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回 蓮化村思食得食 從東寺避魔逢魔

第三十六回 蓮化村思食得食 從東寺避魔逢魔

語雲: 

佛佛佛,非異物,原是人心人性出, 

弗同人處是慈悲,人弗同他因汩沒; 

靈根慧性雖本來,清凈無為實道法, 

大千世界隻此中,莫認靈山在西域; 

自成自度須自修,莫望慈航與寶筏, 

嫡親骨肉本分明,一體看承休鶻突; 

若教走得路兒差,差之毫厘千裡失。 

話說唐半偈師徒四眾,過瞭掛礙關,又復西行,一路上雖也有高山大水,隻覺山光秀媚,水色澄清,全無險惡之氣,師徒們歡心樂意而行。忽一日,行到一個地方,唐半偈在馬上遠遠望見前面有人傢,叫一聲:“徒弟呀,行瞭許多路,腹中覺得有些饑瞭,前面有善信人傢,須去化一頓飽齋吃瞭再行方好。”豬一戒道:“阿彌陀佛!師父一般也說餓瞭,我若說餓,你們又要道我是饞癆。”小行者道:“餓原不同。師父的餓是三餐飲食之常;你的餓是饞心涎口貪饕無厭之求。怎麼比得?”豬一戒道:“偏我要吃就是貪饕!師父不消講,隻是過一會化瞭齋你不要吃,我就信你不是貪饕。”小行者笑道:“既有齋怎的不吃?但吃便吃,卻不象你身心性命都專註在吃上。”弟兄們說不瞭,早已走到一個村口。唐長老抬頭一看,隻見那村坊: 

街坊潔凈,道路修齊。鱗鱗瓦屋,全無傾攲之象;寂寂門墻,殊多安輯之風。分明村落,卻不見有雞彘牛羊出入;宛然田野,實全無禾苗菽麥生成。四境不聞誦讀聲,孰是求名之客?百逵瞭無奔走跡,誰為覓利之人?衣冠古樸,不披剃而瞭不異於高僧;視履端詳,縱蠢愚而亦知其為善士。傢傢清凈,登其室疑入叢林;處處清閑,履其域儼然佛國。靜忽聞香,任鼻端受用卻不見人焚;空常現色,使眼界光明始知乃天設。觀草木而祇樹成林,優婆待坐,睹人間所未有;問山水而峰懸靈鷲,波滴曹溪,悟佛道之至精。故進而觀境,總是無塵;虛以問心,大都不染。 

唐半偈在馬上看見這村坊風光清凈,氣象無為,驚訝不已。遂跳下馬來對小行者道:“履真呀,這是什麼去處?怎這樣吉祥如意!定有大聖賢在內,須細細訪問,不可輕易造次。”小行者道:“佛法微妙宏深,這地方雖然清凈卻無造就,止不過得些皮毛,師父看見怎便這等大驚小怪起來?”唐半偈道:“徒弟呀,不是我大驚小怪。你看這地方不沾不染,其實難得。”小行者道:“這都是師父在中國看厭瞭那些邪魔外道,故才挹真風,便生歡喜。其實佛法莊嚴何所不有,也不是一味枯寂,老師父見過我佛自然知道。”正說著,隻見一個人傢開瞭兩扇板門,走出一個老者來。須眉皓然,手拄著一條過頭竹杖,伸著鼻孔向空間嗅道:“今日蓮花這等香得極,莫非又有法侶化來?”小行者看見,忙上前叫一聲:“老官兒,我們師徒是化齋的。”那老者誤聽瞭,隻當做他說是化“來”的。急低頭一看,見小行者尖嘴縮腮,形容古怪,著瞭一驚。再一看時,又是豬一戒長嘴大耳;沙彌晦氣顏色,一發醜陋。愈加驚慌道:“怎今日這樣香骨香胎,卻化出許多惡種來?”不覺連打兩個寒噤道:“詫異,詫異!”小行者道:“化齋常事,有什麼詫異?”老者道:“我這地方化來雖是常事,卻從不見有此異種!莫非不是紅蓮、白蓮?隻恐怕來得性急錯投瞭胎,還是蓮葉下龜蛇化的哩!怎好到我村裡來同居共住?”小行者聽瞭半晌,全不知他說些什麼,叫聲:“老官兒,不必嘮嘮叨叨,我們乃過路僧人,肚中饑瞭,隻化你一頓飽齋吃瞭就行,哪個同你同居共住?”那老者方聽明白是化齋的,微微笑道:“是我老拙聽差瞭。既是過往師父要化齋,請到寒舍去供養。”豬一戒聽見老者叫請,就報與唐半偈道:“那老施主請我們去吃齋哩!師父快過去相見。”唐半偈忙走上前打一個問訊道:“多蒙老菩薩佈施瞭。”那老者看見唐半偈一表人物,笑嘻嘻的道:“怎老師父法容這般端偉,這三位高徒又大相懸絕?”唐半偈道:“外貌雖然懸絕,中間卻相去不遠。”老者連連點頭道:“老師父見教的是。”一面說一面就邀他師徒四人入去。 

到得客堂上,尚未施禮遜座,早看見堂正當中設著一桌盛齋。湯飯、素菜、點心、饅頭,無所不有,俱熱氣騰騰,就似才整備完的。老者一一見過瞭禮,就請他師徒們坐下受用。唐半偈與小行者心下還驚驚疑疑道:“大傢一齊同進門來,又不曾見他分付人整治,就是現成有的叫人搬出來,也要一會工夫,怎這等安排得停當!莫非這老兒能未卜先知的麼?”豬一戒看見米面精美,素菜新鮮,又烹調可口,冷熱稱心,便不管三七二十一,放開肚皮,直吃得風卷殘雲,落花流水。卻又作怪,吃瞭一碗,轉轉眼又是一碗,滿桌上的飲食,任你飽食再吃不瞭。豬一戒隻吃得個撐腸拄肚,無可奈何,方放下碗箸抹抹嘴坐著。唐長老看見豬一戒住手,才起身向老者作禮道:“多謝老菩薩佈施。”老者道:“佛天衣食,各人的緣法,怎麼謝起我來?”唐半偈聽見老者說話蹺蹊,心下一發狐疑,忍不住問道:“貧僧偶爾化齋,雖蒙老菩薩慨然見惠,就是一茶一飯,也須炊爨而後齊備,怎才一登堂,便羅列滿案?況滋味如甘露醍醐,絕不似人間煙火。此中必有妙義,萬望老菩薩剖示。”老者道:“老師父想是遠方來的,還不知敝村之事。我這敝村叫做蓮化村,村坊雖小,也不止有上萬人傢,居民雖也老少不同,面龐各別,卻都不是父母精血交感生成,乃是四方善信積功累行,投托蓮花化生而來者。生既不假父母精血,則飲食自不取人間煙火,故我這地方從來不知耕種,人傢並無井灶。”唐半偈道:“既不耕種,又無井灶,似方才這些齋供卻是哪裡來的?”老者道:“多感佛天保佑,但一動念,便隨念而集。方才老師父一說化齋,自然備具。故我這地方從無貪求爭奪之事。”唐半偈聽瞭大生歡喜道:“常聞西方佛地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愚蠢之人,多不深信,今日身經目擊,方知一字不虛。”又回頭攢著眉對小行者說道:“西方佛地果是極樂世界,隻可憐東土沉淪苦海,不知何日方能度脫?”老者聽見唐半偈說東土沉淪,因問道: 

“老師父念及東土沉淪,莫非與東土有甚相幹?”唐半偈道:“貧僧實乃東土大唐國所生,因念東土口舌是非牽纏不瞭,故奉天子欽差往天竺國雷音寺見我佛如來,拜求真解,以求濟度。今路過空方,見寶方風土無榮無辱,無是無非,謂之極樂,真可謂名實相副。偶憶及本鄉,不勝動念。”老者道:“據老師父這等說來,還是見得東土不如西天瞭!就是我老拙前世也是東土人,不知在前世怎生樣苦修,方得在蓮花中化生於此。白生於此,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已感佛天不盡。不期這蓮花西鄉忽來瞭一個和尚,自號冥報,生得眉濃如敗帚,眼大若彈丸,面黑如泥,皮相似癩,十分惡相。自創一個高論說,佛法莊嚴富麗,當以東土為正。 

若是東土出瞭一個高僧,不但入山龍降虎伏,就是居市也鬼敬神欽。講起經來,每每龍女獻供,天女散花;說起法來,往往王侯聽信,天子皈依。行處有旌幡寶蓋為之擁護,坐處有香花燈燭為之供養。開一叢林,參禪學道動輒數千人;作一善事,舍帛施錢必以百萬計。故金人興教於漢明之夢,志公顯道於梁武之朝,其餘傳燈立教,不一而足。如此者方足尊榮。佛法開導眾生,象西方這樣寂寂寞莫,居無室傢琴瑟之樂;出無君臣魚水之歡。略動一念,便叫做妄想;但行一事,便以為貧嗔。有時而有,蹤跡若空花;有時而無,行藏如浮雲。雖說化生不死,然癡癡蠢蠢,如木如石,卻與不生何異?怎如東土,梵宇過於王宮,緇流半於天下。南堂北院,誦禮不休,大剎小庵,鼓鐘不絕。施財者,貧兒忽生富貴;慳吝者,榮華一旦銷沉。昭佛教之無邊,彰報應於不爽。今新立一教叫從東教,朝夕與許多弟子誦經拜懺,望生東土。一時間將這蓮化西村的居民都哄騙得心搖情動,妄想富貴繁華,不肯自甘冷淡。他的教法漸漸行開,這幾日連我東村也立腳不定,也有人道他說得有理。我老拙正在狐疑之際,請問,老師父既生於東土,自知東土的受用,為何轉到西方來求解?又為何轉又說東土沉淪?又為何見我們寂寞轉生歡喜?萬望見教。”唐半偈聽瞭嘆息道:“佛法從來清凈,豈待貧僧饒舌。若東土道勝西天,貧僧又何苦跋涉?此僧妖言惑眾,罪不待言。但寶方相近靈山,日瞻我佛慈雲,況托身蓮花必具本來慧性,豈容妖僧於此顛倒是非,攪亂道法?”老者道: 

“就是村中居民,也有幾個高明的在背後議論他的破綻,不肯信從,爭奈力量淺薄,駁他不倒。這冥報和尚又有些幻術,最會持咒咒人。咒得人昏迷不醒,登時跌倒。人要害他,又有丈六佛光,結成樓閣,以為護身之寶,若有急難,將身遁入,任是刀劍如林,也不能傷。我這闔村居民,雖說化生佛地,卻沒有神通手段,如何與他做得對頭?故隻得凡事依從。老師父若要往天竺國雷音寺去,必要打從西村經過,須悄悄瞞瞭他過去方妙。若使他知道,定道你東土人不自尊東土,轉來西方求解,是個敗類,怎肯輕輕放過?”唐半偈道:“貧僧既為佛傢弟子,佛法是非敢畏禍而不辨明?承老菩薩指教,且到前途,再作區處。”遂起身辭別瞭出來。老者送至門外,又叮囑道:“聞得那冥報和尚十分憊懶,老師父須要仔細。”唐半偈點頭作謝,方才上馬而行。正是: 

妖人偏幻佛,佛地也生妖, 

畢竟誰妖佛?人心所自招。 

唐半偈坐在馬上行瞭數步,對著小行者說道:“據這位老善人說來,那冥報和尚定是個妖僧。我們此一去須要留心防范。”小行者道:“千魔百怪,虎穴龍潭,也都過來瞭,個把妖僧怕他怎的?”唐半偈道:“徒弟呀,不是這等說,俗語說得好,明槍易躲,暗箭難防。你不聽見方才這老善人說,他有妖術,又會咒人,倘不預防,三不知被他咒倒,卻如何區處?”小行者笑道:“我隻曉得刀能砍人,槍會刺人,從不知念一個咒兒便能咒得人倒。”豬一戒道:“師兄莫要說嘴。若說咒兒咒不倒人,怎師父念起緊箍咒來你就頭痛?”小行者道:“師父是明明有個箍兒套在我頭上,我服他管,故念動咒語箍兒便束得頭疼。這妖僧我與他皮毛既不連屬,痛癢又不相關,如何咒得我動?”師徒們在路閑論,不覺又走瞭一兩日程途,忽到瞭一個鄉村,細看那風土景物,雖也與蓮化村相去不遠,但隻覺來往的人民熙熙攘攘,不象蓮化村的安靜。師徒們知是西鄉,唐長老回頭對小行者道:“進村去須要小心。”小行者點頭道:“師父隻管放心,有甚事多在我。”一面說一面大傢走入村來。 

走到村中熱鬧之處,豬一戒想起蓮化東鄉思食得食吃得快活,便對小行者道:“這西鄉人傢比東鄉又多,料想風俗也是一般,齋是現成的,何不再化一餐吃瞭好走?”小行者道: 

“一村有一村的風俗,怎定得他是一般?此時才過午不久,肚中也還不餓,況這村中又說有那妖僧在此,莫若悄悄過去,趕到前村再去化齋也不遲。”唐長老聽瞭道:“履真說的最是,快快走過去吧,不要又化齋耽擱瞭。”豬一戒見師父說不化齋,便咕噥道:“挑著這樣重擔子走山路,不化齋吃,人就是鐵做的也挨不去。”唐長老道:“哪個說不化齋?隻說這地方有妖僧在內,恐怕化齋耽擱,驚動他又要惹出事來。莫若悄悄過去,到前面街坊去化豈不安靜?”豬一戒道:“現放著這樣大鄉村富厚人傢不化齋,轉要到前面三傢村冷巷中敗落人傢破灶前一碗半碗去求人。你看這村有百裡遠近,幾萬人傢,那妖僧知在哪裡?我們化齋不消半個時辰,吃瞭就走有甚耽擱?怎能夠驚動他?你們不要忒小心過分。”小行者道:“師父,這呆子的饞蟲又爬動瞭,若不與他化些噇噇,莫說瑣絮不瞭,就是走路也沒心腸。”唐半偈道:“既是這等,你們三個就去化些吃吃吧。我腹中尚飽,還不消吃得。”豬一戒道:“既是師父不要吃,我們三個多少化些吃瞭就走。”小行者道:“都去瞭誰伴師父?我也不餓,你兩個去吧。”

沙彌道:“我也還不餓,我要看馬,二師兄自去吧。”豬一戒聽見大傢都不去,遂發急道:“我曉得你們都是一路神祇,單單算計我,化齋是大傢的事,怎叫我一個獨去?我若獨去,明日又要說我害饞癆貪嘴瞭。罷罷罷!拚著死在你們眼裡,你們才快活。”便翹著嘴,挑起行李往前直奔。小行者笑道:“呆子不要惱!你不肯化,待我化與你吃何如?”豬一戒也不答應,往前一發奔得快。唐長老看見,對小行者道:“履真呀,你看豬守拙發急往前跑,想是他食腸大,肚裡實實餓瞭,故作悻悻之狀。總是佛門廣大,各人有各人的本來面目,不必強他。 

我們到前面去看有甚大戶人傢,化些與他吃吧。”小行者道:“化齋容易,單怪他為瞭飲食動不動就要變嘴變臉,師父莫要慣瞭他,等他餓餓著,料還餓不死,看他跑到哪裡去?”唐長老聽瞭便不言語,將馬韁一拎,遠遠隨著豬一戒趕來。 

豬一戒為是大傢不化齋一時著瞭氣,往前直跑,跑到一個十字路口,再要跑時,爭奈無數人一陣一陣的擁擠而來,將街都塞滿瞭。肩上又挑著行李,東抓西礙十分難走,隻得歇下擔子立在半邊。遂走上一個香燭紙碼店內,問道:“街上怎這樣人多?”店主答應道:“你不看見墻上貼的報帖?今日是十五,從東寺的冥報禪師普請十方賢聖赴齋,闔村人都要去,故此擁擠。”豬一戒道:“我們過路僧人也去得的麼?”店主道:“普請是遍天下人皆可去,你怎麼去不得?”豬一戒道:“普請人多,就是去也隻好一兩碗白飯罷瞭。”店主道:“你過路僧人原來不知,這寺裡錢糧最多,素菜極其豐盛,烹皰美不可言,莫說口嘗滋味五臟長生,就是立在旁邊聞些馨香之氣,連饞蟲都要成仙哩!怎說白飯?”豬一戒聽瞭,不覺口裡粘涎都流出來,因又問道:“這齋一到就有得吃呢?還是要等齊瞭人耽擱工夫的呢?”店主人道:“齋是現成的,隨到隨吃。趕齋的從朝至暮絡繹不斷,哪裡去等?”豬一戒又問道:“寺中離此多遠?”店主用手一指道:“前面高幡竿裡不是!不上一兩箭路。”豬一戒暗想道:“又是便路,又是現成齋,不吃瞭去真是呆子瞭。”及回頭一望,又見師父的馬還不曾來,心裡想道:“我且先去吃他一飽,就是他們走過去也還趕得上哩!”遂挑起行李亂闖,闖得人跌跌倒倒他都不管。闖到幡竿前看時,果然是一座大寺,他也無心看那寺是甚光景,竟往那裡走。到二山門。果望見大殿前月臺上一個形容古怪的和尚,據著一張高座,在那裡點頭合腦的講說,四周圍圍繞著無數僧俗人等觀看,十分熱鬧。豬一戒不知是講經說法,竟認做吃齋,上前分開眾人道:“你們住得近,須讓我遠路僧人先吃瞭,還要趕路哩!”眾人被他推得東倒西歪,都打帳要嚷,及回過頭看見豬一戒蒲扇耳,蓮蓬嘴,十分醜惡,都嚇得心驚膽戰,不敢做聲,隻得閃開路讓他進去。他擠到裡面先將法座上一看,隻見排列的都是香花燈燭,並無一毫飲食,口裡亂嚷道:“滿街貼報子請人吃齋,怎湯飯、饅頭不見,卻打團團在此說清話?”眾執事僧人忽然看見,俱吃一驚,忙上前攔住道:“哪裡來的野和尚?你既入瞭佛門,怎一毫規矩也不知道?這是什麼所在,卻大驚小怪的亂叫!”豬一戒道:“亂叫亂叫!卻是渴飲饑餐。真道象你們這樣做勢裝腔,隻怕轉是假鈔。”那冥報和尚在法座上瞪目一觀,見豬一戒行徑粗鹵,言語唐突,大喝一聲道:“孽障,你是初得人身的野彘,隻管你壓肩奔走作牛馬罷瞭,曉得些什麼?怎也要充做和尚敗壞佛門?”豬一戒道:“什麼佛門?怎生敗壞?我都不管,隻是你普請十方賢聖,我東方賢聖到此,快快拿出齋來請我吃瞭,也好算你分毫善果。”冥報和尚道:“你要吃齋不難,隻要你有本事吃得去。”豬一戒道:“我有嘴,有牙齒,有肚皮,怎麼吃不去?快拿來,我還要趕路哩!”冥報和尚便不答應,遂合掌瞑目,口中默默的誦,也不知念些什麼。隻見豬一戒正吵嚷要吃齋,忽一個頭暈,撲通的跌倒在地,將行李用在半邊,口流白沫,人事不知。眾侍者看見,齊合掌念一聲:“阿彌陀佛!”冥報和尚方開眼說道:“非我佛門不廣,是他自來尋死。”遂分付執事人役:“抬到後院廊下安放,行李也收瞭進去。待他有人來找尋,我自有處。”眾執事依言,扛到後院放下不題。 

卻說唐長老馬到村中,見人多挨擠,隻得緩緩而行,行瞭半晌方出村口。往前一望,不見豬一戒,便說道:“豬守拙如何不見?不知還在前在後?”沙彌道:“他挑著擔子在前面,著瞭氣好不會跑,怎得落後?”唐半偈道:“隻怕村中人擠難走。”沙彌道:“雖是人擠,你想哪個擠得他過?”小行者道:“你們不消猜疑,等我一看便知。”將身一縱,跳在空中往前觀看,卻是一條大直路,並無影響,復落下來對唐長老道:“呆子前面不見,定然還在後頭。”唐半偈道:“他在後面做甚?莫非路上人多,挑著行李不好走?”小行者道:“也不是不好走,我才聽得人說什麼從東寺裡齋僧,多分呆子聽得,躲去吃齋瞭。”唐長老道:“若果是吃齋,他嚷瞭這半日肚饑,讓他去吃些倒也罷瞭,隻恐錯走瞭路頭,便找尋費力。”沙彌道:“一條直路如何得錯?他若果是趕齋吃,定然在方才我們走過來豎著高幡竿的那個大寺裡,離此不遠,師父慢慢走著,等我去尋瞭他來。”唐半偈道:“尋瞭他來固好,莫要他來瞭又要等你。”沙彌道:“我不管尋得著尋不著即便趕來,如何要等。”說罷,竟踅轉身復走入村來。沿路問人,方知果是那寺裡齋僧,心下暗想道:“那呆子若是吃完瞭齋,叫他走便容易;若是等齋未吃,如何肯走?隻好先挑瞭他的行李報知師父,等他吃瞭趕來。”不一刻到瞭寺前,見趕齋的人出出入入,絡繹不斷,便跟瞭眾人擠將入去。到瞭大殿前,隻見眾人先朝著一個大和尚磕瞭無數的頭,方有人指點到齋堂裡去吃齋。沙彌在人叢裡混瞭一陣,也隨著眾人到齋堂裡來找尋豬一戒。齋堂雖有一二十處,處處尋遍,並不見一戒影兒。心下狐疑道:“難道他不曾來?莫非吃飽瞭躲在哪裡睡覺不成?”又走到各處找尋。忽找尋到東廊下,隻見兩個和尚在那裡開看他的行李。沙彌認得是真,心中大怒,遂走上前一把扯住,嚷道:“這是我們的行李,你們如何擅自盜來開看?我那挑行李的師兄哪裡去瞭?”那兩個和尚道:“這不幹我二人之事,乃是你那長嘴大耳朵的師兄自不知禮,沖撞瞭大和尚,惹禍傷身。”沙彌著急道:“他惹甚禍?怎麼傷身?難道被人害死瞭?”兩個和尚道:“就不死也不活瞭。”沙彌聽說不活,一發大怒,左手將兩個和尚一齊抓住,舒開右手劈面就打道:“他一個好端端的人,進寺來吃齋,為甚就不活?快還我人來便罷,若無人,直打死瞭你兩個償命!”兩個和尚被打急瞭,亂喊道:“這是大和尚做的事,與我何幹?”一時喊叫聲高,早驚動瞭許多和尚來看。見沙彌扯著兩個打,都不憤道:“哪裡走來的野和尚?怎敢在寺裡打人!快拿去見大和尚。”遂不由分說,將沙彌與兩個和尚並行李,都推推搡搡的擁到大殿前來,早有小侍者報知冥報和尚。 

不一時,沙彌擁到面前。冥報和尚大聲喝道:“你是哪裡來的野僧?怎敢恃蠻擅自打人!”沙彌被推搡急瞭,也大嚷道:“好不明白道理的和尚!這是講經說法的寺院,又不是深山險谷強盜巢窩,怎打殺人奪瞭行李,還怪人查問?”冥報和尚道:“誰打殺人奪你行李?”沙彌道:“若不是打殺人,行李在此,那挑行李的人哪裡去瞭?”冥報和尚道:“這是那挑行李的長嘴和尚不識規矩,犯瞭佛法,故遭活佛之譴死瞭,遺瞭行李在此,誰奪他的?”沙彌聽說死瞭,急得暴跳道:“胡說!我那師兄他從東土大唐走到此處,差不多有十萬多路,三頭六臂的妖怪也不知逢著多少,並無損傷,什麼活佛就能將他譴死?快還我人來,免我動手。”冥報和尚笑道:“你既是東方來的,定有些法力,不要這等性躁,自取其死。”沙彌道:“我的性兒要算極溫柔的瞭,若是我大師兄知道你如此作惡,一條金箍鐵棒此時已將這寺都搟平瞭。”冥報和尚大怒道:“這是你自來尋死,卻與我無幹。”遂又合掌瞑目,默默念瞭幾句。沙彌不知不覺又撲通一跤跌倒在地,不省人事。眾侍者看見,又齊念一聲:“阿彌陀佛!”冥報和尚方開眼微笑道:“孽障!為何直到這樣田地方不言語?”眾侍者上前問道:“此二人是何因緣?”冥報和尚道:“向取耳。”眾侍者又問道:“自取雲何?”冥報和尚道: 

“吾道從東,胡為西舉? 

作之受之,故曰自取。” 

眾侍者問言,俱合掌贊嘆,以為希有。冥報和尚說畢,方命執事人復將沙彌扛到後院放下,又命侍者將行李打開,檢出通關文牒細細觀看,方知是僧人大顛奉大唐天子之命差往西天求解的。心下暗想道:“我嫌西方寂寞,正在此興從東之教;他東土繁華,轉來西天求解,這是明明與我作對頭。若容他過去,見瞭釋迦,求瞭清凈無為之解回去,流傳東土,我這從東之教豈不被他破瞭?斷乎不可!他師徒們雖說有些手段來瞭十萬裡程途,卻未遇敵手。你看方才兩個和尚,隻用幾句咒語便已自倒,那兩個料想也不打緊,莫若叫人去邀瞭他轉來,一發咒倒,率性斷除瞭他的根兒,豈不美哉!”主意定瞭,遂叫響個侍者先將行李搬入禪堂,又喚兩個能事的侍者,分付他到西村外去請兩個東土大唐來的師父到寺吃齋。二僧領命而去。 

正是: 

四天同一佛,何必異東西? 

若道全清醒,其中已著迷。 

不知二僧去請唐半偈吃齋還能咒死否,且聽下回分解。

《後西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