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張誠

河南有個姓張的人,祖籍是山東人。明朝末年山東大亂,他的妻子被清兵搶走瞭。張某常年客居河南,後來就在河南安瞭傢,娶瞭妻子,生瞭個兒子取名張訥。不久,妻子死瞭,張某又娶瞭一個妻子,也生瞭個兒子,取名張誠。繼室牛氏性情兇悍,常嫉恨張訥。把他當作牛馬使喚,給他吃粗劣的飯食。又讓張訥上山砍柴,責令他每天必須砍夠一擔。如果砍不夠,就鞭打辱罵,張訥幾乎無法忍受。牛氏對親生的兒子張誠,則像寶貝一樣,偷偷給他吃甜美的食物,讓他到學堂去讀書。

後來,張誠漸漸長大瞭,性情忠厚、孝順。他不忍心哥哥那樣勞累,暗暗地勸說母親,牛氏不聽。一天,張訥進山砍柴,還沒砍完,忽然下起暴雨,他隻好躲避在巖石下。雨停瞭,天也黑瞭,他肚子太餓,隻好背著柴回傢。牛氏看到砍的柴不夠數,就發怒不給飯吃。張訥饑餓難忍,隻得進屋躺下。張誠從學堂回來,看見哥哥沮喪的樣子,就問:“病瞭?”張訥說:“餓的。”張誠問他原因,張訥把實情說瞭。張誠悲傷地出去瞭。過瞭一會兒,張誠懷裡揣著餅來送給哥哥吃。哥哥問他餅是哪來的,他說:“我從傢中偷瞭面,讓鄰居做的。你隻管吃,不要說出去。”張訥吃瞭餅,囑咐弟弟說:“以後不要這樣瞭!事情泄漏瞭會連累弟弟的。況且一天吃一頓飯雖然餓,也不會餓死。”張誠說:“哥哥本來身體就弱,怎麼能多打柴呢!”

第二天,吃過飯後,張誠偷偷上山,來到哥哥砍柴的地方。哥哥見到他,驚奇地問:“你來幹什麼?”張誠回答說:“幫哥哥砍柴。”張訥問:“誰叫你來的!”他說:“是我自己來的。”哥說:“別說弟弟不能砍柴,就是能砍,也不行。”催促他快回去。張誠不聽,手腳並用扯著柴禾,還說:“明天要帶斧頭來。”哥哥過去制止他,見他的手指出血,鞋也磨破瞭,心痛地說:“你不快回去,我就用斧頭割頸自殺!”張誠才回去瞭。哥哥送瞭他一半路,才又回去。張訥砍完柴回傢,又到學堂去,囑咐弟弟的老師說:“我弟弟年齡小,要嚴加看管,不要讓他出去,山裡虎狼很多。”老師說:“上午不知他到什麼地方去瞭,我已經責打瞭他。”張訥回到傢,對張誠說:“不聽我的話,挨打瞭吧?”張誠笑著說:“沒有。”第二天,張誠懷裡揣著斧頭又上山瞭。哥哥驚駭地說:“我再三告訴你不要來,你怎麼又來瞭?”張誠不說話,急忙砍起柴來,累得汗流滿面,一刻不停。約摸砍得夠一捆瞭,也不向哥哥告辭,便回去瞭。老師又責打瞭他。張誠就把實情告訴老師,老師贊嘆張誠的品行,也就不禁止他瞭。哥哥屢次勸阻他,他始終不聽。

一天,張訥兄弟倆同其他一些人到山中砍柴。突然來瞭一隻老虎,眾人都害怕地伏在地上,老虎徑直把張誠叼走瞭。老虎叼著人走得慢,被張訥追上。他使勁用斧頭砍去,正中虎胯。老虎疼得狂奔起來,張訥再也追不上瞭,痛哭著返回來。眾人都安慰他,他哭得更悲痛瞭,說:“我弟弟不同於別人傢的弟弟,況且是為我死的,我還活著幹什麼!”接著就用斧頭朝自己的脖頸砍去。眾人急忙救時,斧頭已經砍入肉中一寸多,血如泉湧,昏死過去。眾人害怕極瞭,撕瞭衣衫給張訥裹住傷口,一起扶他回傢。後母牛氏哭著罵道:“你殺瞭我兒子,想在脖子上淺淺割一下來搪塞嗎?”張訥呻吟著說:“母親不要煩惱!弟弟死瞭,我絕不會活著!”眾人把他放到床上,傷口疼得睡不著,隻是白天黑夜靠著墻壁坐著哭泣。父親害怕他也死瞭,時常到床前喂他點飯,牛氏見瞭總是大罵一頓。張訥於是不再吃東西,三天之後就死瞭。

村裡有一個巫師“走無常”,張訥的魂魄在路上遇見他,訴說瞭自己的苦難,又詢問弟弟在什麼地方。巫師說沒看見,但反身帶著張訥走瞭。來到一個都市,看見一個穿黑衣衫的人,從城中出來。巫師截住他,替張訥打聽張誠。黑衣人從佩囊中拿出文牒查看,上面有一百多男女的姓名,但沒有姓張的。巫師懷疑在別的文牒上,黑衣人說:“這條路屬我管,怎麼會有差錯?”張訥不信張誠沒死,一定要巫師同他進城。城中新鬼舊鬼來來往往,也有老相識,問他們,沒有人知道張誠的下落。忽然眾鬼一齊叫:“菩薩來瞭!”張訥抬頭看去,見雲中有一個高大的人,渾身上下散放光芒,頓時世界一片光明。巫師向張訥賀喜說:“大郎真有福氣!菩薩幾十年才到陰司一次,給眾冤鬼拔苦救難,今天你正好就碰上瞭!”於是拉張訥一起跪倒。眾鬼紛紛嚷嚷,合掌一齊誦慈悲救苦的禱詞,歡騰之聲震天動地。菩薩用楊柳枝遍酒甘露,水珠細如塵霧。不一會兒,雲霞、光明都不見瞭,菩薩也不知哪裡去瞭。張訥覺得脖子上沾有甘露,斧頭砍的傷口不再疼痛瞭。巫師仍領著他一同回傢,看見村裡的門瞭,才告辭去瞭。張訥死瞭兩天,突然又蘇醒過來,把自己見到和遇到的事講瞭一遍,說張誠沒有死。後母認為他這是編造騙人的鬼話,反而辱罵他。張訥滿肚子委屈無法申辯。摸摸創痕已全好瞭,便支撐著起來,叩拜父親說:“我將穿雲入海去尋找弟弟。如果見不到弟弟,我一輩子也不會回來瞭。願父親仍然以為兒已死瞭。”張老漢領他到沒人的地方,相對哭泣瞭一陣,也沒敢留他。

張訥離傢出走後,大街小巷到處尋訪弟弟的下落。路上盤纏用光瞭,就要著飯走。過瞭一年,來到金陵。一天,張訥衣衫襤褸佝僂著身子,正在路上走著,偶然看見十幾個騎馬的過來,他趕緊到路旁躲避。其中有一人像個官長,年紀有四十來歲,健壯的兵卒,高大的駿馬,前呼後擁。隨行的一個少年騎一匹小馬,不住地看張訥。張訥因為他是富貴人傢的公子,不敢抬頭看。少年勒住馬,忽然跳下馬來,大叫:“這不是我哥哥嗎!”張訥抬頭仔細一看,原來是張誠!他握著弟弟的手放聲大哭。張誠也哭著說:“哥哥怎麼流落到這個地步?”張訥說瞭事情的緣由,張誠更傷心瞭。騎馬的人都下來問瞭緣故,並告知瞭官長。官長命騰出一匹馬給張訥騎,一同回到他的傢裡。張訥這才詳細地問瞭張誠後來的經過。

原來,老虎叼瞭張誠去,不知什麼時候把他扔在瞭路旁,張誠在路旁躺瞭一宿。正好張別駕從京都來,路過這裡。見張誠相貌文雅,愛憐地撫摸他。張誠漸漸蘇醒過來,說瞭自己的傢鄉住處,可是已經相距很遠瞭。張別駕將他帶回傢中,又用藥給他敷傷口,過瞭幾天才好瞭。張別駕沒有兒子,就認他作兒子。剛才張誠是跟隨張別駕去遊玩回來。張誠把經過全部告訴哥哥,剛說完,張別駕進來瞭,張訥對他拜謝不已。張誠到裡面,捧出新衣服,給哥哥換上;又置辦瞭酒菜敘談離後經過。張別駕問:“貴傢族在河南有多少人口?”張訥說:“沒有。父親小時候是山東人,流落到河南。”張別駕說:“我也是山東人。你傢鄉歸哪裡管轄?”張訥回答說:“曾聽父親說過,屬東昌府管轄。”張別駕驚喜地說:“我們是同鄉!為什麼流落到河南?”張訥說:“明末清兵入境,搶走瞭我的前母。父親遭遇戰禍,傢產被掃蕩一空。先是在西邊做生意,往來熟悉瞭,就在那兒定居瞭。”張別駕驚奇地問:“你父親叫什麼名字?”張訥告詬瞭他,張別駕瞠目結舌。又低頭想著什麼,急步走進內室。不一會兒,太夫人出來瞭,張訥兄弟兩人一同叩拜。拜畢,太夫人問張訥說:“你是張炳之的孫子嗎?”張訥說:“是。”太夫人哭著對張別駕說:“這是你弟弟啊!”張訥兄弟倆不知是怎麼回事。太夫人說:“我跟你父親三年,流落到北邊去,跟瞭黑固山半年,生瞭你的這個哥哥。又過瞭半年,黑固山死瞭,你哥哥補官在旗下,做瞭別駕。如今已解任瞭,常常思念傢鄉,就脫離瞭旗籍,恢復瞭原來的宗族。多次派人到山東打聽你父親的下落,沒有一點消息。怎麼會知道你父親西遷瞭呢!”於是又對別駕說:“你把弟弟當兒子,真是罪過!”張別駕說:“以前我問過張誠,張誠沒有說過是山東人。想必是他年幼不記得瞭。”就按年齡排次序:別駕四十一歲,為兄長;張誠十六歲最小;張訥二十二歲為老二。別駕得瞭兩個弟弟,非常歡喜,同他們住在一間屋裡,盡述離散的端由,商量著回歸故裡的事情。太夫人怕不被容納。張別駕說:“能在一起過就在一起,不能在一起就分開過。天下哪有沒有父親的人呢?”於是就賣瞭房子,置辦行裝,定好日子起程。

回到傢鄉,張訥和張誠先到傢中給父親報信。父親自從張訥走後,妻子牛氏也死瞭,孤苦伶仃,對影自嘆。忽然見張訥回來,驚喜交加,恍恍惚惚;又看到瞭張誠,高興得說不出話來,隻是流淚。兄弟倆又告訴說別駕母子來瞭,張老漢驚呆瞭,也不會哭,也不會笑瞭,隻呆呆地站著。不多會兒,別駕進來,拜見父親。太夫人抱住張老漢相對大哭。看見婢女仆人屋裡屋外都站滿瞭,張老漢不知如何是好。張誠不見母親,一問,才知已經死瞭,哭得昏瞭過去,有一頓飯功夫才蘇醒過來。張別駕拿出錢來,建造樓閣。請瞭老師教兩個弟弟讀書。槽中馬群歡騰,室內人聲喧鬧,居然成瞭大戶人傢。

《聊齋志異白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