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回 數珠子兩敵丸丹 舒鄉尊四知前世
卻說人傢婦女有惡,罪在夫男。若是夫男有過,婦女也能解救,這禁希父子皆奸狡,卻且個妻室賢惠。平日見禁希非法,苦口勸他。叵耐丈夫不聽,又戒叱二子,也不依願,他卻在傢吃素念佛。這一日,正與古直婆子敘說:“你傢當傢的好,為人慈善,兒子也好。若似我的丈夫,卻也不顧個天理,隻要奪人便宜。”古婆子道:“正是,外人也議論禁伯伯不是。”禁妻道:“議論還是好的,還有人罵說這變驢變馬的。”正說,隻見村人來說,禁希變瞭驢子,被道人騎去。禁妻聽瞭,便往大路上趕來,卻好二子與眾人齊趕,他婦人傢信實,便望著道人,叫聲:“佛爺爺,饒瞭丈夫罷。”一邊叫,一邊趕。那道人聽見婦人哀憐,其聲卻善,乃回頭一看,隻見西邊來瞭一個和尚,一手扯住驢轡,口裡叫聲:“師兄,事便是叫懲惡,隻是於情太忍,於法太苛。不看僧面看佛面,饒瞭他罷。”那驢子被和尚扯住,眾人就趕上瞭。眾人不看道人,但看那和尚:
光溜溜頭無一發,赤坦坦腹大半垂。
面輝輝有如滿月,貌堂堂像似阿彌。
這和尚拉扯著驢子,隻叫:“饒瞭這業障罷。”道人哪裡肯依?但叫:“僧人,此處不是你慈悲的。”這禁希雖變瞭驢子,他口裡說不出,眼裡卻認得,心裡又明白,曉得是村間眾人、朋友妻子。訴冤不出,訴苦不能,兩眼落下淚來,一身也做不得主。他方才怕的是道人,怕他鞭敲捶痛;認的是和尚,聽他方便求饒。和尚再三叫:“道真,為何這等發怒?想是冒犯你罪重?出傢人也該發個慈悲,恕他下愚無知之罪。”道人道:“他犯我,罪輕;不善,孽重。雖然觸瞭我不赦之條,卻也是他自作自受。”和尚聽瞭,乃扶著驢鞍道:“孽障,你尚有人心否?你尚記往日所為否?你尚認得你妻子否?”和尚問一件,驢子點一點頭。和尚嘆道:“可憐,可憐。你既有人心,兩眼看著世法,隻是說不出。真個是啞言眾生,當面見你妻子不能言,妻子又不知你心間事。這苦實痛,想我平日奸狡,遂瞭心意的快活,怎知有這等的苦惱?”道人聽著和尚嗟嘆,笑道:“禪師,你隻知他觀世現報,還有妻子、朋友在面前看著他。若是作惡,入瞭輪轉六道,那時淒淒獨自,並無一個妻子、親朋曉得,這苦惱又向誰說?”和尚聽瞭這一句,便掩面悲慘,說道:“紅塵擾攘,不能必無瞞心昧己惡孽;地府幽冥,豈無輪回報應惡趣?隻恐作孽者多,變畜者眾,動瞭仁人不忍,怎能夠世上人心,恪守綱常倫理,遵行大道光明,不入邪魔,都證菩提智慧?”和尚一面嗟嘆,一面求饒。道人隻氣怒氣不解。和尚無計,隻得把數珠子取一下顆,叫一聲;“變!”頃刻變瞭一粒舍利子,叫聲:“禁希快吞!”那驢子忙把那粒舍利吞下,忽然轉過原身,把鞍轡卸在地埃,依舊一個禁希在前。古直與眾人驚喜,妻子忙扯著禁希回去。這禁希如醉如癡,隨著眾人走去。隻見道人笑瞭一聲,道:“長老慈悲,固是你德;惡人犯我,其實難饒。你有神通,偏我沒有?”乃把葫蘆提在手中,取出一丸丹藥,叫一聲:“變!”卻變瞭一個黃巾力士,騰空而去。那禁希被妻子正扯著衣袖前行,隻見空中一個黃巾力士來到眾人面前。但見:
手戴黃巾勇士飄,身穿錦甲束紅絳。
手中鐵索牢拴扣,單向禁希頸項拋。
卻說和尚見道人把丸丹藥變個力士,他把慧眼遙觀,就知此情。隨把數珠子又解下一顆,望空拋去。隻見數珠子假變瞭個禁希,與那力士鎖去,拖到道人面前。道人見瞭笑道:“和尚苦苦要救他,明明是縱人之惡。你既發方便之心,何不度化他改惡從善,也不勞費我等道力。這如今便使盡瞭一百單八顆念頭,也敵不盡我這葫蘆內丹藥。”乃又取瞭一丸丹藥叫聲:“變!”卻變瞭一隻金錢豹,兇狠狠趕上禁希眾人。眾人見瞭惡豹如虎,大傢慌懼逃躲,卻丟下禁希尚醉夢癡癡,被那豹一口銜將去,卻放在林中。道人走到林子內把佛塵一揮。隻見禁希忽然變瞭一隻肥豬。眾人與妻子見豹子銜瞭禁希去,哭哀哀走出來尋,不知禁希又變瞭一隻豬。卻是一村戶人傢叫屠戶宰殺的,掙脫刀杖,跑到林子裡來,卻被道人的豹嚇得遠逃。村人不知,見瞭禁希這變的豬,便索去要殺,禁希此時更苦,真真是叫天不應,叫地不靈。乃自想道:“平日隻見屠戶宰豬,縛在案上,兇狠狠白刀手中拿,氣喘喘赤血孔內淌。徒有驚鄰喊殺之聲,哪裡動人憐憫之意。”禁希正在那案上,聽那屠戶口叫“燒湯”,舉眼不見妻子,說又說不出,兩眼落淚,一心正苦。忽然見一個和尚走近前來,叫聲:“善人,莫要動手,錯殺瞭人傢豬。這豬是禁傢養的。你們的豬,被豹嚇走在前林內。”屠戶聽瞭,看那豬果然不是,乃放下案子。隻見那遠遠林內,果有一豬藏躲,屠戶去捉宰豬。和尚乃叫禁希妻子近前認傢主。數珠子一顆,就變做瞭一粒舍利,叫聲:“禁希快吞!”禁希忙吞下肚,依舊復瞭原身,扯著妻子,哭哭啼啼。和尚方才開口說道:“作惡使心,反累己身。你知瞭麼?”隻這一句,如湯點雪,那禁希雙膝跪地道:“小子知瞭。隻是知卻前邊行過的惡,卻不知後邊這些冤愆事。”和尚道:“你若知瞭,速改前非凡有所行,思此後事。”禁希如夢方醒,正與和尚講話,那妻子眾人也都合掌禮拜和尚,叫請師父寒傢獻齋。和尚辭道:“我豈圖你齋吃的?,隻要你眾善信行些善事。”正才講說,隻見道人走近前來,看著和尚說道:“好和尚,我道人作惡人,你卻做好人。”眾人見瞭道人,怕他又行變驢法,也隻得跪著說道:“我等再不敢為惡瞭。”和尚乃向道人說道:“師兄懲惡,小僧已知聖意。隻是太苛過刻。”道人笑道:“師兄,你有所不知,此人在店肆中,我小道聽他與那位道者講的,都是心腹事。那位古道者,句句善話,這禁老者,句句惡語。所謂一句惡言,折盡平生之福,句句不善,便當輪回幾劫惡道。方才隻因師兄到此,多是憐他妻善。更且日相共飲的古直善人,我故顯示懲創他惡,叫他兩劫惡因,變化畜類,一旦歷過,他如速改前非,猶存人道,如再不悟,難復人身。”禁希與妻子隻是磕頭。那道人說罷,看看古直道:“人去留名。我今不說,你怎得知?”把拂塵一揮,騰空而去,飄下一紙簡帖兒來。眾人拾起看念,卻是五言四句,說道:
吾名賽新園,曾達仙傢路。
殷勤在世間,懲惡將迷度。
眾人拾將起來,念瞭一遍,遞與和尚。和尚笑道:“我已久知他來歷,但欲彼此成就開度功德,故此不言。你等卻也不知我的來歷。我在百裡之遙海潮庵住,今有祖師師徒在吾庵間,願行演化本國。為此出來化齋,供什常住,聽得禁傢女善信一句彌陀,就知根因,必是善人動念,故此來救你。看那松林樹下,道人又來瞭。”眾人方才舉目觀看,和尚忽然不見。眾人驚喜稱贊而去。
這禁希回到傢中,整備素齋香燭,請瞭親鄰,洗心吃齋念佛,備瞭些盤費,找到海潮庵來。卻遇著朔望之日,地方眾善信在庵中參謁祖師。這禁希望見祖師伽趺坐在蒲團之上,眾人跪拜於前,他也合掌拜跪,口中念佛。眾善信紛紛求祖師開度。祖師半句也不答,隻看著禁希道瞭一句,說道:“汝若悔瞭前修,那道人又來拿你去變。”嚇得禁希隻是磕頭,答應再不敢。禁希拜瞭起身,方才去拜禮聖像,走看兩廡,隻見第十一尊阿羅尊者,趺坐執著數珠兒,宛似救自己的僧人模樣。他見瞭滿心歡喜,隻是跪在地下磕頭。卻好副師見瞭道:“善信,你如何隻在這位菩薩聖前磕頭?”那禁希也不答,連連磕瞭無數。副師道:“磕頭也不中用,趁早把菩薩的數珠子添補足瞭。”禁希聽瞭副師這一句,連忙起看菩薩手內數珠,卻散瞭線頭,少瞭兩顆。他便問副師:“這菩薩的數珠兒哪裡有?弟子情願買兩顆補上。”副師道:“在善信心上。”禁希笑道:“如何在我心上?”副師道:“若不在你心上,如何得復人身?”禁希聽得,自己忖道:“這聖僧果然通靈,說的話蹺蹊古怪,俱不是那世上凡僧、混帳和尚,講前人的糟粕,說沒對證的空言。他句句都在我身上發明,可見行善也瞞不過他,作惡也欺不得他。”按下禁希為惡之心一旦豁然明白,歸傢改行修善不提。後人有說善惡報應不差,世若不信,隻看世間。一般是五行生來,一個人有貧窮、富貴之間,疲癃、喑啞之各別。那富的,口腴粱肉,身著綾羅;貴的,烏紗冠頂,金帶垂腰;窮的身無完衣,貧的傢無半粟。還有一等殘疾,可憐他目從胎瞽,哪知世上青、紅、藍、白?耳自幼聾,不辨聲音話語。更有喑啞的,說不出心間情苦這種根因。因成七言四句,說道:
五行都是一般具,富貴貧窮各自遇。
要知今世這根因,總是前生善惡趣。
話說禁希生平作為不善,以致道人懲戒。卻得其妻修善,叫瞭一聲“佛爺爺”,他這至誠感動菩薩,便得神僧救解。這十一位尊者顯化,默助度脫陰功,卻又試副師道行,乃於副師入定,忽然顯一神通。在那正殿上,端然趺坐,叫一個焚香侍者喚瞭副師到面前,說道:“道副弟子,還瞭我兩顆數珠子來。此非珠子,乃人舍利。”道副答道:“尊者自行方便,開度下愚,用去數珠,非幹弟子之過。”尊者道:“彼已舉意,問何處可買補數,汝卻指說在心,他無處覓心,便未曾補。禁希既去,此珠當為汝還。”道副答道:“容弟子覓補。”尊者笑道:“珠可補,舍利難得。”道副道:“人各有舍利,弟子當自補也。”尊者笑道:“吾以慈悲度世,雖盡舍一百單八之珠,不求人補,但隻願人知今世之受,乃前生之因,不昧瞭今生之作,以明後世之受。”道副聽瞭,說道:“即如尊者之言,弟子正欲人知。無奈知道的少,這前生作過,後世湮迷。哀此湮迷,他怎知覺?”尊者乃令侍者捧瞭一函,付副師道:“此函乃智慧寶卷,汝若欲知人前後之因,當於靜定之餘,默然以會。”副師道:“師弟總持,聞有仙官授以冊籍,莫非即是此卷?尊者道:“彼乃誅心之冊,懲戒見在者,此卷乃過去錄。尚有未來錄,容當查付汝道育師弟。總是註人三世善惡根因,汝等合當信受。”說罷,副師出靜,天色黎明,沐浴上殿,參禮聖像,稽首阿羅聖前。早有善信眾等到來,這眾人紛紛講說圓陀村有變驢的怪事,被和尚解救。也有信的,口念彌陀,說道:“眼見的地獄。”也有不信的,說道:“一個活人如何青天白日變驢子?”一個說道:“聞知罵瞭道人,想是道人作的障眼法。”一個說道:“聞知他妻行善,感動神僧救解。”隻見舒氏鄉尊同著幾個朋友也在座中說道:“此事當信,卻也可畏。常想這畜牲道,前世豈無個根因?便是你我在座的,卻也不等,豈無個前生今世的果報?我老夫從善,也知是五世人為,今世叨冒這一步,卻也不易來的。”眾人聽瞭驚異起來,便求鄉尊講說。鄉尊道:“說便說瞭,隻恐這道理不可漏泄。”道副聽瞭,便說道:“老鄉尊果然是五世為人,修積善果而來,小僧已知。卻不知鄉尊記的可切?但說無礙,小僧還有個後世報與鄉尊。”舒氏老聽見許他個後世根因,便換然說出,說道:
一世為人是獵戶,隻因傢世傳門路。
鶴鷹捉的是飛禽,韓盧搏的是蹇兔。
一朝趕得兩雉雞,雌雄兩個相哀護。
我因嘆此羽毛蟲,棄瞭這獵尋別務。
“我想生前做獵戶,終日傷害生靈,也隻度得日子。沒來由自己當殺生這罪,尋瞭錢鈔,養活別人,乃棄瞭祖業門戶去擔柴為生。天賜山中得瞭些橫財,遂成瞭傢業。有子有孫,老得其終。”又道:
二世為人是客商,販梨販蒜販生薑。
東處買薑三五擔,西鄉買蒜幾舡艙。
隻因薑蒜分葷素,我恐持齋被破傷。
嗣後改卻葷生意,經營百倍利傢昌。
“那時隻因動瞭個葷素不可同艙,恐賣與吃齋的破瞭他戒。冥間說我這一點善心,就查個官貴之傢,與我脫胎換骨。卻遇著一個查勘的司主,說我前世伐柴拾瞭橫財,不曾傷人,傷瞭這些天理,便脫生瞭個官貴之傢,隻做瞭個清高才子。”又道:
三世為人是才子,青燈翠幕攻書史。
不逞富貴恃才華,守份功名惜行止。
盡卻人倫和六親,謙讓不僭鄉鄰齒。
五男二女極賢良,九十三春方已矣。
“雖然生於富貴之傢,未得申瞭才子之志,冥司說我固無罪孽,卻無功德。忽然一個聖僧到來,與冥司說個方便。我那時心裡驚疑說:‘何處長老,曾無相識,來講甚方便?’聽那長老說道:‘可憐這才子,志念未伸,空抱著豪邁之氣。況且賢良方正,與他轉個威風赫耀的人中去做罷。’乃承他方便,他說我生前到僧寺尊敬三寶,故此方便。冥司聽信,遂將我四世為人。”
四世為人生世胄,閥閱簪纓傳世舊。
壯年皋比坐擁金,一呼百諾隨吾後。
果然八面有威風,但我存心多仁厚。
戈戟雖陳不殺人,到處安民全老幼。
“隻因這點兒心腸,那時到處稱我為仁將。功勒廟堂,名垂竹帛,老終正寢。因此尚記得這五世。”卻是何說,下回自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