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子野傳

裴子野字幾原,一生下來,他的母親魏氏就去世瞭,為祖母殷氏所撫養。殷氏溫柔明達而懂文章,以章句學問向他講授。九歲的時候,殷氏去世,他泣血哀痛,傢裡的人感到非常詫異。

他少年好學,善於寫文章,在齊朝做官擔任江夏王行參軍。遭到父親的喪事離職。起初,他的父親臥床整整一年,裴子野求神靈,請醫生,努力備至,淚濕衣衫。父親夜裡夢見瞭他的面容,早晨召見他,好像夢中的樣子,很快病就好瞭,他認為是虔誠的孝心所傳感。讓他撰寫《孝感傳》,他堅持推辭,才算罷瞭。後來為父親居喪,每當到瞭墓地,草就因他而枯萎。有白兔白鳩馴順地活動在他身邊。梁朝天監元年(502),尚書仆射范雲贊賞他的模范行為,將要上表舉薦他,遇上范雲去世,沒有做成。樂安人任窻當時名聲很大,為後進人士所仰慕,上門和他交往的,他必定加以推薦。裴子野和任窻為中表親戚,獨獨不去,任窻也很惱恨,所以對他不好。

很久以後,他兼任廷尉正,當時三官一同在案卷上署名,裴子野曾經不在,同僚們就把他的名字給署上瞭。奏表沒有得到批準,裴子野也隨同被免職。有人勸他向有關部門說明情況,提出請求,可以免受處分,裴子野笑著說:“即使羞慚於柳季的辦法,豈能借著訟案而求官?”從此貶抑瞭很久,始終沒有什麼恨意。中書郎范縝與裴子野沒見過面,聽說瞭他的情況十分贊賞。正趕上升任國子博士,於是便上表謙讓給裴子野,有關部門因為資歷不合,沒有為他們通融。

他後來做瞭諸暨令,在縣裡不施行鞭打,眾人有瞭爭執,就給他們講理,百姓們很高興,全縣境內沒人來打官司。

起初,裴子野的曾祖裴松之,宋朝元嘉年間(424~453)接受詔令續修何承天的宋史,沒有修成就死瞭,裴子野常常想要繼承先人的事業。到瞭齊朝的永明末年,沈約所撰的《宋書》中說“裴松之以後便沒有聲息瞭”。裴子野另撰為《宋略》二十卷,其中敘事評論大多很好,曾說“殺死淮南太守沈璞,是因為他不隨從義師的緣故”。沈約害怕瞭,光著腳前往謝罪,請兩方消除隔閡。又慨嘆他的述作說:“我比不上的。”蘭陵人蕭琛說他的評論可以與《過秦》、《王命》分道揚鑣。於是吏部尚書徐勉告訴瞭武帝,讓他做瞭著作郎,掌管修撰國史和起居註。不久,兼任瞭中書通事舍人,很快又任命為通直員外,著作、舍人依舊。皇帝又命令他掌管中書詔誥。

當時西北遠方邊疆有白題和滑國派遣使者由岷山道路前來進貢,這兩個國傢歷代都不曾賓從,不知道是從哪裡出現的。裴子野說:“漢朝的潁陰侯斬瞭胡白題的將官一人。服虔註釋說:‘白題,胡人國名。’又漢朝的定遠侯攻打敵虜,八滑做他的隨從,這恐怕是他們的後代!”當時的人很佩服他的博識。皇帝命令仍然讓他撰寫《方國使圖》,廣述鄰國來朝的盛況,從中原到海外,共二十國。裴子野與沛國劉顯、南陽劉之遴、陳郡殷蕓、陳留阮孝緒、吳郡顧協、京兆韋棱都很博學,互相深深地賞識和友好,劉顯尤其推重他。當時吳平侯蕭勱、范陽人張纘常常討論典籍,都是以裴子野為正確準則。

繼母曹氏去世,他居喪超過常禮,服喪期滿後,兩次改任做瞭員外郎。普通七年(526),大舉北伐,詔令裴子野撰寫《移魏文》,他接瞭詔令立即寫成。武帝因為這事關系重大,召集尚書仆射徐勉、太子詹事周舍、鴻臚卿劉之遴、中書侍郎朱異聚會在壽光殿共同觀看,當時都很嘆服。武帝看著裴子野說:“身體雖弱,文章甚壯。”很快又詔令他寫信給魏朝宰相元叉。那天夜裡接瞭指示,裴子野想著可以等第二天早晨上奏,沒有馬上便寫,等到瞭五更,詔令催促趕快交上。裴子野慢慢起身操起筆來,拂曉時便寫成瞭。奏上以後,武帝深深贊賞。從此諸種符檄都讓他起草。

裴子野寫文章典雅而迅速,不崇尚靡麗,風格大多取法古人,和當今的文體不同。當時也有的人對他加以指責,但到最後,卻又變為贊同和重視瞭。有人問他寫文章為何這麼快,裴子野回答說:“別人都是成在手裡,而我卻是成在心裡。”

升為中書侍郎、鴻臚卿,兼任步兵校尉。裴子野在禁省十餘年,靜默自守,不曾向誰拜請。外公和中表傢裡貧困,所得薪水都供給瞭他們。他沒有宅院,借瞭官地二畝,建瞭茅屋數間,妻子兒女一直苦於饑寒,隻以教誨為根本,子侄非常敬畏,如同侍奉嚴厲的君王。劉顯以師長之道推尊他。末年深信佛教,終身隻吃麥子和蔬菜。中大通二年(530)去世。在此以前,裴子野自己占卜死期不會超過庚戌年(530),這年看到自己生病,便對同官劉之亨說:“我要死瞭!”遺命安排喪葬務必儉約。武帝悼念惋惜,為之流淚。追贈為散騎常侍,即日舉行葬禮。先前,五等君和侍中以上才有謚號,到瞭裴子野,特別以名望美好受到嘉獎,賜給謚號為貞子。

裴子野年少時曾經集註《喪服》、續《裴氏傢傳》各二卷,抄錄後漢事跡四十餘卷。又詔令他撰寫《眾僧傳》二十卷,《百官九品》二卷,《附益謚法》一卷,《方國使圖》一卷,文集二十卷。一並在世上流傳。他又想撰寫《齊梁春秋》,剛剛草創,還沒寫成就死瞭。埋葬的時候,湘東王為他寫瞭墓志銘,陳放起來。邵陵王又立瞭墓志,堵在入墓的隧道裡,墓道裡放置墓志,就是從這時開始的。

《南史白話文》