讓賣酒人準備一塊畫畫用的白綢佈,並約好瞭日子來畫畫。一天劉商果然來到酒傢,拿起筆來構思瞭一會兒,很快就在這佈上畫出瞭千山萬水,那技巧不是世上人所能有的。臨走時對酒傢說,“我的祖先是漢代淮南王劉安,他現在任九海總司的官職,是仙界的職位。他任命我作管轄南海的職務,過十幾天我們就要久別,不能再來看你瞭。”過瞭十幾天,天空晴朗無雲,山谷中吹拂著香風,翻卷著祥雲,砍柴的人看見空中有個騎著什麼的人向南飛去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