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芝龍

鄭芝龍

鄭芝龍,福建南安人。明末,入海上顏思齊黨為盜;後受撫,累官總兵。

本朝順治二年,大軍定江南,芝龍弟鴻逵為明福王朱由崧總兵,守瓜洲;兵敗南還,與明閣部黃道周擁立唐王朱聿鍵於福建,封芝龍為南安伯,晉平國公。芝龍嘗亡命日本,娶倭婦,生子森,以厚幣迎歸;引謁聿鍵,賜姓朱、改名成功,封忠孝伯。而芝龍以聿鍵立非己意,日與文臣忤;又以我招撫大學士洪承疇、禦史黃熙允與同裡,通音問;密謀歸款。三年,貝勒博洛師至福建,斬聿鍵;以書招芝龍降,芝龍喜,率所部降軍門。時成功年二十三,阻之不從,遁入海。

四年,博洛班師,以芝龍歸;詔隸漢軍正黃旗。

芝龍子六:長即成功,先為南安生員,後冒稱明裔;次世忠、世恩、世蔭、世襲、世默。芝龍入京,惟世忠從。成功糾眾得數千人,據南澳;遙奉明桂王朱由榔年號,自稱「招討大將軍」。鴻逵據白沙,族人鄭彩據廈門、鄭聯據浯州,互犄角,騷擾沿海郡縣。

五年,敘芝龍投誠功,授三等子爵。

是年,成功陷同安,進犯泉州;總督陳錦等以兵援,成功遁。

六年,由榔遣使封成功延平公。七年,成功擾廣東潮州,為總兵王邦俊擊敗。還自揭陽;襲奪彩軍;聯度不敵,亦避去;成功始據廈門、金門。

八年,巡撫張學聖偵成功復擾潮州,遣總兵馬得功襲廈門,攫其貲;成功還,復連陷同安、漳浦、詔安、南靖、平和、海澄、長泰,進圍漳州。九年三月,錦赴援,戰於江東橋,不利;退屯灌口,為傢奴李忠刺死。十月,都統金礦援至,成功敗,遁海澄。

先是,芝龍請留弟芝豹及子世恩守其祖棲庭、父士表墓,母、妻、妾及諸子隨入京,並請改隸鑲紅旗漢軍;詔允所請,乃官世忠為二等侍衛。至是,上命芝龍書諭成功及鴻逵降,許赦罪、授官,並聽駐原地方防剿浙、閩、廣東「海寇」,往來洋船令管理。十年,詔封芝龍同安伯、成功海澄伯、鴻逵奉化伯,授芝豹左都督。使至閩,芝豹隨母入京;成功不受封,擾如故。十一年,侵漳州;千總劉國軒叛,獻城。芝龍請令世忠偕使往撫,成功益驕,要地及餉、不薙發,書詞悖慢;命世子濟度為定遠大將軍,赴閩防剿。時成功分所部為七十二鎮,偽設六官理事;假由榔號,便宜封拜。

十二年正月,左都禦史龔鼎孳疏劾『芝龍蒙豢養者十年,彌桀驚;傢仆往來海上,信息頻通。子弄兵海壖,父高枕都下;釀禍之根,請早除』。而巡撫佟國器亦獲芝龍與成功私書上之。詔革芝龍爵,下獄。八月,成功陷浙江舟山;聞大軍南來,遁。十二月,芝龍仆尹大器首其父子交通狀;敕芝龍自獄中以手書招成功,不降,即夷其族。

十三年,嚴禁沿海奸民與彼販米接濟。

初,成功令偽將蘇茂寇揭陽,敗歸;惡而殺之。至是,謀仍北犯,留其黨黃梧守海澄。梧以茂見殺,懼及;斬偽總兵華棟以城降。詔即封梧為海澄公,駐漳州。梧乃悉發鄭氏墓,斬成功所置五官商之為漳民害者。

是冬,濟度班師;成功陷閩安鎮、犯福州,轉擾浙江溫、臺等郡。

十四年二月,梧薦降將施瑯,同擊之。瑯,晉江人;初為成功部將,後投誠,父及弟侄均被殺。梧知瑯智勇,故薦之;於是擢瑯副將。三月,梧具揭兵部,請速翦芝龍以絕盜根;詔流芝龍及其傢屬於寧古塔。梧等謂:『不殺芝龍,成功之心不死,海上諸偽將投誠之意不決』。總督李率泰以聞,上嘉納之。

是年,鴻逵病死,成功陷臺州。十五年,陷溫州;由榔遣使封成功延平王。

十六年五月,成功連艘北犯,踰崇明,陷鎮江;順流犯江寧。八月,舟至觀音門;值貴州凱旋大軍浮江下,敗其前鋒。成功率水陸眾數萬圍江寧,列巨艦,阻江南北要路;江蘇巡撫蔣國柱、總兵梁化鳳赴援夾攻,敵大敗,陣斬偽總統餘新,生擒偽提督甘輝等,俘斬甚眾。餘黨退犯崇明,遊擊劉國玉等復擊敗之;成功南遁。十月,命將軍達素、總督李率泰分軍一出漳州、一出同安,搗廈門;尋以戰艦未修,引還。

十七年,命靖南王耿繼茂由廣東移鎮福建;都統宗室羅托為安南將軍,督剿。十八年,諭遷瀕海民入內界,增兵守邊。

成功既自江南敗歸,又接濟路絕;由榔已走緬,少聲援:勢日蹙,乃覬取臺灣以自保。臺灣舊為荷蘭國紅毛番所有,芝龍與顏思齊等騷擾時屯於此,後仍歸荷蘭。至是,成功舟抵鹿耳門,阻風濤不得入;潮驟漲丈餘,遂登岸。荷蘭人拒之,成功紿曰:『此地我先人故物,珍寶聽爾載歸;地仍還我』。荷蘭引去,成功入據之。其留守銅山偽都督萬儀、萬祿等赴梧軍降。是冬,芝龍及子世恩、世蔭、世默等俱伏誅。

康熙元年,潮州總兵許龍擒成功從弟成賜於廈門。成功之入臺灣也,長子錦留廈門;與乳媼通,生子。成功怒,遣偽刑都事洪卯、禮都事黃副殺錦及錦母董氏,且遣偽總兵周全斌盡殺諸偽將留者。於是諸偽將擁立錦為平國公,以兵拒;殺卯、副,囚全斌。成功聞之,恚甚,發狂,嚙指死。臺灣諸偽將亦以成功弟世襲為招討大將軍;尋為錦所逼,奔泉州降,授左都督。繼茂、率泰以成功既死,諭錦降;不從。會錦殺其從伯父鄭泰於金門,泰弟偽同安伯鳴駿及泰子賡、偽永城伯纘緒均赴泉州降;鳴駿授遵義侯、纘緒慕恩伯、賡左都督,諸來歸者各授爵。

二年六月,詔檄荷蘭夾板船同剿廈門、金門兩島。於是,繼茂、率泰簡投誠軍及荷蘭船出泉州、提督馬得功出同安、梧及提督施瑯出漳州。十月,大軍克廈門,敵潰;瑯以水師同荷蘭眾進擊,斬千餘級,乘勝克金門及浯嶼。錦與偽忠明伯周全斌宵遁;尋犯雲霄鎮,總兵王進功擊破之。

三年正月,偽都督杜輝獻南澳,授左都督:全斌亦降,授承恩伯。錦與偽永安侯黃廷等擁眾保銅山。三月,繼茂、率泰進攻,梧、瑯先後以兵出八尺門,黃廷及偽將軍翁求多等率眾三萬降;遂拔銅山焚之,獲仗、戰艦無算。錦載其拏渡海入臺灣,海上諸島悉平。七月,上以瑯諳海疆軍務,特授靖海將軍;以承恩伯周全斌及降將左都督楊富為副將,進擊臺灣。荷蘭復以夾板船至,約期攻澎湖。會阻風,不得進。

四年,廷議撤兵,瑯乃還。率泰遣知府慕天顏齎詔至臺灣諭降,錦請「稱臣入貢如朝鮮例」,上弗許。嗣錦陰遣人往來島上,與沿海民互市,頗接濟為奸利;瑯密奏「若恣錦生聚,是養癰也;宜速擊』。六年,召瑯來京,又陳臺灣可取狀;下部議。以風濤險,制勝難必;寢其事。

十三年,耿精忠叛應吳三桂,據福建,結錦為援;錦乃仍稱由榔年號,糾眾渡海而西,陷泉州。事聞,上諭總督郎廷佐:以耿逆宜剿、海患宜撫。會潮州總兵劉進忠叛降於錦,錦遂入潮州,執續順公沈瑞及其孥;精忠復結錦圍漳州,梧恚卒,子芳度嬰城守,以計佯與錦和,拒精忠。命平南王尚可喜發兵援之。

十四年,芳度計泄,精忠圍益急。總兵吳淑等叛,獻城;芳度督傢丁巷戰,力盡赴井死,全傢遇害。

十五年,康親王傑書奉命定福建,精忠降;錦遣偽總統許耀以眾二萬犯福州,連營烏龍江。康親王遣都統喇哈達等渡江奮擊,克其營;追奔四十裡,進兵規復興、泉、汀、漳四郡。

十六年,副都統穆赫林等克泰寧、建寧、寧化、長汀、清流、歸化、連城、上杭、武平、永定十縣。喇哈達等克泉州,斬許耀;錦棄漳州遁。

十七年春,康親王遣知府張仲舉招諭,錦不納;其黨復由海澄據玉洲等寨,分犯石碼、江東橋,漳、泉復告警。偽總督林英犯泉州,提督段應舉擊敗之於日湖,生擒偽總兵林耀等。叛黨吳淑復由石碼登岸,海澄公黃芳世同都統孟安擊敗之,沈其船;副將汪國祥亦敗錦子克塽於廟嶺。上以餘黨盤踞廈門諸處,勾結山賊煽惑地方,由瀕海民為之接濟;詔如順治十八年例,遷界守邊。四月,穆赫林、黃芳世會師灣腰樹,禦其帥劉國軒,失利;敵遂陷平和、漳平及海澄,段應舉、穆赫林與總兵黃藍皆死之。國軒尋圍泉州。命趨諸道軍會剿,於是將軍喇哈達、賴塔、總督姚啟聖由安溪出同安,巡撫吳興祚由仙遊出永春,提督楊捷由興化下惠安,總兵杯賢、黃鎬、林子威以舟師由閩出定海。

八月,大軍復平和、漳平、惠安,泉州圍解;啟聖同賴塔等追國軒至長泰,大破之於蜈蚣山,斬四千餘級。九月,復同安,斬偽副將林欽。十月,賴塔敗敵於萬松關;啟聖、捷及副都統吉勒塔佈等敗國軒於江東橋,又敗之潮溝;副都統瑚圖敗吳淑於石街,盡焚沈其船:羽黨遁據廈門、金門。命厚集舟師,取二島。

十八年四月,以萬正色為水師提督。國軒之遁也,啟聖遣人入島招之;弗從。啟聖因疏言:『鄭錦以臺灣為穴,必不降;招撫無益。其偽武平侯劉國軒為彼渠魁,請赦罪,許授公爵;並赦偽將軍吳淑罪,許授侯爵。若二人解體投誠,則錦勢孤,海上可立平』。報聞。十月,副都統沃申敗敵於東石,斬林英、擒偽總兵陳深。

十九年正月,正色請以水師攻海壇;而命興祚赴同安,與啟聖、捷督陸路兵規取廈門。正色尋分前鋒兵為六隊,逼海壇;親統巨艦繼之。又以輕舟繞出左右並力攻,以巨炮擊破敵船十六,溺死三千餘;敵悉潰,偽將朱天貴遁據南日、湄州等澳。二月,正色追擊至平海澳,與興祚師會。天貴糾偽將軍林升據崇武澳,正色乘風自平海南下,敵迎拒;掩擊破之,斬偽總兵吳丙、偽副將林勛,湄州、南日、平海、崇武諸澳悉下,天貴降。沃申擊其將張志於大定、小定,連敗之。我兵水陸進趨玉洲,國軒走廈門,偽總兵蘇堪以海澄降。啟聖亦分遣總兵趙得壽、黃大來隨賴塔擊陳洲、馬州、灣腰山、觀音山、展旗諸寨,興祚復同喇哈達等由同安追剿至潯尾,遂克廈門、金門;餘黨遁還臺灣。

八月,命於廈門、金門留兵鎮守,康親王還京。

二十年正月,啟聖、興祚疏請展界,俾沿海民復業;從之。是月,錦病死。五月,上以臺灣敵眾內亂,仍命瑯為水師提督,同啟聖克期進剿。時續順公沈瑞被摯在臺灣,與偽行人為傅霖謀內應;事泄,遇害。是冬,啟聖與瑯議師期,啟聖欲用北風,由圍頭進;瑯欲用南風,由銅山進:議不協。

二十一年,瑯請簡水師二萬、戰艦三百獨任討擊;又言:『不破澎湖,臺灣斷無取理。臣請先取澎湖,督臣留廈門濟餉』。允之。

二十二年春,國軒貽害啟聖,請如琉球諸國例,稱臣入貢;啟聖以聞,上弗許,趣瑯進兵。時國軒擁眾二萬餘,據守澎湖甚堅。六月,瑯軍發銅山,入八罩嶼;乘南潮,攻澎湖,斬偽將軍沈誠等七十餘。復以大鳥船五十六分八隊奮擊,沈其船二百,斬偽官三百餘、兵萬餘;國軒乘小舟由吼門竄去,餘眾悉降。七月,克塽遣偽官鄭平英等乞降。瑯請頒赦招撫,上敕諭鄭克塽、劉國軒、馮錫范等曰:『帝王撫禦寰區,仁覆無外;即海隅日出之邦,無不欲其咸登衽席,共樂升平。爾祖、父自明季以來,出沒海洋,盤踞島嶼。本朝定閩,爾祖鄭成功竊據海隅,甘外王化。以及爾父鄭錦,勾引奸徒,窺伺內地;屢經剿撫,頑梗怙終。爾方童稚,妄思效爾前人竄伏臺灣,恃為窟穴,倚險負固,飄突靡常;以至沿海居民,時遭兵燹。朕念中外兵民皆吾赤子,何忍聽其久罹水火!故特命提督施瑯選將練兵,出洋進剿;旋奏報澎湖已克,臺灣指日蕩平。總督姚啟聖以爾等降疏奏聞,又據來使呈乞恩赦;朕體上天好生之德,特頒敕旨前往開諭。爾等果能悔罪投誠,率所屬偽官、軍民人等悉行登岸,將前罪盡行赦免;仍加恩安插,務令得所。爾等其審圖順逆、善計保全,以副朕宥罪施仁至意』。克塽既奉敕,遣偽官馮錫珪、劉國昌齎送降表;瑯令侍衛吳啟爵持榜示入臺灣,諭軍民薙發。八月,瑯率大軍入鹿耳門,至臺灣;克塽及偽武平侯劉國軒、偽忠誠伯馮錫范率偽文武官迎降。收偽延平王金印一、招討大將軍金印一、公侯伯將軍銀印五,其地設府一曰臺灣,縣三曰臺灣、鳳山、諸羅。自鄭氏據臺灣二十餘載,至是始入版圖焉。

是年,克塽至京,授公爵,隸漢軍正紅旗。克塽死,爵除。

--見原書卷八十「逆臣傳」。

《清史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