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回 王子讓辭官養母 趙匡胤避暑啖瓜
詩曰:
惟忠且惟孝,為子復為臣。
一朝人事盡,身名不足親。
吳起嘗辭魏,韓非遂入秦。
壯情將消歇,雄圖急欲伸。
暫處華陰下,不終關外人。
右錄瘐信《詠懷》
話說周主登瞭大寶,大封功臣,文武百官盡皆謝恩已畢。隻有王樸推辭不受,俯伏奏道:“臣本無功,反蒙陛下隆以重任,臣伏念德微命薄,不堪拜受。願陛下收回成命,放臣歸鄉,此臣之素志也。”周主聽奏,吃瞭一驚,說道:“朕自得先生以來,屢建奇功,今日九五稱尊,身臨臣民,皆先生所致也,區區爵祿,未足言報。望先生勿惜勤勞,匡扶社稷,則天下幸甚。”王樸叩頭,叫聲:“陛下,臣實命薄,福祿難安,若受顯職,必然損壽。況有老母,年逾八旬,理宜侍奉。望陛下以孝治天下為心,放臣得還故裡,奉菽水於日月,盡定省於晨昏,終養優遊,則臣母子之餘年,皆陛下恩賜之年也。”周主道:“先生雖然篤於孝道,但朕新得天下,枕席未安,倘有變端,使朕如何措置?”王樸道:“方今國運初興,宏圖永固,上有堯、舜,下有皋、夔,君臣致治於朝堂,天下自然向化,何必多此遠慮耶?”周主見他去志已決,不好強留,隻得說道:“先生既不肯留,必成其志。但朕倘有軍國大事,來請先生,幸勿推諉。”王樸道:“臣受主上天恩眷念,焉有不奉詔旨之理?”周主便準瞭奏,傳旨擺禦宴,與王樸送行,即命百官陪飲。王樸謝過瞭恩,領瞭禦宴,便要別駕。周主依依不舍,無計可留,隻得多賜金銀彩緞而已。王樸叩頭謝恩,辭駕出城而去。正是:
且圖衡泌棲遲樂,暫釋邦傢夙夜憂。
原來王樸數學精明,預知興廢,雖然郭威登瞭皇位,日月一新,然不過應運興基,氣候不久。況真主出世,自有一班開國的能人、治世的賢士出來輔佐,定國安邦,自己隻好返歸林下,全名完節的瞭。閑話休提。
隻說周主見王樸辭官去瞭,便問兩班文武道:“朕今初登大位,尚有幾處刀兵未能寧靜,卿等都懷經濟之才。必有安定之策,不妨為朕奏來。”言未盡,有翰林學士竇儀出班奏道:“別處郡縣,不必為慮,所患者晉陽劉崇耳。彼見陛下為君,其心未必能甘,倘結連契丹,妄舉入寇,人心一動,為禍不淺矣。依臣愚見,必須責任親信名將,於禪州、百鈴兩處,重兵據守,阻住咽喉,使劉崇無隙可窺,安能搖動?臣意如此,望陛下聖裁。”周主聽奏稱善,便俟選將,到彼鎮守。按下慢提。
卻說晉陽劉崇,初聞周主起兵,隱帝遇害,便欲舉眾入京,奠安社稷。及聞太後下詔,迎立劉贄為帝,便大喜道:“吾兒為帝,吾又何求?”遂息瞭舉兵之念。後聞劉贄廢立而死,心甚憤忿,遂自稱帝,所有並、汾、忻、代、嵐、憲、絳、蔚、麟、石、沁、遼十二州之地,即以判官鄭琪、趙華國同平章事,國號北漢。厲兵秣馬,窺圖報復。消息傳入汴梁,周主憂懼,便想:“百鈴關、禪州果系要路,須得親信之臣保守,方始無虞。不如命侄兒柴榮前去,一則迎接皇後,二則威鎮禪州,豈不為美?”主意已定,便傳旨意,命柴榮鎮守禪州,奉迎國母。又命韓通鎮守百鈴關。
二臣領命,各自帶瞭所部之兵,辭王別駕,出城起行,不一日兵至禪州。韓通自去鎮守百鈴關。那柴榮進瞭帥府,所屬文武官員參見已畢。柴榮退進私衙,取銀三百兩,打發差官到沁州張傢飯店,酬謝店主養病之恩。差官奉令去訖。柴榮來到後堂,拜見瞭姑娘,請安畢,把一路得勝,兵破汴梁,漢主自縊,姑爹得瞭天下,南面稱尊,為此前來迎接姑母進京,共享富貴,這些前後事情,細細說瞭一遍。柴娘娘聽瞭大喜,當晚安排酒筵,與柴榮接風,至親兩口開懷歡飲。柴娘娘心中快樂,多飲幾杯,不覺冒受瞭風寒,身上便寒熱起來,臥床不起。柴榮心下慌忙,一面延醫調治,一面寫本進京。差官齎瞭本章,星夜趕至汴梁,到瞭午門,將本交與瞭黃門官。黃門接本,送進朝去。周主覽畢,即批一道旨意:“就命晉王柴榮侍奉皇後,調和疾病,等候病愈之日,一同來京;順便監國百鈴關,節制便宜行事。欽此欽遵。”這旨意降到禪州,柴榮當堂拜受,勤心湯藥,侍奉姑娘,病體將瘳。又到百鈴關監軍,與韓通操演人馬。此話按下不提。
卻說趙匡胤與鄭恩自從野雞林打走瞭韓通,住在平陽鎮七聖廟裡,百姓敬之如神,真是朝給飯,夜供酒,一日三餐魚肉不離口,在那鎮上專打不平。那些土豪光棍聞瞭匡胤之名,潛蹤遠避,不敢胡行,因此平陽鎮地方寧靜,人士循良。二人在鎮盤桓,不覺住瞭四月有餘。時當暑熱天氣,匡胤心煩意躁,坐立不住,叫聲:“三弟,你看天氣這般炎熱,汗流如珠,怎好悶悶地坐著?何不往外邊尋個涼快去處,避暑乘涼,也得爽快些兒,卻不好麼?”鄭恩道:“樂子昨夜貪著嘴多呷瞭幾杯酒,身子有些不快,誰耐煩往街上去跑?反被這大日頭曬得焦黑,樂子卻就在屋裡坐地,怕不涼快?二哥自去。”匡胤見他不去,便往後房解瞭馬,牽出廟門,上瞭馬,出瞭平陽鎮口,信馬而行。一路上正當赤日當空,火雲散野,行人擺扇,樹木無風,真是炎熱熏蒸,汗流如雨。唐時劉長卿曾吟《苦熱行》,詩中有幾句雲:
清風何不至?赤日何煎鑠?
石枯山木焦,鱗窮水泉涸。
匡胤正行之間,見前面有座林子,心下想到:“這不是野雞林麼?裡邊正好乘涼。”策馬進林子裡來,揀瞭一處樹木茂密之地,下馬離鞍,把馬拴在樹上。看著那首一株大樹下,將身席地而坐,喜得蔭濃遮日,涼風徐來。匡胤露體舒懷,坐得困倦,不覺呼呼的睡著,鼻息如雷。睡過午後,方才醒來,骨碌爬將起來,揩揩雙眼,口內甚是煩渴,心中想到:“那裡尋些涼水,消消熱渴也好。”把馬牽出樹林,扳鞍上馬,往前而走。舉目往四下觀望,並無溪澗井泉可以汲水,口內更覺燥暴。正在煩悶,遠遠地見有一個漢子,蹲著身軀,在那柳蔭之下打盹,旁邊放著一副筐子,那筐子裡放著青汪汪的不知甚麼東西。匡胤拍馬緊行,走至跟前,原來是一擔大大的西瓜,心中喜得不瞭,暗自想道:“好西瓜,買他兩個,正好解渴。”順手往身邊取錢,卻撮瞭個空,說聲:“啊喲!忘帶瞭錢,怎想瓜吃?”口雖說著,心下卻是喜歡,躊躇瞭一回,說道:“也罷,我且叫醒瞭他,與他商量,或者肯賒與我,也未可知。”遂叫道:“朋友醒來,要照管這瓜。”連叫數聲,卻不肯醒。
原來這賣瓜的姓王,為人忠厚樸實,守分營生,任你有人欺負於他,總不計較爭論,因此眾人送他一個雅號,叫他做佛子。他也逆來順受,居之不疑。每年到瞭夏天,往那出產之處買瞭這西瓜,便到百鈴關去賣,甚是得利。今日因天氣炎熱,走得吃力,就在這柳蔭之下歇息乘涼。忽然困倦,一覺睡去,正見一條赤須火龍掉在那於坑裡面,昂起瞭頭,看著他隻顧點頭。王佛子說道:“這條龍在幹坑裡,想是渴瞭,待我解他一解。”隨手提瞭一個瓦罐,往泉裡取瞭一罐水,走至跟前,望瞭幹坑,緩緩的倒瞭下去。那龍見瞭這泉水,覺得清涼爽快,一時張牙舞爪,舒展起來,猛地裡一聲霹靂,隻見那龍騰空而去。
王佛子被雷驚醒,原來是夢,正見一個紅面大漢,騎瞭赤馬,立在面前。王佛子看瞭,暗暗稱奇。那匡胤在馬上賠著笑臉,叫聲:“朋友,驚動瞭你的睡興,在下有話要與你商量。隻因天氣炎熱,煩躁難當。欲得一瓜解渴,又是不帶錢來,朋友若肯賒時,吃瞭幾個,跟我到平陽鎮上,加倍還你,不知可否?”那王佛子聽瞭此言,想起夢中之事:“那赤龍掉在坑內,我給他一罐清泉,他便上天而去。今看此人,也是紅面,卻又要賒我瓜,莫不應瞭方才之夢,敢是他大貴的人,後有好處?我何不破費這幾個瓜,與他解渴,也算是個方便。縱然吃完瞭這擔,我也不致心疼,為人在世,誰無朋友交情?別人尚有仗義疏財,我這瓜值得甚麼?”想罷,開言答道:“君子既然心愛,但請何妨?誰人保得常帶銀錢?這些須小事,說甚商量,改日或者遇見,順便給還我就是瞭。”匡胤聽瞭,心中歡喜,暗暗贊嘆:“世上原有這等好人,與我並不識面,便肯賒物,實為難得。”忙跳下瞭馬,把馬拴在柳樹上瞭。正值王佛子揀個熟大的西瓜,打做兩半,雙手托將過來。匡胤渴得急瞭,接過那西瓜,將身坐在樹下,流水的吃個幹凈,覺得爽口清心,躁煩頓解,比那雪桃何啻十倍。那王佛子又打瞭一個,送將過來。匡胤接瞭又吃,漿水淋漓,十分可口。正吃之間,猛可的想道:“我雖有這瓜解瞭炎熱,隻是三弟在傢,料他煩悶更甚,我何不帶這半個與他,也可消煩解悶。”想罷,便把這半個瓜安放在地。那王佛子見瞭,便問道:“君子,原來你恁般的量淺,怎麼這兩個瓜兒,尚不用完?”匡胤道:“不瞞朋友說,在下還有一個兄弟在傢,故把這半個帶去,與他解悶。”那王佛子便笑道:“我說君子量兒恁淺,原來卻是如此。既有令弟在傢,不妨帶上兩個回去,卻恁的自傢克己,省這一星兒拿去,像甚模樣?”一面說話,一面便往筐子裡取瞭兩個大瓜,放在跟前。
匡胤心甚感激,隻得把這半個也吃瞭,坐在樹下,好不涼快。當時開言問道:“朋友,你這擔瓜挑往那裡去賣?”王佛子道:“我這瓜要到百鈴關去貨賣的。”匡胤道:“這百鈴關離此有多少路?”王佛於道:“遠得緊哩,離這裡有六七十裡。”匡胤道:“一擔瓜可值幾何?便是這等費力,走這遠路。”王佛子道:“君子有所不知。往年間隻在這裡平陽鎮上賣的。如今汴梁城卻換瞭朝代,立瞭新天子。這百鈴關又新添瞭一位韓元帥,手下有十萬大兵,甚是鬧熱。我這一擔瓜挑往那裡,比著別處要多賣二百餘錢,所以不怕路遠,情願奔波。”匡胤道:“原來東京又換瞭國朝。朋友可知當今的天子是誰?”王佛子道:“你拿過耳來,我與你說。就是這禪州的元帥郭威,他起兵入京,把漢帝逼死,竟登瞭位,做瞭皇帝。難道你不知麼?”
匡胤聽瞭,暗暗歡喜道:“我離傢日久,隻為瞭幼主貪淫好色,故此殺瞭禦樂,又礙著父親現做朝臣,所以棄親逃避,流落他鄉。目今漢主既死,便可回傢省親瞭。”那王佛子也問道:“君子,我看你聲口不是這裡人,敢是到此做甚買賣也否?”匡胤道:“在下乃是東京人氏,並不會做買賣,隻因閑遊過瞭日子。”王佛子道:“隻閑遊有甚好處?現今百鈴關韓元帥正在挑選英雄,君子有這身材,何不去投瞭軍,博得事業榮身,強如在外遊蕩。”匡胤笑道:“這軍豈是在下當的?”王佛子道:“君子,你這話就不明瞭,隻看那漢高帝劉智遠,原是養馬當軍出身,後來做瞭皇帝,你怎麼輕把這投軍去奚落他?”匡胤暗想:“此言果是有理,我今就到百鈴關去走一曹,有何不可?”遂又問道:“朋友,請問你的姓名,說與我知,好使日後相逢,償還瓜價。”那王佛子便大笑道:“君子,你忒也虛文,諒這幾個瓜,值得幾何?我便做東不起,要你償價?今日說過,日後總總不要。況我經紀的人,也沒有什麼名號,隻叫王佛子的便是。”匡胤道:“也罷,既承佛哥如此美情,我便留下姓名在此,日後倘得相逢,當報你贈瓜之德。我非別人,乃東京趙匡胤便是,隻因怒殺瞭禦樂,逃避在外。今朝代變易,就好出頭。我此去倘有寸進,恩有重報,義不敢忘。”說罷,將那兩個瓜,把手巾包裹,提在手中,一手解瞭韁繩,將身上馬,叫聲:“朋友請瞭。”把手一拱,策著馬,徜徉而去。那王佛子見此儀容,聽瞭名姓,不住口的贊道:“果然好一位英雄,日後必然大貴。”遂把瓜擔挑瞭,望百鈴關奔走去瞭。正是:
不經知者道,怎曉彀中情?
卻說匡胤回至平陽七聖廟,下瞭馬,牽到後面拴訖。出來見瞭鄭恩,把這兩個瓜與他吃。鄭恩正因天氣酷熱,坦胸露腹,坐在椅上,張開瞭大口,在那裡發喘,見瞭此瓜,十分歡喜道:“二哥,又要你破鈔,買這瓜兒與樂子吃。”接過手來,把瓜磕做幾塊,連皮帶水,吞瞭下肚,不消一刻,吃得幹凈,說道:“爽快,爽快。二哥,你用瞭多少錢,買得這樣好瓜?”匡胤道:“這瓜不是買的。”遂把王佛子相贈之情,說瞭一遍。鄭恩大喜道:“難得難得。”匡胤又把郭威做瞭皇帝,百鈴關現在挑選英雄,故此要去投軍的話,告訴與鄭恩聽瞭。鄭恩道:“郭威這驢球入的名兒,耳朵裡好生相熟,待樂子想一想。”低著頭,側著目,思想瞭多時,說道:“是瞭,是瞭,樂子常聽見柴大哥說,他有一個姑夫,叫做什麼郭威。敢是他做瞭皇帝?柴大哥的下落,也有瞭影兒瞭。咱們就到百鈴關去走走,打聽信息,也是好的。”匡胤道:“賢弟之言,正合我意。”當時用瞭晚膳,各自安寢。
次日清晨早起,便把鎮上的父老請來,就要辭別,往百鈴關去。有分教:無心歡遇螟蛉,有意怒尋虎狼。正是:
恩情何幸萍蹤合,怨憤偏從腋肘來。
畢竟二人脫身去否,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