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子遊

原文

海濱人說:“一日,海中忽有高山出,居人大駭。一秀才寄宿漁舟,沾酒獨酌。夜闌,一少年人,儒服儒冠,自稱:‘於子遊。’言詞風雅。秀才悅,便與歡飲。飲至中夜,離席言別。秀才曰:‘君傢何處?玄夜茫茫,亦太自苦。’答雲:‘仆非土著,以序近清明,將隨大王上墓。眷口先行,大王姑留憩息,明日辰刻發矣。宜歸,早治任也。’秀才亦不知大王何人。送至鷁首,躍身入水,撥刺而去,乃知為魚妖也。次日,見山峰浮動,頃刻已沒。始知山為大魚,即所雲大王也。”俗傳清明前,海中大魚攜兒女往拜其墓,信有之乎?

康熙初年,萊郡潮出大魚,鳴號數日,其聲如牛。既死,荷擔割肉者,一道相屬。魚大盈畝,翅尾皆具;獨無目珠。眶深如井,水滿之。割肉者誤墮其中,輒溺死。或雲:“海中貶大魚,則去其目,以目即夜光珠”雲。

聊齋之於子遊白話翻譯

一個住在海邊的人說:一天,大海中忽然冒出一座高山,人們十分驚駭。有個秀才正寄住在一條漁船上,買酒來一個人獨酌。夜深後,一個少年來到船上,一副文士打扮。自稱是“於子遊”,談吐文雅詼諧。秀才很高興,請他坐下,二人便對喝起來。喝到半夜,少年起身告辭。秀才問道:“你傢住哪裡?黑夜茫茫,也太苦瞭自己瞭!”少年回答說:“我不是本地人。因為臨近清明節,隨大王去掃墓,傢眷先走瞭,大王暫留此處歇息。明天辰時就要動身。我要先回去,打點行裝。”秀才也不知大王是什麼人,便送他到船頭,少年一下子跳入海中,劃著水遠去瞭,秀才才醒悟是魚妖。第二天,隻見大海中的高山浮動起來,一會兒便消失瞭。人們才知道那座山是條大魚,也就是所說的“大王”。

人們傳說清明節前,海裡有大魚攜兒帶女去掃墓,難道真有這回事嗎?

康熙初年,萊郡海濱,被海潮沖出一條大魚,號叫瞭好幾天,聲音像牛叫。魚死後,挑著擔子去割魚肉的人,一路絡繹不絕。魚足有一畝地大,魚翅、尾巴完好無損,惟獨沒有眼珠子。眼眶像井一樣深,裡面積滿瞭水。割肉的人誤掉到裡面,就被淹死瞭。有人說:“海龍王貶大魚,總是先挖出眼珠子。因為眼珠是夜明珠。”

《聊齋志異文白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