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耳陳馀列傳第二十九

王學孟譯註

【說明】

這是張耳、陳馀的合傳。在這篇列傳中,主要記述瞭他們從以敬慕為刎頸之交到反目成仇的史實,不虛美,不隱惡,采用先楊後抑的手法,使得善、惡俱張,功過分明。

本文以張耳和陳馀的相處關系為主脈,以其賢德名譽為支流,起筆就記述張耳之“賢”,陳馀“非庸人也”。他們忘年羈旅,“相與為刎頸交”。極力渲染其友誼非同一般,高尚可貴,而這友誼又是在艱苦鬥爭之中凝結而成:屈處監門,忍辱負重;同謁陳涉,北略趙地;共佐趙王,得為將相;邯鄲脫險、兵敗李良……。他們共嘗艱難危厄的苦辛,分享勝利與成功的歡樂,真可謂風雨同舟、榮辱與共的摯友。與此同時,作者又從不同的角度寫他們的賢德與才幹。秦聞二人“魏之名士”,懸重金以“求購”,陳涉聞其賢,“見即大喜”,都是從側面表現他們名譽早已遠播。為陳涉設計“據咸陽以令諸侯”而成帝業的方略,反襯出他們的遠見卓識。請纓北略趙地,共立武臣為王,又從正面表現他們的韜略。行文至此,作者把他們的親密友誼與令人欽佩的賢德才能推上瞭峰巔。然而,筆鋒陡轉,突寫張耳困守鉅鹿,陳馀擁兵自保,不肯相救,二人友誼出現裂痕;解圍之後,張耳收繳陳馀印信,造成友誼的徹底破裂。項羽分封,張耳為王,陳馀為侯,使二人矛盾激化,大動幹戈,誓不兩立。漢王召陳馀擊楚,陳馀竟以“漢殺張耳”為條件。行文至此,什麼賢名、友誼,已蕩然無存,一下子又把他們跌入谷底深淵。

這種先楊後抑的手法,極其深刻地揭示瞭張、陳貧賤艱難之時相與誠信,顯貴之後以利相傾這種前後不一的處世態度,從而生動地刻畫出他們的性格轉變過程,發人深省,具有深刻的認識意義。

太史公說:“張耳、陳馀,世傳所稱賢者”,“始居約時,相然信以死,豈顧問哉。及據國爭權,卒相滅亡……豈非以勢力交哉?”這一針見血的剖析,不僅切中瞭他們的交往實際,也道出瞭用這種妙筆所揭示的主題。

【譯文】

張耳,是魏國大梁人。他年輕的時候,曾趕上作魏公子無忌的門客。張耳曾被消除本地名籍,逃亡在外,來到外黃。外黃有一富豪人傢的女兒,長得特殊的美麗,卻嫁瞭一個愚蠢平庸的丈夫,就逃離瞭她的丈夫,去投奔她父親舊時的賓客。她父親的賓客平素就瞭解張耳,於是對美女說:“你一定要嫁個有才能的丈夫,就嫁給張耳吧。”美女聽從瞭他的意見,終於斷絕瞭同她丈夫的關系,改嫁給張耳。張耳這時從困窘中擺脫出來,廣泛交遊,女傢給張耳供給豐厚,張耳因此招致千裡以外的賓客。於是在魏國外黃做瞭縣令。他的名聲從此更加大起來。陳馀,也是魏國大梁人,愛好儒傢學說,曾多次遊歷趙國的苦陘。一位很有錢的公乘氏把女兒嫁給他,也很瞭解陳馀不是一般平庸無為的人。陳馀年輕,他就像對待父親一樣侍奉張耳,兩人建立瞭斷頭不悔的患難情誼。

秦國滅亡大梁時,張耳傢住在外黃,漢高祖還是普通平民百姓的時候,曾多次追隨張耳交往,在張耳傢一住就是幾個月。秦國滅亡魏國幾年後,已經聽說這兩個人是魏國的知名人士,就懸賞拘捕,有捉住張耳的人賞給千金,捉住陳馀的人賞給五百金。張耳、陳馀就改名換姓,一塊兒逃到陳地,充當裡正衛維持生活,兩人相對而處。裡中小吏曾因陳馀犯瞭小的過失鞭打他,陳馀打算起來反抗,張耳趕快用腳踩他,示意不動接受鞭打,小吏走後,張耳就把陳馀帶到桑樹下,責備他說:“當初和你怎麼說的?如今遭到小小的屈辱,就要死在裡吏身上嗎?”陳馀認為他說的對。秦國發出命令文告,懸賞拘捕他兩人,他倆也利用裡正衛的身份向裡中的居民傳達上邊的命令。

陳涉在蘄州起義,打到陳地,軍隊已擴充到幾萬人。張耳、陳馀求見陳涉。陳涉和他的親信們平時多次聽說張耳、陳馀有才能,隻是未曾見過面,這次相見非常高興。

陳地的豪傑父老就勸說陳涉道:“將軍身穿堅固的鎧甲,手拿銳利的武器,率領著士兵討伐暴虐的秦國,重立楚國的政權,使滅亡的國傢得以復存,使斷絕的子嗣得以延續,這樣的功德,應該稱王。況且還要督察、率領天下各路的將領,不稱王是不行的,希望將軍立為楚王。”陳涉就此征求陳馀、張耳的看法,他二人回答說:“秦國無道,占領瞭人傢的國傢,毀滅瞭人傢的社稷,斷絕瞭人傢的後代,掠盡百姓的財物。將軍怒目圓睜,放開膽量,不顧萬死一生,是為瞭替天下人除殘去暴。如今剛剛打到陳地就稱王,在天下人面前顯示出自己的私心。希望將軍不要稱王。趕快率兵向西挺進,派人去擁立六國的後代,作為自己的黨羽,給秦國增加敵對勢力。給它樹敵越多,它的力量就越分散,我們的黨羽越多,兵力就越強大,如果這樣,就用不著在遼闊的曠野荒原上互相廝殺,也不存在堅守強攻的縣城,鏟除暴虐的秦國,就可以占據咸陽向諸侯發號施令。各諸侯國在滅亡後又得以復立,施以恩德感召他們,如能這樣,那麼帝王大業就成功瞭。如今隻在陳地稱王,恐怕天下的諸侯就會懈怠不相從瞭。”陳涉沒聽從他們的意見,於是自立稱王。

陳馀再次規勸陳王說:“大王調遣梁、楚的軍隊向西挺進,當務之急是攻破函谷關,來不及收復黃河以北的地區,我曾遍遊趙國,熟悉那裡的傑出人物和地理形勢,希望派一支軍隊,向北出其不意地奪取趙國的土地。”於是,陳王任命自己的老朋友,陳地人武臣為將軍,邵騷為護軍,張耳、陳馀擔任左右校尉,撥給三千人的軍隊,向北奪取趙國的土地。

武臣等人從白馬津渡過黃河,到各縣對當地傑出的人物遊說道:“秦國的亂政酷刑殘害天下百姓,已經幾十年瞭。北部邊境有修築萬裡長城的苦役,南邊廣征兵丁戍守五嶺,國內國外動蕩不安,百姓疲憊不堪,按人頭收繳谷物,用簸箕收斂,用來供給軍費開支,財盡力竭,民不聊生。加上嚴重的苛法酷刑,致使天下的父父子子不得安寧。陳王振臂而起,首先倡導天下,在楚地稱王,縱橫兩千裡,沒有不響應的,傢傢義憤填膺,人人鬥志旺盛,有怨的報怨,有仇的報仇,縣裡殺瞭他們的縣令縣丞,郡裡殺瞭他們的郡守郡尉。如今已經建立瞭大楚國,在陳地稱王,派吳廣、周文率領百萬大軍向西攻擊秦軍。在這時不成就封侯大業的,不是人中的豪傑。請諸位互相籌劃一番!天下所有的人一致認為苦於秦國的暴政時間太長久瞭。憑著普天下的力量攻打無道昏君,報父兄的怨仇,而完成割據土地的大業,這是有志之士不可錯過的時機啊。”所有的豪傑都認為這話說得很對。於是行軍作戰、收編隊伍,擴充到幾萬人的軍隊,武臣自己立號稱武信君。攻克趙國十座城池,其餘的都據城堅守,沒有肯投降的。

於是帶兵朝東北方向攻擊范陽。范陽人蒯通規勸范陽令說:“我私下聽說您將要死瞭,所以前來表示哀悼慰問。雖然如此,但是還要恭賀您因為有瞭我蒯通而能獲得復生。”范陽令說:“為什麼對我哀悼慰問?”蒯通回答說:“秦國的法律非常嚴酷,您做瞭十年的范陽縣令,殺死多少父老,造成多少孤兒寡母,砍斷人傢腳的,在人傢臉上刺字的,數也數不清。然而慈祥的父輩孝順的子女沒有人敢把刀子插入您肚子裡的原因,是害怕秦國的酷法罷瞭。如今天下大亂。秦國的法令不能施行瞭,然而,那些慈父孝子就會把利刃插進您肚子而成就他們的名聲,這就是我來哀悼慰問您的原因啊。如今,各路諸侯都背叛瞭秦廷,武信君的人馬即將到來,您卻要死守范陽,年輕的人都爭先要殺死您,投奔武信君。您應該迫不及待地派我去面見武信君,可以轉禍為福就在而今瞭。”

范陽令就派蒯通去見武信君說:“您一定要打瞭勝仗而後奪取土地,攻破瞭守敵然後占領城池,我私下認為錯瞭。您果真能聽從我的計策,就可以不去攻打而使城邑降服,不通過戰鬥而奪取土地,隻要發出征召文告就讓您平定廣闊的土地,可以嗎?”武信君說:“你說的是什麼意思?”蒯通回答說:“如今范陽令應當整頓他的人馬用來堅守抵抗,可是他膽小怕死,貪戀財富而愛慕尊貴,所以他本打算走在天下人的前面來投降,又害怕您認為他是秦國任命的官吏,像以前被攻克的十座城池的官吏一樣被殺死。可是,如今范陽城裡的年輕人也正想殺掉他,自己據守城池來抵抗您。您為什麼不把侯印讓我帶去,委任范陽令,范陽令就會把城池獻給您,年輕人也不敢殺他們的縣令瞭。讓范陽令坐著彩飾豪華的車子,奔馳在燕國、趙國的郊野。燕國、趙國郊野的人們看見他,都會說這就是范陽令,他是率先投降的啊,馬上就得到如此優厚的待遇瞭,燕、趙的城池就可以不用攻打而投降瞭。這就是我說的傳檄而平定廣闊土地的計策。”武信君聽從瞭他的計策,派遣蒯通賜給范陽令侯印。趙國人聽到這個消息,不戰而降的有三十餘座城池。

到達邯鄲,張耳、陳馀聽說周章的部隊已經進入關中,到戲水地區又敗下陣來;又聽說為陳王攻城略地的各路將領,多被讒言所毀,獲罪被殺,又怨恨陳王不采納他們的計謀,不能晉升為將軍,而讓他們做校尉。於是就規勸武臣說:“陳王在蘄縣起兵,到瞭陳地就自立稱王,不一定要擁立六國諸侯的後代。如今,將軍用三千人馬奪取瞭幾十座城池,獨自據有河北廣大區域,如不稱王,不足以使社會安定下來。況且陳王聽信讒言,若是有人回去報告,恐怕難免禍患。還不如擁立其兄弟為王;否則,就擁立趙國的後代。將軍不要失掉機會,時機緊迫,不容喘息。”武臣聽從瞭他們的勸告,於是,自立為趙王。任用陳馀做大將軍,張耳做右丞相,邵騷做左丞相。

派人回報陳王,陳王聽瞭大發雷霆,想要把武臣等人的傢族殺盡,而發兵攻打趙王。陳王的國相房君勸阻說:“秦國還沒有滅亡而誅殺武臣等人的傢族,這等於又樹立瞭一個像秦國一樣強大的敵人。不如趁此機會向他祝賀,讓他火速帶領軍隊向西挺進,攻打秦國。”陳王認為他說的對,聽從瞭他的計策,把武臣等人的傢屬遷移到宮裡,軟禁起來。並封張耳的兒子做瞭成都君。

陳王派使者向趙王祝賀,讓他火速調動軍隊向西進入關中。張耳、陳馀規勸武臣說:“大王在趙地稱王,這並不是楚國的本意,隻不過是將計就計來祝賀大王。楚王滅掉秦國之後,一定會加兵於趙。希望大王不要向西進軍,要向北發兵奪取燕、代,向南進軍收繳河內,擴充自己的勢力范圍。這樣,趙國向南依靠大河,向北擁有燕、代,楚王即使戰勝秦國,也一定不敢強制趙國。”趙王認為他們講的對,因而,不向西發兵,而派韓廣奪取燕地,李良奪取常山,張黶奪取上黨。

韓廣的軍隊到達燕地,燕人趁勢擁立韓廣做燕王。趙王就和張耳、陳馀向北進攻燕國的邊界。趙王空閑外出,被燕軍抓獲。燕國的將領把他囚禁起來,要瓜分趙國一半土地,才歸還趙王。趙國派使者前去交涉,燕軍就把他們殺死,要求分割土地。張耳、陳馀為這件事憂慮重重。有一個幹勤雜的士兵對他同宿舍的夥伴說:“我要替張耳、陳馀去遊說燕軍,就能和趙王一同坐著車回來。”同住的夥伴們都譏笑他說:“使臣派去瞭十幾位,去瞭就立即被殺死,你有什麼辦法能救出趙王呢?”於是,他跑到燕軍的大營。燕軍的將領見到他,他卻問燕將說:“知道我來幹什麼?”燕將回答說:“你打算救出趙王:”他又問:“您知道張耳、陳馀是什麼樣的人嗎?”燕將說:“是賢明的人。”他繼續問:“您知道他們的意圖是什麼?”燕將回答說:“不過是要救他們的趙王罷瞭。”趙國的勤雜兵就笑著說:“您還不瞭解這兩個人的打算。武臣、張耳、陳馀手執馬鞭指揮軍隊攻克瞭趙國幾十座城池,他們各自也都想面南而稱王,難道甘心終身做別人的卿相嗎?做臣子和做國君難道可以相提並論嗎?隻是顧慮到局勢初步穩定,還沒有敢三分國土各立為王,權且按年齡的大小為序先立武臣為王,用以維系趙國的民心。如今趙地已經穩定平服,這兩個人也要瓜分趙地自立稱王,隻是時機還沒成熟罷瞭。如今,您囚禁瞭趙王,這兩個人表面上是為瞭救趙王,實際上是想讓燕軍殺死他,這兩個人好瓜分趙國自立為王。以原來一個趙國的力量就能輕而易舉地攻下燕國,何況兩位賢王相互支持,以殺害趙王的罪名來討伐,滅亡燕國是很容易的瞭。”燕國將領認為他說的有道理,就歸還趙王,勤雜兵就替趙王駕著車子,一同歸來。

李良平定常山以後,回來報告,趙王再派李良奪取太原。李良的部隊到瞭石邑,秦國的軍隊已經嚴密地封鎖瞭井陘,不能向前挺進。秦國的將領慌稱二世皇帝派人送給李良一封信,沒有封口,信中說:“李良曾經侍奉我得到顯貴寵幸。李良如果能棄趙反正歸秦,就饒恕李良的罪過。使李良顯貴。”李良接到這封信,很懷疑。於是兵回邯鄲,請求增加兵力。還沒回到邯鄲,路上遇到趙王的姐姐外出赴宴而歸,跟著一百多隨從的人馬。李良遠遠望見如此氣魄,認為是趙王,便伏在地上通報姓名,趙王姐姐喝醉瞭,也不知他是將軍,隻是讓隨從的士兵答謝李良。李良一向顯貴,從地上站起來,當著隨從官員的面,感到很羞愧。隨行官中有一個人說:“天下人都背叛暴秦,有本領的人便先立為王,況且趙王的地位一向在將軍之下,而今,一個女兒傢竟不為將軍下車行禮,請讓我追上去殺瞭她。”李良已經收到秦王的書信,本來就想反趙,尚未決斷,又遇上這件事,因而發怒,派人追趕趙王的姐姐,殺死在道中,於是就率領著他的軍隊襲擊邯鄲。邯鄲方面不瞭解內變,武臣、邵騷竟被殺死。趙人很多是張耳、陳馀的耳目,因此能夠逃脫。收拾武臣的殘破軍隊,得到五萬人。有的賓客勸告張耳說:“你們倆都是外鄉人,客居在此,要想讓趙國人歸附,很困難;隻有擁立六國時趙王的後代,以正義扶持,可以成就功業。”於是尋訪到趙歇,擁立為趙王,讓他住在信都。李良進兵攻擊陳馀,陳馀反而打敗瞭李良,李良隻好逃回去,投奔秦將章邯。

章邯領兵到邯鄲,把城裡的百姓都遷到河內,摧毀瞭城郭,蕩平瞭所有的建築物。張耳和趙王歇逃入鉅鹿城,被秦將王離團團圍住。陳馀在北邊收集常山的殘餘部隊幾萬人,駐紮在鉅鹿城以北。章邯的軍隊駐紮在鉅鹿城以南的棘原。修築甬道與黃河接連,給王離運送軍糧。王離兵多糧足,急攻鉅鹿。鉅鹿城內糧食已盡,兵力很弱,張耳多次派人召陳馀前來救援,陳馀考慮到自己的兵力不足,敵不過秦軍,不敢前往。相持瞭幾個月,不見救兵,張耳大怒,怨恨陳馀,派張黶、陳澤前去責備陳馀說:“當初我和您結為生死之交,如今趙王和我將要死於早晚之間,而您擁兵數萬,不肯相救,那同生共死的交情在哪兒呢?假如您要信守諾言,為什麼不和秦軍決一死戰?何況還有十分之一二獲勝的希望。”陳馀說:“我估計即使向前進軍,最終不光救不成趙,還要白白地全軍覆沒。況且我不去同歸於盡,還要為趙王、張先生向秦國報仇。如今一定要去同歸於盡,如同把肉送給饑餓的猛虎,有什麼好處呢?”張黶、陳澤說“事已迫在眉睫,需要以同歸於盡來確立誠信,哪裡還顧得上以後的事呢!”陳馀說:“我死沒什麼顧惜的,隻是死而無益,但是我一定按照二位的話去做。”就派瞭五千人馬讓張黶、陳澤帶領著試攻秦軍,到瞭前線便全軍覆沒瞭。

正當這時,燕、齊、楚聽說趙國危急,都來救援。張敖也向北收聚代地的兵力一萬多人趕來,都在陳馀旁邊安營紮寨,卻不敢攻擊秦軍。項羽的軍隊多次截斷瞭章邯的甬道,王離的軍糧缺乏,項羽率領全部軍隊渡過黃河,於是打敗瞭章邯。章邯帶兵潰退,各國諸侯的軍隊才敢攻擊圍困鉅鹿的秦國軍隊,於是俘虜瞭王離。秦將涉間自殺身亡。最終保全鉅鹿的,是楚國出的力啊。

這時趙王歇、張耳才得以出鉅鹿城,感謝各國諸侯。張耳和陳馀相見,因責備陳馀不肯救趙以及追問張黶、陳澤的下落,陳馀惱怒地說:“張黶、陳澤以同歸於盡責備我,我派他們帶領五千人馬先嘗試著攻打秦軍,結果全軍覆沒,沒有一人幸免。”張耳不信,認為把他們殺瞭,多次追問陳馀。陳馀大怒,說:“沒有料到您對我的怨恨是如此的深啊!難道您以為我舍不得放棄這將軍的職位嗎?”就解下印信,推給張耳。張耳也感到驚愕不肯接受。陳馀站起身來上廁所瞭。有的賓客規勸張耳:“我聽說‘天上的賜予不去接受,反而會遭到禍殃’。如今,陳將軍把印信交給您,您不接受,違背天意不吉祥。趕快接收它!”張耳就佩帶瞭陳馀的大印,接收瞭他的部下。陳馀回來,也怨恨張耳不辭讓就收繳瞭大印,於是疾步走出去。張耳就收編瞭他的軍隊。陳馀獨自和他部下親信幾百人到黃河邊的湖澤中打魚捕獵去瞭。從此,陳馀、張耳就在感情上產生瞭裂痕。

趙王歇又回到信都居住,張耳跟隨著項羽和其他諸侯進入關中。漢元年(前206)二月,項羽封諸侯為王,張耳向來交遊很廣,很多人替他說好話,項羽平常也聽說張耳有才能,於是分割趙國的土地封張耳做常山王,設立信都,並把信都改名為襄國。

陳馀舊有的賓客中很多人規勸項羽說:“陳馀、張耳同樣對趙國有功。”可是項羽因為他不隨從入關,又聽說他在南皮,就把南皮周圍的三個縣封給他,把趙王歇遷都代縣,改封為代王。

張耳到他的封國去,陳馀更加惱怒,說:“張耳和我功勞相等,張耳封王,隻有我封侯,這是項羽不公平。”待到齊王田榮背叛楚國,陳馀便派夏說去遊說田榮道:“項羽做為天下的主宰,卻不公平,把好地方都分封給將軍們去稱王,把原來稱王的都遷到壞地方,如今,把趙王遷居代縣!希望大王借給我軍隊,以南皮作為您遮擋防衛的屏障。”田榮打算在趙國樹立黨羽用以反對楚國,就派遣瞭軍隊聽從陳馀的指揮。因此,陳馀調動瞭所屬三個縣的全部軍隊襲擊常山王張耳。張耳敗逃,想到各諸侯之中沒有可以投奔的,說:“漢王雖然和我有老交情,可是項羽的勢力強大,又是他分封的我,我想投奔楚國。”甘公說:“漢王入關,五星會聚於井宿天區。井宿天區是秦國的分星。先到的,一定功成霸業。即使現在楚國強大,今後一定歸屬於漢。”所以,張耳決定奔漢。漢王也回師平定瞭三秦,正在廢丘圍攻章邯的軍隊。張耳晉見漢王,漢王以優厚的禮遇接待瞭他。

陳馀打敗張耳以後,全部收復瞭趙國的土地,把趙王從代縣接回來,又做瞭趙國的國君,趙王對陳馀感恩戴德,分封陳馀為代王。陳馀因為趙王軟弱,國內局勢剛剛穩定,不到封國去,留下來輔佐趙王,而派夏說以國相的身份駐守代國。

漢二年(前205),漢王向東進擊楚國,派使者通知趙國,要和趙國共同伐楚。陳馀說:“隻要漢王殺掉張耳,趙國就從命。”於是漢王找到一個和張耳長得相像的人斬首,派人拿著人頭送給陳馀。陳馀才發兵助漢。漢王在彭城以西打瞭敗仗,陳馀又覺察到張耳沒死,就背叛瞭漢王。

漢三年,韓信平定魏地不久,就派張耳和韓信打破瞭趙國的井陘,在泜水河畔殺死瞭陳馀,在襄國追殺瞭趙王歇。漢封張耳為趙王。漢五年,張耳逝世,謚號叫景王。張耳的兒子張敖接續他父親做瞭趙王,漢高祖的大女兒魯元公主嫁給趙王敖做王後。

漢七年(前200),高祖從平城經過趙國,趙王脫去外衣,戴上袖套,從早到晚親自侍奉飲食,態度很謙卑,頗有子婿的禮節。高祖卻席地而坐,像簸箕一樣,伸開兩支腳責罵,對他非常傲慢。趙國國相貫高、趙午等人都已六十多歲瞭,原是張耳的賓客,他們的性格生平豪爽、易於沖動,就憤怒地說:“我們的國王是懦弱的國王阿!”就規勸趙王說:“當初天下豪傑並起,有才能的先立為王。如今您侍奉高祖那麼恭敬,而高祖對您卻粗暴無禮,請讓我們替您殺掉他!”張敖聽瞭,便把手指咬出血來,說:“你們怎麼說出這樣的錯話!況且先父亡瞭國,是依賴高祖才能夠復國,恩德澤及子孫,所有一絲一毫都是高祖出的力啊,希望你們不要再開口。”貫高、趙午等十多人都相互議論說:“都是我們的不對。我們的王有仁厚長者的風范,不肯背負恩德。況且我們的原則是不受悔辱,如今怨恨高祖悔辱我王,所以要殺掉他,為什麼要玷污瞭我們的王呢?假使事情成功瞭,功勞歸王所有,失敗瞭,我們自己承擔罪責!”

漢八年,皇上從東垣回來,路過趙國,貫高等人在柏人縣館舍的夾壁墻中隱藏武士,想要攔截殺死他,放到隱蔽的地方。皇上經過那裡想要留宿,心有所動,就問道:“這個縣的名稱叫什麼?”回答說:“柏人。”“柏人,是被別人迫害啊!”沒有留宿就離開瞭。

漢九年,貫高的仇人知道他的計謀,就向皇上秘密報告貫高謀反。於是把趙王、貫高等人同時逮捕,十多人都要爭相刎頸自殺,隻有貫高憤怒地罵道:“誰讓你們自殺?如今這事,大王確實沒有參予,卻要一塊逮捕;你們都死瞭,誰替大王辯白沒有反叛的意思呢!”於是被囚禁在柵檻密佈而又堅固的囚車裡和趙王一起押送到長安。審判張敖的罪行。皇上向趙國發佈文告說群臣和賓客有追隨趙王的全部滅族。貫高和賓客孟舒等十多人,都自己剃掉頭發,用鐵圈鎖住脖子,裝作趙王的傢奴跟著趙王來京。貫高一到,出庭受審,說:“隻有我們這些人參予瞭,趙王確實不知。”官吏審訊,嚴刑鞭打幾千下,用燒紅的鐵條去刺,身上沒有一處是完好的,但始終再沒說話。呂後幾次說張敖因為魯元公主的緣故,不會有這種事,皇上憤怒地說:“若是讓張敖占據瞭天下,難道還會考慮你的女兒嗎!”不聽呂後的勸告。廷尉把審理貫高的情形和供詞報告皇上,皇上說:“真是壯士啊!誰瞭解他,通過私情問問他。”中大夫泄公說:“我和他是同鄉,一向瞭解他。他本來就是為趙國樹名立義、不肯背棄承諾的人。”皇上派泄公拿著符節到輿床前問他。貫高仰起頭看看說:“是泄公嗎?”泄公慰問、寒喧,像平常一樣和他交談,問張敖到底有沒有參予這個計謀。貫高說:“人的感情,有誰不愛他的父親妻子呢?如今我三族都因為這件事已被判處死罪,難道會用我親人的性命去換趙王嗎!但是趙王確實沒反,隻有我們這些人參予瞭。”他詳細地說出瞭所以要謀殺皇上的本意,和趙王不知內情的情狀。於是泄公進宮,把瞭解的情況詳細地作瞭報告,皇上便赦免瞭趙王。

皇上贊賞貫高是講信義的人,就派泄公把赦免趙王的事告訴他,說:“趙王已從囚禁中釋放出來。”因此也赦免貫高。貫高喜悅地說:“我們趙王確實被釋放瞭嗎?”泄公說:“是。”泄公又說:“皇上稱贊您,所以赦免瞭您。”貫高說:“我被打得體無完膚而不死的原因,是為瞭辯白張敖王確實沒有謀反,如今張王已被釋放,我的責任已得到補救,死瞭也不遺憾啦。況且為人臣子有瞭篡殺的名聲,還有什麼臉面再侍奉皇上呢!縱然是皇上不殺我,我的內心不慚愧嗎?”於是仰起頭來卡斷咽喉而死。就在這時,他已經在天下聞名瞭。

張敖被釋放不久,以娶魯元公主的緣故,被封為宣平侯。於是,皇上稱贊張敖的賓客,凡是以鉗奴身份跟隨張王入關的,沒有不做到諸侯、卿相、郡守的。一直到孝惠、高後、文帝、孝景時,張王賓客的子孫們都做到二千石俸祿的高官。張敖,在高後六年(前182)逝世。張敖的兒子張偃被封為魯元王。又因張偃的母親是呂後女兒的緣故,呂後封他做魯元王。元王弱,兄弟小,就分封張敖其他姬妾生的兩個兒子:張壽為樂昌侯,張侈為信都侯。高後逝世後,呂氏族人為非作歹,不走正道,被大臣們誅殺瞭,而且廢掉瞭魯元王以及樂昌侯、信都侯。孝文帝即位後,又分封原來魯元王張偃為南宮侯,延續張氏的後代。

太史公說:張耳、陳馀在社會傳說中都是賢能的人;他們的賓客奴仆,沒有不是天下的英雄豪傑,在所居國,沒有不取得卿相地位的。然而,當初張耳、陳馀貧賤不得志時,彼此信任,誓同生死,難道不是義無反顧的嗎?等他們有瞭地盤,爭權奪利的時候,最終還是相互殘殺,恨不是把對方消滅。為什麼以前是那樣真誠地相互傾慕、信任,而後來又相互背叛,彼此的態度是那樣的乖張、暴戾呢?難道不是為瞭權勢、利害相互交往嗎?雖然他們的名譽高、賓客多,而他們的作為恐怕和吳太伯、延陵季子相比,就大相徑庭瞭。

【原文】【註解】

張耳者,大梁人也。其少時,及魏公子毋忌為客。張耳嘗亡命遊外黃①。外黃富人女甚美,嫁庸奴,亡其夫②,去抵父客③。父客素知張耳,乃謂女曰:“必欲求賢夫,從張耳。”女聽,乃卒為請決④,嫁之張耳。張耳是時脫身遊,女傢厚奉給張耳,張耳以故致千裡客。乃宦魏為外黃令⑤。名由此益賢。陳馀者,亦大梁人也,好儒術⑥,數遊趙苦陘。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⑦,亦知陳馀非庸人也。馀年少,父事張耳,兩人相與為刎頸交⑧。

①亡命:因逃亡在外,消除本地名籍。亡,無。命,名。②亡其夫:逃離她的丈夫。一說“其夫亡”。③抵:投奔,投靠。父客:父親舊時賓客。④請決:要求離婚。⑤宦:做官。⑥儒術:儒傢學說。⑦妻:以女嫁人。⑧刎頸交:誓同生死,患難與共,斷頭無悔的深厚交情。

秦之滅大梁也,張耳傢外黃。高祖為佈衣時①,嘗數從張耳遊,客數月。秦滅魏數歲,已聞此兩人魏之名士也,購求有得張耳千金②,陳馀五百金。張耳、陳馀乃變名姓,俱之陳,為裡監門以自食。兩人相對。裡吏嘗有過笞陳馀③,陳馀欲起,張耳躡之④,使受笞。吏去,張耳乃引陳馀之桑下而數之曰⑤:“始吾與公言何如?今見小辱而欲死一吏乎?”陳馀然之。秦詔書購求兩人⑥,兩人亦反用門者以令裡中。

①佈衣:指平民百姓。古代平民穿麻佈衣服,故以“佈衣”代指平民。②購求:懸賞緝捕。③笞:用竹板或荊條抽打。④躡之:指踩他的腳以示意。躡:踩,踏。⑤數:列條數落、批評。⑥詔書:皇帝的命令文告。

陳涉起蘄,至入陳,兵數萬。張耳、陳馀上謁陳涉。涉及左右生平數聞張耳、陳馀賢,未嘗見,見即大喜。

陳中豪傑父老乃說陳涉曰:“將軍身被堅執銳①,率士卒以誅暴秦,復立楚社稷②,存亡斷絕③,功德宜為王。且夫監臨天下諸將④,不為王不可,願將軍立為楚王也。”陳涉問此兩人,兩人對曰:“夫秦為無道,破人國傢,滅人社稷,絕人後世,罷百姓之力⑤,盡百姓之財。將軍瞋目張膽⑥,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為天下除殘也。今始至陳而王之,示天下私。願將軍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國後⑦,自為樹黨⑧,為秦益敵也。敵多則力分,與眾則兵強。如此野無交兵,縣無守城,誅暴秦,據咸陽以令諸侯。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則帝業成矣。今獨王陳,恐天下解也⑨。”陳涉不聽,遂立為王。

①被:同“披”穿或披在身上。堅:堅固的鎧甲。銳:銳利的兵器。②社稷:指國傢。社:土神。稷:谷神。以古代帝王都祭祀社稷,後來就把社稷作為國傢政權的代稱。③存亡斷絕:使滅亡的國傢復存,並使斷絕的子嗣得續。④監臨:監督察看。⑤罷(pí,皮):使……疲困,勞乏。⑥瞋目:睜大眼睛怒視。張膽:放開膽量。⑦六國:指當時的齊、楚、燕、韓、衛、趙。後:後代。⑧樹黨:結為朋黨。⑨解:瓦解、懈怠。

陳馀乃復說陳王曰:“大王舉梁、楚而西,務在入關,未及收河北也。臣嘗遊趙,知其豪桀及地形①,願請奇兵北略趙地②。”於是陳王以故所善陳人武臣為將軍,邵騷為護軍,以張耳、陳馀為左右校尉,予卒三千人,北略趙地。

武臣等從白馬渡河,至諸縣,說其豪桀曰:“秦為亂政虐刑以殘賊天下③,數十年矣。北有長城之役④,南有五嶺之戍⑤,外內騷動,百姓罷敝,頭會箕斂⑥,以供軍費,財匱力盡⑦,民不聊生。重之以苛法峻刑,使天下父子不相安。陳王奮臂為天下倡始,王楚之地,方二千裡,莫不響應,傢自為怒,人自為鬥,各報其怨而攻其讎⑧,縣殺其令丞,郡殺其守尉。今已張大楚⑨,王陳,使吳廣、周文將卒百萬西擊秦。於此時而不成封候之業者,非人豪也。諸君試相與計之!夫天下同心而苦秦久矣。因天下之力而攻無道之君,報父兄之怨而成割地有土之業,此士之一時也。”豪桀皆然其言。乃行收兵,得數萬人,號武臣為武信君。下趙十城⑩,餘皆城守,莫肯下。

①桀:優秀、傑出。②略:奪取,攻占。③殘賊天下:殘害天下百姓。賊,害。④長城之役: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大將蒙恬率軍三十萬人(一說五十萬,又一說二十萬),北築長城。西起臨洮(今甘肅省岷縣),東至遼東(今遼寧省遼陽市),綿延萬餘裡,徭役不息,民力消耗殆盡。⑤五嶺之戍:始皇曾派兵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鐔城之嶺;一軍守九疑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餘幹之水。是為五嶺之戍。一說五嶺為:大庾、始安、臨賀、桂陽、揭陽。⑥頭會箕斂:按人頭向官府交納糧食,用簸箕收斂。言賦稅之重。⑦匱:缺乏,不足。⑧讎:仇敵,仇人。⑨張大楚:陳勝建立的農民政權,國號為“張楚”,這裡指擴大楚國的勢力。張:擴大,伸展。⑩下:攻占,降服。

乃引兵東北擊范陽。范陽人蒯通說范陽令曰:“竊聞公之將死①,故吊。雖然,賀公得通而生。”范陽令曰:“何以吊之?”對曰:“秦法重,足下為范陽令十年矣,殺人之父,孤人之子,斷人之足,黥人之首②,不可勝數③。然而慈父孝子莫敢刃公之腹中者④,畏秦法耳。今天下大亂,秦法不施,然則慈父孝子且刃公之腹中以成其名,此臣之所以吊公也。今諸候畔秦矣⑤,武信君兵且至,而君堅守范陽,少年皆爭殺君,下武信君。君急遣臣見武信君,可轉禍為福,在今矣。”

①竊:私下。②黥:古代一種肉刑。用刀在額頰等處刻字,再塗以墨。也叫墨刑。③勝:盡。④(zì,自):剌入,插入。⑤畔:通“叛”。背叛,反叛。

范陽令乃使蒯通見武信君曰:“足下必將戰勝然後略地,攻得然後下城,臣竊以為過矣。誠聽臣之計,可不攻而降城,不戰而略地,傳檄而千裡定①,可乎?”武信君曰:“何謂也?”蒯通曰:“今范陽令宜整頓其士卒以守戰者也,怯而畏死,貪而重富貴,故欲先天下降,畏君以為秦所置吏,誅殺如前十城也。然今范陽少年亦方殺其令。自以城距君②。君何不齎臣侯印③,拜范陽令,范陽令則以城下君,少年亦不敢殺其令。令范陽令乘朱輪華轂④,使驅馳燕、趙郊。燕、趙郊見之,皆曰此范陽令,先下者也,即喜矣,燕、趙城可毋戰而降也。此臣之所謂傳檄而千裡定者也。”武信君從其計,因使蒯通賜范陽令侯印。趙地聞之,不戰以城下者三十餘城。

①檄:古代用於征召、曉喻或聲討的文書。②距:通“拒”。抗拒,抵禦。③齎(jī,機):攜帶。④朱輪華轂:彩飾的車子。朱輪:紅漆車輪。華轂:采繪車轂。轂:車輪中心的圓木。

至邯鄲,張耳、陳馀聞周章軍入關,至戲卻①;又聞諸將為陳王徇地②,多以讒毀得罪誅,怨陳王不用其筴不以為將而以為校尉③。乃說武臣曰:“陳王起蘄,至陳而王,非必立六國後。將軍今以三千人下趙數十城,獨介居河北④,不王無以填之⑤。且陳王聽讒,還報,恐不脫於禍。又不如立其兄弟;不⑥,即立趙後。將軍毋失時,時間不容息⑦。”武臣乃聽之,遂立為趙王。以陳馀為大將軍,張耳為右丞相,邵騷為左丞相。

①卻:退卻。②徇地:帶兵巡行占領土地。③筴:計謀。④介居:獨處,獨居。介:間隔,隔開。⑤填:通“鎮”。安定。⑥不:相當於“否”。⑦時間(jiàn,建)不容息:時間緊迫,不容稍許停留,猶豫。間:間隔。息:呼吸。

使人報陳王,陳王大怒,欲盡族武臣等傢①,而發兵擊趙。陳王相國房君諫曰:“秦未亡而誅武臣等傢,此又生一秦也②。不如因而賀之,使急引兵西擊秦。”陳王然之,從其計,徙系武臣等傢宮中③,封張耳子敖為成都君。

①族:滅族。②又生一秦:又樹立一個像秦國一樣強大的敵人。③徙系:遷移囚禁。

陳王使使者賀趙,令趣發兵西入關①。張耳、陳馀說武臣曰:“王王趙,非楚意,特以計賀王②。楚已滅秦,必加兵於趙。願王毋西兵,北徇燕、代,南收河內以自廣。趙南據大河,北有燕、代,楚雖勝秦,必不敢制趙。”趙王以為然,因不西兵,而使韓廣略燕,李良略常山,張黶略上黨。

韓廣至燕,燕人因立廣為燕王。趙王乃與張耳、陳馀北略地燕界。趙王間出③,為燕軍所得,燕將囚之,欲與分趙地半,乃歸王。使者往,燕輒殺之以求地。張耳、陳馀患之。有廝養卒謝其舍中曰④:“吾為公說燕,與趙王載歸。”舍中皆笑曰:“使者往十餘輩,輒死,若何以能得王?”乃走燕壁⑤。燕將見之,問燕將曰:“知臣何欲?”燕將曰:“若欲得趙王耳。”曰:“君知張耳、陳馀何如人也?”燕將曰:“賢人也。”曰:“知其志何欲?”曰:“欲得其王耳。”趙養卒乃笑曰:“君未知此兩人所欲也。夫武臣、張耳、陳馀杖馬箠下趙數十城⑥,此亦各欲南面而王,豈欲為卿相終己邪?夫臣與主豈可同日而道哉,顧其勢初定,未敢參分而王⑦,且以少長先立武臣為王,以持趙心。今趙地已服,此兩人亦欲分趙而王,時未可耳。今君乃囚趙王。此兩人名為求趙王,實欲燕殺之,此兩人分趙自立。夫以一趙尚易燕,況以兩賢王左提右挈⑧,而責殺王之罪,滅燕易矣。”燕將以為然,乃歸趙王,養卒為禦而歸。

①趣:通“促”。急促,趕快。②計:策略。③間出:空暇外出。④廝養卒:幹雜活的兵。⑤壁:營壘。指軍營。⑥杖馬箠:拿著馬鞭子。杖:持,拿著。箠:鞭子。⑦參:三。⑧左提右挈:相互扶持,協助。

李良已定常山,還報,趙王復使良略太原。至石邑,秦兵塞井陘,未能前。秦將詐稱二世使人遺李良書①,不封,曰:“良嘗事我得顯幸。良誠能反趙為秦,赦良罪,貴良。”良得書,疑不信。乃還之邯鄲,益請兵。未至,道逢趙王姊出飲,從百餘騎。李良望見,以為王,伏謁道旁②。王姊醉,不知其將,使騎謝李良。李良素貴,起,慚其從官。從官有一人曰:“天下畔秦,能者先立。且趙王素出將軍下,今女兒乃不為將軍下車,請追殺之。”李良已得秦書,固欲反趙,未決,因此怒,遣人追殺王姊道中,乃遂將其兵襲邯鄲。邯鄲不知,竟殺武臣、邵騷。趙人多為張耳、陳馀耳目者,以故得脫出。收其兵,得數萬人。客有說張耳曰:“兩君羈旅③,而欲附趙,難;獨立趙後④,扶以義,可就功。”乃求得趙歇,立為趙王,居信都。李良進兵擊陳馀,陳馀敗李良,李良走歸章邯。

①遺:給予,贈送。②伏謁:拜見尊者,伏地而通姓名。③羈旅:寄居作客。④獨:唯,隻能。

章邯引兵至邯鄲,皆徙其民河內,夷其城郭①。張耳與趙王歇走入鉅鹿城,王離圍之。陳馀北收常山兵,得數萬人,軍鉅鹿北②。章邯軍鉅鹿南棘原,築甬道屬河③,餉王離④。王離兵食多,急攻鉅鹿。鉅鹿城中食盡兵少,張耳數使人召前陳馀,陳馀自度兵少,不敵秦,不敢前。數月,張耳大怒,怨陳馀,使張黶、陳澤往讓陳馀曰⑤:“始吾與公為刎頸交,今王與耳旦暮且死,而公擁兵數萬,不肯相救,安在其相為死!倍必信,胡不赴秦軍俱死?且有十一二相全⑥。”陳馀曰:“吾度前終不能救趙,徒盡亡軍。且餘所以不俱死,欲為趙王、張君報秦。今必俱死,如以肉委餓虎,何益?”張黶、陳澤曰:“事已急,要以俱死立信⑦,安知後慮!”陳馀曰:“吾死顧以為無益⑧。必如公言。”乃使五千人令張黶、陳澤先嘗秦軍⑨,至皆沒。

①夷:蕩平,摧毀。②軍:駐紮、駐軍。③甬道:通道,戰壕。屬:連接。④餉:運輸軍糧。⑤讓:責備,責怪。⑥十一二相全:十分之一二的獲勝希望。⑦要:需要。⑧顧:顧惜,顧念。⑨嘗:嘗試,試探。

當是時,燕、齊、楚聞趙急,皆來救。張敖亦北收代兵,得萬餘人,來,皆壁馀旁①,未敢擊秦。項羽兵數絕章邯甬道,王離軍乏食,項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②,諸候軍乃敢擊圍鉅鹿秦軍,遂虜王離。涉間自殺。卒存鉅鹿者③,楚力也。

①壁:營壘。這裡是駐紮、安營紮寨的意思。②解:潰退。③存:保全。

於是趙王歇、張耳乃得出鉅鹿,謝諸侯。張耳與陳馀相見,責讓陳馀以不肯救趙,及問張黶、陳澤所在。陳馀怒曰:“張黶、陳澤以必死責臣,臣使將五千人先嘗秦軍,皆沒不出。”張耳不信,以為殺之,數問陳馀。陳馀怒曰:“不意君之望臣深也①!豈以臣為重去將哉?”乃脫解印綬②,推予張耳。張耳亦愕不受。陳馀起如廁。客有說張耳曰:“臣聞‘天與不取,反受其咎③’。今陳將軍與君印,君不受,反天不祥。急取之!”張耳乃佩其印,收其麾下④。而陳馀還,亦望張耳不讓,遂趨出⑤。張耳遂收其兵。陳馀獨與麾下所善數百人之河上澤中漁獵。由此陳馀、張耳遂有郤⑥。

①望:怨恨,責備。③印綬:印信,權力憑證。綬:系印紐帶。③以上二句,語見《國語·越語》,當是俗語。意思是上天賜予的不去接受,反而會遭到禍殃。咎:災禍。④麾下:將帥的大旗之下,即部下。麾:古代用以指揮作戰的旗幟。⑤趨:疾走,快步而行。⑥郤:縫隙。比喻感情上的裂痕。

趙王歇復居信都。張耳從項羽諸侯入關。漢元年二月,項羽立諸侯王,張耳雅遊①,人多為之言,項羽亦素數聞張耳賢,乃分趙立張耳為常山王,治信都。信都更名襄國。

陳馀客多說項羽曰:“陳馀、張耳一體有功於趙。”項羽以陳馀不從入關,聞其在南皮,即以南皮旁三縣以封之②,而徙趙王歇王代。

①雅遊:久習於交遊。雅,一向,素來。②《史記會註考證》引錢泰吉曰:“‘縣’下‘以’字衍。《漢書》無。”

張耳之國,陳馀愈益怒,曰:“張耳與馀功等也,今張耳王,馀獨侯,此項羽不平。”及齊王田榮畔楚,陳馀乃使夏說說田榮曰:“項羽為天下宰不平,盡王諸將善地,徙故王王惡地,今趙王乃居代!願王假臣兵①,請以南皮為捍蔽②。”田榮欲樹黨於趙以反楚,乃遣兵從陳馀。陳馀因悉三縣兵襲常山王張耳。張耳敗走,念諸侯無可歸者,曰:“漢王與我有舊故③,而項羽又強,立我,我欲之楚。”甘公曰:“漢王之入關,五星聚東井④。東井者,秦公也⑤。先至必霸。楚雖強,後必屬漢。”故耳走漢。漢王亦還定三秦⑥,方圍章邯廢丘。張耳謁漢王,漢王厚遇之。

①假:借。②捍蔽:遮擋護衛的屏障。捍:護衛,遮擋。③歸故:老交情。④五星聚:也叫五星連珠。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同時見於一方,附會為吉祥征兆。⑤以上二句的意思是,井宿的分野是秦國。古人認為地上區域的劃分和天上一定的區域相對應。天區的變化預兆地上區域的吉兇。天上為分星,地上叫分野。⑥還定三秦:回師平定三秦。三秦:原秦地,後分為雍王、塞王、翟王所治。

陳馀已敗張耳,皆復收趙地,迎趙王於代,復為趙王。趙王德陳馀①,立以為代王。陳馀為趙王弱,國初定,不之國,留傅王②,而使夏說以相國守代。

①德:感念恩德。②傅:輔佐。

漢二年,東擊楚,使使告趙,欲與俱。陳馀曰:“漢殺張耳乃從。”於是漢王求人類張耳者斬之,持其頭遺陳馀。陳馀乃遣兵助漢。漢之敗於彭城西,陳馀亦復覺張耳不死,即背漢。

漢三年,韓信已定魏地,遣張耳與韓信擊破趙井陘,斬陳馀泜水上,追殺趙王歇襄國。漢立張耳為趙王。漢五年,張耳薨,謚為景王①。子敖嗣立為趙王。高祖長女魯元公主為趙王敖後。

①謚:古代帝王、大臣等有地位的人,死後加的帶有褒貶意義的封號。

漢七年,高祖從平城過趙,趙王朝夕袒?蔽①,自上食,禮甚卑,有子婿禮。高祖箕踞詈②,甚慢易之③。趙相貫高、趙午等年六十餘,故張耳客也。生平為氣④,乃怒曰:“吾王孱王也⑤!”說王曰:“夫天下豪桀並起,能者先立。今王事高祖甚恭⑥,而高祖無禮,請為王殺之!”張敖嚙其指出血⑦,曰:“君何言之誤!且先人亡國⑧,賴高祖得復國,德流子孫,秋毫皆高祖力也⑨。願君無復出口。”貫高、趙午等十餘人皆相謂曰:“乃吾等非也。吾王長者,不倍德⑩。且吾等義不辱,今怨高祖辱我主,故欲殺之,何乃污王為乎??令事成歸王,事敗獨身坐耳?。”

①袒:解去外衣露出短襦。以示恭敬。?蔽:帶上套袖。?:革制的袖套,用以束衣袖、射箭或操作。②箕踞:席地而座,伸開兩足,狀如簸箕。這是傲慢不敬的坐式。詈(lì,力):罵,責罵。③慢易:輕慢不恭。④為氣:性格豪爽,易於沖動。⑤孱(chán,禪):軟弱。⑥今王事高祖甚恭:事出漢七年,而在直接引語中稱高祖,殊失當。蓋高祖為劉邦死後的廟號,當比謚號更晚。這種情況下文尚有多處。《漢書》同傳中稱之為“皇帝”或“帝”是對的。⑦嚙(niè,聶):咬。⑧先人:對死去的長輩的稱呼。⑨秋毫:鳥獸入秋新長出來的細微之毛。以喻微細。⑩倍:通“背”,違背。?污:玷污,連累。?坐:入罪,定罪。這裡指擔當所犯的罪責。

漢八年,上從東垣還①,過趙,貫高等乃壁人柏人②,要之置廁③。上過欲宿,心動,問曰:“縣名為何?”曰:“柏人。”“柏人者,迫於人也!”不宿而去。

①上:皇帝。②壁人:把人藏於夾壁墻中。③要之置廁:欄截殺死放置在隱蔽處。要:半途攔截。廁:通“側”,旁邊。引申為隱蔽處。

漢九年,貫高怨傢知其謀,乃上變告之①。於是上皆並逮捕趙王、貫高等。十餘人皆爭自剄②,貫高獨怒罵曰:“誰令公為之?今王實無謀,而並捕王;公等皆死,誰白王不反者③!”乃車膠致④,與王詣長安⑤。治張敖之罪。上乃詔趙群臣賓客有敢從王皆族。貫高與客孟舒等十餘人⑥,皆自髡鉗⑦,為王傢奴,從來。貫高至,對獄⑧,曰:“獨吾屬為之⑨,王實不知。”吏治榜笞數千⑩,剌剟,身無可擊者,終不復言。呂後數言張王以魯元公主故,不宜有此。上怒曰:“使張敖據天下,豈少而女乎?!”不聽。廷尉以貫高事辭聞,上曰:“壯士!誰知者,以私問之。”中大夫泄公曰:“臣之邑子(13),素知之。此故趙國立名義不侵為然諾者也(14)。”上使泄公持節問之箯輿前(15)。仰視曰:“泄公邪?”泄公勞苦如生平歡,與語,問張王果有計謀不(16)。高曰:“人情寧不各愛其父母妻子乎?今吾三族皆以論死(17),豈以王易吾親哉!彼為王實不反,獨吾等為之。”具道本指所以為者王不知狀(18)。於是泄公入,具以報,上乃赦趙王。

①上變告之:向皇帝秘密報告貫高謀反。②剄:用刀割脖子。③白:辯白,洗刷。④車:帶有籠子的囚車。膠致:囚籠柵檻密切牢固。致,密。⑤詣:前往;到……去。⑥貫高與:《史記會註考證》引中井積德說,此三字疑為衍文。⑦髡(kūn,昆)鉗:一種剃去頭發而用鐵圈束頸的刑罰。⑧對獄:回答審問。⑨屬:等人,等輩。⑩榜笞:捶擊,鞭打。?剌剟(duō,多)剌。?而:你。(13)邑子:同鄉人。(14)不侵:不受侵辱。然諾:答應,允諾。(15)節:符節,憑證。箯輿:竹編的輿床,類現在竹床。(16)不:相當於“否”。(17)三族:說法不一。一說父昆弟,已昆弟,子昆弟;一說父、子、孫。此處從父母,兄弟、妻子。論:依法判處。以:通“已”,已經。(18)本指:原意。指,通“旨”。狀:情況。

上賢貫高為人能立然諾,使泄公具告之,曰:“張王已出。”因赦貫高。貫高喜曰:“吾王審出乎①?”泄公曰:“然。”泄公曰:“上多足下②,故赦足下。”貫高曰:“所以不死一身無餘者,白張王不反也。今王已出,吾責已塞③,死不恨矣。且人臣有篡殺之名,何面目復事上哉!縱上不殺我,我不愧於心乎?”乃仰絕骯④,遂死。當此之時,名聞天下。

張敖已出,以尚魯元公主故⑤,封為宣平侯。於是上賢張王諸客,以鉗奴從張王入關⑥,無不為諸侯相、郡守者。及孝惠、高後、文帝、孝景時,張王客子孫皆得為二千石。

①審:確實。②多:推重,贊美。③塞:得到補救。引申為盡到責任。④絕:斷。骯:喉嚨。⑤尚:高攀婚姻。這裡特指娶公主為妻。⑥鉗奴:遭受剃發,用鐵圈束頸的人。

張敖,高後六年薨。子偃為魯元王。以母呂後女故,呂後封為魯元王。元王弱,兄弟少,乃封張敖他姬子二人:壽為樂昌侯,侈為信都侯。高後崩,諸呂無道①,大臣誅之,而廢魯元王及樂昌侯、信都侯。孝文帝即位,復封故魯元王偃為南宮侯,續張氏。

①諸呂:指呂後的侄兒呂產、呂祿等人。

太史公曰:張耳、陳馀,世傳所稱賢者;其賓客廝役①,莫非天下俊桀,所居國無不取卿相者。然張耳、陳馀始居約時②,相然信以死,豈顧問哉③。及據國爭權,卒相滅亡,何鄉者慕用之誠④,後相倍之戾也⑤!豈非以勢利交哉?名譽雖高,賓客雖盛,所由殆與太伯、延陵季子異矣⑥。

①廝役:為人驅使的奴仆。指幹勤雜活計的奴仆。②始居約時:當初貧賤不得意時。約:緊縮節儉。引申為貧賤。③顧問:顧慮,顧及。④鄉:同“向”。從前,過去。⑤戾:乖張,暴戾。⑥殆:大概,恐怕。

《史記白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