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召公世傢第四

趙叔譯註

【說明】

這篇傳記本著“原始察終,見盛觀衰”(《太史公自序》)的宗旨,記敘瞭西周開國功臣召(shào,紹)公奭(shì,世)所受封的燕國的八百餘年的歷史。文中通過民眾愛戴燕召公,並突出記敘他聽訟甘棠之下,後人思召公之政而作《甘棠》詩歌頌他的典型事例,高度贊揚瞭燕召公仁德愛民的思想和行為,並把這歸結為弱小的燕國國運長久的重要原因,充分體現瞭作者主張德治的政治理想。

這篇傳記在材料取舍上是頗具匠心的。在諸多史料中,作者主要選取瞭這樣兩個方面的史實:燕王噲違背歷史規律,盲目追求帝堯禪讓的美名,把國傢讓給權臣子之,以致給百姓帶來災難,造成國破身亡;燕昭王謙恭下士,召來樂毅等四方賢材,與百姓同甘共苦,富國強兵,收復失地。作者對以上兩個方面的史實,濃墨重筆,對比著進行生動的描述,褒貶鋒芒,犀利而鮮明。

在記述燕國衰世之秋時,作者又著重列舉瞭以下幾個方面的史實:燕惠王挾持私怨,迫走名將樂毅;燕王喜不聽苦諫,襲擊盟邦趙國,後又誤用驕將劇辛;燕太子丹謀刺秦王等。通過記述這些史實,闡明瞭燕國衰亡在軍事和外交上的原因。

為瞭突出主旨,要言不繁,對另有傳記詳載的樂毅破齊奔趙及荊軻刺秦王等事的始末,篇中不再復述,隻是提綱挈領,進行簡筆勾勒,做到輪廓清楚,使讀者可觀大略。

這篇傳記在人物描寫上也很有特色。作者往往抓住人物具有代表性的語言和行動,三言兩語,生動鮮明地表現出人物的性格。比如:蘇代為齊使燕的一番對話,透露著他十足的狡獪;鹿毛壽勸說讓國的一段說辭,隱藏著他的叵測居心,而昏庸無能的燕王噲則被他們玩弄於股掌之上,神態堪稱唯妙唯肖。再如:郭隗勸燕昭王招引賢士,理直氣壯地大言“先從隗始”,於是燕昭王“改築宮而師事之”;將渠勸燕王喜不去伐趙,以至“引燕王綬止之”,哭泣陳詞,而“王蹴之以足”,這些場面也使讀者如聞如見。

【譯文】

召公奭和周王族同姓,姓姬。周武王滅掉商紂王以後,把召公封在北燕。

在周成王的時候,召公位居三公:自陜地以西,由召公主管;自陜地以東,由周公主管。當時成王還很幼小,周公代他主持朝政,執掌國傢大權,儼然同天子一樣。召公懷疑周公的作為,周公就寫瞭《君奭》一文進行表白。召公仍然對周公很不滿。周公於是稱揚殷商時的有關史實說:“商湯時有伊尹,功德感通瞭上天;在太戊時,就有像伊陟、臣扈那樣的人,功德感通瞭上帝,並有巫咸治理朝政;在祖乙時,就有像巫賢那樣的人;在武丁時,就有像甘般那樣的人:這些大臣都有輔佐君王主持施政的功業,殷朝得到瞭治理和安定。”召公聽瞭這番話,這才高興起來。

召公治理西部一帶,很受廣大民眾的擁戴。召公到鄉村城鎮去巡察,附近有一棵棠梨樹,他就在樹下判斷官司,處理政事。從侯爵、伯爵到平民都得到瞭適當的安置,沒有失業的。召公去世後,民眾思念他的政績,懷念著那棵棠梨樹,不舍得砍伐,並且歌詠著它,作瞭名為《甘常》的詩篇。

從召公以後,經過九代傳到惠侯。燕惠侯在位正值周厲王逃跑到彘(zhì,至),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執政的時候。

惠侯去世,他兒子釐侯即位。這一年,周宣王剛剛即位。釐侯二十一年(前806),鄭桓公方始被封於鄭。三十六年(前791),釐侯去世,他兒子頃侯即位。

頃侯二十年(前771),周幽王婬亂,被犬戎所殺。秦國這時開始被列為諸侯。

二十四年(前767),頃侯去世,他兒子哀侯即位。哀侯二年(前765)去世,他兒子鄭侯即位。鄭侯三十六年(前729)去世,他兒子繆侯即位。

繆侯七年(前722年),正是魯隱公元年。繆侯十八年(前711)去世,他兒子宣侯即位。宣侯十三年(前698)去世,他兒子桓侯即位。桓侯七年(前691)去世,他兒子莊公即位。

莊公十二年(前679),齊桓公開始稱霸。十六年(前675),莊公和宋國、衛國一起攻打周惠王,惠王逃奔到溫,他們擁立惠王的弟弟頹(tuí頹)做周王。十七年(前674),鄭國拘捕瞭燕仲父,並把惠王接回到京城。二十七年(前664),山戎侵犯燕國,齊桓公去救援燕國,於是率兵北上討伐山戎,然後回國。燕莊公歡送齊桓公出瞭國境,齊桓公就把燕莊公所到的地方割讓給瞭燕國,讓燕莊公和諸侯一道向天子進貢,像周成王時的燕召公那樣盡職;又讓燕莊公重新修明燕召公時候實行的法度。三十三年(前658),莊公去世,他兒子襄公即位。

襄公二十六年(前632),晉文公召集諸侯在踐上盟會,並成為各國的盟主。三十一年(前267),秦國軍隊在殽(xiáo淆)山被晉軍打敗。三十七年(前621),秦穆公去世。四十年(前618),襄公去世,桓公即位。

桓公十六年(前602)去世,宣公即位。宣公十五年(前587)去世,昭公即位。昭公十三年(前574)去世,武公即位。這一年,晉國誅滅瞭三郤(xì細)大夫。

武公十九年(前555)去世,文公即位。文公六年(前549)去世,懿公即位。懿公元年(前548),齊國崔杼(zhù柱)殺死瞭他的國君莊公。四年(前545)懿公去世,他兒子惠公即位。

惠公元年(前544),齊國高止逃亡,前來投奔燕國。六年(前539),惠公有許多寵愛的小臣,他打算廢黜大夫們任用寵臣宋,大夫們一起誅殺瞭寵臣宋。惠公害怕瞭,逃奔到齊國。他到齊國的第四年,齊國派高偃去到晉國,請求聯合討伐燕國,送燕惠公回國為君。晉平公答應瞭,和齊國一起討伐燕國,把燕惠公送回瞭燕國。惠公剛到燕國就死去瞭。燕國人擁立瞭悼公。

悼公七年(前529)去世,共公即位。共公五年(前524)去世,平公即位。這時候晉國的君權衰弱瞭,范、中行、智、趙、韓、魏等六個傢族的力量開始強大起來。平公十八年(前506),吳王闔閭(hélǘ,合驢)攻破楚國,進入郢都。十九年(前505),平公去世,簡公即位。簡公十二年(前493)去世,獻公即位。晉國趙鞅把范氏、中行氏圍困在朝歌。獻公十二年(前481),齊國田常殺死瞭他的國君簡公。十四年(前479),孔子去世。二十八年(前465),獻公去世,孝公即位。

孝公十二年(前453),韓、魏、趙三傢滅掉瞭智伯,瓜分瞭他的封地,這三傢逐漸強大起來。

十五年(前450),孝公去世,成公即位。成公十六年(前434)去世,湣鮑即位。湣鮑三十一年(前403)去世,釐公即位。這一年,韓、趙、魏三國被列為諸侯。

釐公三十年(前373),燕國在林營征伐並打敗瞭齊國。釐公去世,桓公即位。桓公十一年(前362)去世,文公即位。這一年,秦獻公去世,秦國更加強大瞭。

文公十九年(前343),齊威王去世。二十八年(前334),蘇秦初次來燕國拜見,對文公進行遊說。文公贈給他車輛、馬匹、黃金和絹帛,讓他到趙國去,趙肅侯重用瞭他。蘇秦於是與六國結成抗秦聯盟,他成瞭聯盟的領導者。這時候,秦惠王把自己的女兒嫁給燕國太子做妻子。

二十九年(前333),文公去世,太子即位,這就是易王。

易王剛剛即位,齊宣王就趁著給文公辦喪事的機會攻打燕國,奪取瞭十座城池;蘇秦到齊國遊說,說服齊王把十座城池又歸還瞭燕國。十年(前323),燕國國君才正式稱王。蘇秦和燕文公的夫人通奸,害怕被殺掉,於是就遊說易王派他出使齊國去搞反間,借以擾亂齊國。易王十二年(前321)去世,他兒子燕王噲即位。

燕王噲即位以後,齊國人殺掉瞭蘇秦。蘇秦在燕國的時候,和國相子之結成瞭兒女親傢,蘇秦的弟弟蘇代也和子之交往密切。等到蘇秦死後,齊宣王又任用瞭蘇代。燕王噲三年(前318),燕國聯合楚國及韓、趙、魏三國去攻打秦國,沒有取勝就回國瞭。當時子之做燕國的國相,位尊權重,主決國傢大事。蘇代做為齊國的使臣出使到燕國,燕王問他說:“齊王這個人怎麼樣?”蘇代回答說:“肯定不能稱霸。”燕王問:“為什麼呢?”回答說:“不信任他的大臣。”蘇代是想用這些話刺激燕王,使他尊重子之。於是燕王十分信任子之。子之因此贈給蘇代一百鎰黃金,任憑他使用。

鹿毛壽對燕王說:“您不如把國傢讓給國相子之。人們之所以稱道堯為君賢聖,是因為他把天下讓給瞭許由,許由沒有接受,因此堯有瞭讓天下的美名而實際上並沒有失去天下。如果現在您把國傢讓給子之,子之一定不敢接受,這就表明您和堯有同樣的高尚品德。”燕王於是把國傢托付給瞭子之,子之的地位就更其尊貴起來。有人對燕王說:“大禹舉薦瞭伯益,卻任用啟的臣子當官吏。等到大禹年老時,又認為啟不足以擔當治理天下的重任,把君位傳給瞭伯益。不久,啟就和他的同黨攻打伯益,奪走瞭君位。天下人都說大禹名義上是把天下傳給瞭伯益,而實際上接著又讓啟自己奪瞭回去。現在大王說是把國傢托付給瞭子之,但官吏卻沒有一個不是太子的臣子,這正是名義上把國傢托付給子之,實際上還是由太子執政啊。”燕王於是把俸祿三百石以上的官吏的印信收起來,交給瞭子之。子之就面向南坐在君位上,行使國王的權力;燕王噲年老不再處理政務,反而成為瞭臣子,國傢一切政務都由子之裁決。

子之當國三年,燕國大亂,百官人人恐懼。將軍市被和太子平謀劃,準備攻打子之。齊國眾將對齊湣王說:“趁這個機會出兵奔赴燕國,一定能把燕國打垮。”齊王於是派人對燕太子平說:“我聽說太子主持正義,將要廢私立公,整頓君臣的倫理,明確父子的地位。我的國傢很小,不足以做為您的輔翼。即使這樣,我們也願意聽從太子的差遣。”太子平於是邀集同黨聚合徒眾,將軍市被包皮皮圍瞭王宮,攻打子之,沒有攻克。將軍市被和百官又翻過頭來攻打太子平。結果將軍市被戰死,被陳屍示眾。這樣,國內造成瞭幾個月的禍亂。死去瞭好幾萬人,民眾非常恐懼,百官離心離德。孟軻對齊王說:“現在去討伐燕國,這正是周文王、武王伐紂那樣的好時機,千萬不能失掉啊。”齊王於是命令章子率領五都的軍隊,並且偕同北方邊境的士卒,一起討伐燕國。燕國的士兵不迎戰,城門也不關閉,燕君噲死,齊軍大勝。燕子之死後兩年,燕國人共同擁立太子平,這就是燕昭王。

燕昭王是在燕國被攻破之後即位的,他以自身的謙恭和豐厚的禮物來招攬賢才。他對郭隗說:“齊國趁我們的國內混亂沒有防備,攻破瞭燕國,我深知燕國國傢小、力量弱,不足以報仇。可是如果得到賢士一起來治理國傢,雪洗先王的恥辱,這是我的願望啊。先生看到有這樣合適的人才,我會親自侍奉他的。”郭隗說:“假若大王一定要招致賢士,那就先從我郭隗開始。至於那些比我更賢能的人,難道還會以千裡為遠而不來嗎?”昭王於是給郭隗改建瞭華美的住宅,並像對待老師那樣用最高層次的待士禮節服侍他。這時樂毅從魏國到來,鄒衍從齊國到來,劇辛從趙國到來,賢士們爭著奔赴燕國。燕王吊祭死者,慰問孤兒,和臣下們同甘共苦。

二十八年(前284),燕國殷實富足瞭,士兵都樂於出擊,不懼怕戰事。燕王於是任命樂毅為上將軍,和秦、楚以及趙、魏、韓等國共同謀劃,發兵征討齊國。齊軍戰敗,齊湣王逃到外地。燕軍單獨追擊敗逃的齊軍,攻入齊都臨淄,奪取瞭齊國所有的寶物,焚燒瞭齊國的宗廟宮室。齊國城池沒有被攻下的,隻有聊、莒和即墨三處,其餘都隸屬於燕國,達六年之久。

昭王三十三年(前279)去世,他兒子惠王即位。

惠王在做太子的時候,就和樂毅有嫌隙;等到即位以後,他不信任樂毅,讓騎劫代替樂毅做將軍。樂毅逃跑到趙國。齊國田單憑借即墨一城的兵力,打敗瞭燕國軍隊,騎劫戰死,燕軍後退到本國,齊國又全部收復瞭其原有的城池。齊湣王在莒死去,於是齊國人擁立他的兒子為襄王。

惠王七年(前272)去世,韓、魏、楚三國聯合攻打燕國。燕武成王即位。

武成王七年(前265),齊國田單征伐燕國,攻占瞭中陽。十三年(前259),秦國在長平打敗瞭趙國四十多萬軍隊。十四年(前258),武成王去世,他兒子孝王即位。

考王元年(前257),秦國圍圍邯鄲的軍隊解除包皮皮圍,離開瞭趙國。孝王三年(前255)去世,他兒子燕王喜即位。

燕王喜四年(前251),秦昭王去世。燕王派國相栗腹和趙國訂立友好盟約,送上五百鎰黃金給趙王置酒祝壽。栗腹回國報告燕王說:“趙王國內年輕力壯的人都戰死在長平瞭,他們的孩子還沒有長大,可以進攻趙國。”燕王叫來昌國君樂間詢問這事情。樂間回答說:“趙國是個四面受敵、經常抗戰的國傢,他的百姓熟悉軍事,不可以進攻。”燕王說:“我們是以五個人攻打他們一個人。”樂間仍然回答說:“不可以。”燕王很生氣,這時群臣都認為可以進攻。燕國終於派出兩路軍隊,兵車二千輛,栗腹率領一路攻打鄗(hào浩),卿秦率領一路攻打代。隻有大夫將渠對燕王說:“和人傢互通關卡,制訂瞭盟約,拿出五百鎰黃金給人傢的君王祝酒,使者回來一報告就反過來進攻人傢,這不吉祥,作戰不會成功。”燕王聽不進去,自己率領側翼部隊隨軍出發。凈渠拉住燕王腰間系印的帶子阻止他說:“大王一定不要親自前去,去瞭是不會成功的!”燕王用腳把他踢開瞭。將渠哭著說:“我不是為瞭自己,為的是大王啊!”燕軍到達宋子,趙國派廉頗率兵,在鄗打敗瞭栗腹。樂乘也在代打敗瞭卿秦。樂間逃奔到趙國。廉頗追趕燕國,追出五百多裡,包皮皮圍瞭燕國的都城。燕國人請求議和,趙國人不答應,一定要讓將渠出面主持議和。燕國便任命將渠為國相,前去主持議和。趙國聽瞭將渠的調處,解除瞭對燕國的包皮皮圍。

燕王喜六年(前249),秦國滅掉東周,設置瞭三川郡。七年(前248),秦國攻占瞭趙國榆林等三十七城,設置瞭太原郡。九年(前246),秦王贏政開始即位。十年(前245),趙國派廉頗率兵攻打魏國的繁陽,占領瞭它。這時,趙孝成王去世,悼襄王即位。悼襄王派樂乘接替廉頗統兵,廉頗不聽命令,攻打樂乘,樂乘逃跑瞭,廉頗也逃奔到魏都大梁。十二年(前243),趙國派李牧進攻燕國,奪取瞭武遂和方城。劇辛從前住在趙國時,和龐煖(xuān,宣)很要好,後來逃跑到燕國。燕王看到趙國屢次被秦兵圍困,而且廉頗又離開瞭趙國,這時正讓龐煖領兵作戰,就想要趁趙國疲憊的機會去進攻它。燕王這時詢問劇辛,劇辛說:“龐煖很容易對付。”燕王就派劇辛領兵攻打趙國,趙國派龐煖迎戰,俘獲瞭燕軍兩萬人,殺掉瞭劇辛。這時秦國攻取瞭魏國的二十座城池,設置瞭東郡。十九年(前236),秦國攻取瞭趙國的鄴等九座城池。趙悼襄王去世。二十三年(前232),燕太子丹被送到秦國去做人質,這時逃回燕國。二十五年(前230),秦國俘虜瞭韓王安,滅掉瞭韓國,設置瞭潁川郡。二十七年(前228),秦國俘虜瞭趙王遷,滅掉瞭趙國。趙國公子嘉自立為代王。

燕國君臣看到秦國即將滅掉六國,秦軍已經到達易水,禍患將要降臨燕國瞭。燕太子丹暗地裡供養著二十名壯士,這時他派荊軻把督亢(gāng岡)地圖獻給秦王,乘機突然向秦王行刺。秦王發覺瞭,殺死瞭荊軻,派將軍王翦進攻燕國。二十九年(前226),秦軍攻取瞭燕國都城薊,燕王逃走瞭,後來遷居遼東,殺掉瞭太子丹,把他的頭獻給瞭秦國。三十年(前225),秦國滅掉瞭魏國。

三十三年(前222),秦軍攻取瞭遼東,俘虜瞭燕王喜,終於滅掉瞭燕國。這一年,秦將王賁也俘虜瞭代王嘉。

太史公說:召公奭可以稱得上有仁德的人瞭!那棵棠梨樹,尚且被民眾思念,何況召公本人呢?燕國迫近蠻貉等域外部族,疆土又和齊、晉等國交錯著,艱難地生存在強國之間,最為弱小,有許多次幾乎被滅掉。然而國傢延續瞭八、九百年之久,在姬姓的封國中隻有它最後滅亡,這難道不是召公的功業嗎?

【原文】【註解】

召公奭與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①。

①北燕:即燕國。因其南尚有姞姓的燕國,故史書又分別稱“北燕”、“南燕”以為區別。

其在成王時,召公為三公①:自陜以西,召公主之;自陜以東,周公主之。成王既幼,周公攝政當國踐祚②,召公疑之,作《君奭》③。君奭不說周公④。周公乃稱“湯時有伊尹,假於皇天⑤;在太戊時。則有若伊陟、臣扈,假於上帝,巫咸治王傢⑥;在祖乙時,則有若巫賢;在武丁時,則有若甘般:率維茲有陳⑦,保乂有殷⑧。”於是召公乃說。

①三公:周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當時召公為太保。②當國:執政,主持國事。祚:同“阼”,王位前的臺階。踐祚,登上皇位。這裡指以天子的身份處理國事。③《君奭》:《尚書》篇名,相傳為周公所作。④說:同“悅”。⑤假(gé,格):通“格”,感通。⑥王傢:王室。指朝廷。⑦率:句首語氣詞。維:語助詞。茲:此。指以上大臣們。陳:佈陳。指調理國事,實施政令。⑧保乂(yì,義):治理,安定。

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①。召公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事其下②,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③,無失職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懷棠樹不敢伐,哥詠之④,作《甘棠》之詩⑤。

①兆民:民眾。在古代,對天子而言稱作“兆民”,對諸侯而言稱作“萬民”。這裡指周天子的民眾。②決獄:斷案。政事:處理政事。③侯伯:這裡泛指有爵位的貴族。庶人:泛指無官爵的平民。④哥:通“歌”。⑤《甘棠》:《詩經·國風·召南》中的一篇。

自召公已下九世至惠侯①。燕惠侯當周厲王奔彘,共和之時②。

惠侯卒,子釐侯立。是歲,周宣王初即位③。釐侯二十一年,鄭桓公初封於鄭。三十六年,釐侯卒,子頃侯立。

頃侯二十年,周幽王婬亂,為犬戎所弒④。秦始列為諸侯⑤。

二十四年,頃侯卒,子哀侯立。哀侯二年卒,子鄭侯立。鄭侯三十六年卒,子繆侯立。

①已:通“以”。②共和:公元前841年,都城內奴隸和自由民大暴動,周厲王逃跑到彘(zhì至),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執政,稱作“共和”,共十四年。③據《十二諸侯年表》及《衛世傢》,周宣王即位在燕釐侯即位的前一年,與此不同。④弒:古代把臣子殺死君主或子女殺死父母叫做“弒”。幽王婬亂被犬戎攻殺的事,詳見《周本紀》。⑤前此秦僅為大夫,並未列為諸侯。公元前771年,西戎伐周,秦襄公救周有功,又將兵護送周平王東遷,到這時才被封為諸侯。詳見《秦本紀》。

繆侯七年,而魯隱公元年也。十八年卒,子宣侯立。宣侯十三年卒,子桓侯立。桓侯七年卒,子莊公立①。

莊公十二年,齊桓公始霸。十六年,與宋、衛共伐周惠王,惠王出奔溫,立惠王弟?為周王②。十七年,鄭執燕仲父而內惠王於周③。二十七年,山戎來侵我,齊桓公救燕,遂北伐山戎而還。燕君送齊桓公出境,桓公因割燕所至地予燕④,使燕共貢天子,如成周時職⑤;使燕復修召公之法。三十三年卒,子襄公立。

襄公二十六年,晉文公為踐土之會,稱伯⑥。三十一年,秦師敗於殽.三十七年,秦穆公卒。四十年,襄公卒,桓公立。

①燕君自此始稱為“公”。“公”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一等。②?:同“頹”。公元前675年,周惠王強占大臣的花園和住宅,引起叛亂,並召致燕、衛等國伐周,惠王出逃。詳見《周本紀》及《左傳·莊公十九年》。③執:捉拿,拘捕。內:同“納”,接納。④《括地志》記載,燕君送齊桓公所至的地點在今河北滄州東北,後人在那裡築瞭燕留城。⑤成周:周成王時,周公營建東都洛邑,稱為成周。“成周時”即指此時。職:指做臣子的向君王進貢的職份。⑥伯:通“霸”。

桓公十六年卒,宣公立。宣公十五年卒,昭公立。昭公十三年卒,武公立。是歲晉滅三郤大夫①。

武公十九年卒,文公立。文公六年卒,懿公立。懿公元年,齊崔杼弒其君莊公。四年卒,子惠公立。

惠公元年,齊高止來奔②。六年,惠公多寵姬③,公欲去諸大夫而立寵姬宋④,大夫共誅姬宋,惠公懼,奔齊⑤。四年⑥,齊高偃如晉,請共伐燕,入其君。晉平公許,與齊伐燕,入惠公。惠公至燕而死。燕立悼公。

悼公七年卒,共公立⑦。共公五年卒,平公立。晉公室卑⑧,六卿始強大⑨。平公十八年,吳王闔閭破楚入郢。十九年卒,簡公立。簡公十二年卒,獻公立。晉趙鞅圍范、中行於朝歌⑩。獻公十二年,齊田常弒其君簡公。十四年,孔子卒。二十八年,獻公卒,孝公立。

①郤:姓。公元前573年,晉厲公命人襲殺大夫郤錡、郤犨、郤至、緊接著又被大夫欒書、中行偃所囚殺。詳見《晉世傢》及《左傳·成公十七年》。②齊大夫高止因為好興事,並以其事為己功,被放逐出國,投奔到燕。詳見《左傳·襄公二十九年》。③姬:當作“臣”。《十二諸侯年表》:公欲殺公卿而立幸臣,公卿誅幸臣,公恐,出奔齊。”《左傳·昭公三年》:“公多嬖寵,欲去諸大夫而立其寵人。冬,燕大夫比以殺公之外嬖。公懼,奔齊。”註雲:“外嬖謂寵臣。”下文兩“姬”字亦應作“臣”。④宋:當為寵臣為首者之名。⑤“奔齊”之事,《左傳》作“簡公”。簡公較惠公晚五代,與《史記》所載不同。⑥齊、晉伐燕,事在惠公九年,此雲“四年”,當是惠公出奔的第四年。⑦共:通“恭”。⑧公室:諸侯的傢族,也用以指諸侯的政權。⑨六卿:這裡指晉國的范、中行、智、趙、韓、魏六大傢族。因他們世代都為晉卿,稱作“六卿”。⑩范、中行:指晉大夫范吉射和中行寅。趙鞅圍朝歌的事,《十二諸侯年表》作“燕簡公十二年”,前於此二年,《左傳》作“魯哀公元年”。

孝公十二年,韓、魏、趙滅知伯①,分其地,三晉強②。

十五年,孝公卒,成公立。成公十六年卒,湣鮑立。湣鮑三十一年卒,釐公立。是歲,三晉列為諸侯。

釐公三十年,伐敗齊於林營。釐公卒,桓公立。桓公十一年卒,文公立。是歲,秦獻公卒。秦益強。

文公十九年,齊威王卒。二十八年,蘇秦始來見,說文公③。文公予車馬金帛以至趙,趙肅侯用之。因約六國,為從長④。秦惠王以其女為燕太子婦。

二十九年,文公卒,太子立,是為易王。

易王初立,齊宣王因燕喪伐我,取十城;蘇秦說齊,使復歸燕十城⑤。十年,燕君為王⑥。蘇秦與燕文公夫人私通,懼誅,乃說王使齊為反間⑦,欲以亂齊。易王立十二年卒,子燕噲立。

①知:同“智”。《索隱》雲:“按《紀年》,智伯滅在成公二年也”。②三晉:公元403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傢瓜分,三傢各立為國,史稱“三晉”。③說:勸說說服,此指勸說君王采納自己的政治主張。公元前334年,蘇秦首次到燕國,勸說燕君親善趙國,形成“合縱”,被采納。詳見《蘇秦列傳》及《戰國策·燕策》。④從:同“縱”,即合縱。戰國時六國結成的抗秦聯盟。長:首領,領導人。蘇秦接連遊說燕、趙、韓、魏、齊、楚各國君主,結成六國聯盟的事,詳見《蘇秦列傳》。⑤公元前333年,齊國趁燕國的喪事攻取瞭燕國十城。蘇秦勸說齊王,指出燕王是秦王的女婿,歸還十城可以交好秦、燕兩國。於是齊王歸還瞭燕國城池。詳見《蘇秦列傳》及《戰國策·燕策》。⑥燕君為王:文公太子即位十年,才正式稱王。前文所說的“易王”,是寫史者對燕君的追謚。⑦反間:深入敵方內部,使其落入我方圈套而取勝。燕王聽信瞭蘇秦的假話,果真放他出使齊國。詳見《蘇秦列傳》。

燕噲既立,齊人殺蘇秦。蘇秦之在燕,與其相子之為婚①,而蘇代與子之交②。及蘇秦死,而齊宣王復用蘇代。燕噲三年,與楚、三晉攻秦,不勝而還。子之相燕,貴重③,主斷④。蘇代為齊使於燕,燕王問曰:“齊王奚如⑤?”對曰:“必不霸。”燕王曰:“何也?”對曰:“不信其臣。”蘇代欲以激燕王以尊子之也。於是燕王大信子之。子之因遺蘇代百金⑥,而聽其所使。

①為婚:結為親傢。②交:結交,友好。③貴重:位尊任重。④主斷:主持並決斷國傢大事。⑤奚:何。奚如,怎麼樣。⑥遺(wèi謂):給予,贈送。金:古代黃金計量單位。秦以前以一鎰(二十兩或二十四兩)為一金。

鹿毛壽謂燕王:“不如以國讓相子之。人之謂堯賢者,以其讓天下於許由①,許由不受,有讓天下之名而實不失天下。今王以國讓於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與堯同行也②。”燕王因屬國於子之③,子之大重④。或曰:“禹薦益,已而以啟人為吏⑤。及老,而以啟人為不足任乎天下⑥,傳之於益。已而啟與交黨攻益⑦,奪之。天下謂禹名傳天下於益,已而實令啟自取之。今王言屬國於子之,而吏無非太子人者,是名屬子之而實太子用事也⑧。”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已上而效之子之⑨。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噲老不聽政,顧為臣⑩,國事皆決於子之。

①傳說堯讓君位給許由,許由不接受,逃到箕山下,農耕而食。②行(xìng,杏):品行,品德。③屬(zhǔ囑):委托,交付。④大重:極其尊貴。⑤已而:不久。人:臣。啟人:啟的親信臣子。⑥句中的“人”字是衍文。《戰國策·燕策》及《韓非子》中,此句均無“人”字。⑦交黨:同黨,同夥的人。⑧用事:執政,當權。⑨印:印信,為官的憑證。三百石:指官吏俸祿的數量。效:呈獻,交給。⑩顧:反而,卻。

三年,國大亂,百姓恫恐①。將軍市被與太子平謀,將攻子之。諸將謂齊湣王曰②:“因而赴之③,破燕必矣。”齊王因令人謂燕太子平曰:“寡人聞太子之義④,將廢私而立公,飭君臣之義⑤,明父子之位。寡人之國小,不足以為先後⑥。雖然,則唯太子所以令之。”太子因要黨聚眾⑦,將軍市被圍公宮,攻子之,不克。將軍市被及百姓反攻太子平,將軍市被死,以殉⑧。因搆難數月⑨,死者數萬,眾人恫恐,百姓離志。孟軻謂齊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時,不可失也。”王因令章子將五都之兵⑩,以因北地之眾以伐燕(11)。士卒不戰,城門不閉,燕君噲死,齊大勝。燕子之亡二年,而燕人共立太子平,是為燕昭王(12)。

①百姓:百官。恫恐:恐懼。②齊湣王:《孟子》、《戰國策·燕策》均作“齊宣王”,當以“齊宣王”為是。考辨詳見《史記會註考證》。③赴:奔赴,這裡指驅兵去進攻。④寡人:古代君主自謙的稱謂。⑤飭:整頓,修治。⑥先後:即“左右”。輔翼的意思。⑦要:通“邀”,招集。⑧徇:示眾。⑨搆:同“構”。搆難,造成禍亂。⑩五都:戰國時齊國設置的五個政區。(11)北地:齊國北部邊境地帶。(12)這裡關於燕昭王的記載,與《六國年表》及《趙世傢》有矛盾之處。或說燕昭王為公子職;或說燕昭王名平,字職,說見陳直《史記新證》。

燕昭王於破燕之後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①。謂郭隗曰:“齊因孤之國亂而襲破燕,孤極知燕小力少,不足以報。然誠得賢士以共國②,以雪先王之恥,孤之願也。先生視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③,先從隗始。況賢於隗者④,豈遠千裡哉!”於是昭王為隗改築宮而師事之⑤。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趨燕。⑥。燕王吊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

①卑身:使自身卑下,即待人非常謙恭的意思。幣:幣帛。古人用束帛作為饋贈和祭祀的禮物,後來泛指車、馬、玉、帛等各種禮物。厚幣,即豐厚的禮物。關於燕昭王廣招賢士的事,詳見《戰國策·燕策》。②共國:共同治理國傢。③致:招致,引來。④況:若,至於。⑤宮:宮室,這裡指華美的住宅。師事之:用對待“士”的最高層次禮節來對待他。戰國時期,賢明的君主尊重“士”階層形成風氣,他們與“士”的關系,大體分為“師、友、臣”三種類型。即如《戰國策·燕策》所雲:“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霸者與臣處。”⑥趨:奔赴。

二十八年,燕國殷富,士卒樂軼輕戰①,於是遂以樂毅為上將軍,與秦、楚、三晉合謀以伐齊。齊兵敗,湣王出亡於外。燕兵獨追北②,入至臨淄,盡取齊寶,燒其宮室宗廟。齊城不下者,獨唯聊、莒、即墨③,其餘皆屬燕,六歲。

昭王三十三年卒,子惠王立。

惠王為太子時,與樂毅有隙④;及即位,疑毅⑤,使騎劫代將。樂毅亡走趙。齊田單以即墨擊敗燕軍⑥,騎劫死,燕兵引歸,齊悉復得其故城。湣王死於莒,乃立其子為襄王。

惠王七年卒。韓、魏、楚共伐燕⑦。燕武成王立。

①軼:突,襲擊。樂軼,樂於出擊。輕戰:輕視作戰,實指不怕打仗。②北:敗逃。追北,追擊敗逃的敵人。③《樂毅列傳》、《田單列傳》、《戰國策·燕策》及《齊策》均無“聊”字,梁玉繩以為“聊字衍”,是正確的。④隙:裂痕。借指嫌隙、嫌怨。⑤《戰國策·燕策》記載,惠王懷疑樂毅,是因為受瞭齊人的反間。⑥田單在即墨縱火牛擊敗燕軍,詳見《田單列傳》。⑦《戰國策·燕策》作:“齊、韓、魏共伐燕。”

武成王七年,齊田單伐我,拔中陽①。十三年,秦敗趙於長平四十餘萬。十四年,武成王卒,子孝王立。

孝王元年,秦圍邯鄲者解去②。三年卒,子今王喜立。

①拔:攻取,占領。中陽:據梁玉繩《史記志疑》考證:“中陽”當作“中人”。②解:指解除包皮皮圍。

今王喜四年,秦昭王卒。燕王命相栗腹約歡趙①,以五百金為趙王酒。還報燕王曰:“趙王壯者皆死長平②,其孤未壯,可伐也。”王召昌國君樂間問之。對曰:“趙四戰之國③,其民習兵,不可伐。”王曰:“吾以五而伐一。”對曰:“不可。”燕王怒,群臣皆以為可。卒起二軍,車二千乘④,栗腹將而攻鄗,卿秦攻代。唯獨大夫將渠謂燕王曰:“與人通關約交⑤,以五百金飲人之王,使者報而反攻之,不祥,兵無成功。”燕王不聽,自將偏軍隨之⑥。將渠引燕王綬止之曰⑦:“王必無自住,往無成功。”王蹴之以足。將渠泣曰:“臣非以自為,為王也!”燕軍至宋子,趙使廉頗將,擊破栗腹於鄗。〔樂乘〕破卿秦(樂乘)於代。樂間奔趙。廉頗逐之五百餘裡,圍其國⑧。燕人請和,趙人不許,必令將渠處和⑨。燕相將渠以處和⑩。趙聽將渠,解燕國。

①約:訂立盟約。歡:合作友好的意思。約歡,訂立友好盟約。②王:《戰國策·燕策》作“民”,《趙世傢》作“氏”。作“民”文意暢達;作“氏”、“王”,亦通。③四戰之國:意指四境皆鄰強敵,但能拒戰的國傢。蓋趙東鄰燕國,西接秦境,南錯韓、魏,北連胡,故雲“四戰”。④乘:古代稱四匹馬拉的一輛兵車為一乘。⑤通關約交:互通關卡,制定盟約。⑥偏軍:在側翼配合主力軍作戰的部隊。⑦綬:用來系印的綢帶。⑧國:國都,都城。⑨處和:參與並主持議和。⑩相:這裡是任命為國相的意思。

六年,秦滅東(西)周,置三川郡。七年,秦拔趙榆次三十七城,秦置大原郡①。九年,秦王政初即位。十年,趙使廉頗將攻繁陽,拔之。趙孝成王卒,悼襄王立。使樂乘代廉頗,廉頗不聽,攻樂乘,樂乘走,廉頗奔大梁。十二年,趙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劇辛故居趙②,與龐煖善,已而亡走燕。燕見趙數困於秦,而廉頗去,令龐煖將也,欲因趙獘攻之③。問劇辛,辛曰:“龐煖易與耳④。”燕使劇辛將擊趙,趙使龐煖擊之,取燕軍二萬,殺劇辛。秦拔魏二十城,置東郡。十九年,秦拔趙之鄴九城。趙悼襄王卒。二十三年,太子丹質於秦,亡歸燕。二十五年,秦虜滅韓王安,置潁川郡。二十七年,秦虜趙王遷,滅趙。趙公子嘉自立為代王。

①大原郡:即“太原郡”。秦置太原郡應在燕王喜八年,見《秦本紀》及《六國年表》。②故:從前,過去。③獘:通“弊”。困頓,疲憊。④易與:容易對付。⑤虜滅:指俘虜韓王,滅掉韓國。《六國年表》:“秦虜王安,秦滅韓。”

燕見秦且滅六國,秦兵臨易水,禍且至燕。太子丹陰養壯士二十人①,使荊軻獻督亢地圖於秦,因襲刺秦王②。秦王覺,殺軻,使將軍王翦擊燕。二十九年,秦攻拔我薊,燕王亡,徙居遼東,斬丹以獻秦。三十年,秦滅魏。

三十三年,秦拔遼東,虜燕王喜,卒滅燕。是歲,秦將王賁亦虜代王嘉。

①陰:暗中,暗地裡。②襲刺:乘其不備而刺殺。荊軻刺秦王事,詳見《刺客列傳》及《戰國策·燕策》。

太史公曰:召公奭可謂仁矣!笆棠且思之,況其人乎?燕(北)〔外〕迫蠻貉①,內措齊,晉②,崎嶇強國之間③,最為弱小,幾滅者數矣。然社稷血食者八九百歲④,於姬姓獨後亡⑤,豈非召公之烈邪⑥!

①蠻貉:又作“蠻貊”。古代對我國東北部少數民族的蔑稱。迫:迫近,逼十近。②措:通:“錯”。交錯、夾雜。③崎嶇:道路險阻不平。這裡用來比喻處境困難艱險。④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帝王都祭祀社稷,社稷便成為國傢的代稱。血食:指享受祭祀。古代殺牲取血用來祭祀,稱為“血食”。⑤關於燕國“於姬姓獨後亡”,《史記會註考證》引瞭兩種說法。其一:梁玉繩曰:“姬姓之國,衛最後絕,燕先滅矣。何雲後亡?”其二:中井積德曰:“燕獨後亡者,以其在邊陲最遠也。且以此頌召公,則將置周公於何地也?太史公之論未得當。”瀧川資言隻認為這兩種說法“失於鑿”(即不確鑿),並未說明原因。按:燕、衛都是姬姓國。公元前222年,秦滅燕;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廢衛君為庶人,看來衛之亡後於燕。但是,在公元前353年,衛君就由公自貶為侯,公元前320年,又自貶為君,僅僅有濮陽一縣之地。至公元前242年,秦國將濮陽並為東郡,而把衛君徙往野王。這時的衛君,已在秦國掌握之中,衛國已經名存實亡瞭。因而《史記》關於燕國“於姬姓獨後亡”的說法,是符合實際的。⑥烈:事業,功績。

《史記白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